产气荚膜梭菌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产气荚膜梭菌,是梭状芽孢杆菌属的一种杆状、革兰氏阳性、形成内生孢子的无鞭毛细菌。 产气荚膜梭菌, 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但很容易在短暂暴露于富氧大气中后存活下来。 可以在土壤(厌氧区)、水、灰尘和食物中检测到该生物体,也可以在人和动物的肠道中检测到该生物体(1,000 至 10,000 个细菌/g 粪便)。 在土壤中,梭菌是最重要的厌氧纤维素降解微生物之一。 产气荚膜梭菌的最适温度约...

产气荚膜梭菌

编辑

产气荚膜梭菌,是梭状孢杆菌属的一种杆状、革兰氏阳性、形成内生孢子的无鞭毛细菌

出现次数

编辑

产气荚膜梭菌, 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但很容易在短暂暴露于富氧大气中后存活下来。 可以在土壤(厌氧区)、水、灰尘食物检测到该生物体,也可以在人和动物的肠道中检测到该生物体(1,000 至 10,000 个细菌/g 粪便)。 在土壤中,梭菌是最重要的厌氧纤维素降解微生物之一。

产气荚膜梭菌的最适温度约为 43 至 47 °C(生成时间为 8 至 12 分钟),极端范围最低为 10 至 18 °C,最高为 50 至 52 °C。 根据各种环境因素,孢子可以在 60 °C 的温度下存活。 耐热性因应变而异,在 100 °C 下可达 60 分钟。 该毒素对热不稳定(60 °C 下 4 分钟)。 给出的小数还原时间在 90 °C 时为 15 至 145 分钟,在 100 °C 时为 0.31 至 38 分钟。

毒素

编辑

血清型 A、B、C、D 和 E 的产气荚膜梭菌形成对人类致病的外毒素(肠毒素)。 这些产气荚膜梭菌血清型可以通过检测必需毒素 α、β、ε、ι 来区分。 这些酶分解组织并导致受影响的肌肉组织坏死。

发病机制与病理

编辑

病原体与其他梭状芽孢杆菌属于气性坏疽杆菌组,是气性坏疽最常见的病原体(70% 至 80%)。 此外,该菌常引起坏死性肺炎、坏疽性胆囊炎、败血症或其他非特异性感染性疾病。 A型和C型在人类医学中尤为重要。 此外,产气菌膜栓菌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梭菌性脑膜炎,通常由梭菌性败血症发展而来,但也有因局部外伤或手术引起的,如引流硬膜下血肿可以。 梭菌性脑炎的病例较少见。 在动物中,由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引起的疾病称为肠毒血症。

梭菌性肌炎

产气荚膜梭菌是梭菌性肌炎最常见的,但不是唯 一的原因 - 所谓的气性坏疽。 除了破伤风和 中毒,这是最严重的梭菌病之一,也被称为“梭菌性肌坏死”或气性坏疽。该病通常在园艺农业活动中感染受伤后发病,但也可在咬伤或截肢后发病,潜伏期约为 2 天。感染区域的特征是肿胀和棕褐色变色。触诊时可能会检测到“噼啪声”(爆音)。有臭味的浆液性伤口分泌物通常会从伤口中排出。如果不迅速治疗,感染者可能会在数小时内因毒素引起的休克而死亡。尽管进行了最佳治疗,死亡率仍高达 40% 至 60%。

血清型 A 的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可被确定为气性坏疽的病理学原因。它们会破坏感染区域的细胞膜,其α-毒素是一种卵磷脂酶,可将膜结合的卵磷脂分解为磷酸胆碱甘油二酯。组织中氧化还原电位的降低会刺激形成毒素的病原体的繁殖或产气荚膜梭菌孢子的萌发——例如,在血流减少、分泌物积累或坏死的情况下。因此,瘀伤、脏擦伤、截肢后的大创口或穿刺伤口会促进感染。

肠道感染

产气荚膜梭菌也是食物中毒者之一。 感染剂量约为 700,000 人/克,食物通常更高。 有风险的食物包括熟肉(牛肉家禽)、牡蛎和其他海鲜。 肠道产气荚膜梭菌疾病以产气荚膜梭菌-St 居多A型喷发。进食后发芽的梭菌开始在肠道内产生产气荚膜肠毒素,增加肠上皮的通透性,从而导致腹泻和肠痉挛,但很少伴有发烧或呕吐。 症状在食用受污染食物后 7 至 15 小时内首次出现,通常在 24 小时后消失。死亡率很低。

产气荚膜梭菌

诊断

编辑

A 型农产品肠道菌食源性疾病的诊断方法是从肠道中分离出病原体,或者最可靠的方法是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肠道中的细菌。然而,实验室诊断通常只能随后确认感染,因为疾病症状通常会在 24 小时后消退。在食品本身中,农产品的细菌计数是在亚硫酸盐环丝氨酸琼脂 (SC) 上测定的。可以在乳糖硫酸盐 (LS) 培养基和硝酸盐运动培养基 (MN) 中进行确认。

气性坏疽的诊断最初是在临床上做出的。由于气性坏疽进展迅速,通常不能等到病原体生长,只能作为后续确诊。

微生物学证明

编辑

首先通过制备革兰氏染色标本在显微镜下检测气囊膜杆菌,在标本中可以看到约 4 至 6 × 1 μm 的带有圆形末端的大棒。在原始制剂中,病原体可以部分地被胶囊包围,这可以通过细菌周围的非染色区来识别。偶尔可以在粪便和土壤样本中发现孢子,但通常不会在栽培培养物中发现。由于缺乏鞭毛和体外缺乏孢子形成而导致的不动。

此外,可疑物质在厌氧或标准血琼脂和蛋黄琼脂上培养。产气荚膜梭菌菌落通常在孵育 10 到 12 小时后可见。厌氧血琼脂的特点是直径为 3 至 5 毫米的圆形、凸起、湿润、有光泽、偶尔微带红色微光的菌落,在氧气的影响下先变成灰色,然后变成浅棕色,然后变成绿色,周围没有任何主要物质溶血场。双区溶血发生在标准血琼脂上的菌落周围。在蛋黄琼脂上,病原体释放的卵磷脂酶会导致生长苔藓周围出现特征性的白色增亮。在营养肉汤中,随着强烈的气体产生,很快就会出现浑浊。

此外,在专门的实验室中,可以通过使用特异性抗血清鉴定动物实验中的外毒素来确定产气荚膜梭菌的血清型。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358531/

(8)
词条目录
  1. 产气荚膜梭菌
  2. 出现次数
  3. 毒素
  4. 发病机制与病理
  5. 梭菌性肌炎
  6. 肠道感染
  7. 诊断
  8. 微生物学证明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