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伯良

长期建档 锁定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麦伯良 学历:大学 专业:机械工程系 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财富》2012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排行榜,麦伯良榜上有名,麦伯良排名第37位………… 2013福布斯中国A股上市公司CEO薪酬榜排名第二,仅次于郁亮 人物麦伯良--中集集团总裁从最初的差点儿破产清算,到连续六年,中集稳坐世界集装箱大王地位,深市传统绩优股,市场份额占据1/3以上。海外接单从区区百台起步,抓住全球集装箱制造中...

麦伯良基本资料

编辑

麦伯良

学历:大学

专业机械工程系

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个人荣誉

编辑

《财富》2012中国最 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排行榜,麦伯良榜上有名,麦伯良排名第37位…………

2013福布斯中国A股上市公司CEO薪酬榜排名第二,仅次于郁亮

个人简介

编辑

人物麦伯良--中集集团总裁从最初的差点儿破产清算,到连续六年,中集稳坐世界集装箱大王地位,深市传统绩优股,市场份额占据1/3以上。海外接单从区区百台起步,抓住全球集装箱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机会,打败日本韩国企业,成就中国制造优势。严格管理,成本控制走在价格下滑的前面。1959年1月出生,广东肇庆市人。

1978年3月-1982年1月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

1982至1987年6月间历任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工程师、生产技术部经理;

1987年7月至1990年5月: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

1990年5月至1992年2月: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任代总经理;

1992年2月至今: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任总裁。

个人经历

编辑

麦伯良从90年代初期开始,他预见到集装箱制造行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果断把握行业历史性机遇,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兼并收购行动,在大连、天津、青岛、南通、上海深圳江门等地建立了11个生产,使公司发展成为辐射中国沿海港口的具有全方位生产服务格局,成为全球范围内唯 一能够生产干货箱、冷藏箱、特种箱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造箱集团,世界市场占有率达38%,取得产销量全球第 一的业绩,并把这一记录保持至今。他的突出业绩获得了国际集装箱制造界和国际航运界的瞩目和认可,多次应邀出席一年一度的国际多式联运年会并发表主题。

2001年取得了每股收益列深、沪两市第 一的优秀业绩。2002年3月,应邀请出席对话节目,成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系列对话的首位嘉宾,国家经贸委、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的有关领导、专家应邀出席。该节目在期间以及加播后,在引起强烈反响。

2002年4月,应世界经济论坛的邀请,出席了在举行的中国企业高峰会并发表了入世的挑战,中国企业家如何面对的主题,获得与会企业家们的高度赞誉。

国家行政学院、中欧管理学院、大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著名学府多次邀请他前往授课。麦伯良同志还兼任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协会副会长;中国集装箱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会长等职。

公司简介

编辑

中集集团主要经营现代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和销售服务,产品包括干货、冷藏及特种集装箱、厢式半挂车、机场设备及其它交通运输设备设计、制造和销售。

公司成立于1980年,是中国最早的集装箱专业生产厂之一。1982年9月正式投产,1987年公司进行重组。1994年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1995年公司以集团架构运作。集团总部设在深圳经济特区。目前在中国及海外拥有二十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现有员工一万三千人。自1996年以来,中集集装箱产销量一直居全球第 一位。

中集集团建立了辐射中国沿海的生产服务格局,在深圳、新会、上海、南通、青岛、天津、大连等地建立了生产,拥有 国 家 级 企业技术中心,通过集中市场、分布研发、分布制造的体系形成具有世界水准的技术创新研发体系,凭借高素质的市场营销能力、卓有成效的成本控制能力、规范实用的质量体系,中集集团目前成为全球唯 一能够提供三大系列、一百多个品种集装箱产品和其他物流装备,并对所有品种提供设计、制造、等一站式服务的企业。

作为业界领 先企业,中集的客户包括全球最知名的船公司和租箱公司。进入21世纪,中集集团明确了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的发展战略。

建立和并行发展三个层面的业务:

①现有核心业务--集装箱业务,重点是通过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和加强内涵优化,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制造优势,发挥本集团的核心竞争能力优势,巩固和提升市场。

②扩展新业务,迅速进入厢式半挂车领域,把世界先进的陆交通运输方式引入中国,并为全球提供一流的陆运输装备。

③现代化交通运输装备及服务行业中有生命力的、符合公司战略定位而且适合五年以后进入并有能力整合全行业的业务。

中集集团居2001年中国出口额最 大的200家企业中第15名,(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贸部评选);2000至2001年度中国最 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中集集团荣居第11位(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评选);

2000中国最 大1000家企业(集团)营业收入第70名(中国统计局中国行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2001年中国外商投资10大高出口创汇企业(中国外商投资协会评选);2002年中国名牌企业16强之一(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推选);

2002年中国最受赞赏的外商投资企业(《福布期》评选);被评为2001年十佳心中蓝筹股(上海东方金融频道发起多家评选),连续4年被评选为中国最 具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亚商和《中国证券报》评选)。

在中集

编辑

灰道的智慧

在欧美国家办企业,红道(禁行区)和绿道(通行区)的区别比较清楚,中间不清楚的灰道(不明确的区域)比较窄。而在中国,灰道太大,很难不走灰道。而要在灰道上走下去或者取得成功就需要一种进取的、智慧和技巧。这是麦伯良针对管理中外公司的不同所作的一个精妙比喻。

作为世界集装箱产业的领军者,麦伯良从来不把任何一家企业看作是自己的竞争对手。而是把世界上的好企业都当作自己的标杆。成为一家世界级的企业,麦伯良给自己定下的时间表是15年。他说,如果有一天,他的能力已经不能带领大家往前冲了,他会自动向董事会请求下课。

这或许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或许是他面对记者的有意表现出的以退为进的智慧。不管怎样,我们相信,从不会错失任何机会的麦伯良在任何领域都能成功--即便是在10年之后的飞机制造业。

构建全球化营运体系打造和谐发展企业

跨国并购与和谐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企业的不断成熟,如今不仅是外国企业到中国来并购、中国企业到国外去并购的案例也在不断增加,这其实是从不同方面说明了中国经济的和发展、从不同角度了中国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这里,我想结合中集集团的亲身实践,讲讲作为一个中国企业,我们是如何借助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发展的大好时机,寻求构建自己的全球化营运体系的。

这篇文章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中集集团在跨国发展方面的主要历程;二是我们对跨国发展的理解及在该过程中收获的一些体会。

跨国发展

中集集团的国际化基因是与生俱来的,自1980年创立伊始,中集集团就确立了外向型的经营战略,从第 一台集装箱生产下线,到2006年公司实现年出口销售额超过40亿美元,中集在全世界(包括中国)拥有了40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在等地建立了生产和销售服务网络

中集集团过去将近27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 一阶段,通过国际贸易将产品销往全球,成为国际化企业

截至2006年底,中集集团的海关出口统计年出口额超过40亿美元,累计出口总额超过160亿美元,其中:

集装箱是中集集团的第 一个冠军产品,产品遍及、欧洲亚洲等全球主要的海陆物流系统,是全球唯 一能够提供集装箱全系列产品的供应商。

车辆产业只用了短短4年的时间,就向、日本、销售了近10万辆半挂车,成为中集集团产品序列中新的冠军产品。

旅客登机桥是中集集团的又一个冠军产品。在座的各位领导和来宾都有可能通过中集集团制造的旅客登机桥登上开往全球各地的航班。在法国巴黎的戴高乐机场,世界民用航空的巨无霸--空中客车A380使用的就是中集集团制造的登机桥。

第二阶段、构建全球化营运体系,实现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最佳整合,成为跨国企业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集集团注意到世界集装箱生产制造向中国转移的趋势,逐步构建起了自己的全球化营运体系:

中外合资

中集实施了一系列兼并收购计划,全面收购了韩国现代的集装箱业务,并通过转让股份、合资等方式,吸引日本、丹麦等外资参股,集团11个集装箱生产企业中有9个外资参股,既保持了以我方为主导,又可在国际合作中吸收外方的国际经营管理经验。

资源采购

国际化资源采购。中集运用供应商评价体系和供应链管理方法,界范围建立起了一个稳定、及时和确保质优价廉的采购体系,有近50%的主要生产材料由国际供应商提供。

客户服务

国际化客户服务。有着国际海运贵族俱乐部之称的全球前十大集装箱航运公司和租赁公司都是中集集团的长期客户。

技术发展

全面领 先的技术发展。中集集团以全面而优秀的技术服务,在集装箱技术开发领域确立了难以的主导地位,中集已经成为全球唯 一能够提供三大系列、一百多个集装箱产品和对所有品种提供设计、制造、等一站式服务的企业。

融资

国际化融资。中集集团与全球16家最主要的银行金融机构发展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良好的国际资本市场信誉

人力资源

中集集团已经拥有一支由国内精英、海归人才、外籍人士组成的,完全覆盖管理、技术、市场和服务各个领域,熟悉国际惯例、了解国际运营的国际化运营管理人才团队。无论是在深圳总部、还是公司,都可以看到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中集员工在一起工作

第三阶段、打造全球品牌,争取成正意义上的全球公司

2002年以来,中集集团确立了以中美互动战略构想为标志的海外拓展战略规划,以中集集团CIMC在全球物流运输业的品牌优势为基础,利用中集集团对制造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国际化运营平台,以海外并购为手段,组建国际化营运的跨国企业架构,以力争使中集集团尽快成正意义上的全球公司。

2003年,中集集团在美国完成了对排名第8位的半挂车制造厂商HPAMonon公司的并购,更名为 VanguardNational 。2004年开始,中集集团向美国派出管理团队、技术人员,输出包含中国优势和特色的制造业管理经验,共享中集集团国际化运营平台,形成中美互动的制造业全球营运模式。

2005年该公司从长期亏损转为赢利,2006年该公司完成厢式半挂车生产8000辆,销售额近2亿美元,已进入行业排名前5位。同时,中集集团车辆产业2006年完成向出口4.2万辆半挂车,中集集团已成为市场销量第 一的半挂车供应商。

在中美互动战略构想实施的同时,中集集团又开始了中欧互动运营模式的探索,以抓住欧洲传统制造业向外扩散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中集集团CIMC在制造业领域的品牌优势和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同时引进国外高端产品和技术,提升中集集团的产品结构和国际竞争力,拓宽市场渠道和服务网络,打造世界级的中集品牌。

收获和体会

编辑

回顾中集集团的发展历程,我们有几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个企业运营体系全面再造的过程,不仅仅包括做成几笔国际贸易、完成几个海外销售大订单,或者是在海外投资建设几个工厂、设几个办事处,或者完成一两件轰动的海外并购,全球化的实质是构建全球化的运营体系、打造世界级的领 先企业。

最近有一本畅销书叫做《世界是平的》,里面指出了全球化趋势的种种现象,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全球化的趋势必将对现有的商业模式、企业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产生巨大变革……,企业将在一个变平的世界中成长--从一个立足本土、以在国际竞争中获利为目的的国际化企业,到由位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分支机构和部门的为企业贡献价值的跨国企业,最后成长为充分利用全球地区优势、在整合为全球分工又合作统一企业架构下的全球化企业。

确实,当今世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共享、现代交通的便捷快速、生产外包和离岸经营模式的完善和普及、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原有的全球产业格局已经被碾平,全球市场和中国市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企业已经没有所谓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选择,全球市场已经成为遍及全世界的供应链和区域性优势产业集群的组合,企业间的竞争成为获取全球产业资源的竞赛。

全球化对中集集团而言,就是在保持中国产业工人群体优势、制造成本优势和中集先进制造业管理经验的前提下,寻求全球最佳的产业资源和市场资源,构建全球化的企业运营体系,打造世界级的领 先企业。

跨国并购

任何企业的全球化发展都不会一蹴而就,必须要经过创业阶段、积累阶段,最后才有可能走出去,实现成功的跨国并购。同时,即使经过了创业和积累,企业有了一定的行业知名度、产业优势和外汇资金积累,跨国并购也决非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而是长期国际化战略规划的执行与体现,是企业未来的全球化方式。以我们的观点来看,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时候,手里要掌握几样硬通货:

1)国际化的管理基础--拥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掌控全球供应链、跨国协同研发与制造模式、全球市场渠道、全球客户服务网络和国际资金链体系。

2)全球化的商业模式--拥有成功的本土市场运营经验和成熟的国际市场品牌形象,拥有可满足全球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3)国际化的人才储备--拥有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

4)殷实的资本储备--现代商业社会是以资本为纽带的,从某种角度讲全球产业链就是全球资源链,因此,跨国并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以资金链为基础的。

5)丰富的知识储备--信息不对称是全球化的商业社会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忽视一个法律条文、错过一条专利信息、忘记一个文化禁忌都可能导致一个几亿美元的海外项目失败,对全球产业趋势和商业背景的充分研究是跨国并购成功的必要前提。

3.技术创新是掌握全球市场话语权的金

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原创性专利,被国外企业阻击,技术创新才是掌握全球市场话语权的金钥匙。没有世界级的技术研发能力,不吸收全球的先进技术,就不可能生产出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就不可能打造出世界级企业。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中集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在技术创新领域的话语权:

2000年,中集集团获得英国UBHI的罐箱生产技术,由此进入全球罐式集装箱主流制造商行业。

2003年,中集集团推出以速生桉为主材的环保胶合地板,很快获得集装箱客户的认证。

2004年,中集集团获得英国CSC公司箱关键专利,中集特种集装箱由此很快形成一个新的世界第 一产品。

2005年,中集集团与Waggonbau公司签订最终转让协议,获得除中集自主开发11项专利之外的77项冷箱专利,彻底掌控冷藏集装箱领域全部技术体系。

2006年,中集集团技术专家第四次参加国际集装箱标准会议,是中国唯 一的企业代表。

2006年6月,中集集团与美国通用电器(GE)联合研制的智能安全集装箱项目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该项目提出专利申请72项,中集集团成为下一代集装箱技术的原始创新。

中集集团沿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三位一体的自主创新径,在集装箱、登机桥、道车辆等集团全球化产业领域自主申请国内外专利800多项,原创性的发明专利达到200多项。

4.承诺和信任是跨文化和谐发展的融合剂

跨国并购是勇敢者的游戏,海外并购的成功,国际化运营平台管理的最 大挑战--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融合和融洽的工作,能否发挥不同文化下业务单元各自最闪亮的部分,而不是相互磨蚀和抵消。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19709/

(15)
词条目录
  1. 麦伯良基本资料
  2. 个人荣誉
  3. 个人简介
  4. 个人经历
  5. 公司简介
  6. 在中集
  7. 中外合资
  8. 资源采购
  9. 客户服务
  10. 技术发展
  11. 融资
  12. 人力资源
  13. 收获和体会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