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词源
- 2 定义
- 3 发展历程
- ▪ 绘画
- ▪ 起源
- ▪ 发展
- ▪ 法国
- ▪ 德国
- ▪ 尼德兰地区
- ▪ 美国
- ▪ 俄国
- ▪ 文学
- ▪ 起源
- ▪ 发展
- ▪ 法国
- ▪ 英国
- ▪ 美国
- ▪ 俄国
- 4 特点
- 5 派别分类
- ▪ 绘画
- ▪ 前拉斐尔派
- ▪ 巴比松画派
- ▪ 巡回画派
- ▪ 文学
- ▪ 批判现实主义
- ▪ 自然主义
- ▪ 虚幻的现实主义
-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 6 代表人物及作品
- ▪ 绘画
- ▪ 法国现实主义美术
- ▪ 库尔贝
- ▪ 米勒
- ▪ 杜米埃
- ▪ 莱尔米特
- ▪ 俄国现实主义美术
- ▪ 克拉姆斯科依
- ▪ 列宾
- ▪ 列维坦
- ▪ 德国现实主义美术
- ▪ 门采尔
- ▪ 莱布尔
- ▪ 比利时现实主义美术
- ▪ 麦尼埃
- ▪ 文学
- ▪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 ▪ 巴尔扎克
- ▪ 司汤达
- ▪ 福楼拜
- ▪ 莫泊桑
- ▪ 左拉
- ▪ 俄国现实主义
- ▪ 屠格涅夫
- ▪ 果戈里
- ▪ 契诃夫
- ▪ 托尔斯泰
-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 ▪ 威廉·豪威尔斯
- ▪ 亨利·詹姆斯
- ▪ 马克·吐温
- ▪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 ▪ 狄更斯
- 7 影响
- ▪ 文学
- ▪ 视觉艺术
- ▪ 音乐
- ▪ 戏剧
- 8 历史评价
- ▪ 国际
- ▪ 中国
- 9 现实主义主义与中国
- ▪ 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
- ▪ “五四”前后现实主义
- ▪ xxx与救亡时期的现实主义
- ▪ 新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十七年文学)
- ▪ 新时期现实主义
- 10 参考资料
现实主义(Realism)也称写实主义,是一种文艺创作手法,词源为法语“réalisme”,取“真实”之意,在英语中,广义的现实主义写作realism,泛指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作品;狭义的现实主义是大写的Realism,专指1830—1890年间的现实主义文艺。1855年,库尔贝发表“现实主义宣言”,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流派的开端,1856年尚夫勒里在文学领域也正式提出“现实主义”的说法,由此传播开来。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强调客观再现真实自然,重视细节描绘,注重典型化,绘画上的现实主义指致力于再现事物真实表象的写实艺术,二者均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思想内涵。
词源
编辑现实是一个客观概念,包括人在其中生活、思考和进行创造的整个世界。,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哲学中,指“一种与唯名论相对立的对于观念的现实性信仰”。也被称为“唯实论”哲学,从个别事物出发探究思维主体与共相的本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主张思维具有客观实在性,既有唯心主义特征,也有唯物主义特征。与艺术相互作用,表现在文艺理论上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现实主义观念。
作为一种文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是在人类理性发展的一定阶段产生的历史现象,其词源归根到底是“事物”(res)。美国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专家哈里·莱文用“thing-ism”作为现实主义的一种写法,要求对外在事物进行真实描绘。现实主义一词的直接来源则是法语的“réalisme”,取“真实”之意,又名“写实主义”,作为文学批评术语最早可追溯到德国剧作家、诗人席勒1798年致歌德的信,但作为一种文艺表现手法、一种思潮明确出现,是在19世纪中期的法国,由法国画家库尔贝于1855年正式提出,他在该年举办的画展引起一场大辩论,文艺史上称为"现实主义大论战"。1856年9月,库尔贝的热心支持者法国小说家、理论家尚夫勒里(Champfleury)把自己的文集定名为《现实主义者》,捍卫现实主义信条。同时还和其友人迪朗蒂推出文学评论杂志《现实主义》。此后,19世纪60年代,俄国理论家皮萨列夫在《现实主义者》中也使用了这一术语。这时的“现实主义”一词主要用来表现近似真实的描绘手法,追求视觉的真实感,即“写实”,与“抽象”“变形”手法对立。
此外,在西方语境中,现实主义还分广义和狭义。广义为首字母小写的realism,泛指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作品。狭义的现实主义是首字母大写的Realism,专指1830—1890年间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英语中的“real”“realism” 等词,在19世纪后期,由日本学者翻译为日本汉字词“写实”“写实主义”,并由梁启超于1902年译为中文“写实”引入中国,借此理论将小说分为理想派和现实派。1932年,瞿秋白在高尔基现实主义文学的启发下提出将“写实主义”翻译为“现实主义”。
定义
编辑作为文艺创作手法的现实主义,最初也是最主要使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的定义是“一种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理论”。在文学创作中将描写赋予真实性,抛弃修饰和修辞,被认为是一个无法被任何一部作品完全实现的 “理想类型”,具有历史属性。韦勒克称其为 “一个规定性概念,在具体时间段占主导性,其兴起与衰落有迹可循,且可以同前后时段的规范截然分开”,较之于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抛却了前者对自我、想象、象征、自然的推崇,又摒弃了后者的理想性。司汤达被认为是法国xxx位现实主义文学作家。
绘画上的现实主义又被称为“写实主义”,一般指19世纪中叶以库尔贝为首的致力于再现事物真实表象的写实艺术形式。是针对现实生活本身采取不夸张、不修饰、不理想化而进行的一种客观描绘的方法和艺术主张,以现实的、具体的、变化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及生活遭遇为描绘对象,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探讨人生底蕴,进行真实的审美反映。
发展历程
编辑绘画
起源
现实主义美术既是一种艺术概念也是一种创作手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当时表现为具有朴素唯物论色彩的“摹仿说”,指大轮廓粗线条式勾画,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雏形。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雕塑和肖像雕刻,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绘画及雕塑,从尼德兰画家的风俗画,到17世纪荷兰画派对市民生活的描绘,从意大利的卡拉瓦乔现实主义,到19世纪库尔贝最终确立现实主义原则,回归自然、反映现实的创作观念体现在西方艺术史的每个阶段。
发展
19世纪是现实主义的发展繁荣时期,这一阶段的现实主义具有客观性、典型性和历史性特征。1830-1890年间,现实主义发展成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和创作潮流,一方面挑战了古典文艺的艺术成规,另一方面反对浪漫主义的主观性自我表现。1855年,最早以“现实主义”自我标榜的库尔贝,完全把自己与浪漫主义和官方学院派对立起来,主张以自然为师。解构了文艺复兴以来宏大的叙事题材,关注当下对现实世俗和现实下层小人物生活状态的描述。在作品中抨击统治者和剥削者,同情劳动者,使现实主义带上了政治和社会的色彩。
现实主义绘画的波及面和影响力巨大,从北欧的丹麦、挪威到中欧的德国、瑞士,再到南欧的意大利,从西欧的法国、英国、荷兰到东欧的俄罗斯、罗马尼亚,再到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名家包括杜米埃、库尔贝、米勒、列宾等。
法国
在法国,浪漫主义发展到后期,形成了煽情浮夸的风格,工业xxx导致19世纪的欧洲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人们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写实主义画家开始揭示社会的不公,表现中下层普通人家生活。法国大xxx后,写实主义抛弃浪漫主义过于情感表现的方式,以真实的素描、现实且保守的颜色作画。
1839年,照相术被发明,部分画家受此启发,开始主张重视描绘现实生活,关注丑陋、贫穷或过去未被注意的题材和事件。此后,现实主义的绘画从两个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一是现实主义风景画派巴比松画派。泰奥多尔·卢梭及其追随者在19世纪40年代后期定居于法国小镇巴比松,以写生为基础,描绘真实的自然和农村景色,对法国现实主义绘画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揭示社会本质、反映底层生活的现实主义绘画。1848年,欧洲普遍出现民主xxx运动,一些画家继承了浪漫主义反抗权威的精神,又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创作,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如库尔贝早年创作的《采石工人》(1849)就已有写实主义风格。让·弗朗索瓦·米勒早期受巴比松画派影响,而1850年创作的《播种者》已具有揭露社会的现实主义价值取向。
米勒、库尔贝等画家以朴素写实的风格描摹下层劳动者的生活,被上流社会嗤之以鼻,冠以“现实主义”之名,本义为贬损。1855年,库尔贝创作《画室》,并将自己的私人展览命名为“现实主义:库尔贝40幅作品展”,同时发表“现实主义宣言”,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流派的开端,将贬损之词逆用为肯定之意。随后米勒在1857年创作了代表作《拾穗者》,呈现出人性中质朴、善良、高贵的一面,完成了对巴比松画派的超越。杜米埃、莱米尔特等人也描绘时事政治与社会变革,关注底层平民的生活。
德国
德国从19世纪30年代出现了本土的现实主义画家,当时的德国以工业xxx为背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不断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xxx运动使德国艺术家们认识到时代的现实,脱离浪漫主义,出现了刻画商人、市民生活、城市历史和风土人情的现实主义绘画。
早期现实主义分为风俗画和风景画,里希特(1803-1884)奠定了德国风俗画的基础,被誉为“揭开德国现实主义发展序幕的xxx人”,画作取材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显示肯定生活、赞美自然的真义。瓦尔德米勒是德国风景画代表人物,创作风格同巴比松画派相似,主张尽可能再现自然本来面目。
德国在1871年建立中央集权的德意志帝国,开始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推动了艺术的发展,现实主义艺术在19世纪后半期真正走向繁荣,产生了门采尔、莱布尔、利贝曼等现实主义大师,创作取向上,从客观表现现实生活走向对现实的批判,即从再现的现实主义走向批判的现实主义。
尼德兰地区
比利时和荷兰在文艺复兴时期同属尼德兰地区,既有文艺复兴的艺术传统,又受17世纪荷兰画派的影响,1830年,比利时独立,艺术开始表现本民族的文化生活与社会发展,19世纪50年xxx始,受法国现实主义艺术影响,比利时、荷兰等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实主义流派,注重描绘本国的民族特性、文化传统和时代风貌,而不是关注xxx性和现实批判。
美国
美国艺术从殖民地时期开始一直受到欧洲艺术的影响,独立后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精神与品格。19世纪上半叶出现的哈德逊河画派是美国艺术独立的先驱,科尔、杜兰德等风景画家开始摆脱欧洲古典主义的矫揉造作,致力于描绘美国本土风景,作品富有一种浪漫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展现出一定的现实主义倾向。19世纪中期开始,美国的现实主义绘画发展迅速,出现了xxx批成熟的现实主义画家,代表人物有温斯洛·霍默、托马斯·埃金斯等人,以时代生活为主题,借鉴库尔贝、米勒等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创造“民族艺术”。旨在显示作为美国人的自豪感,以不加修饰的世俗生活与平凡风景的刻画自然流露美国地方色彩。
俄国
地跨亚欧两大陆的俄罗斯艺术一直受西欧和拜占庭帝国影响,18世纪以前,俄罗斯美术主体是宗教画和历史画,倡导古典主义风格。19世纪起,俄国爆发了一系列民族解放、民主xxx运动,带来民主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xxx,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等人的文学创作,均促进了俄国艺术的革新。艺术家开始反思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创作模式。费多托夫、普基列夫等艺术家是俄国现实主义艺术的先驱,作品揭露出封建专制的残暴、贵族的腐朽、富人的贪婪,显示俄国社会的丑恶与虚伪。
1855年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就是生活”的观念,此后的艺术家开始刻画俄罗斯人民的形象,描绘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将时代与生活诉诸笔端。1861年沙皇废除农奴制,民主主义思潮迅猛高涨,现实主义绘画空前发展。其代表是1870年出现的巡回画派,克拉姆斯科依、列宾、苏里科夫、列维坦等艺术家俄罗斯开启了俄国现实主义艺术新篇章。俄国现实主义绘画的重要特点,是对黑暗的现实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主张真实客观,直面丑恶现实,把形象引入社会生活或底层人物。
文学
起源
18世纪德国作家席勒首次在文学领域使用“现实主义”一词,将“现实主义”作为“理想主义”的对立面。从19世纪20年xxx始,以司汤达的《红与黑》为代表,现实主义在欧洲逐步取代了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有的文学史把19世纪称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世纪。
现实主义于19世纪在欧洲兴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工业xxx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新的阶级逐渐诞生,政治矛盾愈发凸显。1830年法国七月xxx推翻波旁王朝,建立了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选举制度的法案,工业资产阶级参加了政权。这两个事件标志着资产阶级在欧洲范围内的胜利。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陆续于40年代末经历了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剧变,使人的道德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xxx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人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后,又在物质财富面前丧失心灵和人格的自由。人对人的压迫与剥削以新的形态表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恶化。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勾勒的蓝图并未实现,客观冷静分析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随之形成,主张通过对社会现实作如实细致的描绘,揭露社会的黑暗,展示在物质与金钱挤压下的人的各种心态,并倡导社会改良。恰好,这一阶段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丰硕,如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孔德的实证主义,细胞学说、质能守恒、进化论等,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营养,指导了具体写作,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文学创作,将自己看作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等,强化了文学的写实性。
发展
不同国家的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流变阶段不同,首先起源于法国、英国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蔓延全欧,波及美国。19世纪30至40年代,“再现说”在欧洲风行,19世纪50年代德国文论家福尔克特首次明确表示“现实主义就是再现现实”。1856年,法国的尚夫勒里创办了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同年9月,出版了论文集《现实主义者》,开始现实主义的理论宣传,成为现实主义文学xxx个理论家。当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于19世纪中期在法国获得最高成就时,美国才刚兴起浪漫主义文xxx动,而此时欧洲的浪漫主义文xxx动趋于衰落。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潮从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影响到美国。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主要成就在小说,流行时间为1865年至1918年,即南北xxx结束到xxx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文学作家正视现实,反对空想,文学创作着眼于实事求是地描述和揭示社会现实、批判社会现象。
西方工业xxx产生的若干后果是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工业xxx使资产阶级凭借对先进生产力的掌握成为社会的主人,随后诞生了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又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现实主义的创作素材。
法国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xxx动或文学流派,崛起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以法国作家司汤达1830年的《红与黑》的问世作为标志。在19世纪30、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以揭示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为主题,体现对没落贵族的惋惜之情,在艺术手法上多用主观视角,反映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特征。其特点是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揭露和批判现实、注重细节、强调典型环境。代表人物巴尔扎克、莫泊桑、福楼拜、泰纳等,作品反映了法国社会的转型,既抨击封建势力的复辟,揭示资本主义终将取代封建统治的历史规律,又批判资产阶级的金钱关系及其对人的灵魂的毒害。1850年,巴尔扎克辞世,象征性地结束了现实主义文学xxx个高潮。
法国现实主义在19世纪50-60年代进入高潮,19世纪60年代法国文学的特点是注重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主观情感,其产生背景是国内垄断资本形成、贫富差距增大、阶级矛盾尖锐,作家往往以悲观主义的宿命论来看待社会现象,创作风格上更具讽刺性和悲观性。后期在资本主义稳步发展的背景下 ,作家着力于揭示表面繁荣与内在危机的矛盾,表现现代文明进程中的精神退化,受实证主义哲学影响,文学观念开始蕴含自然主义的基因。作家福楼拜继承现实主义传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以细致的观察和客观的描写把现实主义创作推向新高度,启发了后来的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在19世纪中叶开始萌动,19世纪60-70年代达到高潮,代表人物为左拉,自然主义的特点是揭露社会现实、关注下层小人物、文献式写实风格以及病理式解释人物行为。同时,法国还出现了巴黎公社文学等。
英国
在古典主义盛行的18世纪初,英国出现现实主义雏形,代表人物为笛福和斯威夫特。《鲁滨逊漂流记》使笛福成为英国小说真正的开山鼻祖,用写实的态度虚构了想象的故事,让读者相信其真实性,连贯的故事、自然的时序、确切的地点,使小说建立在严格的现实主义基础上。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反对古典时期的世界观,强调个人自主自觉方式认识现实事物,掌握世界本质及其认识规律,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产生以“创造个性”和“创造典型”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文学,笛福《摩尔·弗兰德斯》、菲尔丁《汤姆·琼斯 》、理查逊《克拉丽莎》为代表的人物小说,被认为是xxx批现实主义小说。19世纪30年代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兴起,呈现出较为浓厚的宗法伦理观念,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与民族传统意识的对立冲突造成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宗法道德传统。批评家刘易斯1858年宣称“现实主义是一切艺术的基础”,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早涉及劳资矛盾主题,直接表现工人群众的反抗斗争,也涉及制度、法律、贫富差距、道德堕落等诸多问题。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在19世纪40、50年代达到繁荣,产生了如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优秀小说家,19世纪70年xxx始,英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现实主义文学开始衰落,后期代表人物有哈代、萧伯纳、高尔斯华绥等。19世纪的最后30年,英国失去了工业经济的垄断地位,又遭遇经济危机,劳资矛盾加剧,社会弥漫悲观情绪,怀疑主义盛行,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成为两股对抗性力量。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从乡村出发观察时代风云,先以乐观、明朗的色调描绘农村生活,后用严峻的矛盾和浓重的悲剧气氛取代田园牧歌式的情调,以此揭示宗法制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格格不入,具有一种悲剧的宿命论色彩。
美国
19世纪中期,当现实主义在法国司汤达和巴尔扎克那里获得最高成就时,美国才刚兴起浪漫主义文xxx动,而此时欧洲的浪漫主义文xxx动趋于衰落。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潮从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影响到美国,亨利·詹姆斯于1864年推广法国的“现实主义体系”。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主要成就在小说,流行时间为1865年至1918年,即南北xxx结束到xxx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文学作家正视现实,反对空想,文学创作着眼于实事求是地描述和揭示社会现实、批判社会现象,豪威尔斯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19世纪70年代,其担任主编的《大西洋月刊》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当法国、英国等现实主义文学发源地的现实主义走向衰落时,美国等却进入了现实主义的高潮期,出现威廉·豪威尔斯、马克·吐温等作家。美国的现实主义运动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在马克·吐温和杰克·伦敦那里达到顶峰。这一阶段的作家们明确把按事物本来样子描写提高到创作首要地位,为人物活动提供真实可信的场所与背景,把典型化原则摆在创作的突出位置上,重视艺术细节的描述,强调对社会和历史作冷静客观的解剖,对现实和人作确切的再现。
俄国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其发展受到本民主文化传统的影响,浓厚的宗教氛围与发展缓慢的资本主义造成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内省与救赎的精神倾向。深受西欧启蒙思想和现实主义影响,自觉承担改造社会的重任,现实主义作家直接或间接参与政治斗争,果戈里是早期现实主义杰出代表。别林斯基在1836年就采用了施莱格尔的“真实的诗”的观点,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63年指出“我的理想主义比他们的现实主义更加真实”,是更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源于民族哲学传统和现代哲学精神的全面匮乏,它吸收了欧洲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感伤主义等各种思潮,但也具有独特民族性。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不断发展,七八十年代达到鼎盛,别林斯基等一批xxx民主主义思想家进一步完善了现实主义文艺理论,有力促进了19世纪下半叶俄国文学的繁荣。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冈察洛夫、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冈察洛夫的小说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化,从普希金到冈察洛夫,均刻画了“多余人”的形象,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独特产物,代表因适应时代巨变而选择封闭心灵以获得内心平静地“精神落伍者”形象。鼎盛时期出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一代表人物,其创作达到俄国现实主义文化成就的最高峰。70年代后,俄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但存在农奴制残余,社会矛盾尖锐,出现多种思潮,除批判现实主义外,还有纯自然主义、xxx民主主义等,这一时期作品主题是资本主义对城乡生活的影响、劳资矛盾加深、号召人民为自由和正义奋斗等,为保证时效性,小说体裁多以特写或中短篇为主。俄国现实主义在20世纪初逐渐没落。
特点
编辑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甚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及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托尔斯泰等作家的文学实践,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具有鲜明特点。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明确把按事物本来样子描写放在首要地位,按生活本来的样子写是现实主义的生命力所在,如巴尔扎克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风貌、世态人情,逼真地“再现”了生活。达米安·格兰特用“应合”理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他称应合为一种文学的认真心理,“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翼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这强调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卢卡契则从认识论的高度重新阐释了现实主义客观性的涵义:“艺术的任务是对现实整体进行忠实和真实的描写。”他提出了对现实进行整体描写的现实主义艺术要求,所谓整体描写就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追求文学描写的广度,从整体的各个方面掌握社会生活;向深处突进探索隐藏在现象背面的本质因素,发现事物内在的整体关系。其次,卢卡契并没有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理解为排除任何主观因素的纯客观性,他不是把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视为一面静止的镜子。卢卡契肯定了主观认识的重要性,强调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统一。
二是解决了性格对环境的依存关系,19世纪前的文学创作,趣味性高,可读性强,但环境或背景的真实性较低,现实主义则从一开始就重视人物活动场所与背景的真实可信。
三是重视典型化。典型理论针对的是文学人物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问题。黑格尔和谢林为典型论的发展传播奠定了基础。黑格尔认为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一个性格之所以引人兴趣是它的完整性,而完整性则“是由于所代表的力量的普遍性与个别人物的特殊性融会在一起,在这种统一中变成本身统一的自己。”而典型这一术语的最初使用者则是谢林,意指一种象神话一样具有巨大普遍性的人物。浪漫派首先广泛使用这个概念,经过巴尔扎克和泰纳的使用,典型概念从浪漫主义转移到现实主义。典型化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上刻画典型的人物、事件和环境,是现实主义同其他艺术流派创作法则的显著区别。恩格斯更进一步概括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关注历史进程中人的命运,把人植根于现实的社会环境,有别于浪漫主义孤立描写人的模式。
四是重视真实的艺术细节,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的如实反映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细节描写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都认为细节的真实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基础,现实主义巨著都有细节丰富、具体、真实、准确的特点。
五是强调观察,既有对社会和历史冷静客观的剖析,也有对现实和人不带偏见的客观“再现”。强调反映客观真实,浪漫主义强调内在体验的真实,现实主义强调眼睛观察到的真实,既是社会环境的真实,也是历史规律的真实。
现实主义绘画的特点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正视丑恶现实,绘画题材从神学转向社会生活或人间底层,二是省略掉某些细节又格外强调主要细节,突出重点,放大生活真实,做到准确再现事物个性神情而非过分堆砌细节。
派别分类
编辑绘画
前拉斐尔派
前拉斐尔派是19世纪中叶诞生于英国的一个主张坚持前拉斐尔深入自然深入描绘真实的传统的写实画派,19世纪法国经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潮时,拉斐尔前派反对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保守和墨守成规,主张真实的自然主义,用活泼的方式描绘自然,提倡回归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的质朴真纯。代表人物亨特、米莱司,作品以贫寒的劳动者、弱者为对象,如米莱司《木匠之家》《盲女》等,或尖锐揭发资产阶级社会道德的堕落,如亨特《觉醒的良心》。
巴比松画派
巴比松画派因画家集结地为法国巴黎郊外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而得名,反对传统学院派在室内实践风景画创作的做法,主张从室内走向室外、直接观察自然来作画,最能表现出自然主义风格特色,专门绘制风景画。主张研究自然,表现壮丽的景色与内在的生命,表现底层劳动者和普通人的人生疾苦,反对程式化的古典主义风景画,主张描绘有法国特色的乡村风光和农民生活。在思想上受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回归自然”的美学观念影响,在技法上继承了17世纪荷兰风景画派和19世纪英国风景画派的写实风格,以自然主义手法来再现自然风景与乡村风光,实现了技法上的突破与创新,代表人物有卢梭、特罗扬、杜比尼等,卢梭一贯坚持以客观态度作画,力求真实,只画自己亲眼看到和亲身体会到的东西;杜比尼重在表现客观景物的色彩,不拘泥于古典主义的色彩规则;特罗扬则是擅长把动物形象与自然景观相结合。
巡回画派
巡回画派是发端于俄国的现实主义画派,1863年,皇家彼得堡美术学院的14名毕业生成立“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学会”,声称要表现与现代合拍的艺术,把为少数人服务的艺术转向广大民众,宗旨是团结全俄罗斯美术家,为俄国民主艺术的繁荣,为普及俄罗斯民族艺术而共同奋斗,在画家米塞耶多夫和盖伊倡导下,于1870年改名为“巡回艺术展览协会”,代表人物有列宾、苏里科夫等。该画派从1871年到1923年共举办了48次画展,在发展的过程中,重视理论体系的建立及俄国美术的民族性和思想性,以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原则为指导。巡回画派的现实主义大师或反映普通群众的现实生活,或批判社会的丑恶与虚伪,或描绘自然风光,或刻画家庭的悲欢离合。
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之名由高尔基在1934年提出,但主要指19世纪中前期的一类现实主义创作。代表人物为俄罗斯作家果戈里、法国作家司汤达、英国作家狄更斯和萨克雷等。
批判现实主义首先表现在对人和人生的充分肯定,反思过去的价值观念,思考与探索新生事物。其次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展示生活发展的趋势,在表现未来美好理想的同时也正视失败的可能性,贯穿了人的命运对世界的哲理思考,采取唯物的态度,保持清醒的现实感,思考战斗的人生哲学,拥有深刻的历史观。批判对象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社会悲剧,重点展现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对社会公平的戕害。批判意识与历史意识紧密结合,作家以观察分析为创作起点,真实反映生活、客观记录时代、揭示历史规律,对现实的深入研究强化了怀疑和否定精神,强大的批判力量掩盖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早期阶段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脱胎于浪漫主义,作品主题是批判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揭露社会丑恶,反映社会反抗者的抗争精神,但没有探寻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批判也具有不彻底性,代表人物司汤达、巴尔扎克,代表作品为《红与黑》。中期阶段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弱化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追求客观化、科学化描写,作品主题是对人物及社会生活进行再现,轻微嘲讽丑恶现象,代表为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后期为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进一步弱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进一步深化科学化、客观化描写,主题是忠实记录历史、研究人的生物性,是对大自然和生活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代表人物左拉、莫泊桑等,也被划归于自然主义。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在19世纪30年代就取代了浪漫主义文学,四五十年代的作家如狄更斯、萨克雷登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揭露社会压迫。希望改良社会以解决资本主义的社会i问题。19世纪70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题是进一步揭露和批判英国垄断资产阶级。其特征表现在刻画劳资矛盾,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善于描写小人物的命运,表现小资产阶级的个人奋斗以及具有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倾向。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把文学当作反对农奴制度的斗争工具,使文学同解放运动相联系,俄国作家主要是在农奴制改革过程中认识到社会矛盾的尖锐复杂,反映农民和城市下层人民的反抗情绪,批判贵族地主的统治和资本主义势力,揭发社会黑暗,描绘平民和农民生活,重视农民苦难。
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常被人们视为与现实主义等同,作为哲学术语,包含了唯物主义、享乐主义和各式现世主义,席勒、海涅都推崇自然主义,海涅甚至把自己定义为“艺术中的超自然主义者”,英国哲学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1863-1864)序言中,xxx次讨论文学理论里的自然主义理论。法国文学家左拉受进化论、细胞学说、解剖学、质能理论及批判现实主义等的影响,在1868年把自然主义与科学的、实验的小说理论等同起来,真正成为一种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其特点是宣称相信科学,相信观察、实验、提供文献的方法,被认为是“应用于文学的现代科学方法”。
左拉指出,自然主义小说的特点就是精确地复制生活,但把对现实感受观察与再现时主体的能动性变成对事物机械、被动的复制与抄录,为了达到真实而压制想象,要求对现实作客观的感受和真实的记录,忽视环境对性格的作用,把社会环境自然化,认为人受生物进化论支配而与环境无关,人为缩小了典型人物或环境的真实性与概括性,曲解了细节的重要性,形成一种局部的真实,其片面真实性极强,就创作主题和题材而言,自然主义具有社会性,其范围不局限于某一领域,而是延伸到整个现代大生产社会,具备社会思潮及劳工运动的觉醒意识与时代特色,是现实主义的一种变形。
关于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关系,法国现实主义者受实证主义影响,往往把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等同,有别于高尔基或中国一些批评家将巴尔扎克和左拉对立,把批判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对立的观点。马蒂诺认为自然主义延续、确定并强调了现实主义,菲利普·拉夫指出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小说和戏剧普遍起步时的极端化表现。传统的现实主义更重视描述一种“目的”,即现实的获得;自然主义源自科学,描述一种“方法”,指有助于获得现实的方法。自然主义是以现实主义的继承者和叛逆者双重身份出现的,相同点是追求客观真实,但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更强调科学精神、冷静的观察和客观的叙述。
虚幻的现实主义
虚幻的现实主义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独创的“复调”艺术,具有主体化、虚幻性特点,指作品不再是一人独白,由单独的叙述变成了多声部,作家分裂成多种性格的人,小说不同人物的声音代表作家性格的不同侧面,主要通过紧张尖锐的多边关系构成的心理冲突与内心交流来展开,让众多人物在同一时间爆发复杂的内心交流、心理感应。陀思妥耶夫斯基现实主义的重点在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发掘,不再描写具体的自然环境,而是朦胧、零碎地描述自然景物,把环境当作经作者主观加工的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具象化,是主观世界的映射,如《罪与罚》中,主人公看到污秽的小街、听到情歌与女人的尖叫声、闻到小酒馆的腐臭腥味,景色描写是客观的,但也是主人公心烦意乱情绪的映射,或者说是因为紊乱的心理才把外在景色视为零碎的、混乱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在20世纪的深化与发展,是现实主义实现自身现代化的结果,首先是自觉运用反映论的艺术实践,体现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与现实主义的科学结合,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察问题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是一种新兴形态。其次发扬了现实主义最基本的要求,如忠实于生活、塑造典型、以人为中心、揭示现实复杂的社会关系,细节真实准确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实现从思想上教育劳动人民的目的,主动融合了浪漫主义精神,提倡从现实的xxx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去把握和反映现实。更为现代化、开放化,是分析的、辩证的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论与新的社会主义现实在理论与实践上历史地结合的必然产物。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不同制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均有影响,如日本小林多喜二的创作、土耳其希克梅特的诗、美国法斯特的小说、德国布莱希特的戏剧,英国阿尔德里奇的长篇、中国艾青的诗歌、中国鲁迅、茅盾的部分作品及曹禺的悲剧等。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拉丁美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派别,最早表现为对美洲印第安人和黑人神话传说的叙述和描写,主要出现在小说和影视艺术领域,是”后现代现实主义“的一种现实生活的场面及场景经常和虚构的情景交织,其特点是“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文学作品中都有神灵、巫术和传奇人物等超自然的现象,某些看似离奇的情节,却深深根植于军人寡头统治下拉丁美洲国家的现实,采用极端夸张和虚实交错的艺术手法,将现实和幻觉来回转化,作品真实性建立在古老的文化传统之上,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既魔幻又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特点,代表人物为马尔克斯,把异化的视点构筑在整体写实的基础上,即采取异化的观点观察问题但对现实不进行大幅度变形,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作者将书中的政治人物异化,但生活风貌、现实画面、具体细节还是以“生活本来的样子”描写,借用超现实主义的某些手法增加作品的魔幻性、虚幻性,但没有改变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代表人物及作品
编辑绘画
法国现实主义美术
库尔贝
居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出生于法国的奥尔南,曾在皇家美术学院和贝桑松美术学院学习绘画,推崇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绘画技巧,代表性作品包括《抽烟斗的人》《石工》《路遇》《画室》,其中《画室》又名《画家的工作室-一个现实的寓意,概括了我7年来艺术生活的情况》,展示了库贝尔从1848年以来的创作生涯,给予了社会哲理,集中了上流社会各阶层的形象,表现了法国社会的缩影,画中人物众多,有画家自己、小孩、裸体女模特、圣徒等,不同人物象征了“诗”“散文”“哲学”派别,隐喻了贫困者、被损害者、被剥削者,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方向。
画室
库尔贝
米勒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被认为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之一,巴比松画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践行库尔贝描绘自己时代“活的艺术”主张的最佳执行者。米勒主要描绘的题材不是乡村风景,而是农民本身,真实地描绘农民辛勤劳作而又贫苦卑微的社会现实,赋予农民形象以纪念碑式的肃穆。代表作有《播种者》《拾穗者》,其中《拾穗者》最能代表米勒风格,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画面,只是秋收后三位农妇从地里捡拾剩余麦穗的场景,细节刻画真实,身穿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的粮食,给观众带来一种非同寻常的庄严感,米勒是除荷兰画家米维尔外,又一位以凝重质朴、造型简约的概括力塑造平凡人物的画家,是一幅人与土地、与生存相关的作品。
拾穗者
米勒
杜米埃
奥诺雷·杜米埃(1808-1879)是19世纪法国个人风格最独特的艺术家,其艺术和生活具有最典型的时代性,杜米埃是铜板画家、石版画家、油画家、雕塑家、漫画家,直接而强烈的讽刺性是杜米埃艺术美学的重要内容,其作品讽刺统治者和大资产阶级,倾向无产阶级,以夸张的漫画手法抨击统治者的无能,描绘时事政治与社会变革,关注底层平民的生活。油画代表作是《三等车厢》,描绘的是坐在新时代发明之一的火车上的贫苦大众,以真实可信的车厢场景和强有力的人物塑造使其成为19世纪法国绘画的杰作。
三等车厢
杜米埃
莱尔米特
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1844-1925)是19世纪现实主义流派的领军人物,也是该流派的最后一位画家。绘画题材多以法国农民生活为主,代表作为《收割者的报酬》,生动描写了农民向地主领取工钱的情景,揭露了当时法国农村生活的不公平,画家以现实主义目光对生活现实进行敏锐观察,刻画出几个典型的农民形象:左侧的老者因生活重压变得表情麻木、中间哺乳的妇女无奈地接受工钱,以写实手法鞭挞无情的社会现实。
收割者的报酬
莱尔米特
俄国现实主义美术
克拉姆斯科依
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是巡回画派的主要创立者,画派的精神领袖和核心人物。其肖像画以朴实而深刻的手法来描绘人物,刻画人物的心理和精神气质,他主张画要代表作者的世界观,反映生活中深远的思想,这一主张成为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核心思想。代表作《无名女郎》,被认为是一幅有时代感、有高度美学价值的作品,是一幅以具体人物为模特儿的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以“无名氏”指代俄国十九世纪中期以来的女性形象,触及了敏感的妇女解放问题,与时代相呼应。
无名女郎
克拉姆斯科依
列宾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是19世纪后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在充分观察和理解生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肖像画,全面展示了俄国的社会生活,遵循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进步美学观点,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以现实主义方法反映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和历史。被认为是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集大成者,绘画题材广泛,平民百姓的普通生活、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底层人民的肖像刻画、时代精英的真实写照、乡土生活的画卷、xxx者命运的刻画,记录了俄罗斯的方方面面。代表作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了辽阔壮丽的伏尔加河与衣衫褴褛但又力量雄厚的纤夫形成的鲜明对比,在烈日下,焦黄的河岸上,一群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疲惫地向前挣扎,年龄有老有少,但无一不是面容憔悴、挣扎在生存边缘。画作展示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搏斗,更是人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的搏斗。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列宾
列维坦
伊萨克·伊里奇·列维坦(1860-1900)是巡回画展中最出色的风景画家,也是俄罗斯画坛的风景画之王,将目光转向俄罗斯本土的美丽风景,讴歌自然的诗意与祖国河山风光。受契诃夫的影响与19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民主xxx思潮的熏陶,在风景画中也体现出了民主思想与深刻的社会意义。被公认为19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风景画大师、“情绪风景画”的开创者,《白桦林》是其现实主义代表作品之一,白桦树作为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列维坦画笔下挺拔而高傲,阳光穿过白桦树的枝叶斑驳地洒在草地上,列维坦通过对阳光、空气的研究和体验,沉浸式体验大自然,用色彩和线条表达自己对山川景物的深切感受。
白桦林
列维坦自画像
德国现实主义美术
门采尔
阿道夫·冯·门采尔(1815-1905)是德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真实描述现实生活,力图真实再现历史,不同于古典主义的精致描绘,而是强调笔触的意味与色彩的清新,有印象画派的特征,但在审美精神上坚持现实主义。门采尔的作品被认为是时代的写照,是城市生活与大机器时代的镜子。代表作为《轧铁工厂》,是西方最早表现现代工业的绘画之一,逼真描绘了钢铁轰鸣的工厂劳动场面,真实再现了车间里林立的钢铁机器及工人劳动的场面,以客观态度描绘现代车间生活与劳动。
轧铁工厂
门采尔
莱布尔
威廉·莱布尔(1844-1900)是德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曾在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受库尔贝风格影响较大,代表作为《不相称的婚姻》,以鲜明的对比手法逼真揭示了年龄、体力、身体、性格差异极大的“不相称的婚姻”,通过耳饰、戒指等细节描写刻画了贪慕虚荣的少妇形象,写实手法真实亲切。被认为是慕尼黑画派的领袖,真实反映乡村生活,集中体现人的现实状况与内在精神。
不相称的婚姻
比利时现实主义美术
麦尼埃
康斯坦丁·麦尼埃(1831-1905)的艺术是在比利时民主主义xxx中成长起来的,不仅摆脱了法国美术的样式,也展现了本民族表现形式,超越了法国的现实主义传统,迈向了新现实主义。麦尼埃被认为是比利时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作品多以劳动为主题,也被誉为“雕刻的米勒”,在19世纪60年代就注重表现下层人民的生活和劳动,自1885年到1905年,侧重描绘工人和矿区,以雕塑创作来表现工人阶级的力量。代表作《乌格尔的冶炼》《烈日矿工》《炼铁工》等,《炼铁工》表现的是一个工人的休息形象,一个极度劳累的工人正在小憩,着力表现工人手臂上的肌肉和腿部的力量感,人物姿态极富张力,流露出劳动者的坚忍与尊严。
文学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巴尔扎克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被德国评论界誉为“现实主义学派的首脑”,但实际上被赋予多重角色,也被评为浪漫之子和现实主义之父,但他的代表作《人间喜剧》内容涵盖宗教、政治、道德和社会,包容了一个时代两三千个突出的形象,具有”典型“的价值,把多种分散的因素汇聚到一部作品中,被设想为xxx的美学。英国哲学家丹纳把把巴尔扎克称为自然主义“伟大先驱”,巴尔扎克不再回避社会和历史的真实面貌,在巴黎书写熟悉且充满眷恋的欲望与生活。早年热衷模仿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小说,失败后转而关注“研究自己时代活生生的男男女女”,客观再现真实生活。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完成标志现实主义在整个欧洲的xxx确立及彻底胜利。但代表作《高老头》最能体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特征。小说围绕主人公巴斯蒂涅在巴黎的奋斗经历展开,讲述了拉斯蒂涅在巴黎的堕落以及高老头的人生悲剧,作品主题集中体现在批判资本主义金钱价值观腐蚀人性,真实反映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揭示了人被金钱“异化”的现实,作品反映了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的认识与批判,对人文传统没落的哀悼。
高老头
巴尔扎克
司汤达
司汤达(1783-1842)原名玛利-亨利·贝尔,他的作品是普鲁斯特意义的术语”追忆“,是一种被扩展成以”高尚心灵“为体验的艺术。司汤达是xxx个用科学方法写小说的作家,将科学方法引进了心理发展史,是xxx个记录因素来由的作家,像自然主义者和自然科学家那样处理感情。游移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在对意大利的往事追忆中表达对自由和民主的向往。代表作《红与黑》,创作于1830年,故事围绕“青年野心家”于连·索雷尔的奋斗史展开,于连先是与市长夫妇成了情人关系,欲借此走向成功,但后来被人发现,逃到外地后又与侯爵女儿产生感情,将再次走向“成功”时,被人告发与市长夫人的不当关系,于连为报复打伤了市长夫人,之后在狱中反思自己,最后被处死。小说具有强烈自传性质,于连这一人物形象的核心特征是个体成功意识,渴望征服世界,小说最后主人公的忏悔体现着对于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反思性升华,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
红与黑
司汤达
福楼拜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被让·卢塞评价为“反映无情节、忧愁、平静性的伟大小说家”,主张描写现实的现实主义,并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作品,继承巴尔扎克的传统,重视分析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但缺少巴尔扎克的开阔视野,创立了新的叙述文体:冷静而非冷漠,客观而非无倾向,推动文学向自然主义过渡。福楼拜的作品将19世纪现实主义对文学客观化的要求推到顶端,主张创作的xxx客观化,其创作又被称为“材料派”,作品几乎摈弃所有主观意见,只描述客观材料,但又不是简单的堆砌。《包法利夫人》创作于1851年,完成于1857年,讲述一位女性为追求所谓浪漫而酿成悲剧的故事,其故事是某位已婚女性与人偷情,并为情夫向别人借了高利贷,因无法还债而选择而自杀,最后丈夫选择原谅夫人及情敌,认为“错的是命”,小说主题是在资产阶级占据主流地位后,对市民们平庸本性的批判,法国在19世纪初流行一种虚假的浪漫主义,满足于想象出来的但根本无法实现的美好生活,本质上是趋向寂灭的xxx平庸,揭示并批判标志资产阶级文化没落的平庸文化。
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莫泊桑
居伊·德·莫泊桑(1840-1893)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1888年的《皮埃尔和让》为标志,莫泊桑在序言里提出自己对现实主义的理解:“现实主义不是单纯复制生活的影像,而是提供比现实本身更加完整、更加鲜明、更加具有说服力的景象”。他主张要有比事实更加真实的个人视野,巧妙突出具有特征的、对主题有用的细节,对人物不作资料性的描写通过典型细节展现其背景,刻画人物的身形但不作具体描述,通过讽刺和亲切交织的手法反映人物心理变化。莫泊桑小说涉及百姓生活、爱情婚姻、普法xxx等各个方面,延续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描摹了一幅幅19世纪法国社会风俗画,在现实主义短篇小说领域成绩斐然。成名作《羊脂球》以普法xxx为创作背景,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的刻画,描摹出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丑恶,烘托主人公善良、高贵的品质。小说《项链》刻画了经典的公务员和小资产阶级形象,嘲讽他们的麻木不仁,又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同时运用“巧合”这一艺术手法,作者的巧合建立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实现了艺术上的精巧性与现实主义自然性的统一。
羊脂球
莫泊桑
左拉
艾米尔·左拉(1840-1902)自诩为自然主义的理论家和创始人,为阐明自然主义,左拉撰写了《卢贡·马卡尔家族》,由20卷小说组成,从1871年的《卢贡家的发迹》到1893年的《帕斯卡医生》,通过前后五代人的个人悲剧讲述时代故事,关注现实场景,记录“衰落社会”的“图景”。左拉自然主义以表现自然为首要原则,耐心搜集所需描写的人物所处的各个阶层的资料,尽管有时候调查很仓促,进行的也是间接性的调查,但小说创作仍重视“哲理性”,小说内容按严谨的方式进展来组织,包含广泛冲突,1986年问世的《苔蕾丝·拉甘》被视为左拉自然主义代表作,用隐晦的手法描写主人公处处受到遗传因子牵引的意识和下意识的动作,对主人公情绪和心理变化作了超越现实的描写,把主人公的偷情行为视为遗传因素影响,客观环境不能改变先天基因,但对其杀害丈夫之后的一系列心理刻画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客观展示她的心理的合情合理的变化过程,左拉在这部小说中显示了他的创作特点和风格。
卢贡家族的家运
左拉
俄国现实主义
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早期以浪漫主义诗歌开始其创作生涯,之后受到果戈里和自然派影响,以批判的态度如实地反映俄国农奴制庸俗腐朽、黑暗反动的现实,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是对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生动展现与典型概括,其创作几乎成为19世纪40-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编年史。其成名作为特写集《猎人笔记》,讲述农奴制下农民地主的关系,抨击了农奴制,标志着屠格涅夫向现实主义的转变。全书以俄国中部的山川风物为背景,描绘农奴村落和庄园里的农民与地主的生活,刻画一系列农民和地主形象,表现了农民的生存现状、精神品质、民族特征。1887年发表了最直接最广泛反映社会运动的《处女地》,对过去xxx民粹派的自我牺牲表示敬意,但又质疑他们的斗争方法,又对转向反动的自由主义的贵族官僚加以讽刺,小说表现了作者的渐进主义思想。
处女地
屠格涅夫
果戈里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1809-1852)开创了俄国新的文学流派-自然派,被批评家别林斯基评价为“现实生活的诗人”,“在赤裸的真实中复制生活的一切细节、颜色和浓淡色彩”。创作了大量反映俄国现实的特写。以批判态度如实反映俄国农奴制庸俗腐朽、黑暗反动的现实,果戈里小说的艺术特征体现在揭发批判丑恶的现实主义手法、环境和人物相得益彰的表现手段及融幽默、夸张、尖刻于一炉的讽刺风格。1835年,果戈里创作风格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标志为《小品集》《密尔格拉得》的出版。代表作为《死魂灵》,小说通过商人乞乞科夫买卖“死魂灵”的故事,揭露和讽刺19世纪俄国城乡落后腐败的现实,嘲笑俄国专制农奴制,刻画了地主、官僚、新兴投机商人的丑恶形象,挖掘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荒诞性。对俄国被压迫的农民充满热爱与同情,通过抒情插笔表达了对祖国光明前途的信心,也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里程碑。
死魂灵
果戈里
契诃夫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戏剧家。也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后一个作家。被高尔基评价为“在文学史上和在社会情绪中构成时代的天才作家之一”,渗透在作品中的民主主义思想反映了俄国历史上一整个时代的社会情绪。主张真实反映现实生活,使人们看到沙皇俄国的黑暗腐朽,唤起人们向往新生活的愿望和信心,批判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也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幸。他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的抒情心理小说,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通过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进行真实描绘,从而展示社会内容,以此抒发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短篇小说《农民》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反映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反映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典型社会情绪,小说批判小市民的庸俗和沙皇俄国的官僚等级制度,《变色龙》中的巡官就是一个典型形象,揭穿了沙皇政权反人民的本质。
变色龙
契诃夫
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峰之一,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他的观点表现了俄国xxx是农民资产阶级xxx的特点,反映了农民在俄国xxx的历史活动中的各种矛盾状况。《xxx与和平》奠定了托尔斯泰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xxx的史诗,完美将历史的事实与艺术虚构融为一体,在人物塑造方面如实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借助真实客观的描写,展现人物的本来面目。《安娜·卡列尼娜》小说内容丰富,广泛描写了俄国现实社会生活,如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后果、贵族阶级道德的败坏、农村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等。其19世纪90年代以后的作品开始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罪恶,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代表作《复活》充分显示了托尔斯泰朴实无华的现实主义风格,直接地、不加修饰地描写男女主人公遭遇的种种事件,客观展示了一幅19世纪末俄国生活的典型画面,在广泛的典型环境中真实再现主人公的典型形象,批判了沙皇专制下官僚制度的腐败,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社会生活的虚假。
xxx与和平
托尔斯泰
陀思妥耶夫斯基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斯陀耶夫斯基(1821-1881)是与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齐名的现实主义文学代表,其现实主义文学观体现为表现俄国现实生活及深入人性最底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创作达到了俄国文学成就的最高峰,其作品体现了资本主义与俄国宗法制冲突带来的精神危机,反思出资本主义的世俗价值观冲击了人内在的神圣性,揭示了资本主义金钱逻辑对人性的可怕影响。《罪与罚》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作品,也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明确把矛盾指向专制制度,但又不主张用暴力xxx方式解决俄国社会问题,小说情节围绕“贫困-杀人-惩罚”这一线索展开,揭示19世纪中期俄国的社会贫困和贫富悬殊,指出它是造成社会罪恶的根本原因,在探讨罪与罚的问题上,试图为危机四伏的世界找到一条救赎之路,以主人公拉斯克尔尼科夫这一19世纪俄国贫困知识分子的典型,描写不公平的社会,记录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平民xxx主义等社会思潮,最后又通过“爱”获得救赎。小说在揭露俄国社会现实、表现下层人民贫困、体现俄国社会矛盾及阶级冲突上意义重大,但把良心发现、道德拯救当作解救社会的出路又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局限。
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威廉·豪威尔斯
威廉·迪安·豪威尔斯(1837-1920)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被誉为“美国文坛泰斗”,既是有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和编辑,也是影响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历程的奠基人,借鉴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现实主义理论和方法,强调要关心社会,主张文学创作要忠实地处理原始材料,强调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的准确性。代表作为《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1855年),被誉为现实主义的悲喜剧,小说包括25个章节,以塞拉斯·拉帕姆的事业沉浮为经,以其长女佩内洛普和贵族子弟汤姆·科里的情感悲欢为纬,前半部分讲述拉帕姆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实现经济上崛起,后半部分讲述拉帕姆在竞争失利后实现精神上升华,构成了两方面的“发迹”,通过小说描绘了xxx之后美国社会的“真面目”,其创作特色体现在人物刻画细致、与时代紧密契合。
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
威廉·豪威尔斯
亨利·詹姆斯
亨利·詹姆斯(1843-1916)作为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倡导者之一,除小说外,还创作了大量的评论、游记、传记、自传、戏剧等,以反映欧美主题见长,通过对比手法来展示新旧大陆之间的差异,其创作以“国际题材”为特色的小说,称为19世纪中晚期沟通美国和欧洲的文化桥梁。代表作《美国人》(1876年),于1876年-1878年在《大西洋月刊》上刊发,被认为是亨利·詹姆斯xxx部伟大的小说,主要讲述美国商人克里斯托弗·纽曼在欧洲游历的故事,小说欧美冲突、新旧冲突、自由与约束的冲突格调贯穿始终,表达了作者对欧美冲突所产生的讽刺。
美国人
亨利·詹姆斯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1835-1910),被誉为“xxx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是将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推向成熟阶段的杰出现实主义作家,关心政治、社会矛盾和道德风尚,其文学创作极具特色,使用美国方言创作,文笔幽默讽刺,欧文在世纪初以“美国梦”揭开了美国文学的历史,世纪末的马克·吐温则用笔尖刺破了虚幻的“美国梦”马克·吐温在一系列的创作中书写美国的现实,嘲讽和批判了贫富悬殊、社会公正的缺失、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法律制度的荒唐等。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全书由43个章节组成,讲述哈克与吉姆一系列惊险刺激也让人啼笑皆非的冒险经历,创作风格具有美国本土乡土文学特色,体现美国口语化的语言风格,重视对本土小人物的描写。作者谴责种族歧视,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歌颂人性的真诚善良,表达对自由、平等、幸福的向往。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马克·吐温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狄更斯
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伟大代表,其作品描写了19世纪上半期英国社会的广阔图景,被视为“社会问题”小说家,平民意识极强,同情下层劳苦大众,深切关注底层人物命运,积极支持人民的反抗斗争。代表作有《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等。《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对自己前半生的回顾总结,集中体现了作家的人生观,揭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特别描写了金钱势力对婚姻和家庭关系带来的破坏与腐蚀,涉及爱情、婚姻、家庭关系等问题,社会画面广阔;《艰难时世》是一部直接描写工人与资本家间矛盾斗争的作品,通过揭露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恶行批判了资产阶级反动哲学、经济学思想,试图找出导致工人阶级劳资对立的根源,表现出狄更斯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担忧;《双城记》有别于前两部作品,不是对社会现实的直接批判,而是对未来可能爆发xxx的心里担忧,是对潜伏深刻社会危机的英国的一种“警示”,详细展现了法国大xxx前后英法两国的社会现实,通过描写两代人的恩怨故事,表明法国大xxx在缔造资产阶级自由共和国的同时,也暴露了人的劣根性。
双城记
狄更斯
影响
编辑现实主义文艺创作扬弃了传统文艺理念,以其真实、进步性和时代气息否定了浪漫主义极端的激情和自由夸张,表达了xxx所追求的自由与民主的理想。把眼光投向现实生活,把时代作为xxx创作对象和题材,强调真实原则,关注社会现实,分析随处可见的事物的深层内涵,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串联起动荡的19世纪。在探究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也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渴求改造社会,批判习俗成见,对于西方社会政治的各方面起到了积极的革新作用,同时也影响了各个文艺领域此后的发展。
文学
19世纪末特别是20世纪以来出现了针对现实主义的艺术变革,其变革是对现实主义的否定,如反对“再现”而片面强调“表现”,不提倡反映论,否定典型化,与现实主义正好相反。陀思妥耶夫斯基虚幻的现实主义把现实主义带入到脱离典型环境、减少细节限制、意识流动、联想自由的艺术天地,启发了现代主义推崇的自由创作方式。
20世纪的文学大师在继承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注重描写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及以文字形象反映社会和生活某些本质方面的传统外,发展和深化了现实主义的叙述方式,吸纳了意识流、蒙太奇、荒诞、反讽、内心独白等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出现泛现实主义现象,产生了如心理现实主义、动态现实主义等名目,推动了无产阶级文学或社会主义文学的诞生。
视觉艺术
从地理上看,现实主义的波及面和影响力广泛,从北欧的丹麦、挪威、芬兰到中欧的德国、瑞士,再到南欧的意大利,从西欧的法国、英国、比利时到东欧的俄罗斯、罗马尼亚,再到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均有影响。现实主义直接影响到了19世纪晚期出现的印象派艺术,如巴比松画派户外写生的创作方式影响了如巴齐耶、莫奈等印象派画家,效仿巴比松流派的绘画方式,定居乡村、直面自然,亲身研究和体会自然。此外,印象派也主张反抗古典学院派规则及官方沙龙趣味,继承了现实主义艺术精神。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超级写实主义”,也叫照相写实主义、今日现实主义、彻底的现实主义,是大众传播媒介(如摄影、电视、广告)时代的产物,是新技术条件下的艺术变革,源于19世纪写实画派,但不同于19世纪的写实主义,是一种新艺术思潮,重新回到现实,反对对客体真实的盲目破坏,是当代传播媒介下写实艺术的拓展。
音乐
作为一门表现性强的艺术,音乐难以做到”再现“,而是情绪情感与感受的直接抒发,因擅长抒情被视为浪漫主义,因富于理性而被视为古典主义,但19世纪的现实主义也影响到了音乐的创作,主要表现在音乐中增加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精神,富有生活气息,增加了社会意义,从贝多芬开始,有了现实主义题材的音乐作品,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富有自然气息,《命运交响乐》《英雄交响乐》现实性较强,前者是社会和时代的缩影,后者是对拿破仑的歌颂。到了19世纪中后期,民族音乐家们的作品大多具有时代精神、现实内容和xxx倾向。
在题材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鲜明现实主义倾向的作曲家还包括意大利的罗西尼、威尔第,法国的比才,俄国的柴可夫斯基,在音乐作品创作中突出现实题材,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按生活本来面貌进行精确的描写,注意刻画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并以生动的音乐语言塑造音乐形象,表现人物的真实情感。其核心特征为:客观真实、理性批判、追求自由与真理,客观真实包含时代性、客观性、真实性等本质特征,是现实主义戏剧理论首要原则,理性批判范畴不仅包括对中产阶级的道德批判,还包括知识分子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
戏剧
现实主义手法在与生物学、社会学结合的过程中,衍生出自然主义等新形态,在戏剧领域推动了自然主义戏剧、写实主义戏剧以至社会问题剧的诞生。
在孔德实证主义哲学和达尔文《物种起源》学说影响下,自然主义戏剧家将自己视为研究人行为法则的科学家,主张客观描写、真实地再现自然,毫无理想色彩地反映现实,主张直接的观察、精确的解剖,坚持艺术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人物的行为取决于遗传和环境。如左拉在批判新古典主义悲剧和浪漫主义戏剧的同时,提倡自然主义文艺,认为现实比过去和抽象更有创作价值,主张戏剧要反映各个阶层尤其是下层劳动人民生活,如代表作《玛德莱纳》《拉布尔登的继承人》等,采用自然主义式的表现手法,细致分析和描写了男女主人公一系列心理反应,并把主人公的恐惧和神经错乱归结于肉体的混乱失调和神经系统的反常。
写实主义戏剧着力描绘工人、农民、城市贫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刻画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批判社会现实,揭露社会不合理现象,力图营造真实生活环境。代表人物有挪威的易卜生、英国的高尔斯华绥、萧伯纳,俄国托尔斯泰、高尔基,法国罗曼·罗兰等。易卜生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早期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西方写实主义创作高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批判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市侩主义,提出关于道德、宗教、妇女地位等社会问题,主张通过道德改善来改革社会。代表作为易卜生1879年的《玩偶之家》,以其对资产阶级本性的深刻披露被称为“社会问题剧”,以一个西方家庭的普通生活为背景,在日常纠葛中反映西方家庭的种种关系,探讨了诸多社会问题,肯定了女主人公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通过戏剧激发观众思考社会问题。
历史评价
编辑国际
19世纪中后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道:“我憎恨人们时兴称为现实主义的东西,即使他们奉我为现实主义的权威”;波德莱尔在为《包法利夫人》写书评时,斥骂现实主义是“扔向明智人士脸上令人作呕的侮辱,为凡夫俗子指示琐事细描术而非新颖创作法的模糊、多变的术语。”
美国文学批评家韦勒克认为现实主义是一种方法、一种潮流,但不是艺术的xxx的和最终的方法,有明显的局限、缺点和惯例,尽管主张直接洞察生活和真实,但也具有排他性,还试图 “抹去艺术与信息传递和实用规劝之间的全部差别”。
德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冯塔诺认为“现实主义和艺术本身一样古老,甚至可以说,现实主义就是艺术”。
苏联学者苏奇科夫指出现实主义文艺家的作品包含着真切地客观真实、人民生活的真情以及从前不同社会阶层和阶级的人们内心的种种切实的需求,有意无意地批判了社会制度的缺陷,仍对读者保持着积极的意义。
高尔基评价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壮丽、最有益的文学流派,后来又传到了20世纪”。
中国
鲁迅曾在小说中对自己的创作及现实主义的整体方案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现实主义作家可能会屈从于他们打算谴责的社会残暴,在形式上是现实主义描述,真实展现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关系,但可能被压迫逻辑俘获,最终只成为压迫的复制。
南京大学教授徐蕾评价现实主义的价值在于 “对人性普遍真理的艺术演绎”,格林伍德将现实主义转变为基于经验的认识论问题,认为其承载着文学和文学批评永恒的认知追求,认为现实主义传递的不是生活本身,只是暗示了艺术和人生的一种必然联系,表达“既个人化,又具有普遍性”的 “现实世界的真理”
中国学者王文俊认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美国文化特性的文学,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凝聚了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现实主义主义与中国
编辑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
中国古代文艺重在写意,是一种表现型艺术,抒情诗、写意画、散文小品、曲赋等占主流地位,但也有作品和理论渗透着现实主义的基调和底色。中国文艺理论中最早的现实主义观点,出现在产生于殷末周初的《周易》上,观物取象、因小喻大认识概括客观事物的观点和方法具有唯物主义性质,类似西方的”摹仿说“,同期的墨家、儒家也有现实主义的见解,如墨家“以名举实”、儒家《乐论》“感于物而后动”,就文学而言,目前公认《诗经》是中国最早的现实主义作品。此后,由于中国文艺处于精神领域的附庸地位,未有过多新的文论阐述,《诗大序》和曹丕《典论·论文》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观点,东汉书法家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理论在艺术上有现实主义倾向。
魏晋南北朝至曹魏政权到隋文帝灭陈三四百年间,中国文学发生自觉,部分现实主义理论萌生。如陆机《文赋》提出“挫万物于笔端”,钟嵘《诗品序》要求“赋”应“寓言写物”、“比”应“因物言志”。这一时期书一些画家的画论也是写实主义的,如顾恺之强调“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宗炳强调“应目会心”。魏晋时期现实主义理论集大成者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讨论了文艺与现实与时代谁决定谁的问题,结论是艺术家要对真实存在着的客观物象进行艺术的再现与表现,遵循“自然之道”,客观再现自然界真实面目及其固有的规律性。刘勰还明确提出了文艺要“真”“实”“信”的现实主义真实观,尽管不是严格意义上现实主义要求的“写真实”,但指出了真实对文学的重要性。
唐代由于抒情文学发达,亦受“文以载道”思想影响,忠君尊圣的文艺观与现实主义忠于现实生活、反映实际人生的理念背道而驰。但唐代部分诗人也有现实主义文艺观,如杜甫部分诗歌是对自身经历、社会历史的记载,具有现实主义性质,白居易也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到了宋代,程朱理学盛行,“为文害道”,排斥文艺性文章,亦无现实主义文学理念。绘画上有写实思想,但片面追求“形似”,后期又过分追求“神似”。
明清时期,受商品经济等的影响,中国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有所演进。首先,摆脱了儒学、理学的言志工具论,把戏曲、小说等文体看作实际人生的“摹写”,历史的“实叙”,市井的文字,“世间必有之事”。其次,开始正式形成现实主义真实观,追求真理描写,反对虚伪的文艺主张,刻画真实“人间相”,出现了《儒林外史》《红楼梦》《金瓶梅》等有现实主义内涵的小说。这一阶段也开始注意个性独立自主与艺术上人物典型化的重要性,意味着现实主义论的确立,从真实的人入手,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群像,代表为《水浒传》,其中人物不仅有个性,还具有普遍性。
“五四”前后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在中国传播,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是由于它有助于描写更为宽广的社会现象,能激励读者投入到事关民族危亡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去,是一种功利性考量。现实主义作为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一种具有强烈社会批判精神和人道情怀的文学思潮,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投合了“五四”前后的中国社会需要,在中国泛化为一种被普遍使用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话语。
1902年,梁启超援引日本批评家坪内逍遥观点,将小说区分为写实派和理想派,写实派向读者解释被掩饰的现实世界的真相,理想派将读者从现实环境提升至美好的想象性世界,后来人也用“浪漫”替换“理想”一词。陈独秀从进化论角度认为,“写实主义”是中国国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将西方近代文学潮流划分为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认为现实主义是西方科学民主精神在文学上的体现,有助于冲破中国传统文化束缚,为社会变革铺平道路。胡适在1918年借作家易卜生进一步探讨现实主义实效,推崇易卜生直面自我与社会真实,勇敢地揭露事实,其作品贯穿着积极的批判精神。总的来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起点。
茅盾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着手系统地评介现实主义,早期,他接受了陈独秀的文学进化论和将现实主义等同于科学与民主的观念,到1920年,茅盾开始在《小说月报》上介绍俄罗斯的现实主义作家及其著作。茅盾眼中的现实主义是“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他认为现实主义满足当时中国的某种本土需求,能够激励作家系统观察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
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鲁迅、茅盾所代表的深化的批判现实主义是中国现实主义发展的主流。鲁迅的小说,成熟于对生活的深刻剖析,以晦涩的方式表达自我及阶级的问题。早年鲁迅推崇浪漫主义、象征主义,1921年后,受五四运动和俄国十月xxx影响,在“写实”文艺观指导下,成长为中国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瞿秋白评),针对虚假和伪善,鲁迅认为文艺创作应该是“真相”“真情”的结合,主张现实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此外,还有叶圣陶的《倪焕之》等重要作品。
现实主义美术思潮被引入中国的最初目的是改造中国画自明清以来形成的绘画内容严重脱离实际的摹古之风。这一时期主要重视写实技法与写生方法的引入、传播和推广,较少关注现实主义精神。如蔡元培1918年指出,西方的美术作品重视描写实物的客观形象,中国艺术可以借鉴此种科学的写实方法。他号召画家观察自然,以自然为师,写生方法被视为写实主义手法最根本的内容被引入西画教学实践中。20世纪20年代,康有为、吕澂、陈独秀等人开始积极呼吁对美术进行变革与xxx,但并没有触及根本。
xxx与救亡时期的现实主义
1926年,日本理论家藏袁惟人的“新写实主义”进入大众视野,有时也称“无产阶级现实主义”,主张把艺术创作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面临的任务结合,创造xxx的无产阶级艺术重视描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钱杏邨申明文学阶级立场的重要性,把现实主义划归为激进的左翼阵营,认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与资产阶级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的差别在于抗拒阶级妥协,认为文学具有阶级性,要采取无产阶级的战斗立场。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探讨如何融合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认为二者是可以兼容的,瞿秋白、周扬等左联成员主张新写实主义,也可称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动的现实主义或周扬在1933年引进的苏联概念——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时期的文学既要反映、描写现实,又要指引、推进现实;既是大众阶级热情的主观表现,又是整合大众世界观的积极力量;既要传达作者对现实的客观观察和探索,又必须坚持以工人和农民的立场为出发点。忽视“写实性”的创作手法而过分强调政治倾向性,强调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另一些作家如胡秋原、苏汶等人主张文学要以独立的批判立场为出发点,呼吁文学和政治的分离,认为文学的社会功用是一种冷静的“文化评论”,要”完全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分析、理解社会。
1933年,瞿秋白在《现代》杂志发表《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周扬发表《文学的真实性》,现实主义开始成为通行的术语。1933年到1949年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时期,1933年周扬发表的《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xxx的浪漫主义》标志着这一概念正式传入中国,1942年,主流观点认为在作品中正确的世界观比作家的独立观察更重要;支持严格约束”讽刺“技法,但面向社会主义的敌人时除外;呼吁用通俗的民族形式代替五四时引进的西方现实主义模式。明确指出“主张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但没有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学中广泛应用,广泛使用的是“xxx现实主义”这一概念。
在xxx救亡时代背景下,“五四”以来的美术xxx开始向救亡美术转变,要求艺术家走人基层,反映残酷的抗战事实,凝聚民族力量、重塑民族精神,专门提出了新写实主义,反映时代需要成为新课题,继承了左翼美术的艺术功用观,强调文艺创作的宣传与战斗功能,强调文艺创作对社会现实的干预作用,倡导文艺创作要为抗战现实服务,艺术家们积极汲取民族文化元素,踏上现实主义美术民族化、本土化的探索。这一时期,国统区、敌占区美术以揭露敌人暴行、歌颂xxx英雄为主,主要涉及油画、雕塑、漫画等,代表人物吴作人、唐一禾、刘开渠、丰子恺、李桦等现实主义美术大家;延安地区xxx根据地的美术创作以歌颂新生活、塑造新形象为主,在年画、版画方面成就较大,代表人物江丰、罗工柳、彦涵等人。
新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十七年文学)
20世纪5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开始广泛出现在文学理论与批评文章中,其被定义为:作为苏维埃文学和苏维埃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作家真实地、具体地、历史地去描写xxx发展中的现实,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的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去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相结合,周扬于1953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主张把xxx艺术的新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文学创作方法的最高准绳,适应了中国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时代需要,是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要求在“创作方法”上的体现。1953年9月在第二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明确规定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从1949年到1957年,这一时期文艺思想对文学面向劳动人民、面向新时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存在大量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毫无艺术价值的作品,但也存在符合现实主义审美需要求的人物形象,如《红旗歌》中的马芬姐与《我们夫妇之间》的张同志。
1956年,随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的提出,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得到了新的解释,主张把追求真实的艺术原则而不是把正确的世界观作为区别现实主义的标准,提倡直面现实、忠于现实,反对以“本质”代替“真实”,重视典型形象的创造,反对把“题材”与作品“价值”划等号1956年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体现了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小说从一个年轻人的到来写起,描写这个年轻人眼里的组织部及组织部的人事,真实而朴实地写出组织部里的复杂性,正视现实存在状态与人的精神状态,主人公的形象是超越了概念化、类型化的典型人物。老舍1957年创作的《茶馆》“葬送三个时代”、描写“过去”了的生活,调动了作家历史感受和生活积累,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世态演化、人心冷暖都集中在小小的茶馆里,回到了人的、历史的真实描写和典型再现中去,通过对历史的艺术批判,深刻表现了对新时代的间接歌颂。
1961年到1962年纠正文艺思想“左”倾错误,从要求题材的多样化、人物的多样化、人物感情世界的丰富性、反映现实生活、正确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到肯定“中间人物”(非典型人物、非英雄人物、非底层市民)艺术价值,最后加强“现实主义精神”,但1963年之后,文艺思想的形而上学和庸俗化又一次泛滥,现实主义因其冷静、客观、求实的特点再一次被打击。这段时间,仍有些作家尽力保持与坚持自己对现实的理解和思考,从现实生活出发,用艺术的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赵树理的“问题小说”表现了一个有经验的作家直面现实、关注现实、思考现实的艺术良知。其一系列劳动者的“手”的作品歌颂了劳动者的实干精神。如小说《实干家潘永福》提倡不务虚名、认真做事的精神,认为平凡人物才真正体现了高贵品质,把远大理想化为实干精神的人才是真英雄,在笔下展现小人物真实的、平凡的个性,体现其一贯忠于现实的,从生活出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新时期现实主义
20世纪70年代末期,文艺理论界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讨论,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明确刊发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取代”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命题,文学从政治中“解放”,重新确立了真实性原则,真实原则的确立构成了新时期文学最根本的理论依据。打破了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xxx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相对立的原则,否定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可能性,动摇了对“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机械理解,开阔了现实主义思路,重新确立现实主义单纯作为一种艺术方法或艺术原则,即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通过对生活本体的摹写、复现而达到对现实世界的艺术把握,现实主义的“真实”关键在于其“客观性”。
1978年到1985年被称为“文学时代”,这一时期在不断走向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精神的自觉是文学走向现实主义的标志。现实主义精神的恢复适应了历史转折的要求,文学担当了历史的代言者、社会情绪的承载者、社会思想的传达者。“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xxx个文学浪潮,是一个文学方式的思想解放。“伤痕”是对极左政治的批判,表现出理性的自觉、情感的喷泄,理性表现为剖析、审视、追问,情感表现为疾愤、痛恨、控诉,文学意向不仅依赖理性,也依赖于人在现实处境中的切身体验。刘心武的《班主任》是其开篇之作,体现了作者独立思考,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理性。通过班主任的眼睛观察、理性思考认识到学生心灵上的“创伤”,刻画了“小流氓”不求上进、滋事生非的人物形象及受左倾教育思想影响的激进“典型”,两个人物都是刘心武在长期生活观察中发现并塑造的,班主任的理性眼光体现了新时期的理性精神,是文学进入“理性自觉”的标志。此外还有金河的《重逢》、冯骥才《铺花的歧路》、陈国凯的《代价》、宗璞的《我是谁》都是“伤痕文学”作品,描写过去受极左政治影响的青年人的生活。
此外还有“反思”文学,通过思考左倾政治发生和形成的历史、文化、人性的根源,把文学作为进行精神探寻的重要方式,对左倾政治进行清理和批判,全面、真实地反映现实。走向历史,就是走向人民,描写人民在历史中的命运。这一时期通过对人的命运遭遇、对社会现实状况的描写表达了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理想,是整个民族在经历巨大挫折之后的感情抚慰与精神追寻,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表述。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通过主人公老寿的回忆,讲述了从“老甘”到“甘书记”的转变,明明是一个人却又判若两人,人变异的原因是因为历史发生了变异,由与百姓同甘共苦的老甘变成了不顾人民利益的甘书记。此外刘真的《黑旗》、高晓声的《“漏斗户”主》、韩少功的《希望茅草地》等都如实讲述了过去的故事,通过历史的反思,审视人民的命运。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的变化,现实主义刻板、单调、陈旧的模式难以适应历史的要求,开始了表现形式、艺术技巧、结构与叙事模式上的突破,这一时期,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开始涌入,“现代派”作品开始在国内翻译并传播,开始从最初模仿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转为有意识模仿现代主义,以寻求文学新的可能性,因而现代主义或”先锋文学“开始出现,改变了文学的价值观,但现实主义仍占据文学主流位置,作为一种写实的艺术方法,一种对世界的不变形的朴素的艺术把握方式,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这个时代仍选择了现实主义。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力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被评论家评价为:“采用了直面社会现实和人们心理现实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把种种技巧化合于日常生活的自然叙事”,小说以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为核心,描述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城乡社会各阶层人物平凡而独特的故事。表达了一种对人性良知的坚持,对真与善的人性礼赞,对丑与恶的鞭挞。
还有一些作家的创作自觉或不自觉地突破了不能颠倒的时间观念、顺序固定的情节模式,如《黑骏马》《月食》《在同一地平线上》《人到中年》《普通女工》等,表现出结构与叙事的灵活性,注重刻画心理世界,虽没有脱离现实主义的轨道,但摆脱了过去单调的艺术模式,增强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力。
20世纪90年代,先锋文学作为一种观念与方法的催生,源于主观意识上的“情结”,因其脱离现实,过于重视“形式”和文学创作“技术化”,忽略生活中平凡而尖锐的矛盾,使文学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文学从观念回到现实,出现了“新写实”文学,其叙事目标是关注普通中国人的现实处境,客观描写当代平民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境遇。新写实文学是现实主义在新的历史情境中新的表现形态,叙事以实为本,使叙事本身成为目的而不是为了表现某种情感。如池莉的《烦恼人生》像“流水账”,记录普通工人一天的生活。刘震云的《单位》《一地鸡毛》从单位到家庭、从工作到生存,在不同过程中展现社会与人性,一个普通青年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触及了时代的普遍存在和精神困境。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王文俊著.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与文化研究[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20: 16、29、38-42、55-60、66、70、75、109-119. (9)
[2]张坤. 现实主义美术在20世纪中国的本土化进程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21
[3]张秉真 著 , 章安祺 著 , 杨慧林 著. 西方文艺理论史[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413.
[4]刘洋, 王守仁. 论现实主义文学原理的构建[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31(01): 14-24.
[5]万金良. 简明西方美术史.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 223-234. (6)
[6]Donald Pizer.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MERICAN Realism and Naturali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3.
[7]郭雅希著. 现实主义[M]. 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0: 1. (9)
[8]朱志刚. 映射的存在-现实主义.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26-191.
[9]
陈惇主编;黄晋凯,李正荣等著. 西方文学史 第2卷 19世纪文学.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110-186,235-309,346-350.
[10]西方文学史简明教程.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4: 164-186.
[11]王宁.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J]. 文艺研究, 1989, (04): 185-196.
[12]钱林森. 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对茅盾创作的影响[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1): 59-65.
[13]彭启华, 现实主义反思与探索[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13-17、22-25、59、73、86-89、101、201-205、240. (10)
[14]蒋承勇. 现实主义文论话语之百年流变与体系建构[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05): 5-17+2.
[15]王福湘. 悲壮的历程 中国xxx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史. 2002: 424-482.
[16]张德祥. 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 46-49、83-85、93-95、108、110-121、133-142、151-165、195、219、223-228、282-295. (15)
[17]黄晓和著;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修订版.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3: 165-166.
[18]潘薇. 西方戏剧史. 北京: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9: 103-120.
[19](苏)苏奇科夫, 现实主义的历史命运创作方法探讨[M]. 北京: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8: 6、15、21. (4)
[20]张连营. 现实主义的哲学背景探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3): 85-88.
[21]格兰特. 现实主义. 周发祥. 北京: 昆仑出版社, 1989: 44-45. (2)
[22]王守仁. 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勃勃生机[J]. 浙江社会科学, 2021, (10): 129-134+142+159-160.
[23](美)R.韦勒克著. 批评的诸种概念. 丁泓,余徽译. 1988: 214-245. (4)
[24]王嘉良, 徐美燕. “跟进式”接受的积极效应与误读尴尬——对中国新文学接受日本现实主义思潮的反思[J]. 江汉论坛, 2013, (01): 101-105.
[25]徐蕾. 现实主义概念的雅努斯时刻——文学批评史上的韦勒克与格林伍德之争[J]. 外国文学评论, 2020, (01): 196-219.
[26]李倍雷. 西方美术史. 2010: 210-215. (4)
[27]李蒲星. 西方美术文化发展史. 2001: 377-382. (3)
[28]
蔡芯圩,陈怡安著. 用年表读通西方艺术史.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 226-238.
[29]朱虹. 西方艺术与思潮.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126-134.
[30]高天明. 法国美术史话. 北京: 人民艺术出版社, 2004: 86-109.
[31]王守仁. 谈二十世纪的现实主义[J]. 外国文学评论, 1998, (04): 45-49.
[32]王欣. 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像阐释.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21: 2-18.
[33]皮埃尔·布吕奈尔,伊沃纳·贝朗瑞,达尼埃尔·库蒂,菲利普·塞利埃. 19世纪法国文学史. 郑克鲁,黄慧珍,何敬业等.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140-149、160-168、201-218、237-251. (8)
[34]陈惇,刘洪涛著. 西方文学史 第1卷 古代-18世纪文学.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301-302.
[35]魏建新. 简明西方艺术史.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 255-324.
[36]易嬛. 浅析巴比松画派的艺术特点和影响[J]. 大众文艺, 2019, (08): 104.
[37]俄罗斯巡回画派精品选[J]. 美术大观, 2012, (05): 28-31.
[38]马艺铭. 以果戈理作品看俄罗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J]. 戏剧之家, 2020, (24): 208-209.
[39]高岩. 中国寻根文学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关系比较研究[J]. 现代交际, 2017, (17): 3-4.
[40]李芳芳, 常伟廷. 库尔贝作品中的现实主义[J]. 美术教育研究, 2022, (10): 26-27.
[41]奚静之. 杰出的俄罗斯画家——克拉姆斯科依[J]. 名作欣赏, 1984, (01): 125-127.
[42]韩全会, 李凌云. 风景画大师列维坦与伏尔加河畔小城普廖斯[J]. 美术教育研究, 2021, (22): 10-14.
[43]王锦辉. 列维坦风景画研究[D]. 中国美术学院, 2021
[44]李蒲星. 西方美术文化发展史. 2001: 415-416. (2)
[45]王俊卿. 冷眼观人生 客观写世界——论莫泊桑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色彩[J]. 黑河学院学报, 2021, 12(07): 122-124.
[46]万里骅. 评价左拉的自然主义代表作——《苔蕾丝·拉甘》[J]. 法国研究, 1986, (04): 28-32.
[47]易漱泉. 俄国文学史.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 175-181,546-585,593-601.
[48]赵妍. 解构主义视野下《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中的二元对立[J]. 海外英语, 2012, (17): 222-223+232.
[49]傅淑琴, 袁雪生. 论亨利·詹姆斯小说的空间建构——以《一位女士的画像》和《美国人》为例[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06): 67-73.
[50]刘宝亮.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写作手法[J]. 海外英语, 2021, (10): 209-210.
[51] 牛庸懋,蒋连杰. 19世纪英国文学. 郑州: 黄河文艺出版社, 1986: 158-193.
[52]刘象愚,曾艳兵等著. 西方文学史 第3卷 20世纪文学.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6-7.
[53]西方声乐艺术史.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 146-148.
[54]
周宁. 西方戏剧理论史.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 549-655.
[55]陈际雨. 浅谈现实主义戏剧——以《玩偶之家》《人民公敌》为例[J]. 中国民族博览, 2020, (02): 128-129.
[56]冯塔诺. 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 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1981: 426.
[57]安敏成. 现实主义的限制 xxx时代的中国小说. 姜涛.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1-10.
[58]唐圆鑫, 韩学恒. 新时代语境下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及其可能[J]. 当代作家评论, 2023, (04): 61-69.
[59]赵炎秋. 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20世纪前期中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发展的三个阶段[J]. 求索, 2020, (05): 68-75.
[60]于承琳. 从现代中国对狄更斯的接受看现实主义概念在中国的流变[J]. 华文文学, 2021, (01): 64-69.
[61]蔡青. 1949—1966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研究[J]. 艺术教育, 2012, (04): 36-37.
[62]
王文胜. 在与思 “十七年文学”现实主义思潮新论. 2006: 1--240.
[63]王春林. 现实批判、浪漫书写与“人性循环”——对《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一种理解与分析[J]. 当代作家评论, 2019, (06): 26-33.
[64]夏波. 无边的现实主义——看新排话剧《茶馆》[J]. 中国戏剧, 2000, (01): 31-32.
[65]冉盈盈. 《班主任》与新时期文学起源[D]. 河北师范大学, 2019
[66]张光芒. 反思的力度及其局限——重读《剪辑错了的故事》[J]. 名作欣赏, 2010, (12): 12-13.
[67]张器友. 近五十年中国文学思潮通论.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225-290.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428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