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亭游灯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地理 枫亭镇是莆田、泉州二市的交汇处,福厦公中段,三面环山,东面临海。是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生态园林和山海田河于一体的千年文化名镇。相传汉朝何氏九仙,往九鲤湖修仙,在此留驻,结枫为亭,枫亭因此而得名。  枫亭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中部,距仙游县城27公里,在北纬25°19‵~25°31‵,东经118°45‵~118°54‵之间。东连莆田市秀屿区,南接泉州市泉港区,北靠仙游县郊尾,西与园庄...

  地理

枫亭镇是莆田、泉州二市的交汇处,福厦公中段,三面环山,东面临海。是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生态园林和山海田河于一体的千年文化名镇。相传汉朝何氏九仙,往九鲤湖修仙,在此留驻,结枫为亭,枫亭因此而得名。

  枫亭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中部,距仙游县城27公里,在北纬25°19‵~25°31‵,东经118°45‵~118°54‵之间。东连莆田市秀屿区,南接泉州市泉港区,北靠仙游县郊尾,西与园庄镇接壤。东南临湄洲湾,海岸线5公里,海曲线16.5公里,全境长15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87.38平方公里。全镇19个村、6个社区居委会、人口10.2万,汉族总人口10万多,回、蒙、苗、彝、壮、瑶、畲和哈尼族计2千多人。在集镇区内,6个社区人口17760人,全是汉族。

  枫亭镇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盆地、河谷错杂其间,西北边海拔646米,属最高峰,东部的海滨村海拔仅5米。年平均气温20.50C,平均年降雨量1300毫米,无期300多天,林地面积83000亩,森林覆盖率60%。主要矿产有暗紫色安山岩、岩浆岩、硅质岩、砖红性红壤、盐土等。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有枫慈溪、沧溪,年平均流量1.01亿立方米,水库10座,有效库容888.4万立方米。还有小溪河多处。

  枫亭交通便捷,福厦公贯穿境内,全长6.5公里。福厦高速公,在这里开设入口站。通往山东的滨海公已经开工,还有正在投建的福厦铁,货运站设在辉煌村;枫港、沧溪、霞桥、海安四个码头直航浙江上海、大连和,从而使枫亭成为东部沿海最密集的交通枢纽。

  优越的地理,促进了枫亭经济文化的繁荣,也构成为枫亭元宵游民俗民间文化发展传承的独特优势。

   历史渊源

莆田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称,枫亭是莆田仙游县历史文化发祥地之一, 自宋代至清朝,登进士第127人。出了文武状元,南唐的晋江王留从效,宋代南康郡王陈洪进、同朝为相的蔡京、蔡卞兄弟、著荔枝谱、造洛阳桥的宋端明学士蔡襄等一代名臣,都从这里走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催生了枫亭元宵游灯的民俗文化奇葩。

  元宵游灯的本质特征是娱神娱人,驱邪迎祥。祈求风调雨顺,国富民康。并通过游灯活动,浓郁乡亲,同娱同乐,增进团结。

  根据考证,枫亭元宵游灯始于宋代,至今已有900多年。宋庆历四年,蔡襄知福州时,曾百姓在元宵大放花灯。于是,故乡枫亭也就有了元宵游灯的民俗活动。明代江西布政司右参议陈迁在《陈倦飞·文稿三》里考证:蔡襄主持漕运时,在枫亭驿赏灯题诗;宋徽宣和末(1101-1105年),蔡京之子蔡攸荣归时, 以色乐彩灯回游枫亭,从此以后,枫亭元宵游灯融入了宫廷灯艺的精华,形成了精品文化与汉族传统艺术有机组合的独特风格。宰相蔡京之子蔡绦曾作涌太平巷、灯耀青螺峰诗(太平巷今枫亭街。青螺峰即塔斗山),描述了枫亭元宵游灯的盛景。《山房遗稿》、《连江里志--岁节》也记载了这一历史盛况。

  至明代天顺八年,枫慈溪两岸不到二里地域,就有陈迁、薛大丰、林兰友、徐稚佳相继登第,并在朝为官。时人称为一溪四八皂,荣耀一时,灯事更是热闹非凡。从农历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晚,由这四位朝官的故乡,依次举行游灯活动,一直延续下来。

  1951年, 因活动,枫亭元宵游灯活动被。至1977年又恢复。从此以后,游灯内容不断丰富,灯艺日臻完善,规模更为壮观。

   习俗

  现将传统的各种花灯概述如下:

   别具一格的驱邪蜈蚣灯

据传,明末一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前,当时在朝为官的林兰友奏请崇祯曰:微臣家乡枫亭灯事之盛,不逊于京都,敬请陛下到时驾临观灯。崇祯听毕,表示届时亲临观灯。于是林兰友速返故里,为了迎迓圣上莅临观赏,把宫廷长廊的花灯、御花园上披着彩灯和花盆上灯,分别仿制成象征性的蜈蚣灯、松树伞灯和用菜头雕作的花盆菜头灯。

  枫亭里民为了,驱妖除邪,按林兰友的描述,加于创造构思就制作形似蜈蚣的彩灯,故曰蜈蚣驱邪灯,传承迄今四百多年,枫江独具一格,全国不多见的。

早年制作的方法,采用竹片、竹篾、木板、布料等材料。首先把竹片、竹篾、木板按不同规格折编、绑扎成长丈余、宽三尺多的状似蜈蚣型,然后用花布、色纸裱糊装饰,每架从头至尾部成为长方形的前部装上蜈蚣的头,尾部亦装上尾巴,共装上14排,每排系上6盏纸灯笼。形似一条庞大的蜈蚣,俗称蜈蚣灯,下方备有四支木架支撑,由八名青年灯手轮换高擎,慢步行走,远远望去,形似蜈蚣爬行,甚为奇特壮观。随着社会的发展,灯具艺术也不断创新,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蜈蚣灯的规格愈来愈大,采用两张胶合板连接制成,长6米,宽3米,装饰艺术更加讲究,除用花布,断灯幔遮周边外,正面

  用有色的灯泡组成欢度元宵、天官赐福、振兴中华、科技时代、安定团结、、龙凤呈祥等吉祥词语。可装上灯泡300个,两边配饰电条10支,还配备日光灯、用手扶拖拉机的动力供电,蜈蚣闪闪发亮,架架相随而行,相映交辉,目不暇接,成为枫亭灯具一大特色,名闻遐迩。

   晶莹洁白的花盆菜头灯

花盆菜头灯是用木制花盆,用白萝卜雕刻而成的各式花样,故称叫花盆菜头灯。这一汉族传统民俗艺术瑰宝,在兰友、学士两个社区传承已有四百多年,枫江独有,全国罕见。

  据传当年林兰友描述御园花盆缀灯,里民不甚了解,既无花盆、又是无奇异花草,就把自家种植的白萝卜拿来,用刀雕刻花鸟之类图案,用木板钉成花盆,用猪油点燃作为灯具,加入游灯行列,尔后逐年加于,沿承至今。

  花盆菜头灯制作分为中四个程序:一是花盆制作,取其木板钉成70公分,底部45公分,高50公分的方形花盆,盆口用双木片加固,中间留个孔口,备作插进花树冠,外边用花纸裱贴饰装,显得雍雅美观;二是选择油茶树或榕树,树冠要有平展、平整,配有刚开的桃花丛,仿扇形而作单面盆景,缀上纸蝴蝶或鸟之类。在树丛中预装着竹签25条30支,作为菜头灯的插座了;三是制作菜头灯,经过匠师精心设计,具有独运的艺术,选用白色萝卜头,精雕细刻上飞禽鸟兽、花卉之类的图案。如孔雀开屏、双凤戏牡丹、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白菊傲霜等十来个品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菜头背面凿个小洞,向花卉延伸,以备串上灯蕊;四是精制灯蕊,这是菜头灯关键,既要灯光通明,又要预防被风吹熄,必须选用生猪板油,压成厚纸状,剪成4寸长、3寸宽,包上粗纱线,搓成条状,从小洞通至菜头灯之上。零件制毕再行组装,将雕的菜头插上花树,又移装在花盆之上点亮,游灯时两人前后抬杠,慢步行走。若是在菜头灯缀在松树冠上,便称曰菜头枝,由一人支撑。时灯辉闪闪发光,洒在雪白的菜头图案上,映照花树、相互辉耀。灯光和星辉交织,胜似火树银花,为节日增添了一幅动人的画卷。

  如今,菜头灯装饰有所,改猪油作蕊点火为干电池发电机供电,花盆菜头灯装置在新车上,由三轮车运行,节省人力扛抬,似乎向现代化进了一步。

   小巧玲珑的花担灯

花担灯是采用两只圆形小竹篮子,里面装缀各种鲜花或人造花卉。早年用圆形玻璃作灯并用花生油点燃,今改用干电池供电。特制一把用竹片的扁担,竹担用毛巾裹着,挑选七八岁天真活泼女童,粉妆打扮,身穿彩裳,头插鲜花,女童花担颤颤悠悠,婀娜多姿,体现老幼同春,万民共庆的节日氛围。

   高风亮节的松树伞灯

松树伞灯是林兰友从京都御园树披彩灯仿效,在家乡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灯具,至今有四百多年之久。寓意激励后人保持高风亮节的品格。

  制作之前要上山观察选择枝叶并茂的青松树,要求形状下大上尖,高约2米,剪去多余枝叶成为伞状,由底部向上分层系挂纸灯,一般可挂80-120盏,用蜡烛点灯,由一人支撑,火光闪烁发亮,观者感到新奇。如今改用铁圆圈、塑料带制作,裱糊色纸和纸花,装上电灯,放置在三轮车上,具有浓厚地方灯具的文化特色。

   新颖别致的百戏彩架灯

枫亭兰友街的百戏彩架灯始清末,早年只是规格小,用平板搭个平台,扮妆人物坐在竹椅上,人物二至三人,动作简单。时至1941年闰六月十九日,集英亭举行隆重大士吉日祭祀活动,盛况空前的。当时,聘请南安师傅作水架灯时人手不足,特邀请泉(大名大毛)、林开玉、陈文端等四人为师傅帮手。在做的过程中,他们眼神精灵,心领神会,学会了饰架的基本要领。翌年元宵节把水架灯演变为多样的百戏彩架灯,一直流传至今。

  早年的百戏彩架灯,制作简单,规格较小。取用双铁支作主轴,中段装上坐垫,用铁器佯装宝剑、钺戟、矛、刀等兵器,便于脚踏着盘子、茶杯或红柑之上。底部用木架和木板钉牢,并用花带幔着,以山水图案为后景。扮饰戏剧典故的男女孩童标眉粉妆,身着华丽戏装,高悬半空,出奇惊险,扣弦。早年这种彩架,由八人身强力壮男子轮换抬扛着,高举汽灯、火把,慢步行进。

  如今,彩架规格加大,长八尺至丈二,宽六尺,高丈余,用木板作底座,改人扛为胶轮车推进。设计戏架艺人薛金荣、刘吉石、薛金华、陈德七奇思妙想,精心制作楼台亭阁、高山流水、古井喷泉、年年各异,蔚为壮观。近几年架灯的典故:妈祖救驾,林则徐销烟,中国杂技,中国航天,春草闯堂,枫亭工业蓝图等数十个剧目。彩架上配饰电灯、日光灯、电条、断灯、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出奇入胜,观者大饱眼福,赞声不绝。

  十多年前,全国首届纪念和平妈祖千年学术研究会暨妈祖千年祭、莆田市建市十周年、仙游县建县1300周年庆典,枫亭彩架灯应邀展演,备受赞赏。尔后在鲤城、涵江、黄石和惠安、崇武等地参加文艺踩街,博得数以万计的观众喝彩叫绝:枫亭的百戏彩架灯是莆仙文艺的一朵奇葩。它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为百姓所喜闻乐见。

   渔翁、渔婆灯(又名水族灯)

清光绪年间,枫亭学士里锦屏山之麓北,为古驿道通衢。行旅往来不绝,又是是海产品集散销售墟场,贾商云集。莆田湄洲岛、惠安崇武等地的渔民把出海捕捞返航的海鲜产品,源源运至枫亭学士南市街出售,市场繁华,辐射莆、仙、惠三邑。

  据传,某一年正月十六日,学士里举行盛况空前元宵游灯,招引着众多观灯者。其间亦有湄洲岛、崇武等地渔民加入游宁行列。他们一则观赏元宵花灯,再则做海产品销售广告。特备许多鱼类水产品,用竹箩筐盛装,挂上用花生油点燃的玻璃圆灯,夫妻双双扛着鱼箩筐参与元宵游灯活动。

  尔后,学士里民仿效前年渔民扛鱼游灯的情景,便创造出地方特色的灯具。用竹片、竹篾编制成形与马鲛、鲈鱼、鲳鱼、鲤鱼、鲢鱼、乌贼、龙等鱼类的形像,约长三、四尺的框架,然后用白纸裱糊再画上鱼鳞,形状逼真,巧夺天工,很难区辨真与假。

  把制作成的水产品,放置在竹箩筐里,在鱼的头部、中部和尾部各挂上一盏用花生油点燃的玻璃圆灯。灯光摇晃荡动,闪烁发光,颇具地方特色。

  游灯时,挑选若干名青年男子,佯装夫妻伴侣。男的身穿着浅淡衣裳和黑裤,腰束绸布带,头戴竹笠,脚穿草鞋;女的扮装为湄洲女和惠安女。湄洲女系是头梳船帆的妈祖发髻,插上一朵鲜花,身穿着蓝布镶黑边的短衣裳和黑裤,腰用花布为裤带,脚穿黑布鞋,;扮装成惠安女的,身穿花色布的短衣,绿色裤,腰系上白银链,头扎花巾披肩,戴上兴尾竹笠挂上鲜花。一男一女搭档、用竹棍扛着,一手撑着长高胸肩齐的竹棍,一手护着肩上的竹棍,边走边戏说:端明学士里,人人做生意,夫唱妻又随,价钱很合理,鲜鱼很新鲜,斤两称先先,童叟不相欺,先来就卖先。

  男的又说:我是学士人,卖鱼做高人,有的挑去卖,有的送亲人。生意讲,斤两称无错,多少可以买,大家讲古道。

  女的接着说:老公去讨鱼,老婆在厝里,好子女,和睦咱邻里,今夜乐,渔翁渔婆灯,花灯真好看,全街喜万千。

  这种灯具在学士里,传承至今近百年,独揽枫江,全国少见时至今朝已濒危,亟待抢救。

   皂隶舞

皂隶舞属于中国古代民间一种驱妖除邪的舞蹈。左传曰士臣兴、皂臣兴、兴臣隶。后来通称役于官署,出司呵殿,执杖而立者为皂隶。后演变成为民间传统元宵节日以太师、大人等武身之类的神祗出巡排列十警·八班·皂隶之仪仗。其中扮皂隶舞为四个人。其装饰是:头戴平顶将军帽,扎上红布巾,插一副一尺长金色纸花;脸罩假面具,(制作为眼睛大、鼻孔小,以兰·绿(黑)·红·黄四种颜色,分长舌歪嘴各两个面具),身着兰衣红裤,足穿草鞋、扎腰绑腿,手执刑杖(竹皮),威武神气。起舞之时,各人右手持竹,左脚踩地,低头弯腰,吸气,随即挺身举首,大眼滚动,鼻孔冒气,俱各相对作揖,继而转身相背,移步前进,表演动作井条一致。舞态神奇,肃穆。令观看之人生畏回避。纷纷让开通道。后表演者手持竹牌托地,小跪轿前,平举竹牌轻而抖弹三下,以示叩礼之意。待旗牌官传令三呼,九声响锣时立随轿前。为皂隶舞全过程结束。(演出时间、步数以场地长短而定)每逢驻驾迎神出入衙的时候,又再重新起舞。

  皂隶舞是民间少见的一种独特舞蹈,古称乡人傩。枫亭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春游,皂隶舞出队表演,瘳瘳无几,能演出者少,而后续无人。继承发扬皂隶舞,方不致于濒危失传。

   十音、八乐、车鼓

十音、八乐、车鼓都是枫亭元宵游灯中随行的民间奏乐。十音演奏使用丹皮、二胡、三弦、八角琴、横笛、檀板等10种乐器,每班乐队15-20人。音响优雅文静,深沉响亮,悠悠歌曲,使欢乐气氛更为浓郁。八乐以十音为基础,加上5至9人敲打乐器组成,其中有掌鼓1人,大小钹各1人,大小锣各1人,大吹2人,管弦乐器伴奏队8人,故称八乐。它以演唱为主,在游灯中边走边唱,乐声悠扬动听。车鼓,俗称车鼓队,由鼓、锣、钹、锵等乐器组成。一般是七咚、八咚或七咚、七咚、七咚宽的四拍节奏,反复敲打,音响洪亮,节拍鲜明,声传悠远,。鼓用木架装置,由2人抬,1人在中间敲打,其余乐器随后,一演奏,声势雄壮,气魄威武。

   童身舞

童身--的替身。通常由各宫社德高望重的长老主持选拔。选拔时先由各房族挑选出淳朴诚实,乐善好施,对虔心的青壮年男子五至七人。先在宫社焚香,后跪在面前行三叩九拜大礼。接着坐在椅上,闭上双眼,头伏香案,由宫社长老焚香念咒,直至人有早先起舞,就算是的替身--童身。

  童身起舞多在元宵春游佳节进行。

  童身坐轿每年正月元宵游境时才有出现。

  童身轿与轿不同,它构造奇特,其座位是由七把刀均匀地排列斜插在轿上,脚座上有一根横木。独特简单的构造都利于童身轿上舞。

  童身坐轿出巡游境时其仪式和装束与踏火场相同。不同的是坐轿上轿上舞,踏火场是地上蹈,形成了历史性的舞蹈。因童身舞震动性大,抬轿者倍加辛苦,因此选派八人年富力强信众,身着白色衣服,腰扎红布带,分两班,轮换抬童身轿。起轿时,童身左手拎剑、球,右手举令旗,横眉冷对。在前方敲锣者打着昌昌,昌昌,昌昌,昌昌昌反复锣声中,护送游境的队伍徐。

  在人口密集广宽地界,童身起舞了。只听童身啐一声,立即抡起刺球,朝自己背脊无休止地,信众看到背上鲜血一滴滴地往下淌,无不心疼。抬轿者拼命往前跑,到了尽头又转过头拼命往回跑,在锣声昌昌昌昌……中者扛过轿又继续来回奔跑,但见童身脚背勾着横木,臀部坐着七刀,上身往后仰,轿又来回颠簸着,观众看了无不心惊胆颤。昌昌,昌昌……恢复行进速度的锣声又响了,童身依然坐着刀架,左手拎着刺球,右手举着令旗,横眉冷对前方,游境的队伍又徐了。

   舞龙狮

舞龙、舞狮是枫亭元宵游灯的最后一项节目,始清咸丰年间。当时驻在枫亭天王院的湖南勇(即湘军),在观看元宵游灯之后,认为枫亭游灯没有舞龙舞狮是美中不足。于是,枫亭人制作龙和狮,并教习舞龙、舞狮的技艺,让他们掌握舞龙、舞狮的十八般技艺。从此,舞龙舞狮便成为元宵游灯的又一精彩节目。至今仅遗留舞龙八项技巧:即潜龙奋起、翻肚、脱鳞(龙身卧地、脱节、翻滚、变蝶)、化马(龙当马、执龙珠人骑龙头)、拧肩(扭转身子为绳)、穿尾翻头、龙门阵等;舞狮留下7项技巧:出洞(沿人群转三圈)、伸腰擦痒(用脚搔擦)、哺(小狮吃奶)、带子过溪(大狮子口叼一只小狮子,背驮一只小狮子)、三进(狮尾人举起狮头人,而后跳上桌面)、戏珠吐雾(高难度动作)、龙狮朝天(舞狮人手压狮头,脚朝天)等。

   习俗风格

兰友街因明朝御史林兰友,曾于农历正月十五奉旨归乡致祭,因此每年元宵正月十五夜,乡民以奉旨致祭作为兰友街游灯的主匾,并以花盆莱头灯和彩架为主;霞桥街出了宋代武状元薛奕,明朝吏部尚书薛元鼎,户部员外郎薛大丰,乡人以此为荣耀,正月十三夜游灯时,用独占枫江xxx春为主匾,并以蜈蚣灯为主;下街是明代江西布政司右参议陈迁的故乡,农历正月十四夜由5个自然举行游灯,十七夜由北门自然村单独举行游灯;学士街因元代状元林亨和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曾在此读书致仕,宋代王十朋曾作庆历名臣乡,端明学士里之诗赞:誉, 因此学士街于农历正月十六夜游灯, 即以大魁天下和端明学士里作为主匾,并以花盆菜头灯和彩架为主。 自明代至今的400多年来。4个街道都依照传统既定的习俗举行游灯。

枫亭元宵习俗已被列为xxx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14923/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