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皮炎是一种皮肤炎症,与湿疹常做同义词,代表皮肤对于化学制剂、蛋白、细菌与真菌等种种物质的变应性反应。湿疹一词没有特殊的含义,而皮炎则有限定的意义。若用皮炎代替湿疹作为诊断术语,则指的是真皮、表皮联合反应,它可以是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这三者可以联合存在。皮炎、湿疹是比较顽固的皮肤病。皮肤炎可分为不同种类,其中共同之处是对某种过敏原出现过敏反应。 皮炎和湿疹常作为同义词用来指一种皮肤炎症,代表皮肤对于...

皮炎是一种皮肤炎症,与湿疹常做同义词,代表皮肤对于化学制剂、蛋白细菌真菌等种种物质的变应性反应。湿疹一词没有特殊的含义,而皮炎则有限定的意义。若用皮炎代替湿疹作为诊断术语,则指的是xxx、表皮联合反应,它可以是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这三者可以联合存在。皮炎、湿疹是比较顽固的皮肤病。皮肤炎可分为不同种类,其中共同之处是对某种过敏原出现过敏反应。

皮炎

病因介绍

编辑

皮炎和湿疹常作为同义词用来指一种皮肤炎症,代表皮肤对于化学制剂、蛋白、细菌与真菌等种种物质的变应性反应。湿疹一词没有特殊的含义,而皮炎则有限定的意义。若用皮炎代替湿疹作为诊断术语,则指的是xxx、表皮联合反应,它可以是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皮炎湿疹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简单的分为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和其他因素。患者的过敏体质是本病的重要因素,与遗传有关,可随年龄的增长、环境改变而改变,神经因素如:过度忧虑、紧张、情绪激动、失眠、劳累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此外分泌,代谢及胃肠功能障碍,感染病灶等也与发病有关系。外因如:日光、湿热、干燥、搔抓、摩擦、化妆品、肥皂、皮毛、燃料、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湿疹。某些食物如:、蛋等也可诱发湿疹。

疾病分类

编辑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指人体接触某种物质后,在皮肤或粘膜上因过敏或强烈刺激而发生的一种炎症。多数急性发作,如反复接触,可演变成慢性。
 
医学根据接触物的不同,而分别命名,如“马桶癣”、“疮”、“膏药风”、“粉花疮”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刺激和变态反应两种。临床表现为红斑、水疱、大疱甚至坏死等,病程有自限性。
 
接触性皮炎表现不一,从暂时性潮红到伴有大泡形成的严重肿胀,常有瘙痒和水泡形成。皮肤的任何部位均可因接触到过敏或刺激物(包括空气传播物)而受累.其特点是皮炎首先仅限于接触部位,以后可播散到其他部位。
 
病程长短不一。如果病因去除,单纯的红斑在数天内消退,水泡干枯。水泡和大泡可发生破溃,渗出和结痂。如果炎症消退则有鳞屑,有时皮肤会发生暂时性增厚,继续与致病因子接触或出现并发症(如受到刺激或外用药过敏,表皮剥脱,感染)可使皮炎持久存在。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主要以搔痒和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常反复发作。中医认为皮质抑制和兴奋功能紊乱所致,情绪局部刺激和辛辣类可加重和诱发本病。常年不愈,愈后易复发。临床表现以剧烈瘙痒或皮肤苔藓样病变为特征。
 
一般认为系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所致。思考常因情绪波动、过度紧张、神经衰弱等发病或加剧。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障碍、病灶感染、酒精中毒、衣摩擦、日晒出汗等局部刺激均可促发本病,使病情加重。临床上分为局限和播散两型。
 

脂溢性皮炎

 
中医称之为“白屑风”。系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多的地方,如头皮、面部、胸部及皱褶部。
 
发生于头皮部位,开始为轻度潮红斑片,上覆灰白色糠状鳞屑,伴轻度瘙痒,皮疹扩展,可见油腻性鳞屑性地图状斑片。严重者伴有渗出、厚痂、有臭味,可侵犯整个头部。头发可脱落、稀疏。
 
面部损害多见于鼻翼、鼻唇沟和眉弓,有淡红色斑,覆以油腻性黄色鳞屑,常满面油光。
 
胸部、肩胛部,初为小的红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腻性鳞屑,以后渐成为中央具有细鳞屑,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较大的油腻性的环状斑片。皱褶部多见于腋窝、房下、脐部和腹股沟等,为境界清楚的红斑、鳞屑、湿润,常伴糜烂、渗出。多见于30岁至50岁,尤其是肥胖的中年人,与体质有关。
 
本病慢性经过,易反复发作,常伴为毛囊炎、睑缘炎,面部常与痤疮、酒渣鼻螨虫皮炎并发。
 
1、禁饮酒:因脂溢性皮炎的发生与消化功能失常,食糖、脂肪过多,及食刺激性食物有关,所以脂溢性皮炎患者一定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脂溢性皮炎内服药:
 
维生素B族类制剂,如维生素B6B2 B1。
 
⑵ 有人主张服酮康唑或四环素。
 
3、脂溢性皮炎中医治疗:中药针对潮红、渗液、结痂时可以用蛇胆苦柏爽肤洗液清热、解毒、去脂为治则。仅有痒而无渗出时,以养血、润燥、祛风、清热为治则。
 

日光性皮炎

 
是由日光诱发的一种迟发性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有人认为主要由中波紫外线引起,也有人认为主要由长波紫外线引起。临床表现为多形性皮疹可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鳞屑、苔藓样变,常以某种皮疹为主。
 
日光性皮炎俗称晒斑,一般在暴晒后数小时内于暴露部位出现皮肤红肿,亦可起水疱或大疱。皮损部位有烧灼感、痒感或刺痛。轻者1—2天皮疹可逐渐消退,有脱屑或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重者可伴有类似感冒症状,如发烧、乏力、全身不适等,约一周左右即可恢复。
 

胞疹样皮炎

 
可能是在遗传体质的基础上,由于谷胶致敏而引起皮肤和小肠粘膜损害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以发生红斑、丘疹、风团、水胞等多形性皮损为特征表现。多发于中年男性,大多数患者对碘剂及谷胶、牛乳饮食过敏。本病少见,病程较长,加剧及缓解交替发作,但预后良好,死亡较少,儿童发病至青春期后可自然缓解。常用抗过敏治疗可选择抗组胺药物如氯雷。
 

念球菌性皮炎

 
多发于皮肤皱褶部如腹股沟,肛周臀裂部,腋窝,女性乳房下皮肤,也可发于龟头包皮内和大小阴唇,指甲沟和口角等处。皮疹多呈局部皮肤潮红,轻度肿胀,表面可糜烂,分泌物有异臭味。有时也可呈干燥,脱屑。小儿念珠菌性皮炎还常累及躯干,颈部皮肤,呈广泛密集红色斑丘疹,外观似热痱。可同时侵犯口腔或外阴粘膜,常有乳酪样分泌物呈假膜状。可伴有不同程度搔痒。直接镜检或培养可查到念珠菌。
 

药物性皮炎

 
它是各种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后,引起皮肤、粘膜的各种不同的炎症反应。
 

蚊虫叮咬型皮炎

 
是被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粉毛而引起的皮炎。较为常见的害虫有跳蚤、虱类、蠓、刺毛虫、飞蛾、蚊、臭虫、蜂等。
 
治疗方法
 
皮炎指一种皮肤炎症,皮炎的种类有很多种,如过敏性皮炎,异位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虫咬性皮炎是其中的一种。由于夏季天气闷热,空气湿度较大,蚊虫叮咬越加严重,皮肤病患者数量明显增多。
 
虫咬性皮炎其中以痱子、虫咬等疾病最为多见。一旦患病,便会出现红斑、丘疹、风团等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水疱或大疱,在蜇咬部位可见到瘀点或水疱。虫咬皮炎好发于躯干和四肢,同时也见于身体其他部位。如今正值暑期,天气闷热,再加上适逢旅游旺季,居家外出都容易引起虫咬皮炎。据专家介绍,夏季蚊虫叮咬会引发虫咬皮炎、丘疹样荨麻疹、多形红斑等多种皮肤疾病。虫咬性皮炎治疗首先要预防此类皮肤病。
 
⒈要搞好个人卫生,经常洗澡,同时水温不宜过高,以3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为宜。
 
⒉要勤换衣服及床单,凉席、被褥等贴身物品要经常清洗曝晒。
 
⒊居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环境整洁,避免潮湿
 
⒋要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地做些运动以增强体质,外出旅游xxx穿上长裤,以防下肢被虫咬伤。
 
以上介绍的是虫咬性皮炎的护理工作,如果不慎被蚊虫叮咬,应避免搔抓,因为这样会引起继发感染或局部淋巴结肿大。被蚊虫叮咬后,较轻者可用一些药物外擦就可以,瘙痒严重者可内服抗组织胺药物,病情严重者应到虫咬性皮炎治疗专科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激素依赖性皮炎

 
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简称激素依赖性皮炎)是因长期反复不当的外用激素引起的皮炎如地塞米松成分制剂。因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又顽固难治愈,已成为医学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发病特点:
 
(一) 同一部位外用高效皮质类固醇激素3周以上,皮肤出现红斑、丘疹、干燥脱屑、萎缩、萎缩纹、毛细血管扩张、紫癜、痤疮、色素沉着异常、酒渣鼻样皮炎、口周皮炎、光过敏、多毛、不易辩认的癣,鱼鳞病样变化等继发症状等。
 
(二) 应用上述激素药物后,原发病病情虽可得到迅速改善;一旦停药,1—2日内,用药部位皮肤发生显著红斑、丘疹、皲裂、脱屑、小脓疮、瘙痒和触痛等症状。当再用该药,上述症状和体征会很快减退,如再停用,皮炎症状又迅速再次发作,而且逐渐加重,对激素的依赖性较为明显,尤其以面部、外阴部多见。
 
(三) 局部有明显自觉瘙痒或灼热感。
 

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简称AD)又称遗传过敏性皮炎。异位性皮炎或异位性湿疹,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瘙痒,皮疹多形性并有渗出倾向,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患者常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及IgE增高等。中医的“奶癣”、“胎敛疮”即是本病婴儿期的表现。
 
病因病理
 
⒈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的形成系胎中蕴毒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而致。胎毒与风湿热邪相合,搏于肌肤则起红斑、丘疹、水疱;热盛肉腐则见糜烂、流液;风盛则瘙痒不休;热扰神明则烦躁,寐不安。
 
西医病因病理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以及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遗传学说本病发病率约占人群0.1%~0.5%,家庭遗传倾向明显。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小儿发病与父母过敏素质明显相关。约70%患者有家族遗传过敏史。AD患者发生鱼鳞病。斑秃、白癜风等病比普通人多。患者本人及家族成员往往曾患异位性皮炎、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⑵免疫异常学说
 
①患者血清IgE水平增高。患者Th2细胞在皮损组织中显著增高,产生IL–4和IL–5 导致IgE 增高和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②在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可产生大量前列腺素E2(PGE2),后者可直接加强B淋巴细胞产生IgE。
 
③皮肤朗格汉斯细胞异常,选择性活化Th细胞转化成Th2细胞表型。
 
④高亲和力IgE受体突变,这种突变的遗传来自母方而非父方,其突变结果导致有变应性素质的子女。该高亲和力IgE受体存在于肥大细胞.单核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中并在调节IgE介导的过敏反应炎症方面起重要作用。
 
⑶环境因素影响环境变应原(尘螨。花粉等)可影响特应性皮炎的发作。变应原皮试可引起湿疹样皮肤反应。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炎症可由急性到慢性,反复发作,剧烈瘙痒。皮疹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表现。
 
⒈婴儿期以往又称婴儿湿疹。大约60%的病例都在1岁以内发病,通常在出生2个月以后。初为颊面部红斑、瘙痒,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出现针头大丘疹、丘疱疹,密集成片。由于搔抓、摩檫,很快形成糜烂、渗出性损害和结痂等。皮疹迅速扩展到其他部位,包括头皮、额部、颈、腕、四肢屈侧等。渗出性损害最常见于婴儿。皮疹多形性,界限不清,由于搔抓,可出现继发性损害及感染。病情时轻时重,某些食品或环境因素可使病情加重。一般在2岁以内逐渐好转、痊愈。
 
⒉儿童期多在婴儿期缓解1~2年后,自4岁左右开始加重,少数婴儿期延续发生。皮损累及四肢伸侧或屈侧,常限于肘窝、腘窝等处,其次为眼睑、颜面部,皮损潮红,渗出现象较婴儿期轻,丘疹暗红,伴有抓破等皮肤损伤,久之,皮疹肥厚呈苔藓样变。少数可呈结节性痒疹样损害,呈黄豆大小、角化明显的隆起性坚硬结节,正常皮色或暗褐色,表面粗糙,散布于四肢伸侧,附近淋巴结可肿大。
 
⒊成人期指12岁以后青少年及成人阶段的特应性皮炎,可以从儿童期发展而来或直接发生。皮损为苔藓样变,或呈急性、亚急性湿疹样损害,好发于肘窝、腘窝、四肢、躯干。除上述症状外,皮疹常为泛发性干燥丘疹,或局限性苔藓化斑块。抓后有血痂,鳞屑及色素沉着,较少渗出。皮肤广泛受累和苔藓化,可形成“播散性神经性皮炎”改变。约60~70%可伴有支气管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
 
实验室检查
 
⒈血液学和血清学检查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T淋巴细胞(尤其是Ts)减少。血清IgE含量明显增高。
 
⒉皮肤试验对某些变应原(如真菌、花粉、毛屑)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常呈阳性。用结核菌素、念珠菌素等作皮内试验(迟发型过敏反应),常为阴性或弱阳性。
 
⒊皮肤白色划痕试验用钝器划皮肤,皮肤出现白色划痕(正常人呈红色)。
 
诊断及鉴别诊断
 
婴儿期和儿童期皮疹多见于面部及四肢伸侧或肘及腘窝,呈红斑、丘疹及渗出等多形性损害;青年和成年的损害为肢体屈侧或伸侧的苔藓样变,皮疹瘙痒剧烈,呈慢性复发性过程。确定患儿是否具有“异位性”素质,对AD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主要依据为:个人或家庭中有遗传过敏史(哮喘.过敏性鼻炎。遗传过敏性皮炎)、IgE抗体测定和某些药理性试验。
 
本病应与婴儿脂溢性皮炎、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相鉴别。
 

植物性皮炎

 
植物性皮炎一般是在受到日晒以后发病,临床表现是面、颈、前臂伸侧,手背等露出部位出现红斑、丘疹、风团样或水疱等皮疹。多形性是指在不同患者的皮疹常各不相同,呈现多形性,但就某一患者而言,皮疹形态常是单一的。以小丘疹及丘疱疹最为多见,少数患者表现为红斑水肿或斑块。
 
植物性皮炎的发生有规律可循,除了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大量吃素,二是接触紫外线,且多发于夏季。多数人反应比较轻,只是身体某个部位有点热感、胀痛感、刺痛感、瘙痒感或者皮肤紧绷的感觉。也有少部分人,症状反应比较强烈,全身不舒服,出现瘀点、水疱甚至是大疱,严重者还可能出现皮肤溃疡和糜烂,疱液可能是清色,也可能带血。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连锁反应。反应较轻者,只要避开日光,一周左右差不多就可痊愈。提醒喜食素食者,饭后应尽量避免暴露在阳光下。
 

遗传过敏性皮炎

 
本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遗传、免疫和对生理药理介质反应异常有关,环境因素在本病发生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约70%患者家族中有遗传过敏性皮炎、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遗传过敏史。
 
双亲均有遗传过敏史,其子女发生遗传过敏性疾病的机会比双亲中只有一方有遗传过敏史的要高。发现染色体11ql3部位的基因与本病的过敏性哮喘的发病相关。在免疫异常方面表现为血IgE增高,研究指出皮肤朗格汉斯细胞具有高亲和力IgE Fc受体(Fc e RI)。“吸入性”抗原进入遗传过敏性皮炎的皮肤,引起朗格汉斯细胞的活化,释放IL-1β使异位性特异的T辅助细胞亚类TH-2活化而产生IL-4、IL-5等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产生IgE,同时IL-5是人嗜酸性白细胞分化增生的重要细胞因子。在遗传过敏性皮炎患者中,由环境变应原(屋尘螨,花粉)斑试引起的湿疹样皮肤反应的表现与皮肤迟发相反应(cutaneous late-phase reaction)相似。在皮损中有嗜酸性白细胞浸润,故认为IgE介导的“接触性过敏”,在遗传过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生理药理学方面,患者白细胞和表皮细胞对β肾上腺素能性激动剂的反应迟钝,所产生的cAMP水平及抑制表皮细胞核分裂功能降低,β肾上腺素能性受体与β兴奋剂亲和力下降,a肾上腺素能性受体比率增高等。此外尚发现单一核细胞内cAMB磷酸二酯酶(PDE)活性增高,从而使cAMP水平下降。
 

异位性皮炎

 
异位性皮炎病因和发病机制颇为复杂,为止尚未完全阐明。该病原因之一遗传性过敏素质格外惹人注意,患者本人及其家族中成员对某些体内外物质的敏感性往往高于正常人。据统计表明:双亲皆有“异位性”表现者约70%后代也可呈“异位性”;若父母中仅一方见“异位性”则子女大致半数可见有“异位性”;然而在“异位性”病人中还有40%的父母未发现“异位性”。本病的变应原以食物,特别是蛋白质食品尤为常见。另外,通过呼吸道吸入的各种物质,如屋尘、花粉、动物之毛及皮屑等亦不能忽视。通常认为婴儿期似乎是以食物过敏为主,而儿童期后却对吸入物过敏居多。
 
除上述以外,季节气候变化、精神紧张、强烈搔抓刺激、出汗等均易使本病病情加剧。异位性皮炎发病机制既可以是变态反应,也有非变态反应。其中有许多问题尚未获得一致结论,而且有些是相互矛盾的。对此需要今后努力实践,积极去探讨研究。
 

治疗方法

编辑

西医治疗

 
(1)全身治疗
 
①抗组胺类药主要起镇静止痒作用。常用扑尔敏4mg,每日3次。小儿皮损消退后,xxx能继续用数日。
 
②抗生素对皮损广泛且有糜烂、渗液的病例,即使没有明显细菌感染的表现,也应适当给予抗生素治疗。如红霉素250mg,每日4次。
 
③类固醇激素原则上不用于一般病例,但异位性哮喘例外。对严重病例,为尽快控制症状,可短期(2~3周)使用。
 
④免疫抑制剂包括唑嘌呤、环孢素A(CYA)和干扰素等。对AD疗效如何,尚无足够资料证实。
 
(2)局部治疗
 
①类固醇激素用于炎症较重但无明显糜烂、渗液的皮损。在疗程中适当更换品种,起初用强效的,以尽快控制症状,数日后逐渐换成中、低效的。对不同部位的皮损,在品种选择方面也应注意。皮损面积广泛,尤其婴幼儿,宜选用作用较弱或低浓度的制剂。
 
②抗生素用于感染的皮损。常与类固醇激素并用。
 
焦油煤焦油、糠馏油等对AD有效,常用糊剂,单独外涂或与激素制剂并用。
 

中医治疗

 
⑴辨证论治
 
① 胎热证
 
证候婴儿期,皮疹常在两颊发生红斑,针尖大小密集丘疹、丘疱疹、水疱和渗处,渗液干涸则结黄色痂皮,痂剥脱后又显露出潮红的糜烂面。舌质红,苔少,指纹紫色。
 
治法清心导赤护阴止痒。
 
方药方用三心导赤散加减。
② 湿热证
 
证候儿童期,皮疹以针头大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为多见,部分融合成片,轻度浸润,并多集中在肘窝、腘窝等部位。自觉痒重,搔破渗血或渗液。舌质红,苔薄黄,脉濡数。
 
治法清热,祛湿,止痒。
 
方药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③血燥证
 
证候成人期,皮疹主要发生在肘、膝、颈等处,肥厚而呈苔藓样变,境界不清楚,搔抓或摩擦刺激后则有少量渗出或血痂,干燥,甚则干裂不适,夜间尤重。舌质淡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除湿,润燥止痒。
 
方药方用滋阴除湿汤加减。
 
⑵针灸治疗宜选用曲池、足三里、血海、委中等穴位施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家庭治疗

 
●避免台麸质的食物 小麦裸麦黑麦)、燕麦大麦等含麸质的食物应避免食用,六周后,即有助于控制皮肤炎。
 
●避免易引起过敏的食物乳制品、糖、白面粉、脂肪、油炸食物、加工食品等易引起皮肤过敏,因此要尽量避免此类物质。
 
●补充营养素
 
①维生素B群每天服用3次。维生素B群是皮肤健康及血液循环正常所需之物,并能帮助细胞再生。
 
海带每天5锭。海带是修护组织所必需的矿物质。
 
③维生素F可促使皮肤有光泽。
 
④维生素E每天400Iu,渐增。可以缓解皮肤搔痒及干燥。
 
⑤锌每天100毫克(勿超过此量)。可以帮助组织复原。
 
⑥维生素A乳剂 可以使皮肤光滑,预防皮肤干燥。
 
⑦维生素D可帮助组织修复。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37337/

(5)
词条目录
  1. 病因介绍
  2. 疾病分类
  3. 接触性皮炎
  4. 神经性皮炎
  5. 脂溢性皮炎
  6. 日光性皮炎
  7. 胞疹样皮炎
  8. 念球菌性皮炎
  9. 药物性皮炎
  10. 蚊虫叮咬型皮炎
  11. 激素依赖性皮炎
  12. 特应性皮炎
  13. 植物性皮炎
  14. 遗传过敏性皮炎
  15. 异位性皮炎
  16. 治疗方法
  17. 西医治疗
  18. 中医治疗
  19. 家庭治疗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