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英语中“Inter”的含义是“交互的”,“net”是指“网络”,Internet是一个计算机交互网络,也称因特网或国际互联网。Internet是一个全球性的巨大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它把全球数百万个计算机网络,数亿台计算机主机连接起来,包含了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向全世界提供信息服务。 从网络通信的角度来看,Internet是一个以TCP/IP网络协议连接全球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机构计算机网络的数据...

概述

编辑

英语中“Inter”的含义是“交互的”,“net”是指“网络”,Internet是一个计算机交互网络,也称因特网国际互联网。Internet是一个全球性的巨大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它把全球数百万个计算机网络,数亿台计算机主机连接起来,包含了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向全世界提供信息服务
网络通信的角度来看,Internet是一个以TCP/IP网络协议连接全球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机构计算机网络的数据通信网。

信息资源的角度来看,Internet是一个集各部门、各领域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供网上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网。[2]

结构特点

编辑

Internet采用了目前最流行的客户机/服务器工作模式,凡是使用TCP/IP协议,并能与Internet的任意主机进行通信的计算机,无论是何种类型、采用何种操作系统,均可看成是Internet的一部分。

严格的说,用户并不是将自己的计算机直接链接到Internet上,而是连接到其中的某个网络上,再由该网络通过网络干线与其它网络相连。网络干线之间通过路由器互连,使得各个网络上的计算机都能相互进行数据和信息传输。例如,用户的计算机通过拨号上网,连接到本地的某个Internet服务提供商(ISP)的主机上。而ISP的主机由通过高速干线与本国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无数主机相连,这样,用户仅通过一阶ISP的主机,便可遍访Internet。由此也可以说,Internet是分布在全球的ISP通过高速通信干线连接而成的网络。

Internet的这样结构形式,使其具有如下的众多特点:

⑴ 灵活多样的入网方式。这是由于TCP/IP成功的解决了不同的硬件平台、网络产品、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⑵ 采用了分布网络中最为流行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xxx提高了网络信息服务的灵活性。

⑶ 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融为一体,体现了现代多种信息技术互相融合的发展趋势

⑷ 方便易行。任何地方仅需通过电话线、普通计算机即可接入Internet。

⑸ 向用户提供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包括大量免费使用的资源。

⑹ 具有完善的服务功能和友好的用户界面,操作简便,无须用户掌握更多的专业计算机知识。

功能

编辑

1、电子邮箱(E-mail) 电子邮箱是Internet的一个基本服务。通过电子邮箱,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交换电子信件,提取信息,加入有关的公告、讨论等。
2、浏览检索(Browing)利用相应的软件,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屏幕可看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涉及教育、科研、军事、医学体育音乐、美术、摄影、音像、旅游烹饪时装游戏等,包罗万象。应用此项服务时,不但可以浏览文字内容,还可按需提取图象和声音。
3、远程访问(Telnet)它是一个允许用户本身的计算机访问远端的另一台计算机的软件程序。用户可以通过应用这个软件,使自己的计算机成为远程计算机的一个终端。目前,最普遍的应用是接入世界各地的大学的数据库,查阅图书馆的卡片目录。
4、大众论坛(Newsgroup)是一个交流信息的场所,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参加不同的小组讨论,提出问题或解答问题。
5、文件传递(FTP)可以用这项功能将国际计算机互联网上感兴趣的信息(包括各种免费软件)拷贝(复制)到自己的电脑中来。
6、信息服务HomePAge是一种可以让政府、企业工厂和商家等单位、部门接入国际计算机互联网发布信息的服务。政府、企业、工厂和商家可以在国际计算机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信息窗,使其有机会以较低的成本向国际市场发布信息、做广告、作宣传、以最直接的方式建立一条通向国际的信息高速公路,从而扩大自己的影响。信息服务内容非常丰富,范围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邮电业务查询,如电话号码查询、电信业务费用查询、邮政业务咨询等。 文化教育,包括网上学校科技资料、网上书店、各高校网站、科研机构等。 新闻报道,联结各大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国内外新闻,提供深层次的新闻背景分析。影音点播,可以在网上点播视频、音频节目,甚至可以实时地控制节目的内容,参与节目的制作。 其他内容,如餐饮旅游网络技术、网络游戏、天气预报等。
7、多媒体通信 多媒体通信的具体应用可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1)科学计算及信息处理。利用异地主机的FTP文件交换或用TELNET仿真终端接入,完成远程异地科学计算及信息处理,实现世界范围的计算机资源共享。 
2)网上通讯。包括收发电子邮件、网上可视电话、网上会议等。网上通信的推出,极大丰富了人们的联络方法,大幅度降低了通信费用,是对传统通信的强劲挑战。 
3)电子商务。可广泛应用于房租、水、电、暖、电信、罚款、税务等费用的在线查询、在线征收。 
4)多媒体远程医疗。如远程医疗手术示范、远程专家会诊、高清晰医疗图像传送、讨论处方等。 
5)事务处理。应用于证券行情查询和交易、外汇行情查询和交易,各种订票业务、客房预约、房地产交易等。[1]

接入方式

编辑

ISP接入方式

帧中继方式:帧中继的主要特点是:低网络时延、高传输速率以及在星形和网状网上的高可靠性连接。这些特点是帧中继特别适用于Internet的不可预知的、大容量的和突发性数据业务,如E-mail、客户机/服务器等系统。但是,帧中继还不适用于传送大量的大容量(100MB)文件、多媒体部件或连续型业务量的应用。

专线(DDN)方式:DDN(Digital Data Network)是通过数字信道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图像信号传输的数据网。DDN可为公共数据交换网及各种专用网络提供用户数据信道,为帧中继、局域网及各类不同网络的互联提供网间连接。DDN具有速度快、质量高的特点,但使用上不及模拟方式灵活,且投资成本较大。

ISDN方式ISDN是数字技术和电信业务结合的产物,可用于取代租用线路实现域网间的互连。在这种连接方式中,ISDN可以为用户提供高速、可靠的数字连接,并是主机或网络端口分享多个远程设备的接入。从窄带ISDN(N-ISDN)发展而来的宽带ISDN(B-ISDN),还能支持不同类型、不同速率的业务,不但包括连续性宽带业务,也包括突发型宽带业务。

用户接入方式

仿真终端方式:终端可以通过电话线与远程主机相连,普通计算机安装相应的仿真软件后,也能像真正的终端一样实现与ISP主机的连接。这种接入方式简单、经济,且对用户计算机特殊要求。但存在的缺点是用户端没有IP地址,无法运行高级接口软件,创诶用户的各类文件和电子邮件均存放在ISP主机上,影响了上网速度和时间。

拨号IP方式:拨号IP方式也称SLIP/PPP方式,该方式采用串行网间协议SLIP(Serial Line Internet Protocol)或点一点协议PPP(Point to Point Protocol),通过电话线拨号将用户计算机与ISP主机连接起来。拨号IP方式的优点是用户端有独立的IP地址,用户可以使用自己的环境和用户界面(如WindowsUnixMacintosh等)进行连网操作,各类文件和电子邮件均可直接传送到用户计算机上。目前,大多数个人用户都采用这种方式上网。由于用户计算机上要运行大量接口软件,所以计算机的要求相对比较高。

局域网连接方式: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局域网与Internet主机的连接。一种方法是通过局域网的服务器,使用高速MODEM经电话线路与Internet主机连接。在这种方法中,所有的工作站共享服务器的一个IP地址。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路由器将局域网与Inerter主机相连,是整个将局域网加入到Internet中成为一个开放式局域网。在这种方法中,局域网中的所有工作站都可以有自己的IP地址

无线接入

互联网应用的蓬勃发展激发了人们多层次的需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以手机为接入方式的无线窄带网民正在快速发展。目前,网民在使用其它上网接入方式的同时,还选择使用手机上网。
常见的无线接入方式,也称无线上网,分为手机上网和无线局域网(WLAN)上网两种。手机上网以GPRS、CDMA为代表,即利用移动电话网络进行远程无线上网,无线局域网上网以迅驰802.11 b/g技术为代表。
① 手机上网方式
● GPRS接入技术:GPRS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的简称,GPRS接入是中国移动公司通过GSM手机网络来实现的无线上网方式。具有覆盖面广、使用便捷的优点,缺点是速度慢(只能接近56KModem的速度)且不稳定,适合网络速度要求不高,但随时随地都有上网要求的用户。用户如果用手机本身上网,只需开通GPRS服务即可;如果通过计算机上网,需要购置一块GPRS无线上网卡和SIM手机卡。
CDMA接入技术:CDMA是码分多址访问(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简称,被称为第2.5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中国联通公司推出的利用CDMA手机网络实现的无线上网方式。和GPRS接入相似,与计算机连接上网同样需要购置CDMA无线上网卡和UIM手机卡。CDMA无线上网最高速率可达153.6Kbps,传输速率依赖无线环境程度不大,CDMA无线上网在速度和稳定性等方面优于GPRS。
② 无线局域网上网方式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接入又称宽带无线上网,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RF)技术取代传统的双绞线所构成的局域网络。一般架设无线网络的基本配备就是一块无线网卡和一台网络桥接器(AP,Access Point)。无线局域网是有线局域网的一种延伸,是没有线缆限制网络连接,但WLAN上网只能在一个特定的拥有无线节点的区域实现。[2]

关键技术

编辑

1.万维网WWW

万维网(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Internet上集文本声音图像视频多媒体信息于一身的全球信息资源网络,是Internet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浏览器(Browser)是用户通向WWW的桥梁和获取WWW信息的窗口,通过浏览器,用户可以在浩瀚的Internet海洋中漫游,搜索和浏览自己感兴趣的所有信息。

WWW的网页文件是超文件标记语言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编写,并在超文件传输协议HTTP(Hype Text Transmission Protocol)支持下运行的。超文本中不仅含有文本信息,还包括图形声音图像视频多媒体信息(故超文本又称超媒体),更重要的是超文本中隐含着指向其它超文本的链接,这种链接称为超链(Hyper Links)。利用超文本,用户能轻松地从一个网页链接到其它相关内容的网页上,而不必关心这些网页分散在何处的主机中。

HTML并不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程序设计语言,它将专用的标记嵌入文档中,对一段文本的语义进行描述,经解释后产生多媒体效果,并可提供文本的超链。

WWW浏览器是一个客户端的程序,其主要功能是使用户获取Internet上的各种资源。常用的浏览器Microsoft的Internet Explorer(IE)和Netvigator/Communicator。SUN公司也开发了一个用Java编写的浏览器HotJava。Java是一种新型的、独立于各种操作系统和平台的动态解释性语言,Java使浏览器具有了动画效果,为连机用户提供了实时交互功能。目前常用的浏览器均支持Java

2.电子邮件E-mail

E-mail是Internet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服务。用户只要能与Internet连接,具有能收发电子邮件的程序及个人的E-mail地址,就可以与Internet上具有E-mail所有用户方便、快速、经济地交换电子邮件可以在两个用户间交换,也可以向多个用户发送同一封邮件,或将收到的邮件转发给其它用户。电子邮件中除文本外,还可包含声音、图像、应用程序等各类计算机文件。此外,用户还可以邮件方式在网上订阅电子杂志、获取所需文件、参与有关的公告和讨论组,甚至还可浏览WWW资源。

收发电子邮件必须有相应的软件支持。常用的收发电子邮件的软件有ExchangeOutlook Express等,这些软件提供邮件的接收、编辑、发送及管理功能。大多数Internet浏览器也都包含收发电子邮件的功能,如Internet Explorer和Navigator/Communicator。

邮件服务器使用的协议有简单邮件转输协议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电子邮件扩充协议MIME(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和邮局协议POP(Post Office Protocol)。POP服务需由一个邮件服务器来提供,用户必须在该邮件服务器上取得账号才可能使用这种服务。目前使用得较普遍的POP协议为第3版,故又称为POP3协议。

3.Usenet

Usenet是一个由众多趣味相投的用户共同组织起来的各种专题讨论组的集合。通常也将之称为全球性的电子公告板系统(BBS)。Usenet用于发布公告、新闻、评论及各种文章供网上用户使用和讨论。讨论内容按不同的专题分类组织,每一类为一个专题组,称为新闻组,其内部还可以分出更多的子专题。

Usenet的每个新闻都由一个区分类型的标记引导,每个新闻组围绕一个主题,如comp.(计算机方面的内容)、news.(Usenet本身的新闻与信息)、rec.(体育、艺术及娱乐活动)、sci.(科学枝术)、soc.(社会问题)、talk.(讨论交流)、misc.(其它杂项话题)、biz.(商业方面问题)等。

用户除了可以选择参加感兴趣的专题小组外,也可以自己开设新的专题组。只要有人参加,该专题组就可一直存在下去;若一段时间无人参加,则这个专题组便会被自动删除。

4.文件传输FTP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协议是Internet上文件传输的基础,通常所说的FTP是基于该协议的一种服务。FTP文件传输服务允许Internet上的用户将一台计算机上的文件传输到另一台上,几乎所有类型的文件,包括文本文件二进制可执行文件、声音文件、图像文件、数据压缩文件等,都可以用FTP传送。

FTP实际上是一套文件传输服务软件,它以文件传输为界面,使用简单的get或put命令进行文件的下载上传,如同在Internet上执行文件复制命令一样。大多数FTP服务器主机都采用Unix操作系统,但普通用户通过Windows95或Windows 98也能方便地使用FTP

FTPxxx的特点是用户可以使用Internet上众多的匿名FTP服务器。所谓匿名服务器,指的是不需要专门的用户名和口令就可进入的系统。用户连接匿名FTP服务器时,都可以用“anonymous”(匿名)作为用户名、以自己的E-mail地址作为口令登录。登录成功后,用户便可以从匿名服务器上下载文件。匿名服务器的标准目录为pub,用户通常可以访问该目录下所有子目录中的文件。考虑到安全问题,大多数匿名服务器不允许用户上传文件。

5.远程登陆Telnet

Telnet是Internet远程登陆服务的一个协议,该协议定义了远程登录用户与服务器交互的方式。Telnet允许用户在一台连网的计算机上登录到一个远程分时系统中,然后像使用自己的计算机一样使用该远程系统。

要使用远程登录服务,必须在本地计算机上启动一个客户应用程序,指定远程计算机的名字,并通过Internet与之建立连接。一旦连接成功,本地计算机就像通常的终端一样,直接访问远程计算机系统的资源。远程登录软件允许用户直接与远程计算机交互,通过键盘鼠标操作,客户应用程序将有关的信息发送给远程计算机,再由服务器将输出结果返回给用户。用户退出远程登录后,用户的键盘、显示控制权又回到本地计算机。一般用户可以通过Windows的Telnet客户程序进行远程登录。

连接设置

编辑

连入Internet的用户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占绝大多数的是最终用户,他们使用Internet上提供的各类信息服务,如浏览WWW、用E-mail进行电子邮件的收发、用FTP进行文件传输等;另一部分是Internet服务提供商(ISP),他们通过租用高速通信线路建立服务器和路由器等设备,向用户提供Internet连接服务。连入Internet的方法有专线入网和拨号网络入网两种,目前国内的最终用户使用得最多的是拨号网络入网。使用“拨号网络”连接Internet需要进行如下准备工作:

(1)选择合适的ISP,通过ISP获取Internet账号。

(2)准备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条能拨通ISP的电话线。

(3)安装“拨号网络”。

(4)安装TCP/IP协议并将其绑定到“拨号网络适配器”。

(5)输入TCP/IP信息。

(6)用“拨号网络”建立与ISP的连接。

其中Internet账号可能包括用户名、用户密码、ISP的电话号码、ISP所用域名服务器(DNS)的IP地址、用户电子邮件地址、电子邮件服务器名称等信息。

来历

编辑

因特网是Internet的中文译名,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主持研制的ARPAnet。

20世纪6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经有了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的计算机之间互联通信,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仍然不能互通。为此, ARPA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互联,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称之为“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研究实现互联的过程中,计算机软件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现了连接分组网络的协议,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网际互联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这两个协议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通信协议,TCP是帮助IP实现可靠传输的协议。

TCP/IP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即TCP/IP的规范和Internet的技术都是公开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正是后来Internet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选定Internet为主要的计算机通信系统,并把其它的军用计算机网络都转换到TCP/IP。1983年,ARPAnet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仍称ARPAnet,供民用。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5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1988 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主干网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证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术,准许各大学、政府或私人科研机构的网络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从军用转向民用。

Internet的发展引起了商家的极大兴趣。1992年,美国IBMMCIMERIT三家公司联合组建了一个高级网络服务公司(ANS),建立了一个新的网络,叫做ANSnet,成为Internet的另一个主干网。它与NSFnet不同,NSFnet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而ANSnet则是ANS 公司所有,从而使Internet开始走向商业化。

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而此时Internet的骨干网已经覆盖了全球91个国家,主机已超过400万台。在最近几年,因特网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就达到了今天的规模。

过去

编辑
因特网因特网

Internet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从60年xxx始,ARPA就开始向美国国内大学的计算机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经费,以促进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1968年,ARPA为ARPAnet网络项目立项,这个项目基于这样一种主导思想: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xxx,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它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有五大特点:

⑴支持资源共享

⑵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

⑶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⑷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

⑸采用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

1972年,ARPAnet在首届计算机后台通信国际会议上首次与公众见面,并验证了分组交换技术的可行性,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使用。

1980年,ARPA投资把TCP/IP加进UNIX(BSD4.1版本)的内核中,在BSD4.2版本以后,TCP/IP协议即成为UNIX操作系统的标准通信模块

1982年,Internet由ARPAnet,MILNET等几个计算机网络合并而成,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该年1月,ARPA把TCP/IP协议作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其后,人们称呼这个以ARPAnet为主干网的网际互联网为Internet,TCP/IP协议簇便在Internet中进行研究,试验,并改进成为使用方便,效率极好的协议簇。与此同时,局域网和其它广域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

1986年,NSF建立起了六大超级计算机中心,为了使全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能够共享这些超级计算机设施,NSF建立了自己的基于TCP/IP协议簇的计算机网络NSFnet。NSF在全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中心相联,最后将各超级计算中心互联起来。地区网的构成一般是由一批在地理上局限于某一地域,在管理上隶属于某一机构或在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用户的计算机互联而成,连接各地区网上主通信结点计算机的高速数据专线构成了NSFnet的主干网,这样,当一个用户的计算机与某一地区相联以后,它除了可以使用任一超级计算中心的设施,可以同网上任一用户通信,还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和数据。这一成功使得NSF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现在

编辑
因特网因特网

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加强,这些都强烈刺激了ARPAnet和NSFnet的发展,使联入这两个网络的主机和用户数目急剧增加,1988年,由NSFnet连接的计算机数就猛增到56000台,此后每年更以2到3倍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1994年,Internet上的主机数目达到了320万台,连接了世界上的35000个计算机网络。现在,Internet上已经拥有5000多万个用户,每月仍以10-15%的数目向前增长,专家预测,到1998年,Internet 上的用户将突破1亿,到2000年,全世界将有100多万个网络,1亿台主机和超过10亿的用户。

今天的Internet已不再是计算机人员和军事部门进行科研的领域,而是变成了一个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海洋。在Internet 上,按从事的业务分类包括了广告公司,航空公司,农业生产公司,艺术,导航设备,书店,化工,通信计算机咨询娱乐财贸,各类商店,旅馆等等100多类,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 1995年,Internet开始大规模应用在商业领域。当年,美国Internet业务的总营收额为10亿美元,预计1996年将会达到18亿美元。提供联机服务的供应商也从原先象America Online和ProdigyService这样的计算机公司发展到象AT&T、MCI、Pacific Bell等通信运营公司也参加进来。

由于商业应用产生的巨大需求,从调制解调器到诸如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Internet 应用市场都分外红火。 在Internet蓬勃发展的同时,其本身随着用户的需求的转移也发生着产品结构上的变化。1994年,所有的Internet软件几乎全是TCP/IP协议保,那时人们需要的是能兼容TCP/IP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如今Internet重心已转向具体的应用,象利用WWW来做广告或进行联机贸易。Web是Internet上增长最快的应用,其用户已从1994年的不到400万激增至1995年的1000万。Web站的数目1995年到三万个。 Internet已成为目前规模xxx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

今天,Internet已连接60,000多个网络,正式连接86个国家,电子信箱能通达150多个国家,有480多万台主机通过它连接在一起,用户有2500多万,每天的信息流量达到万亿比特(terrabyte)以上,每月的电子信件突破10亿封。 同时,Internet的应用业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从学术研究到股票交易、从学校教育到娱乐游戏、从联机信息检索到在线居家购物等,都有长足的进步。据统计,目前在Internet的域名分布中,.com--即商业所占比例xxx,为41%;.edu--(科教)已退居二线,占有30%分额。去年在Internet的成长中,商企界的成长占了其中的75%。但是在亚洲一些国家里,当局者却试图封锁本国的网络与国际网连接,其封锁网络技术超过发达国家。这无疑是开历史的倒车。

未来

编辑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Internet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其应用将涵盖从办公室共享信息到市场营销、服务等广泛领域。另外,Internet带来的电子贸易正改变着现今商业活动的传统模式,其提供的方便而广泛的互连必将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影响。

然而Internet也有其固有的缺点,如网络无整体规划和设计,网络拓补结构不清晰以及容错及可靠性能的缺乏,而这些对于商业领域的不少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安全性问题是困扰Internet用户发展的另一主要因素。虽然现在已有不少的方案和协议来确保Internet网上的联机商业交易的可靠进行,但真正适用并将主宰市场的技术和产品目前尚不明确。另外,Internet是一个无中心的网络。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Internet的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Internet才能更好的发展。

构成

编辑

物理上看,Internet是基于多个通信子网的网络。由于网络互连最主要的互连部件是路由器,Internet也可以看做是用传输介质连接路由器形成的网络。
逻辑上看,为了便于管理,Internet采用了三层网络结构,即由主干网、次级网和园区网逐级覆盖。
(1) 主干网:主干网是Internet的基础和支柱网络层,由代表国家或者行业的中心结点通过专线连接形成,连接各个国家或者行业的互联网络中心,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 次级网:也叫区域网,由若干个作为中心结点代理的次中心结点组成,如教育网各地区网络中心、电信网各省互联网络中心等。
(3) 园区网:主要由校园网、企业网构成,直接面向网络用户。
Internet采用三层网络结构主要是由于在各层中通信所需要的数据传输速率不同。在主干网上,需要使用传输距离远、数据传输速率高且误码率低的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中间层网和底层网的通信条件相对低一些。根据不同的条件选用不同的设备和线路,不仅可以合理投资,而且有利于保障系统的安全性。[2]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4075/

(17)
词条目录
  1. 概述
  2. 结构特点
  3. 功能
  4. 接入方式
  5. ISP接入方式
  6. 用户接入方式
  7. 无线接入
  8. 关键技术
  9. 连接设置
  10. 来历
  11. 过去
  12. 现在
  13. 未来
  14. 构成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