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18战斗攻击机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F/A-18战斗攻击机(英文:F/A-18StrikeFighter,绰号:Hornet,译文:大黄蜂,亦称:HornetStrikeFighter,译文:大黄蜂战斗攻击机)是美国诺斯罗普和麦道公司(现属波音公司)研发的一种专门针对航空母舰起降而开发的对空/对地全天候多功能舰载机。1972年,美国空军发展的轻型战机(LightweightFighter,LWF)计划。当时在参选的诸多团队中通用动力...

F/A-18战斗攻击机英文:F/A-18 Strike Fighter,绰号:Hornet,译文:大黄蜂,亦称:Hornet Strike Fighter,译文:大黄蜂战斗攻击机)是美国诺斯罗普和麦道公司(现属波音公司)研发的一种专门针对航空母舰起降而开发的对空/对地全天候多功能舰载机。

发展历史

编辑

研发背景

背景

1972年,美国空军发展的轻型战机(Lightweight Fighter,LWF)计划。当时在参选的诸多团队中通用动力(General Dynamics)与诺斯罗普(Northrop)获得最后决选权,分别发展了YF-16与YF-17两种原型机进行测试。1974年YF-16和YF-17先后试飞,经过对比测试,美国空军认为单发的“战隼”更便宜、机动性更出色,随后宣布YF-16获胜。在这计划中YF-16中选发展成日后大家熟悉的F-16“战隼式”(Fighting Falcon)战斗机,但YF-17“眼镜蛇式”(Cobra)战机却不幸落选。

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美国海军面临着寻找一种替代F-4“鬼怪”、A-4“天鹰”和A-7“海盗II”等多用途战斗机的需求。在这个时期,“雄猫”项目(F-14 Tomcat)遭遇了研发困难和成本超支的问题。为了找到替代方案,美国海军启动了VFAX(Naval Fighter Attack Experimental,舰载战斗攻击机)项目。

VFAX的目标是研制一种能够执行空中优势和对地攻击任务的舰载机。格鲁曼公司提出了“雄猫”的简化型(F-14X)并参与了VFAX的竞标,但最终在1974年5月10日,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宣布不会采购任何“雄猫”的简化型。VFAX项目因此被取消,而原本用于VFAX的资金被转移到新的NACF(Navy Air Combat Fighter,海军空战战斗机)项目上。

竞标选型

在NACF项目中,美国国会要求海军关注空军进行的LWF(Lightweight Fighter)/ACF(Aerial Combat Fighter,空战战斗机)项目的竞争结果,并从竞标中选择一种飞机作为NACF的候选型号。通用动力和诺斯罗普又再次对垒,不同的是,由于双方都未曾有承包制造航空母舰舰载机的经验,诺斯罗普与制造海军飞机经验丰富的麦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合作,以YF-17为蓝本开发出海军版的原型机。因为F-16战机的舰载机版本只有一台发动机,而且F-16狭窄的起落架设计也不太适合在弹射起飞、拦阻降落的美国核航母上运作,而YF-17的双发设计在海上飞行时更为安全,所以诺斯罗普团队研发的以YF-17为蓝本开发出海军版打败了对手所提案衍生自单发动机的F-16战机的舰载机版本。

1975年,美国海军宣布YF-17竞标成功,YF-17这个舰载机项目最终演变成了F/A-18战斗攻击机。最初的计划是分别开发F-18战斗机和A-18攻击机,以替代海军陆战队的F-4以及海军和陆战队使用的A-7和A-4攻击机。然而,海军后来认为这两种能力可以融合在同一架飞机上,于是F/A-18一机双用的概念诞生。

F/A-18战斗攻击机F-16舰载型

F/A-18战斗攻击机

YF-17三视图

研制历程

1975年5月2日,美国海军宣布诺斯罗普/麦道团队获胜,选择YF-17作为海军的新一代舰载战斗机。这一选择是基于YF-17双发动机的适应性和其多用途发展潜力。YF-17经过重新设计,改名为F-18。最初计划包括三种相近的型号:F-18用于空战任务,A-18用于攻击任务,以及双座的TF-18用于培训。F-18和A-18共用相同的机身和发动机,但在航电和挂架方面存在差异。双座TF-18A保留了F-18A的全部作战能力和武器,但减少了内部载油量。经过论证后,F-18和A-18最终统一成一种型号。在国防部的新闻稿中,该型号被称为F/A-18A,绰号“大黄蜂”。双座教练型的编号随之改为TF/A-18A,后来变成F/A-18B。

F/A-18战斗攻击机

F/A-18

1975年11月,美国海军与通用电气公司签署了F404涡扇发动机的研制合同。F404发动机被选用作F/A-18的动力系统。1976年1月22日,美国海军向麦道公司订购了9架单座和2架双座的全尺寸研发(FSD)飞机。这些飞机用于进行F/A-18的研发和试飞。1978年7月,FSD原型机进行了首飞。这标志着F/A-18项目进入了飞行测试阶段。

1978年9月13日,第一架FSD F-18A(BuNo 160775)在圣路易斯的工厂下线。11月8日,该机在圣路易斯兰伯特机场进行了首次飞行,由试飞员杰克·E·克林斯(Jack E. Krings)驾驶。克林斯对原型机的操控易于操作且非常稳定表示评价。

1979年1月,大多数试飞工作从圣路易斯转移到了马里兰州帕图森河海军试飞中心。9架F-18A和2架TF-18A双座FSD投入了紧张的试飞工作。试飞重点包括对机型的性能和适应性的评估。

1979年10月30日,FSD的第3架机型(BuNo 160777)开始在CV-66美国号航母上进行舰载资格试飞。这个阶段的试飞进展顺利,表明F/A-18在舰载飞行方面取得了成功。在舰载资格试飞进行时,美国海军决定不再将F/A-18分成战斗机和攻击机两个型号。由于F/A-18的性能足够胜任双重任务,原定装备F-18的VF(舰载战斗机)中队和原定装备A-18的VA(舰载攻击机)中队被统一成VFA(舰载战斗攻击机)中队。

在1980年4月,F/A-18“大黄蜂”的第一架生产型进行了首飞。1984年4月1日,国防部正式采用了“F/A”这个前缀,从而正式将其称为F/A-18。在麦道公司的文档中,它仍然被称为F-18。F/A-18A型有多变种,包括YF/A-18A/B、F/A-18A、RF/A-18A、F/A-18B、F/A-18C和F/A-18D等9种型别。总共生产了1137架,其中包括150架双座教练型,112架侦察型。此外,F/A-18也被成功出口到多个国家,如加拿大(CF/A-18A)、澳大利亚(F/A-18A/B)、西班牙(EF/A-18)等。

技术特点

编辑

气动布局

F/A-18战斗攻击机采用双发后掠翼和双垂尾的总体布局。这种设计有助于提高机动性能和低速操纵性,使其适用于各种任务,包括空中优势战斗和对地攻击。独立的襟翼和副翼会在折叠铰链处进行分界,从而缩小舰载机在甲板上所占面积。以美国尼米兹级航母搭载的F/A-18“大黄蜂”舰载机为例:在机翼不能折叠的情况下,只能搭载44架;若采用折叠机翼,最多可以搭载127架,航母作战效能显著提高。

机型结构

机身

F/A-18战斗攻击机的机身采用半硬壳结构,主要采用轻合金,增压座舱采用破损安全结构,后机身下部装着舰用的拦阻钩。检查盖采用石墨环氧材料,两台发动机间的隔火板采用钛合金。此外,F/A-18在机身结构中大范围采用了先进复合材料,例如铝合金占结构重量的50%,合金占16.7%,钛合金占12.9%。F/A-18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机头右侧上方设有可收藏的空中加油管,可根据需要增加航程。它还具有功能多样且数量惊人的外挂架,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挂载方式,成就了其身兼数职的“万能机”角色。F/A-18还在垂尾间的后机背安装有双铰链液压控制的减速板。这些减速板的设计考虑到在展开时对飞机的俯仰操纵的最小影响。减速板的使用有助于减缓飞机速度,特别是在着陆和在较短的跑道上起飞的情况下。

F/A-18战斗攻击机

F/A-18

机翼

F/A-18战斗攻击机的机翼面积为37.16平方米。翼型采用了悬臂中单翼设计,这有助于减少阻力并提高机动性能。机翼具有适度的后掠角,有助于提高高速性能和降低阻力。前缘装有全翼展机动襟翼,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方式,这些襟翼的偏转可以自动调整,以在整个性能包线内获得最佳升阻比。前后缘襟翼可以通过液压系统控制,根据飞行状态和需要进行调整,从而影响升力和阻力。后缘外侧的副翼是液压动作的,可以与襟翼一同使用,以增强低速操纵性。襟翼和副翼可以差动使用,用于滚转控制,提高飞机的操控性。为了适应舰载飞机的需求,F/A-18的外翼段可以在停降时进行折叠,从而减小占用的甲板空间。折叠铰链位于副翼和襟翼的交界处。翼根前缘装有一对大边条,延伸到座舱两侧。这种设计使飞机能够在相对高的60度迎角下飞行,提高其机动性和战术灵活性。

F/A-18战斗攻击机F/A-18

尾翼

F/A-18战斗攻击机的尾翼采用悬臂结构,这种设计有助于减小飞机的阻力,提高机动性。平后和垂尾均具有后掠角,后掠角是指翼面相对于飞机纵轴的角度。后掠角的设计有助于提高高速性能和降低阻力。平尾的位置相对于机翼较低,这有助于在大迎角飞行时提供纵向稳定性。双立尾位于全动平尾和机冀之间的机身两侧,略向外倾。平尾采用铝合金蜂窝结构和石墨/环氧树脂复蒙皮。全动平尾可以进行俯仰和滚转控制,同时充当“尾副翼”以增强滚转性能。这种设计有助于飞机在不同飞行阶段保持稳定。F/A-18采用了双垂尾的设计,这有助于有效利用边条拉出的涡流。双垂尾的前移填补了机翼后缘到平尾之间的间隙,减小了跨音速阻力。前移的垂尾还减少了尾喷管的干涉气流,并且由于不需要在后机身布置垂尾的支撑结构,也减轻了总重。

F/A-18战斗攻击机

F/A-18

进气道

F/A-18战斗攻击机的进气口布置在边条下方根部,这种位置有助于在大迎角下保持进气流的稳定。边条将进气引导并理顺,然后进入进气道。这种设计允许F/A-18在高迎角情况下维持优越的性能。F/A-18采用了简单的“D”型进气口,相比于复杂的可调斜板进气口,这种设计更为简便。进气口附有附面层隔离板,这有助于控制进气流的分离。附面层隔板的固定部分可将呆滞附面层气流引导到坡道,然后流向机腹,而边条放气门释放掉气流。F/A-18的进气道可动部件相对较少,只有边条顶部的放气门是可动的。这种设计降低了机械复杂性,提高了可靠性。

F/A-18战斗攻击机

F-18战斗机的“D”型进气口

为了满足F414涡扇发动机的进气需要,F/A-18E/F增大了进气道唇口面积,采用了全新设计的凯尔特双斜面外压式楔形进气道,而不是C/D型上原有的二维固定单斜板外压式D型进气道,凯尔特进气道结构简单,几何形状不需要调节,气动性能好,还具备较好的隐身性,是世界各国第四代战斗机进气道的设计方向之一。

F/A-18战斗攻击机

F/A-18E/F的凯尔特双斜面外压式楔形进气道

起落架

F/A-18战斗攻击机采用了前三点起落架布局,包括两个主起落架和一个前起落架。这种设计有助于提供足够的支撑面积,确保在舰载机着陆和起飞时稳定性。前起落架上配备了供弹射起飞用的牵引杆,这是为了在航母起飞时提供额外的助力。为增加在航母甲板滑行时的稳定性,F/A-18的主轮距增加到3.11米。F/A-18的起落架还采用了跪式起落架设计,以在着舰时能够承受较大的下降率,达到7.32米/秒。起落架的收纳为主起落架向后并旋转90度,收入进气道下方的机腹中,双轮前起落架向前收入前机身。

F/A-18战斗攻击机

跪式主起落架

F/A-18战斗攻击机

前起落架

座舱

F/A-18战斗攻击机引入了“玻璃”座舱概念,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电子显示屏,淘汰了传统的机械式表盘仪表,将飞行和导航信息以数字形式显示在阴极射线显示器(CRT)上。这种“玻璃”座舱概念通过数字化显示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并且可通过计算机系统动态调整显示内容,以适应不同飞行阶段和任务需求。座舱内安装了两个多功能阴极射线显示器(MFCD)和一个水平阴极射线显示器(HUD),为飞行员提供了多个视觉显示通道,以便监控飞机状态、导航信息和目标数据。抬头显示器(HUD)将关键信息投射在飞行员的视野前方,使其无需移开视线即可获取关键信息。座舱的操控设备引入了手不离杆(HOTAS)设计,即油门杆和操纵杆上集成了多个控制开关,飞行员无需离开操纵设备即可操控飞机和使用各种系统功能。这种设计提高了操纵效率和应对战斗环境的能力。F/A-18的座椅为马丁·贝克公司设计的US10S(SJU-5/6)零-零火箭助推弹射座椅被安装在座舱中,为飞行员提供了在零高度零速度条件下使用的弹射座椅。

F/A-18战斗攻击机

F/A-18座舱

动力系统

F/A-18战斗攻击机搭载两台由通用电气公司研制的F404-GE-400低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单台F404-GE-400发动机的加力推力为7200千克。两台发动机共同推动F/A-18,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F404-GE-400的推重比为7.4,表明发动机提供的推力相对于飞机的重量较高,有助于提升飞机的性能。进气道采用固定斜板设计,位于翼根下的机身两侧。这种设计有助于引导并优化进气流,提高发动机的效能。飞机内部可携带4990千克燃油,同时还可以挂载三个副油箱。总载油量可达7979千克,确保飞机具有足够的航程和持久力。F/A-18战斗攻击机头部右侧上方装有可收藏的空中加油管,使F/A-18能够进行空中加油,延长其飞行时间和行动半径。F404发动机的涡扇是低旁通比涡扇,旁通比为0.34。发动机包括三级钛合金风扇、一排固定进气导向叶片和一排可变导向叶片,七级压气机,前三级为可变叶片定子,最后是单级高低压涡轮。F404发动机在高迎角状态下具有很好的压缩机失速特性,即使偶尔失速,也能通过发动机和加力燃烧室再次点火迅速自行恢复。发动机响应迅速,从怠速到全加力状态只需要4秒。

F/A-18战斗攻击机F/A-18发动机

飞控系统

F/A-18战斗攻击机配备了4余度数字线传飞控系统,这是首个采用这种系统的生产型飞机。4余度数字线传飞控系统由飞控计算机组成,负责根据飞行员通过操纵杆和脚蹬输入的数据来控制各个操纵面的偏转量。飞控计算机通过对输入数据进行实时计算,确保飞机的动作在安全范围内,并防止飞行员执行超过限制的动作。4余度线传系统采用投票制度运行。如果其中一个通道的输出与其他三个通道不一致,该通道将被判定为失效,并被自动关闭。此机制提高了系统的容错性,确保即使一个通道失效,仍能保持对飞机的有效控制。在即使两个通道失效的情况下,只要剩余两个通道输出一致,仍然可以继续控制飞机。即使所有通道失效,电动备份系统也可用于操纵各翼面,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仍能保持飞机的操纵能力。飞机的平尾甚至还保留了一路机械操纵备份,允许飞行员在最为极端的情况下继续进行俯仰操纵。这种多层次的备份系统设计提高了飞机在各种异常情况下的生存性和飞行可靠性。

机载武器

F/A-18战斗攻击机具有多个武器硬挂点,用于携带各种导弹和弹药。机翼翼尖各有两个硬挂点,每个硬挂点可挂载1枚AIM-9L空空导弹。这些硬挂点保留了YF-17的翼尖“响尾蛇”空空导弹挂架。机翼翼下有四个硬挂点,这些硬挂点可用于挂载空对地或空对空武器。可挂载的武器包括AIM-7“麻雀”空空导弹、AIM-9空空导弹、AIM-120空空导弹、AGM-84反舰导弹、AGM-65空地导弹和AGM-88A导弹等。机身进气道侧壁各有两个硬挂点,可用于挂载武器或外部设备。机腹中线有一个硬挂点,可用于挂载副油箱、武器或其他外部设备。机头配备机炮,用于近距离空对空作战。外部总挂载能力为13700磅,飞机上共有9个外挂硬挂点。武器携带种类包括空对地导弹、空对空导弹、反舰导弹和其他特定任务所需的武器和吊舱。

F/A-18可携带的空地武器包括GBU-10、GBU-12、GBU-24激光制导炸弹、MK82普通炸弹、CBU-58集速炸弹和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另外可携带B-57、B-61核弹。此外还可以携带AGM-65小牛(Maverick)空对地导弹、AGM-84H增程型距外陆攻导弹(Standoff Land Attack Missile-Expanded ReSPonse,SLAM-ER)、AGM-154联合距外武器(Joint Standoff Weapon,JSOW)、AGM-84叉(Harpoon)反舰导弹、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oint Direct Attack Munition,JDAM)、Mk20石眼II(Rockeye Ⅱ)集束炸弹等。在执行不同任务时,挂载武器配置也会有较大差异,常规配置如下:

攻击构型

导弹类型

数量

空对空构型(1)

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

8枚

空对空构型(2)

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

6枚

响尾蛇导弹

2枚

空对地构型

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

2枚

响尾蛇导弹

2枚

铺路三型(Paveway Ⅲ)激光制导炸弹

2枚

铺路二型(Paveway Ⅱ)激光制导炸弹

6枚

集束炸弹

4枚

高速反辐射导弹

2枚

500磅低阻力通用炸弹

6枚

F/A-18战斗攻击机的机头上安装有一门M61 Vulcan六管20毫米机炮。备弹容量为570发,弹鼓位置安装在APG-65雷达单元后方,机炮口位置位于机鼻雷达上方,飞行员可选择4000或6000发/分的发射速率。机炮射击时的振动并不会损坏雷达。在夜间射击时,风挡前的机炮口火光也不会伤害飞行员的肉眼。为了防止机炮口产生的气团和烟雾被吸入发动机,两侧边条被设计成将这些物质分隔至机身上方。

在一般压制敌防空行动中,F/A-18战斗攻击机携带2个副油箱,2枚AGM-88A反辐射导弹、2枚AIM-7和2枚AIM-9导弹。在典型的拦截任务中F/A-18战斗攻击机一般携带3枚MK20集束炸弹、2个副油箱,2枚AIM-7和2枚AIM-9导弹。在拦截行动中,一在攻击反舰导弹阵地中,F/A-18战斗攻击机使用AGM-142“斜视”、斯拉姆、MK80普通炸弹。

火控系统

F/A-18的武器控制系统包括攻击显示分系统、数据处理分系统、参数测量(传感器)分系统和外挂物管理/控制分系统等4个主要部分。攻击显示分系统包括AN/AVQ-28平视显示器和3个完全一样的阴极射线管下视显示器-多功能显示器(MFD)、主监控显示器(Master Monitor DISPlay-MMD)和水平情况显示器(Horizontal Situation Display-HSD)。主监控显示器显示所有飞机系统的告警信息和咨询信息,它也是多功能显示器的备用设备,能显示前视红外信息。水平情况显示器是主要的导航显示器。数据处理分系统包括大小30余个计算机,如AN/AYK-14中央任务计算机(2台并行工作)、雷达信号处理机、雷达数据处理机、外挂物管理计算机、显示计算机、飞行控制计算机和大气数据计算机等。参数测量分系统包括AN/APG-65雷达、AN/ASN-130惯导装置、AN/AAS-38前视红外装置、AN/ASQ-173激光照射/测距器和大气数据传感器等。外挂物管理和控制分系统包括AN/AYQ-9外挂物管理系统和AN/AWG-21导弹控制器等。

航电系统

雷达配置

在1977年末,F/A-18战斗攻击机选用了休斯公司(Hughes Aircraft Company)研发的AN/APG-65数字多模脉冲多普勒雷达。AN/APG-65工作在I/J波段,频率范围为8-12.5GHz。这个频段是微波频谱中的一部分,适用于雷达的探测和跟踪功能。AN/APG-65内置了可识别和隔离故障的测试设备(BITE),这有助于系统自我诊断和维护。这样的功能有助于提高雷达系统的可靠性和维护效率。雷达和武器投放系统共有20多个机载计算机。与雷达相连的计算机负责将来自机载传感器的数据转换成易于理解的信息,同时这些计算机负责在飞行员需要时进行弹道、偏差、速度和高度等数据的快速计算。这些计算结果显示在飞行员的HUD和CRT显示器上。AN/APG-65不仅用于目标探测和跟踪,还与飞机上的武器系统紧密集成。这种紧密的集成性能允许飞行员更有效地使用雷达数据进行武器投放,并提高了战斗机在各种任务中的灵活性。该雷达采用多模脉冲多普勒技术,该技术在目标追踪和识别方面具有高效性能,尤其在应对高速和机动目标时表现优越。

F/A-18的雷达系统具备多种不同的操作模式。在空中作战时,F/A-18的雷达可以切换到“空空”雷达模式。在这个模式下,雷达专注于探测和跟踪空中目标,如敌方飞机。当雷达截获到一个目标时,系统会自动锁定目标,并在座舱CRT显示器和HUD上显示目标的锁定框。这样的功能允许飞行员迅速发现和锁定敌机,为进行空战提供支持。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F/A-18的雷达可以切换到“空地”雷达模式。在这个模式下,雷达专注于探测和跟踪地面目标,如敌方设施或地面战车。当雷达捕获到一个地面目标时,系统同样会自动锁定目标,并在座舱CRT显示器和HUD上显示锁定框。这有助于飞行员在对地攻击任务中准确地选择和跟踪目标。

空—空模式

速度搜索模式:用于在最大距离截获目标,该模式可提供目标的速度和航向信息,但牺牲了精确距离。在该模式下最大工作距离148千米,雷达的控制软件被设计成只注意那些接近F/A-18的目标。

边测距边扫描模式:最大探测距离74千米,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同时在显示器上显示8个目标。计算机在被视为具有最大威胁的目标上显示附加数据,包括航向、高度和速度。

单目标跟踪模式:如果在边测距边扫描模式时有单个目标进入雷达的有效探测范围内时可由飞行员自主选择,计算机在HUD上显示朝向目标的转向指令和武器发射数据,当飞行员确定开火时,该系统还提供射击曲线。

快速评估模式:通过使用多普勒波束锐化技术更密集地检查特定回波来判断目标是单机还是密集编队的多机。

瞄准线模式:一旦飞行员选定一个目标进行攻击时,如果处于传统的尾追遭遇模式中,可切换至这一模式,在此模式中雷达发出很窄的3.3度波束扫描飞机前方的一小片空域。

垂直截获模式:当敌机和“大黄蜂”都进入激烈格斗时,可切换至垂直截获模式,在此模式中雷达扫描范围为前方5.3度,瞄准线上方60度,下方14度。飞行员只需将飞机朝敌机滚转,雷达就可自动锁定目标,敌机最理想的位置是正好在风挡隔框前上方,并与HUD垂直对齐。雷达还可工作在HUD截获模式,雷达天线只扫描与HUD视野相对应的一个箱形空域,典型的扫描范围为中线左右各10度,瞄准线上方14度下方6度。

机炮指示模式:这一模式工作在距离小于9千米时,雷达提供目标的位置、距离和速度等信息,计算机在HUD上显示出机炮瞄准点,飞行员将瞄准点套住目标就可以射击。

空—地模式

实时波束地图测绘模式:这一模式可在远距离测绘大面积地形特征,并在座舱显示器上显示前方的雷达缩比地形图。雷达实际获取的是倾斜视角的地形图,但计算机会转换成垂直视角的地形图。

多普勒雷达波束锐化测绘模式:分辨率更高,可用于导航和确定目标位置。一旦识别目标后,雷达就切换至空面测距模式以提供目标的距离信息,固定和移动地面目标跟踪模式使用双通道单脉冲角跟踪提供地面目标的精确参数。“大黄蜂”不具备自动地形跟踪能力,但雷达具有地形回避功能,在飞机前方有障碍物时会发出警告提醒飞行员规避。

海面模式:计算机会自动过滤掉波浪反射的杂波,使系统更易识别、跟踪和攻击敌方水面舰艇。

电子战和感知配置

F/A-18战斗攻击机配备了电子战和感知系统,其中包括Itek公司的AN/ALR-67雷达告警接收装置,以及其他关键的电子设备,提高了飞机对各种电子威胁的识别和应对能力。AN/ALR-67雷达告警接收装置,由Itek公司生产,用于检测和警告飞机可能面临的各种电子威胁。具备探测、分析、分类电磁信号的能力,为飞行员提供关于潜在威胁的信息和方位。飞行员可以在座舱显示器上查看这些信息,并据此采取相应的对抗措施。针对探测到的电子威胁,F/A-18可以采取主动对抗措施,其中包括投放箔条(用于干扰雷达信号)和红外诱饵弹(用于欺骗红外导引系统)等。这些措施旨在减少或规避来自敌方电子战设备的威胁,提高飞机的生存能力。F/A-18战斗攻击机机背上安装了两个刀片天线,其中包括柯林斯AN/ARN-118塔康天线和UHF通讯天线。这些天线用于通讯和导航。利顿公司的惯性导航系统用于提供飞机的导航数据,支持飞行员在缺乏GPS等外部引导的情况下进行导航。此外还配备有两台AYK-14数字计算机,用于处理飞机系统的数据和信息。飞机搭载凯撒公司的多功能显示器,提供对飞机系统、传感器和武器状态的多样化监视和控制。中心屏幕显示与乎视显示器也提供了飞行员所需的重要信息,并帮助实现更直观的飞行操作。

吊舱配置

F/A-18战斗攻击机在对地攻击任务中可以携带福特航宇的AN/AAS-38前视红外(FLIR)吊舱和马丁-玛丽埃塔AN/ASQ-173激光光斑跟踪器/攻击摄像机(LST/SCAM)吊舱,这些设备在夜间攻击和恶劣天气条件下发挥关键作用。FLIR是前视红外吊舱,用于在夜间或低光条件下获取实时红外影像。安装在进气道两侧的“麻雀”挂点上,充分整合到F/A-18的航电系统中。FLIR提供的红外数据可以在座舱的CRT上显示,为飞行员提供夜间目标识别和导航的能力。这使得F/A-18在复杂环境下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变得更为灵活。LST/SCAM是激光光斑跟踪器/攻击摄像机吊舱,用于进行精确的激光制导轰炸。早期型号的LST/SCAM吊舱没有内置激光发射器,因此F/A-18可以通过其他飞机提供的激光照射来进行激光制导武器的投放。后期的吊舱增加了激光发射器,使F/A-18具备了自主投放激光制导武器的能力。LST/SCAM可以锁定目标上反射的激光束,为任务计算机和座舱显示器提供准确的目标位置信息,提高了对地攻击的精度。

性能参数

编辑

飞机几何数据(F/A-18C)

机长

17.07米 

机高

4.66米

翼展

11.43米

翼展(带翼尖导弹)

12.31米

翼展(折叠)

8.38米

机翼面积(总)

37.16米²

展弦比

3.52

轮距

3.11米

轴距

5.42米

飞机重量数据(F/A-18C)

空机重

1081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1677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25401千克

最大载弹量

7031千克

内部燃油量

4926千克

外部燃油量

3053千克

飞机性能数据(F/A-18C)

最大平飞速度(高空)

马赫1.8

最大平飞速度(低空)

马赫1.2

实用升限

15240米

航程

2000公里

转场航程(无空中加油)

3706公里

作战半径(对空)

1065公里

作战半径(对地)

740公里

爬升率

254米/秒

翼载荷

454千克/米²

推重比

0.96

以上数据来源

衍生型号

编辑

F/A-18A

F/A-18A是F/A-18战斗攻击机的第1种生产型,主要用于舰队防空和舰载攻击机的护舰,也用于执行空对面攻击任务,用来取代A-4和A-7单座攻击机。首飞时间为1978年11月18日,共有9架F/A-18A、2架TF/A-18A和2架全面规模发展飞机参入了繁重的试飞中。1979年10月30日开始,3架全面规模发展飞机在“美国”号航母上着陆进行航母资格测试。第1架生产型F/A-18A于1980年进行首飞。1983年F/A-18A担负作战任务,很快成美国海军战斗群的顶梁柱。

F/A-18A主要的火力控制设备包括AN/AVQ-28平视显示器、AN/AYK-14中央任务计算机(2台、AN/APG-65脉冲多普勒雷达、多功能显示器、外挂物管理装置、AN/AWG-21反辐射导弹(AGM-78)控制器等。执行空对地攻击的型号座舱中的显示器有些变化,并装备有前视红外(FLIR)和激光光点跟踪器(LST)。

F/A-18战斗攻击机

F/A-18A

F/A-18B

F/A-18B是A型的教练型,串列双座,另一个座椅供武器系统指挥员乘坐。在F/A-18最早的11架原型机中,有两架双座型版本,代号TF/A-18A(T是美军对于教练机的称呼代号),但在量产后更改为F/A-18B。F/A-18B多出的一个座位是牺牲了约6%容量的油箱空间来达成,但除此之外双座版的战机在功能上与单座版的几乎相同,表现也一致。根据资料F/A-18B一共只量产了40架,除了少数几架交由测试单位运用外,几乎都是配置在前线单位而非原本预期的纯教练机用途。

F/A-18战斗攻击机

F/A-18B

F/A-18C

F/A-18C是1986年美国财政年度起购买的单座型。F/A-18C还可带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和“幼畜”空对地导弹。采用机载自卫干扰机、侦察设备、新的“空中通用救生系统”弹射座椅、新型机载计算机、飞行故障记录仪和监视系统等。C型于1986年作首次试飞,1987年9月开始交付。从1989年10月以后交付的C型,可携带供全天候夜间攻击飞行任务使用的设备,包括前视红外探测系统导航吊舱,新的平视显示器和飞行员夜视镜。从1991年1开始,F/A-18C开始使用F404-GE-402EPE增进性能型发动机,推力为7900公斤,比前一型增加700公斤。并且原来的AN/APG-65雷达换装成AN/APG-73雷达。共生产了398架。1988年5月6日第一架“夜攻大黄蜂”原型机首飞,1989年11月1日第一架生产型(BuNo 163985)开始交付。

F/A-18战斗攻击机

F/A-18C

F/A-18D

F/A-18D是F/A-18C型机的双座型,仅有前舱对飞机具有飞行控制能力。它除了作为一种双座教练机外,还作为一种双座夜间攻击飞机使用。位于后座的飞行员主要进行武器系统的操纵。它的武器控制系统与C型机相似。第一架飞机于1988年5月6日首飞,第1架生产型D型同于1989年12月1日装备帕特森河的海军试验中心。第1架执行夜间攻击任务的D型机于1999年5月1日交付第121攻击战中队。共生产113架。

F/A-18战斗攻击机

F/A-18D

F/A-18E/F“超级大黄蜂”

F/A-18E/F是最新改型的多任务战斗攻击机,由F/A-18C/D发展而来,E型为单座,F型双座,为武器系统指挥员准备了另一个座椅。绰号“超级大黄蜂”,F/A-18E是单座战斗机/轰炸机,F/A-18F是双座战斗机/轰炸机。F/A-18E/F采用隐身设计,通过方形进气道、特殊和吸收雷达辐射材料减小雷达截面积,提高隐身性能。前机身延长,翼展加宽,机翼面积增大,提高了空气动力性能。换装更大推力的F414-GE-400发动机,提高了飞机的动力性能。最大推力增加了35%,最大起飞重量提高,进一步提高了携带载荷的能力。采用综合防御电子对抗系统(IDECM),包括射频干扰器、雷达告警器等,提高了电子对抗能力。引入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提供更远距离的即时空对空和空对地探测能力,增强了环境感知能力。适用于空对空和空对地任务,可携带多种武器,包括先进的导弹和空对地打击武器。提供灵活的作战配置,增加了挂载点以携带更多弹药和燃料。配备了先进的座舱显示系统,包括彩色液晶显示器和触摸屏,提高了人机界面的便利性。先进的电子设备和传感器,包括红外吊舱、导航系统等,提供全天候作战能力。APG-79雷达的引入有助于提供更好的数据共享能力,适应现代网络中心化作战需求。

F/A-18E/F旨在满足当前海军战斗机护航和拦截任务要求,维持F/A-18舰队防空和近距离空中支援角色,以及不断增加的任务范围,包括前向空中控制器(机载)和空中加油机,因为它们已被证明有能力取代S-3作为空中加油机。F/A-18E/F的增强功能包括增加航程并提高F/A-18的航母适用性,以继续发挥关键攻击战斗机的作用,应对21世纪的先进威胁。

F/A-18E/F Block II超级大黄蜂自2001年开始服役。该飞机装备了APG-79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是为“超级大黄蜂”Block II设计的下一代灵敏电子束雷达。AESE比它的前辈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可承受性,将为“超级大黄蜂”提供精确打击能力和更高的环境感知能力。这种“改变游戏”的雷达可以提供多目标跟踪和增强环境感知能力。在空空交战中,该雷达可以在非常远的距离外跟踪目标,并且通过它的资源管理程序减轻机组人员的工作量。该系统同时还能为空地跟踪提供远距离的高分辨率的地形图,具有交叉模式能力并使系统可靠性提高了一半。最后一架F/A-18E/F Block II生产型飞机于2020年4月交付给空军。

F/A-18E/F Block III相比于之前使用的Block II的改进主要有5点:第一,机背可加装特制的3500磅容量的保形油箱,增加航程和留空时间。第二,航电改为使用10x19英寸的超大尺寸触摸显示屏。第三,机体寿命由Block II的6000小时增加到10000小时。第四,换用分布式目标处理网络任务计算机(DTP-N) 和战术目标网络 数据链(TTNT),任务计算机能力相比Block II提高17倍。不过TTNT与F-35不能直接通信,Block III需要借助Link 16与F-35通信。第五,增加使用新的红外搜索跟踪系统 (IRST)吊舱的能力。2019年3月21日,美国海军授出了一个三年期合同,计划采购78架Block III型F/A-18E/F战斗机,包括61架F/A-18E和17架F/A-18F。波音公司于2020年6月向美国海军交付了两架F/A-18 Block III超级大黄蜂测试喷气机,测试成功后将进行生产。2021 年 8 月,波音公司向美国海军交付了 78 架合同 Block III F/A-18 超级大黄蜂中的第一架。

F/A-18战斗攻击机

F/A-18E/F

EA-18G“咆哮者”

EA-18G是专门设计执行电子战任务的飞机,主要用于对敌方无线电信号源的搜集、干扰和压制,包括雷达和通讯设备。该飞机是为了满足现代电子战环境中的需求而开发的。EA-18G的机体是由F/A-18F改良而来,共享90%的机身结构,而且EA-18G还在F/A-18F多任务战斗机的基础上进行了电子战系统的升级和改进。EA-18G搭载了高级的电子战系统,包括APG-79主动相控阵雷达和ALQ-218战术干扰系统接收器(Tactical Jamming system Receivers,TJSRs)。电子作战系统与EA-6B相似,使用ALQ-99 ICAPIII干扰䇲舱,高度自动化的系统和接口设计提高了作战效果。

第一架EA-18G的发展型于2006年8月3日在波音圣路易斯工厂正式对外公开,之后于8月15日进行了首次试飞。EA-18G的发展和生产是为了满足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海军的电子战需求。EA-18G的发展最初涉及到海空两军的合作计划,但由于海军陆战队计划采用F-35联合打击战斗机的电子作战版本,最终由海军单独进行开发,并利用F/A-18F的机体作为基础。

F/A-18战斗攻击机EA-18G“咆哮者”

F/A-18I “沉默大黄蜂”

F/A-18I“沉默大黄蜂”是波音公司提出的改进型“超级大黄蜂”(Advanced Super Hornet)战斗机。F/A-18I的基本架构仍然继承自F/A-18E/F“超级大黄蜂”系列战斗机,这是美国波音公司在印度多用途战斗机计划(MMRCA)竞标时提出的超级大黄蜂国际型战斗机的基础。机背上加装了两具总容量为1590千克的保形油箱(CFT),用于增加航程。这使得F/A-18I的作战半径得到显著提升。F/A-18I采用了更高推力型号的F414发动机,以提高机载火力和速度。机背上配备了球型激光导弹防御警示系统,用于提供防护力。机身涂上隐形涂料,中线与两翼都可以搭载隐形设计的胶囊武器舱,以提高隐身性能。机首下方配备了多功能红外线瞄准暨追踪系统,类似于F-35,以增强目标识别和追踪能力。F/A-18I换装了新一代座舱和头盔显示系统,使得攻击操控更为简便。波音公司与诺格公司合作F/A-18“先进超级大黄蜂”经过为期三周的飞行测试,证明了“超级大黄蜂”经过改进后更难于被雷达发现,并获得了更大的作战半径。使用保形油箱后,作战航程增加了241千米,总航程超过3500千米。通过采用封闭吊舱等隐身措施,隐身性能改善了50%。

F/A-18战斗攻击机

F/A-18I “沉默大黄蜂”

服役历程

编辑

使用国家

美国:美国海军、美国海军陆战队、国家航空航天局

加拿大:加拿大皇家空军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皇家空军

西班牙:西班牙空军

科威特:科威特空军

瑞士:瑞士空军

芬兰:芬兰空军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皇家空军

任务经历

1985年2月至8月,F/A-18进行了第一次作战巡航行动,美海军第25、113攻击机中队部署在星座号航母,前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执行部署任务。

1986年,利比亚卡扎菲将锡德拉湾视为利比亚的领水,其它国家的舰只不得通过。美国里根总统命令珊瑚海号航母前往锡德拉海湾展开航海自由行动,航母上的F/A-18执行作战空中巡逻任务保护航母战斗群。

1986年3月,“草原烈火”行动中,F/A-18首次参与实战,对利比亚的岸基设备实施打击,其中包括SA-5的导弹基地。此次行动也是AGM-88A哈姆反辐射导弹首次参与实战行动。

1986年4月15日,“黄金峡谷”行动中,F/A-18与A-7E使用哈姆导弹攻击了利比亚的萨姆导弹阵地。

1991年,海湾战争中,共190架F/A-18参战,海军有106架,陆战队有84架在行动中,一架损失于战斗,两架损失于非战斗事故。另外有3架受到地空导弹攻击,但是返回基地经过维修又恢复作战行动。

1991年1月17日,美海军两架F/A-18C与伊拉克的两架米格-21机遇,F/A-18C使用AIM-9击中了这两架米格飞机后,对伊拉克的目标又投放908千克的炸弹。

1999年,F/A-18E/F“超级大黄蜂”攻击/战斗机开始在美国海军服役,2002年11月,该机型首次参加战斗(编入VFA-115中队)。

2002年11月6日,林肯号航母上部署的F/A-18E/F首次参与实战行动,使用精确制导弹药对伊拉克的两套萨姆导弹、1个指挥、控制和通信设施实施了打击。

2019年10月2日,随着最后一架现役的F/A-18C“大黄蜂”战斗机完成最后一次飞行,美国海军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据美国《大众机械》月刊网站10月7日报道称,这种命名中首次同时包含战斗机和攻击机的飞机在飞行了将近40年后,被“超级大黄蜂”取代。

2023年02月23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波音公司表示计划将在2025年停产F/A-18“超级大黄蜂”战斗机。

飞行事故

编辑

2011年4月6日,一架美国海军的F/A-18E/F在加利福尼亚州中部地区坠毁,两名飞行员当场丧生,没有地面人员伤亡。

2014年9月12日当地时间下午5时40分,美国海军的两架F/A-18C在韦克岛以西约466千米处坠入西太平洋,这两架“大黄蜂”属于驻加利福尼亚州圣华金河谷的海军勒莫尔航空站第17舰载机联队,该联队派驻“卡尔·文森”号航母,撞机发生在两架战斗机着舰时,一名飞行员立即弹射出来,大约45分钟后被从水中救起。这名飞行员属于第113战斗攻击机中队。

2015年10月21日,美海军陆战队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该部第三航空联队的六架F/A-18“大黄蜂”战斗机当天计划从拉肯希思基地飞往 洛西茅斯基地,其中一架战机在起飞后坠毁,坠机地点距离拉肯希思基地约6英里(约9.7公里),飞行员遇难,其余五架战机已安全抵达洛西茅斯基地。

2016年6月2日,美国海军“蓝天使”表演队一架F/A-18在起飞后不久坠毁于田纳西州,飞行员遇难。

2016年7月27日,美国海军陆战队一架F/A-18坠毁,飞行员遇难。

2016年8月2日美国海军官员说,一架F/A-18战斗机在内华达州法伦海军航空基地东南10英里处坠毁,之前一架F/A-18C在夜间训练中坠毁。

2016年8月29日,瑞士空军一架F/A-18C从迈林根空军基地起飞不久后坠毁,飞行员受重伤不治身亡。

2016年10月25日,美国海军陆战队一架F/A-18在陆战队空地战斗中心附近坠毁,飞行员遇难。

2016年11月9日,美国海军陆战队两架F/A-18在加州圣地亚哥附近进行空战训练时相撞。一名飞行员跳伞后安全落地;另一名在海上跳伞被安全救起。

2016年11月28日,加拿大空军一架CF/A-18在冷湖靶场坠毁,飞行员遇难。

2016年12月7日,驻日美军海军陆战队第3远征军第一飞行联队的一架F/A-18战斗机在四国高知县近海进行双机编队例行训练时坠毁,飞行员跳伞。7日下午6时45分左右,驻日美军通报称一架F/A-18战斗机在高知县土佐清水市足摺岬东南约100千米的海上失事,飞行员成功跳伞。坠毁后,日本自卫队及海保厅派出飞机和船只展开搜救。

2018年1月27日,澳大利亚皇家空军一架EA-18G在美国参加红旗军演起飞时忽然燃起大火。

2018年3月14日,美军一架F18战斗机在佛罗里达基韦斯特地区附近例行训练时坠毁,机上两名飞行员及时跳伞弹射,却仍在事故中死亡。

2018年11月12日,美军一架F/A-18战机在冲绳海域训练时坠毁,事故发生海域为北大东岛西南部约300公里的海域。

2018年12月6日,一架美国海军陆战队的F/A-18D(双座型)“大黄蜂”战斗攻击机与一架KC-130空中加油机在日本沿海附近演练夜间空中加油时意外相撞,2架军机全部坠海。“大黄蜂”战机上2名飞行员被搜救人员找到,但其中1人不幸丧生死亡。12月11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宣布5名失踪军人死亡并停止搜救。

2019年7月31日,一架美国海军F/A-18E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死亡谷国家公园坠毁。

2020年11月4日,据美国The Drive网站“战区”专栏11月4日报道,著名的美国海军“蓝天使”飞行表演队的传奇表演机——“大黄蜂”战斗机当天完成了其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蓝天使”飞行表演队装备的F/A-18A/B/C/D型“大黄蜂”战斗机已有34年的服役历史,现在该表演队将完成由“大黄蜂”向F/A-18E/F“超级大黄蜂”表演机的换装。

2022年6月3日,据美联社消息,美国海军证实,当地时间3日下午14时30分左右,美国海军一架F/A-18E“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加州莫哈韦沙漠坠毁,事故导致一名飞行员死亡。

2022年7月10日,美国海军发表声明称,因遭遇恶劣天气,美军一架“超级大黄蜂”战机8日从“杜鲁门”号航母的甲板上被吹入地中海,有1人受伤。事发时“杜鲁门”号正在海上补给,受强风和暴雨影响,这架“超级大黄蜂”战机被吹入地中海。这起事件仍在调查中,美国军方也在评估从海中打捞战机的相关事宜。2022年8月,美国海军称,从地中海中打捞出一架F/A-18E超级大黄蜂喷气式飞机。

2023年5月20日,据央视新闻报道,西班牙空军一架F-18战斗机在中部城市萨拉戈萨一个空军基地坠毁,飞行员弹射逃生。

总体评价

编辑

F/A-18 “大黄蜂”家族无疑是美国海军航空兵最有影响力的名片。这是第一款集战斗机与攻击机功能于一身的双发超音速多用途舰载机,自1983年装备部队以来,边服役边改进,已逐步发展成一个兴盛的战机族群。该系列战机技术成熟、可靠性高、可维护性好、技战术性能优异、任务能力强,经常在美军主导的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担当首战先锋和空海战主角,其海军主力舰载机的“江湖地位”不断巩固。它们还频频在《独立日》《绝密飞行》《燃眉追击》《变形金刚》等好莱坞大片中露脸,爆燃出演,成为美国价值观和美国海军影响力的化身。其中代号“大黄蜂”的F/A-18A/B/C/D型战机上世纪八十年代装备部队,2006年完全取代F-14“雄猫”,成为美海军唯一的舰载战斗攻击机。代号“超级大黄蜂”的F/A-18E/F,不仅尺寸变大了,载弹量上升了,雷达反射面积降低了,而且在超视距作战、高速突防、夜间突防等方面的能力也有了明显跃升,因此常被视为一种新的战机。“超级大黄蜂”1999年开始进入美国海军服役,2003年随“林肯”号航母首次在波斯湾参加军事行动。尽管隐身能力不够理想,但在其参加的历次作战行动中,“超级大黄蜂”表现依然亮眼,是美国海军目前当仁不让的主力机型。(解放军报评)

流行文化

编辑

F/A-18战斗攻击机在流行文化领域也有一席之地,它们还频频在《独立日》《绝密飞行》《燃眉追击》《变形金刚》等好莱坞大片中露脸,爆燃出演,成为美国价值观和美国海军影响力的化身。

游戏

《战地风云3》《空战奇兵7:未知天际》《数字战斗模拟 DCS world》《空战奇兵:突击地平线》

动漫

《战区88》《飞翔吧!战机少女》《新福音战士》

电影

《变形金刚》《独立日》《绝密飞行》《燃眉追击》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F/A-18“大黄蜂”(Hornet).中国科普博览. [2023-12-14].

[2]F/A-18A/B.波音官网. [2024-01-02].

[3]F/A-18战斗机.中国网. [2024-01-02].

[4]美国F-18“大黄蜂(Hornet)”战斗机简介(组图).新浪网. [2023-12-16].

[5]Jenkins, Dennis R. F/A-18 Hornet: A Navy Success Story. New York: McGraw-Hill, 2000: 19-21. [2024-01-10]. ISBN 978-0-07-134696-2.

[6]《深度军事》编委会. 现代战机大百科(图鉴版)(第2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9-08: 20-21. [2024-01-02]. ISBN 9787302528067.

[7]“超级大黄蜂”归来.新华网. [2023-12-15].

[8]F/A-18 HORNET and F/A-18 SUPER HORNET.互联网档案馆. [2024-01-02].

[9]F/A-18A“大黄蜂”超音速战斗机.科普中国网. [2023-12-14].

[10]Kelly, Orr. Hornet: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F/A-18. Novato, California: Presidio Press, 1990: 15-25. [2024-01-02]. ISBN 978-0-89141-344-8.

[11]F-18“大黄蜂”(组图).新浪网. [2023-12-15].

[12]Donald, David ed. "Boeing F/A-18 Hornet". Warplanes of the Fleet. London: AIRtime, 2005: 10-24. [2024-01-02]. ISBN 978-1-880588-81-9.

[13]解析 F/A-18 Discovery Anatomy of an F/A-18 (2005).豆瓣电影. [2023-12-16].

[14]F/A-18 Hornet.互联网档案馆. [2024-01-02].

[15]The US Navy--Fact File:F/A-18 HORNET STRIKE FIGHTER.互联网档案馆. [2024-01-02].

[16]F/A-18 Background Info.互联网档案馆. [2024-01-02].

[17]美国F-18“大黄蜂”战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023-12-16].

[18]气动布局为何被称为舰载机“隐形的翅膀”?.新华网. [2024-01-01].

[19]Jenkins, Dennis R. F/A-18 Hornet: A Navy Success Story. New York: McGraw-Hill, 2000: 22-29. [2024-01-10]. ISBN 978-0-07-134696-2.

[20]Jenkins, Dennis R. F/A-18 Hornet: A Navy Success Story. New York: McGraw-Hill, 2000: 35. [2024-01-10]. ISBN 978-0-07-134696-2.

[21]Jenkins, Dennis R. F/A-18 Hornet: A Navy Success Story. New York: McGraw-Hill, 2000: 131、139. [2024-01-10]. ISBN 978-0-07-134696-2.

[22]Spick, Mike, ed. "F/A-18 Hornet". The Great Book of Modern Warplanes. St. Paul, Minnesota: MBI Publishing, 2000: 275-282. [2024-01-10]. ISBN 978-0-7603-0893-6.

[23]Elward, Brad. The Boeing F/a-18E/F Super Hornet and EA-18G Growler
A Developmental and Operational History. Schiffer Publishing, Limited, 2012: 74-75. [2024-01-10]. ISBN:9780764340413.

[24]F/A-18:凶猛的“大黄蜂”.科学网. [2023-12-14].

[25]Jenkins, Dennis R. F/A-18 Hornet: A Navy Success Story. New York: McGraw-Hill, 2000: 24、144. [2024-01-10]. ISBN 978-0-07-134696-2.

[26]McDonnell Douglas F/A-18A/B & F/A-18C/D.airvectors.net. [2024-01-02].

[27]Frawley, Gerald. "Boeing F/A-18 Hornet". The International Directory of Military Aircraft, 2002/2003. Fyshwick ACT: Aerospace Publications Pty Ltd, 2002: 32-115. [2024-01-10]. ISBN 978-1-875671-55-7.

[28]Spick, Mike, ed. "F/A-18 Hornet". The Great Book of Modern Warplanes. St. Paul, Minnesota: MBI Publishing, 2000: 250-311. [2024-01-10]. ISBN 978-0-7603-0893-6.

[29]Jenkins, Dennis R. F/A-18 Hornet: A Navy Success Story. New York: McGraw-Hill, 2000: 66-70. [2024-01-10]. ISBN 978-0-07-134696-2.

[30]空军之翼:动物凶猛——波音F/A-18“大黄蜂”舰载战斗机 . 2017: 1-2.

[31]美国海军“大黄蜂”战斗攻击机,从怠速到全加力状态只需4秒.今日头条. [2023-12-16].

[32]NAVY TRAINING PLAN FOR THE AGM-84E STANDOFF LAND ATTACK MISSILE (SLAM) - A-50-8813B/A - MAY 1996 .United States Navy. 1996. . [2024-01-02].

[33] F/A-18 Hornet / Technical Specs.互联网档案馆. [2024-01-02].

[34]F15,F-16,F/A-18,F22,F35,都在这儿了! 扒一扒美国喷气式战斗机家族谱(4).手机新浪网. [2024-01-02].

[35]Flying the F/A-18F Super Hornet.ausairpower.net. [2024-01-02].

[36]Boeing F/A-18E/F Super Hornet Multi-Role Fighter.互联网档案馆. [2024-01-02].

[37]F/A-18A-D 大黄蜂和 F/A-18E/F 超级大黄蜂攻击战斗机.NAVY.mil. [2024-01-02].

[38]波音的F/A-18E/F Block 2“超级大黄蜂”进行飞行.军工网. [2024-01-02].

[39]美军F/A-18 Block III超级大黄蜂究竟新在何处?.光明网. [2024-01-02].

[40]F/A-18 Super Hornet.波音官网. [2024-01-02].

[41]强大的咆哮者:美军最新电子攻击机EA-18G.手机环球网. [2023-12-15].

[42]意图试探台海情势!美国想塞给台军“超级大黄蜂”?.新华网. [2023-12-16].

[43]美国打造“沉默蜂”直指中国.环球网. [2023-12-15].

[44]F/A-18 Hornet / Milestones.互联网档案馆. [2024-01-02].

[45]"World Air Forces 2016".FlightGlobal. [2024-01-02].

[46]F/A-18 Mission Support Aircraft.NASA. [2024-01-02].

[47]World Air Forces directory 2022.FlightGlobal. [2024-01-02].

[48]RAAF bids farewell to “Classic” Hornets after decades of service.FlightGlobal. [2024-01-02].

[49]McDonnel Douglas F/A-18 Hornet.互联网档案馆. [2024-01-02].

[50]DIRECTORY: WORLD AIR FORCES.互联网档案馆. [2024-01-02].

[51]Kuwait Air Force (KAF).互联网档案馆. [2024-01-02].

[52]Hornet-kalusto saavuttaa suorituskykynsä huipun.互联网档案馆. [2024-01-02].

[53]美军F18舰载机向伊拉克ISIS武装发射激光炸弹.人民网. [2023-12-15].

[54]美F/A-18C“大黄蜂”战机作告别飞行:服役近40年.新浪网. [2023-12-15].

[55]波音“超级大黄蜂”战机将于2025年停产,曾在电影《壮志凌云2》中亮相.界面新闻. [2023-02-24].

[56]美军F/A-18超级大黄蜂战机坠毁两名飞行员丧生.新浪网. [2024-01-02].

[57]美国两架“大黄蜂”战机航母上空相撞 碎片腾空而起.红网. [2023-12-15].

[58]美海军陆战队一架F18战机在英国坠毁 飞行员遇难.新浪军事. [2024-01-02].

[59]美军飞机在日坠落 半年内已坠毁9架F/A-18.观察者. [2023-12-15].

[60]美国海军一架F-18战机坠毁 飞行员弹跳出舱逃生.观察者. [2023-12-15].

[61]瑞士一架军用直升机坠毁.南海网. [2023-12-15].

[62]美英澳42年最大空中军演 澳战机冲出跑道起火.中华网. [2024-01-02].

[63]美国一架F-18战斗机坠毁2名飞行员死亡 同日特朗普称这是他最喜欢的飞机.观察者. [2024-01-02].

[64]美海军F/A-18战斗机在冲绳附近海面坠毁,两名飞行员获救.新浪网. [2024-01-02].

[65]外媒称近年来美军事故频发:海空军是“重灾区”.新浪军事. [2024-01-02].

[66]美一架战机在加州死亡谷国家公园坠毁 7名游客受伤.观察者. [2024-01-02].

[67]服役34年:美军蓝天使表演队一款经典战机完成“最后一飞”.中国网. [2023-12-15].

[68]美海军证实:一架“超级大黄蜂”战机坠毁,飞行员死亡.新浪财经. [2023-12-15].

[69]美海军证实航母舰载战机被大风吹入海里 已打捞出海.中国网. [2023-12-15].

[70]美国海军“超级大黄蜂”在航母上被风刮走,一个月后打捞出水.荆楚网. [2022-11-21].

[71]西班牙空军一架F-18战斗机坠毁.新浪财经. [2023-12-15].

[72]社群中心 F18 Carrier Landing.steam. [2024-01-02].

[73]area88.互联网档案馆. [2024-01-02].

[74]『ガーリー・エアフォース』スペシャルイベント 开催决定!.gaf-anime.jp. [2024-01-02].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427833/

(78)
词条目录
  1. 发展历史
  2. 研发背景
  3. 背景
  4. 竞标选型
  5. 研制历程
  6. 技术特点
  7. 气动布局
  8. 机型结构
  9. 机身
  10. 机翼
  11. 尾翼
  12. 进气道
  13. 起落架
  14. 座舱
  15. 动力系统
  16. 飞控系统
  17. 机载武器
  18. 火控系统
  19. 航电系统
  20. 雷达配置
  21. 空—空模式
  22. 空—地模式
  23. 电子战和感知配置
  24. 吊舱配置
  25. 性能参数
  26. 衍生型号
  27. F/A-18A
  28. F/A-18B
  29. F/A-18C
  30. F/A-18D
  31. F/A-18E/F“超级大黄蜂”
  32. EA-18G“咆哮者”
  33. F/A-18I “沉默大黄蜂”
  34. 服役历程
  35. 使用国家
  36. 任务经历
  37. 飞行事故
  38. 总体评价
  39. 流行文化
  40. 游戏
  41. 动漫
  42. 电影
  43.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