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院

长期建档 锁定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基本简介 位于省会郑州市,是省直属的正厅级事业单位。其前身是河南蚕桑局,始建于1878年(光绪四年),1952年由开封迁入郑州,1959年经省批准成立河南省农林科学院,1984年更名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科研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设有小麦研究中心、粮食作物研究所、经济作物研究所、烟草研究中心(许昌)、园艺研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所、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经济与信...

  基本简介

位于省会郑州市,是省直属的正厅级事业单位。其前身是河南蚕桑局,始建于1878年(光绪四年),1952年由开封迁入郑州,1959年经省批准成立河南省农林科学院,1984年更名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科研机构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设有小麦研究中心、粮食作物研究所、经济作物研究所、烟草研究中心(许昌)、园艺研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所、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作物新品种重点实验室、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等13个直属科研机构、9个职能处(室)和1个直属事业单位;有20个国家和省级研究中心、依托建立。以农作物育种与农作物品种评价为起点,组建了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良种区域试验体系;通过试验与品种评价,推荐审定数一百计的农作物品种,对推动农作物品种更新,促进农业生产发挥了重大作用。对全省农业科研系统实行体制两级管理,在业务上指导21个市农业(蔬菜)科学研究所(院)、30个县(市)农业科学试验站,形成了省、市、县农业科研体系。重视,以商品化的形式把推向市场服务三农

   科研团队

  全院现有职工近1000人,其中科技人员7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02人,中级职称的151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210余人;拥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78人、省优秀专家3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1人,中原学者2人。

  

2015年9月,张新友同志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霍好胜同志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2]

   科研

  十五以来,我院在河南省委、省的正确领导下,始终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以服务河南农业、农村、农民为己任,以出大、出大效益、出高水平人才为目标,紧紧围绕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科普培训三大职能任务,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科技推广应用,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河南现代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科技创新方面,十五以来,我院共获省级以上科技6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2项、二等5项、发明二等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8项、二等38项、三等14项;通过省级以上审(鉴)定农作物新品种159个,其中国审(鉴)品种62个;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的新品种58个,获农业部授权的26个;申请发明专利26件、实用专利5件,授权发明专利18件;争取到xxx科研项目140项,经费达到17623万元;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80余篇,出版论著110余部。2007年,在农业部、财政部启动的1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我院共争取到功能研究室科学家岗位7名、综合技术试验站2名、功能研究室1个,总经费2750万元,名列全国省级农科院前茅。

  

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的优质强筋早熟多抗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该品种较好解决了品种的品质、适应性和抗病性等问题,先后通过豫、鄂、皖、苏等省和全国审定,获得十五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一等后补助,被农业部推荐为主导品种,累计种植面积已达1.6亿亩,带动产区农民增收33.6亿元。2005年,以郑麦9023为主体的郑州强筋小麦成功实现了在期货市场挂牌交易,成为我国xxx批在国外期货市场挂牌交易的小麦产品,为我国优质小麦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的高产稳产广适紧凑型玉米单交种郑单958,作为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的重要里程碑,2000年以来,先后通过国家和冀、鲁、豫、吉、辽等7省(区)审(认)定,累计推广2亿多亩,成为建国以来年种植面积xxx的玉米品种,显著提升了玉米产业的整体水平,为我省粮食生产连续两年突破1000亿斤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院根据河南省实际,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和创新,形成了以下优势研究领域: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高蛋白大豆花生芝麻、双低油菜)的遗传育种研究,其中芝麻育种研究在全世界处于xxx地位;以游离小孢子培养为基础的单倍体育种体系研究,该技术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植物(红薯、马铃薯、大蒜、山药等)脱毒快繁技术研究;奶牛、肉牛胚胎生物技术研究;动物重大疫病快速诊断技术研究;食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研究;主要农作物的高效、简化栽培技术研究(在棉花栽培技术方面,我院在全国是xxx的。建国以来,国家在棉花栽培技术方面授3项,而我院就占2项。我院创造的棉花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被专家誉为棉花栽培史上的第四次)。

  

在科技示范推广方面,我院始终以自身科技优势为依托,围绕各地的支柱产业和优势领域,探索院和市、县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机制和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建设农村科技示范,实施示范推广、科普及适用技术项目,开展技术咨询与培训、提供技术与市场信息服务等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十五以来,我院先后创建了安阳、驻马店、新乡等3个综合示范、38个单项示范和10个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示范,培育出了以西平县优质小麦、武陟县高产玉米、鹿邑县杂交棉花、延津县优质花生、原阳县优质水、平舆县出口芝麻、卢氏县烟草和社旗县三粉加工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示范样板和高效农业园区,形成了示范作用辐射全省的农业科技示范网,示范推广面积达5.3亿亩;在当前我省种植面积较大的五大作物(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中,我院培育的品种均占主导地位,并且在周边省份大面积推广,为我省粮食生产超千亿斤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共承担省科普及适用技术工程项目233项,建立省科普示范点3个,举办不同类型的技术培训班1830余场次,培训农民19.1万人次,推广普及新、新技术270余项,既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又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见到了效益。同时,我院结合自身科技优势,创办了具有法人资格的科技型企业20家,年均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年创利税2700万元;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2006年中国种业五十强企业,位列第16位;秋乐、金娃娃等种子品牌在省内外已产生了较大影响,市场占有份额不断扩大。通过创办科技企业,加速了科技,而且实现了科技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

  

在新的形势下,我院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按照省委、省关于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把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科研工作的中心任务,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着力推动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把我院逐步建设和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全国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机构设置

  1、小麦研究中心

  2、 粮食作物研究所

  3、经济作物研究所

  4、 烟草研究中心

  5、 园艺研究所

  6、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

  7、 植物研究所

  8、畜牧兽医研究所

  9、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

  10、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

  

11、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

  12、芝麻研究中心

  

13、河南省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

  14、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15、河南省粮食质量安全与检测重点实验室[3]

  16、河南省小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17、河南省农业生态与重点实验室

  18、河南省油料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19、博士后工作站

   专家库

· 马万杰张改平张新友 邹庆鹏朱止民 张 勋 乔鹏程房卫平

  

· 刘康峰 卫文星房志勇郑 飞 田云峰李保全 张兆敏李继军

  

· 尚鸿泉 宋保谦 许为雷振生王西成 季书勤吴政卿赵虹

  

· 赵献林胡 琳 海 燕 刘发魁 铁双贵王振华尹海庆胡学安

  

· 唐保军汤丰收卢为国张书芬 杨铁钢梁慧珍董文召谢德意

  

· 陈廷贵 李淑君张保占徐小利 孟月娥张晓伟 王鹏王晋华

  

· 史宣杰蒋武生张玉亭宝德俊沈阿林张翔武继承鲁传涛

  

· 张振臣马奇祥 刘红彦孙建伟 宋玉立 张玉聚杨修身 武予清

  

· 薛保国 徐照学李绍钰白献晓魏成斌 郑国清凤银解方

  

· 田建民刘学勋 刘毓侠 杨春英李运景 张玲王 建 张军锋

  

· 赵炳宜 侯传伟张 洋 卫双玲郑永战邓瑞广 杨艳艳李学伍

  

· 郭成留韩启忠 丁虹曾 凯 白乐高 韩颜军 马政 张克武

  

· 张小鸣 程泽强李茜茜 蔺锋 杨春林赵洁萍 郑秋梅李锦辉

  

· 张显华 刘冠江 冯予玲 李文君祁玉峡 孟媛 金荣生 胡应华

  

· 闫文斌 赵 博 刘琨朱朝华 兰 张学斌焦宏廷 刘进前

  

· 王汉芳 王美芳 王根松方保停刘媛媛东何盛莲

  ·司海平

   现任领导 党委 魏蒙关[4] 院长 张新友 副院长 邹庆鹏 副院长 张勋 副院长 乔鹏程 副院长 房卫平[5]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3379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