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美国白蛾学名:Hyphantriacunea(Drury),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观赏树木,尤以阔叶树危害严重,对农作物林木果树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中型蛾类,雌、雄体长分别为12~15mm和9~12mm,翅展分别为33~44mm和23~34mm。体躯纯白色,无其他色斑。复眼黑褐色;雌虫触角呈锯齿形,褐...

美国白蛾学名:Hyphantria cunea(Drury),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观赏树木,尤以阔叶树危害严重,对农作物林木果树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美国白蛾特征

编辑

中型蛾类,雌、雄体长分别为12~15mm和9~12mm,翅展分别为33~44mm和23~34mm。体躯纯白色,无其他色斑。复眼黑褐色;雌虫触角呈锯齿形,褐色;雄虫双栉齿形,黑色。前足的基部、腿节桔黄色;胫节、跗节内侧白色,外侧大部黑色。中、后足的腿节黄白色,胫节、跗节上有黑斑。雄性外生殖器抱器瓣半月牙形,中部有一突起,突起的端部较尖,阳茎基环梯形,阳茎端膜具微刺。

非越冬代成虫的前后翅绝大多数全为白色,仅雄虫的前翅有时有数个不正矩形的黑斑;越冬代成虫的前翅均有许多排列不规则的不正矩形黑斑,少数雌虫有1至数个黑斑。雄虫翅斑变异有:7列斑型(2列基斑列,2列中黑斑,2列侧列斑,1列缘斑);5列斑型;4列斑型;少斑型(翅上只有稀疏少量黑斑)。

实图

雌虫翅斑变异较小:有斑型和无斑型,有斑个体翅斑稀疏。

卵聚产,数百粒连片平铺(单层排列)于叶背,上覆雌虫白色体毛。圆球形,直径约0.5mm;初产时浅黄绿色或淡绿色,有光泽,后变灰绿色至灰褐色;表面密布小刻点。圆球形,直径0.5-0.53毫米左右。卵表面有许多规则的凹陷刻纹,初产的卵淡绿色或黄绿色,有较强的光泽,以后逐渐加深为黄绿色,孵化前呈灰褐色,顶部呈褐色。卵粒数在数百粒至上千粒不等,呈不规则块状单层排列,大小为2-3平方厘米,覆盖白色鳞毛。

幼虫

幼虫有两型:黑头型和红头型,红头型仅分布美国中南部,其余地区和国家发生的均为黑头型。红头型与黑头型主要区别是:头部桔(柿)红色,胸腹部淡黄色而杂有灰色至蓝褐色斑纹,前胸盾、前胸足、腹足和臀盾与体同色,所有毛瘤桔红色,其上刚毛褐色而杂有白色;其余特征与黑头型相同。从xxx龄起,两种类型幼虫的头部、前胸盾、臀盾的颜色即不同。

实图

我国发现的黑头型有三种体色变异:普通型,体背有一条黑色宽纵带。最常见的类型,数量最多;黄色型,虫体黄色,无黑色宽纵带,仅有黑色小型毛瘤;黑色型,虫体全为黑褐色。大龄幼虫体长28~35mm,头宽约2.7mm。头部、前胸盾、前胸足、腹足外侧及臀盾黑色;胸腹部颜色变化很大,乳黄色至灰黑色,背方纵贯一条黑色宽带,侧方杂有不规则的灰色或黑色斑点。前胸至第八腹节每侧有7~8个毛瘤,第九腹节仅5个,所有背方毛瘤黑色,腹方毛瘤灰色或黑色,其余毛瘤均淡桔黄色,各毛瘤上均丛生白色且混有黑褐色的长刚毛。腹足趾钩为单序异形中带,中间长趾钩9~14根,两端小趾钩各10~12根。这一点可与毒蛾科幼虫腹足趾钩予以区分,毒蛾科幼虫腹足趾钩为单序中带。初孵幼虫一般为黄色或淡褐色。老熟幼虫头部黑色,有光泽,头宽2.4-2.7毫米,体长22-37毫米,头宽大于头高。细长,圆筒形,背部有1条黑色宽纵带,各体节毛瘤发达,毛瘤上着生白色或灰白色杂黑色及褐色长刚毛的毛丛,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橘黄色;气门白色,长椭圆形,边缘黑褐色;腹面黄褐色或浅灰色;胸足黑色,臀足发达,腹足外侧黑色,基部和端部黄褐色,腹足趾钩单序,异形中带,中间趾钩10-14根,等长,两侧各具10-12根。

实图

美国白蛾蛹体长8~15mm,平均12mm;暗红褐色。头部及前、中胸背面密布不规则细皱纹,后胸背及各腹节上密布刻点。第五至第七腹节的前缘和第四至第六腹节的后缘均具环隆线;节间深缢,光滑而无刻点,颜色色较浅。臀棘8~17根,多数12~16根,长度约相等,端部膨大且中心凹陷而呈喇叭形。初淡黄色,后变暗红褐色,体长8-15毫米,宽3-6毫米。雄蛹瘦小,背中央有一条纵脊,雌蛹较肥大。腹部末端有排列不整齐的臀棘10-15根,臀棘末端膨大呈喇叭口状。蛹外被有黄褐色或暗灰色薄丝质茧,茧上的丝混杂着幼虫的体毛共同形成网状物。

栖息环境

编辑

温湿度:美国白蛾的发育起始温度为10℃;大悟县高于或等于10℃天数为270天,年平均温度19.1℃。根据有效积温公式N(T-C)=K,计算出大悟县第1代发育有效积温为688℃,笫[zǐ]2代发育有效积温为1084℃。成虫在春季的羽化进展受到气温的影响。当日平均气温达到15℃时羽化开始,日均气温17-25℃时羽化到达高峰。幼虫发育最适温度为24-26℃,相对湿度70%-80%,温度超过38℃或相对湿度低于50%,均对幼虫发育不利,但能耐40℃高温和-16℃低温。光照:不喜欢强光和直射光,光线对成虫影响较大。绝大多数成虫羽化时间多在黄昏前后。强光线影响成虫羽化,有些成虫已从蛹壳脱开,但并不马上爬出来,要等待光线减弱后才爬出,说明强光线对成虫羽化有抑制作用。

生活习性

编辑

美国白蛾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味性,对腥臭味敏感度较强,因此,一般在树木稀疏、光照条件好的地方或是臭水坑、厕所等散发恶臭味的地方发生严重。成虫交尾时间一般为凌晨3~4时,在交尾结束后当晚或次日产卵于叶背,卵单层排列成块状,一块卵有数百粒,多者可达千粒,产卵时间较长。幼虫孵出几个小时后即吐丝结网,xxx、二代幼虫主要在树冠中下部危害结成白色网幕,第三代幼虫在树冠中上部危害结成白色网幕,低龄幼虫在网幕内取食叶肉,受害叶片仅留叶脉呈白膜状而枯黄。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食叶呈缺刻和孔洞,严重时把树叶蚕食光后转移危害。

低龄幼虫在网幕内取食叶肉

美国白蛾成虫具有“趋光”、“趋味”、“喜食”3个特性,对气味较为敏感,特别是对腥、香、臭味最敏感。一般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厕所、畜舍、臭水坑等周围树木,极易发生疫情。成虫喜欢夜间活动和羽化,雌蛾喜欢在光照充足的植物上面活动及产卵,所以见光多的植物枝条和叶片受害较重。美国白蛾在孝感市取食树种主要有:桑树、法国梧桐、榆树、柿树、樱花、杨树、泡桐、枫杨、白蜡、水杉、刺槐、臭椿、合欢、构树、柳树、海棠等。美国白蛾危害严重的树种有:桑树、法国梧桐、榆树、柿树、枫杨、泡桐,调查发现这些受害树木部分树冠被覆盖覆盖,树叶全部被食光,说明美国白蛾对上述树种嗜好。取食较少的树种有:水杉、刺槐、臭椿、合欢、海棠。

树叶上的美国白蛾

分布范围

编辑

国外分布

美国白蛾原产于北美洲,主要分布于美国和加拿大南部,其生态分布范围在19°~55N°之间。1922年在加拿大首次发现美国白蛾,随后美国40个州相继发生虫灾,墨西哥有1个州发生虫灾。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白蛾通过人类活动和运载工具传到了欧洲和亚洲,并成为一种严重危害树木的检疫性害虫;1958年它已传入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奥地利、乌克兰、俄罗斯、波兰、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并于1961年传入朝鲜。到目前为止,美国白蛾已广泛分布于欧亚地区。

地图

国内分布

1979年6月在一次调查农作物病虫害时,首次在我国发现了美国白蛾。它是从中朝边境传入我国辽宁省丹东地区的。1980年美国白蛾扩散到辽宁省的宽甸、东沟、凤城、本溪、岫岩、庄河等九个县市。而后又传播到陕北京北京、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北戴河、烟台、威海、青岛等省市,呈现出从北部逐渐向中部地区扩散的趋势。有学者曾用MaxEnt软件分析出美国白蛾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大部、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安徽大部、河南、内蒙古东部、湖北东北部、山西大部以及陕西中东部地区。

生长繁殖

编辑

发生规律

该虫一年3代,越冬蛹一般经过150d,自3月下旬开始见成虫,4月中旬至5月初大量出现越冬成虫;经7d的一代卵期,5月初至6月中旬为一代幼虫发生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幼虫老熟并化为蛹;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一代成虫发生期;二代卵期3d;马上进入二代幼虫期(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二代蛹期;二代成虫发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三代卵期仍为3d,迅速进入三代幼虫(9月上旬至10月下旬);9月下旬开始化蛹越冬,直到3月下旬。

卵期

成虫产卵多产于叶背面,少产于叶表。卵块上附有许多雌虫腹部白色鳞毛。卵块多呈不规则的单层块状排列。卵孵化率较高,第1代为93%,第2、3代达97%。第1代卵: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2代卵: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3代卵:8月中旬至8月下旬。

美国白蛾卵

幼虫期

美国白蛾幼虫6-7龄,其中第1代和第2代幼虫以6龄为主,第3代幼虫以7龄为主。1-2龄幼虫只食叶肉,留下叶脉,呈透明纱网状,3龄幼虫开始将叶片咬成缺刻。1-4龄幼虫一直生活在网幕中,4龄幼虫由大群体分为小群体分别拉网取食。5龄后开始抛弃网幕取食,营个体分散生活。幼虫有明显的暴食期,5龄后食量剧增。第1代幼虫:5月上旬至6月中旬;第2代幼虫:7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3代幼虫:8月中旬至9月下旬。幼虫有极强的耐饥饿能力,老熟幼虫即使15天不取食也不会死亡。

美国白蛾幼虫

蛹期

一般化蛹前即停止取食,结成淡褐色、椭圆形的薄茧,约经2-3天蜕皮化蛹。化蛹场所一般在草垛中、屋檐下和砖瓦乱石堆中。第1代蛹:6月中至6月下旬;第2代蛹:7月下旬至8月中旬;第3代蛹:9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

美国白蛾蛹

成虫期

成虫羽化主要发生在16-22时,以黄昏时的羽化占多数。雌虫寿命4-8天,雄虫寿命3-7天。第1代成虫: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2代成虫:8月上旬至8月下旬;第3代成虫(越冬代):翌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

美国白蛾成虫

主要危害

编辑

寄生植物

寄主:美国白蛾属典型的多食性害虫,可危害200多种林木、果树、农作物和野生植物,其中主要危害多种阔叶树。最嗜食的植物有桑、白蜡槭(糖槭),其次为胡桃、苹果、梧桐、李、樱桃、柿、榆和柳等。

美国白蛾幼虫

为害特点

一、危害大,传播途径广美国白蛾主要以幼虫取食植物叶片危害,其取食量大,为害严重时能将寄主植物叶片全部吃光,并啃食树皮,从而削弱了树木的抗害、抗逆能力,严重影响林木生长,甚至侵入农田,危害农作物,造成减产减收,甚至绝产,被称为“xxx的火灾”。据测定一头幼虫一生取食树叶量约为55.6~69g。幼虫、成虫极易随人为活动、物资、交通工具等进行远距离传播。从监测发生情况看,美国白蛾主要集中发生在以木材、板材及其制品集中加工、集散地区,人员、车辆运输与外界交流往来频繁、物流量大的地方。二、适应性强,繁殖量大,具有暴食美国白蛾对恶劣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耐寒冷(能耐-16℃的低温),耐高温(能耐40℃的高温),耐饥饿(在无食物情况下幼虫能生存10~15d)。一只雌蛾平均一次产卵300~600粒,最多可达1900粒,1年繁殖3代,如不防治,1年后其后代至少可达几十万只。

幼虫

三、食性杂美国白蛾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虫,可取食危害绝大多数阔叶树以及灌木、花卉、蔬菜、农作物、杂草等,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在我国的寄主植物多达49科108属175种。喜食树种包括橡树、黄枥、大红槭、白麻、山胡桃、大红槭、红橡木、法国梧桐、泡桐、白蜡、臭椿、核桃、杨树、柳树、榆树、桑树、樱花、女贞、紫荆、刺槐、梨、板栗、南瓜、苹果、桃、李、杏、白菜、萝卜、菜豆等。

传播途径

美国白蛾主要靠人类活动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木材,木包装等进行传播,各虫态均有可能附着于寄主上,成虫和蛹还可静伏于交通工具上,随运输传至远方。蛹期抗逆能力强,可经受-30℃的低温,由于越冬代化蛹场所复杂、隐蔽,蛹期长,因此越冬蛹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虫态。成虫飞行和高龄幼虫爬行,可引起发生地邻近扩散。

实图

防治方法

编辑

检测方法

田间检测可在成虫发生期在海关或疫区xxx围设置黑光灯或性信息素诱捕器进行监测。另外,凡从发生区调出的苗木、原木、木材、货物的包装物、植物性铺垫物及运载工都亲应予以严格检验。检验卵时应注意植物的叶背;检验低龄幼虫应注意寄主植物上的网幕,老龄幼虫及蛹应注意树干缝洞和根部土壤、包装材料及货物的木箱、运载工具的内外角落,缝隙和树洞、原木和木材的树皮下、裂缝、洞穴及草堆的深层。如发现可疑的标本可带回实验室进行镜检鉴定。加强检疫是防止美国白蛾长距离迁移的关键手段。强化对疫区林产品的检疫,不经检疫或处理,严禁外运,凡是从疫区调出的苗木、原木、木材、果品、包装材料、交通工具等均应实施严格检疫,发现疫情立即采取除害处理,从源头上防止疫情的扩散蔓延。加强检疫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调运行为。

治理方法

(1)加强检疫工作,防止白蛾由疫区传入做到早投入,早准备早报告早除治。(2)人工剪除网幕:在美国白蛾网幕期,人工剪除网幕,并就地销毁,是一项无公害,效果好的防治方法。(3)人工挖蛹:美国白蛾化蛹时,采取人工挖蛹的措施,可以取得较好防治效果。(4)灯光诱杀:在各代成虫期,利用美国白蛾成虫趋光性,悬挂杀虫灯诱杀成虫。(5)草把诱集:根据老熟幼虫下树化蛹的特性,于老熟幼虫下树前,在1.5m树干高处,用谷草稻草草帘等围成下紧上松的草把,诱集老熟幼虫集中化蛹,虫口密度大时每隔1周换1次,解下草把连同老熟幼虫集中销毁。

实图

(6)药物防治:应选择高效低毒的仿生生物杀虫制剂进行高压喷雾防治,可选择20%除虫脲40005000倍液,25%灭幼脲[niào]3号15002500倍液植物性杀虫剂烟参碱500倍液等。(7)利用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天敌来防治白蛾,最佳时期是白蛾老熟幼虫至化蛹时期,应选择晴朗天气的1016时放蜂,并且一个美国白蛾世代放蜂2次以上间隔710天防治效果xxx。(8)用性信息激素:当虫株率低于5%时,在美国白蛾成虫期,按50米距离和2.5米或3.5米高度,设置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美国白蛾雄蛾。

预防方法

加强美国白蛾的预防、控制,可以从根源上减少美国白蛾的为害程度,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实图

一是对园林绿化工程植物进行改造:结合工程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增加绿化工程植物的多样性,重新配置景观植物,形成以“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互相结合的绿化格局,通过植物的多样性提高植物对美国白蛾为害的抵抗能力。二是改善园林植物的管理:针对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可以增加管线引水的安装,加大喜湿植物的补水量,一些地区浇水困难可采用水车浇水;冬季还可将积雪埋置其中,有利保墒[shāng]等,这些措施均可以提高植物的抵抗力。三是加强联防联治:进一步完善美国白蛾防治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防控指挥部,加大排查力度,针对美国白蛾为害的不同时期安排专人进行反复排查,实行“定人、定岗、定经费”的责任管理模式;发现美国白蛾要及时处理,并做好详细的管理记录,以积累更加丰富的防治经验。

防治措施

人工防治卵期防治:在卵期可用人工摘除的方法,将带卵的叶片摘除,集中销毁、深埋处理。幼虫期防治:根据美国白蛾4龄幼虫前吐丝结网并聚集在网幕中取食的特性,可采取人工剪除网幕并就地销毁的方式进行防治。在2-3龄幼虫网幕盛期,发现网幕后,用高枝剪刀剪下处理。蛹期防治:根据美国白蛾老熟幼虫下树化蛹的习性,用麦秸、谷草等在树干1-1.5米高处围成下紧上松的草把,诱集老熟幼虫在其中化蛹,并集中销毁。晚秋、初春季节,在树洞、树皮缝、枯枝落叶、树周围砖石、瓦块下,挖越冬蛹并集中消灭。成虫期防治:越冬代成虫发生较整齐,飞翔力弱,清晨和傍晚多栖息在建筑物的墙壁、树干、草地上,可进行人工捕杀。物理防治利用美国白蛾成虫的趋光性、以黑光灯进行成虫诱杀,以减少成虫交尾和产卵。在成虫期,于距地面2-3米高处悬挂杀虫灯,每天从19∶00到次日6∶00开灯诱杀美国白蛾成虫。生物防治利用天敌防治美国白蛾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至蛹期,释放天敌周氏啮小蜂是防治美国白蛾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该方法适宜在树木高大、网幕摘除困难大、美国白蛾发生不严重的地块进行防治。寄生性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在其自然分布区1年发生7代,以老熟幼虫在美国白蛾蛹内越冬,群集寄生于寄主蛹内,其卵、幼虫、蛹及产卵前期均在寄主蛹内度过。放蜂最佳虫期为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第1代化蛹初期6月15日左右,第2代化蛹初期7月25日左右),按1头白蛾幼虫释放3-5头周氏啮小蜂的比例,选择无风或微风上午10时至下午5时以前进行放蜂。放蜂的方法:把即将羽化出蜂的柞蚕茧用皮筋套挂或直接挂在树上,或用大头针钉在树干上,让白蛾周氏啮小蜂自然飞出。用试管、指形管或其他器皿繁殖的,在即将出蜂时,可直接将其放在树干基部,揭开堵塞物,让小蜂飞出。美国白蛾的捕食性天敌有:蠋蝽、蜘蛛、步甲、草蛉、瓢虫、螳螂及鸟类、两栖类等,可加以保护和利用。应用微生物防治美国白蛾应用细菌防治美国白蛾,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是苏云金杆菌(简称Bt)。每亩施用8000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00毫升,采用飞机低容量喷雾和人工地面喷雾,平均防治效果在96%以上。为保证速效,常采用苏芸金杆菌+阿维菌素复配制剂。应用球孢白僵菌防治美国白蛾,400亿孢/克可湿性粉剂1500-2500倍液进行叶片喷雾防治,防效在90%以上。应用病毒防治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美国白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适用于2-3龄幼虫,使用制剂浓度为(1.5×107~3.0×107)PIB/毫升,且药效持续,专性寄生。用HcNPV原液2.5×109PIB/毫升稀释1000、750、500倍液,对2-3龄美国白蛾用药后表明14天林间药效试验校正防效为73.29%-90.41%。应用仿生药剂防治防治美国白蛾的仿生药剂有:杀铃脲、除虫脲、氟虫脲、虫酰[xiān]肼[jǐng]等。对4龄前幼虫可使用20%虫酰肼悬浮剂2000倍液、20%杀铃脲悬浮剂80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可用于美国白蛾防治的植物源农药主要有烟参碱、苦参碱、烟碱、苦参碱、印楝素等。如使用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应用信息素防治利用美国白蛾性信息素,在轻度发生区成虫期诱杀雄性成虫。春季世代诱捕器设置高度以树冠下层枝条(2-2.5米)处,在夏季世代以树冠中上层(5-6米)处设置为宜。每100米设1个诱捕器,诱集半径为50米。在使用期间诱捕器内放置敌百虫棉球,每3-5天更换1次,以保证薰杀效果。化学防治在美国白蛾大发生时采用。每年5至6月的第1代幼虫期,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对幼虫活性较高的药剂有: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甲氰菊酯等。幼虫破网之前用4.5%高效氯氰[qíng]菊酯[zhǐ]+甲维盐加水稀释1000倍进行防治。幼虫破网后,可在树冠上喷洒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1500-2000倍液,具有良好防效。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967700/

(25)
词条目录
  1. 美国白蛾特征
  2. 幼虫
  3. 栖息环境
  4. 生活习性
  5. 分布范围
  6. 国外分布
  7. 国内分布
  8. 生长繁殖
  9. 发生规律
  10. 卵期
  11. 幼虫期
  12. 蛹期
  13. 成虫期
  14. 主要危害
  15. 寄生植物
  16. 为害特点
  17. 传播途径
  18. 防治方法
  19. 检测方法
  20. 治理方法
  21. 预防方法
  22. 防治措施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