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称
- 2 历史
- ▪ 史前时期(公元前200万年至公元3世纪)
- ▪ 古代社会(公元3世纪至17世纪)
- ▪ 室利佛逝
- ▪ 东爪哇地区国家
- ▪ 殖民地时期(17世纪至1949年)
- ▪ 荷兰东印度公司商业帝国的缔造(1619年至1684年)
- ▪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兴盛与灭亡(1684年至1799年)
- ▪ 英国统治与改革(1811年至1816年)
- ▪ 再次被荷兰统治(1816年至1949年)
- ▪ 现代化国家(1949年至今)
- ▪ 议会民主时期(1949年至1957年)
- ▪ 指导民主时期(1957年至1966年)
- ▪ 苏哈托时期(1967年至1997年)
- ▪ 后苏哈托时期(1998年至今)
- 3 地理
- ▪ 位置境域
- ▪ 气候
- ▪ 地质
- ▪ 地形地貌
- ▪ 海岸线
印度尼西亚,全称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印度尼西亚语:Republik Indonesia,英语:Republic of Indonesia),位于亚洲东南部,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17508个岛屿组成,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和马来西亚接壤,并与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澳大利亚隔海相望。处于东经94°45′—141°05′,北纬6°08′—南纬11°15′之间。印度尼西亚陆地面积为191.4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为316.6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专属经济区),从东到西约为5,100公里,从北到南约为1,800公里。2022年12月底印度尼西亚的总人口为2.76亿。印度尼西亚有300多个民族,其中爪哇人占总人口的45%。首都为雅加达(Jakarta)。官方语言为印尼语。
名称
编辑1949年之前印度尼西亚被称为荷属东印度群岛(Dutch East Indies),或荷兰东印度群岛(the Dutch East Indies)。虽然“印度尼西亚”直到独立时才成为印度尼西亚的正式名称,但这个名字早在1884年就被一位德国地理学家使用,它来自希腊语Indos(Ἰνδός)和nesos(νῆσος),意思是“印度”和“岛屿”。
1900年后,印度尼西亚在荷兰以外的学术界变得更加普遍,当地的民族主义团体也采用它来进行政治表达。柏林大学的阿道夫·巴斯蒂安(Adolf Bastian)通过他的《印度尼西亚群岛,1884-1894》(Indonesien oder die Inseln des Malayischen Archipels,1884-1894)一书推广了这个名称。xxx个使用这个名字的本土学者是基哈贾尔·德万塔拉(Ki Hajar Dewantara),他于1913年在荷兰建立了一个新闻局,即印度尼西亚新闻局(Indonesisch Pers-bureau)。
历史
编辑史前时期(公元前200万年至公元3世纪)
距今约150万年至160万年以前,印度尼西亚群岛便出现了早期人类活动的证据,是由考古学者在桑吉兰(Sangiran)发现了两块留有蚌壳敲击印记的牛骨。1891年荷兰解剖学家在特里尼尔(Trinil)发现大约在70万年前,印度尼西亚群岛已出现最早的直立人,俗称“爪哇人”。大约在一万年前,尼格利多人(Negrito)和美拉尼西亚种人(Malanesoid)成为该地区主要居民,直到距今约7至4千年以前,来自中国云南的马来人(Proto Malay)开始进入这片区域,将尼格利多人和美拉尼西亚种人驱逐。早在公元前8世纪,印度尼西亚人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此后人们开始定居,一些村庄、城镇和小的王国在公元前1世纪开始发展。约公元前2000年南岛民族迁移到印度尼西亚,他们是构成现代多数印度尼西亚人。公元前1500年和公元前300~200年,由于xxx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大批原始马来人从亚洲南部迁至此地,这些移民也是印度尼西亚族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约在公元前200至300年间,印度尼西亚地区进入了青铜时代。
古代社会(公元3世纪至17世纪)
随着农业社会发展,公元3至7世纪,印度尼西亚境内出现许多小王国和部落。据中国史籍记载,已经存在一个位于苏门答腊岛东南海岸上的重要商业港口,名叫“歌营”。到5世纪初,出现了“耶婆提”“诸薄”“柯罗单”“干陀利”“婆利”“单单”等印度尼西亚国家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7世纪中叶,在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的答淡(Batang)河上存在着“末罗瑜”,南方则是“室利佛逝”,其中“末罗瑜”于公元7世纪末被并入到室利佛逝。随后室利佛逝的势力逐渐笼罩整个马六甲和巽他海峡,直至公元13世纪。而爪哇方面并列存在着三个国家,有东部的多罗磨、中部的柯陵、以及位于今天泗水(Surabaya)南部的一个王国。公元732年,马打蓝(Mataram)国王山查雅(Sanjaya)控制了中爪哇地区,并成功迫使拉克利安(rakryans)向它臣服并纳贡,然而这位信奉湿婆教的山查雅家族在公元8世纪中叶被后起的刹朗阇家族打败并东迁,后来又在9世纪初重新取得了中爪哇地区的霸权,原来的巴拉普特拉(Balaputra),后成为室利佛逝的国王,并将其改名为“三佛齐”。而中爪哇则在巴利东(Balitung)的带领下建立了马打蓝王国,实施湿婆教的宗教政治,与苏门答腊岛的室利佛逝并行发展。
室利佛逝
10至11世纪之交,东爪哇国王达夏玛旺沙(Dharmavamsa)向室利佛逝发起进攻,室利佛逝不得不向中国乞求援救最终幸免于难,公元1007至1025年印度半岛的注辇(Cholas)国开始大肆侵略室利佛逝,国王宋拉玛·维查育东伽跋摩(Sangrama-Vijayattungavarman)不幸被俘。公元12至13世纪室利佛逝的势力进入了缓慢的衰退期,其附属国家亚鲁(Aru)、淡帕拉楞伽(Tambralinga)、末罗瑜等开始自行其事。公元13世纪下半叶,受到湄南河流域素可泰王国和东爪哇新柯沙里王国的挑战,公元1397年,室利佛逝被东爪哇满者伯夷(Majapahi)吞并,走向王朝的尽头。
东爪哇地区国家
在东爪哇地区,公元1006年室利佛逝向马打蓝王朝发起反击,国家四分五裂,公元1019年,爱儿楞加(Airlangga)最终继承了马打蓝王国。公元1030年,马打蓝与室利佛逝签订协议,规定马来群岛以西为室利佛逝势力范围,马来群岛以东则归为爪哇王国。在爱儿楞加去世的前四年,以帕兰达斯(Brantas)为界,将国家分裂为章迦拉王国(Janggala)和谏义里王国(Kediri),不久谏义里王国通过联姻的方式吞并了章迦拉。公元1222年,谏义里王国覆灭,取而代之的是肯·昂洛(Ken Angrok)建立的新柯沙里(Singosari)王国,1227年肯·昂洛死后,亚奴沙巴狄(Anusapati)、督查雅(Tohjaya)、格达拿伽拉(Kertanagara)相继即位。公元1275年,达拿伽拉国王举行化神仪式,宣示最终要征服室利佛逝的决心,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受到来自中国元朝蒙古军队侵扰的影响。1292年格达拿伽拉发兵出征室利佛逝的附属国末罗瑜王国,一直打到了苏门答腊岛的东岸和马来半岛。由于新柯沙里内部军事力量出现中空,皇太子维查雅(Vijaya)联合蒙古军队发起反动,导致了新柯沙里的灭亡。其后格达纳查萨·查雅凡达纳(Kertajasa Jayavardhanna,1293—1309)在东爪哇建立满者伯夷王国。其后查雅纳伽拉(Jayaanagara 1309—1329)继位,在面对古狄贵族叛乱,加查·玛达(Gajah Mada)以计谋帮助查雅纳伽拉重新巩固了王位。至加查·玛达统治时期,采行扩张政策,公元1331年,以武力实现了印度尼西亚的统一,1331~1351年间,满者伯夷王国不断扩大,其版图包含现今大多数印度尼西亚及部分马来西亚地区。140~1406年,维克拉玛华达纳(Vilramavarddhana)统治期间,国家爆发xxx,满者伯夷由盛转衰。
在公元13世纪末,满者伯夷受马六甲王国在海上交通霸权统治的影响,使得穆斯林能够以贸易往来的形式将伊斯兰教传播到l苏门答腊岛的东海岸地区。满者伯夷的末代君主帕拉佛逝(Bra Vijaya)被自己的儿子拉登·巴达(Raden Patah)推翻,建立了爪哇xxx个伊斯兰教国——淡目王国(Kerajaan Demak),并先后吞并了巴苏鲁安(Pasuruan)、巴纳鲁干(Panarukan)、巴兰巴安(Balambangan)一些小国家,群岛的其他地区逐渐采用伊斯兰教,到16世纪末,伊斯兰教成为爪哇和苏门答腊的主导宗教。拉登·巴达去世之后,其子巴狄·尤鲁(Pati Eunus,1513—1521年)、特朗加纳(Tranggana,1512~1546年)先后即位。其后,来自巴塞的法列塔汉(Faletahan)迎娶特朗加纳的妹妹为妻,作为淡目的代表,1527年先后攻占了巽他王国的万丹(Bantam)和巽他·卡拉巴(Sunda Kalapa),并赶走了和巽他王国结盟的葡萄牙人,使淡目王国拥有了全爪哇1/4的北海岸地带。1546年,特朗加纳在攻击巴纳鲁干时,遭遇惨败,淡目王国瞬间分崩离析,其子帕拉华打(Prawata)即位后,其统治范围仅在淡目城市范围之内。1556年,法列塔汉的儿子哈山·乌丁(Hassan Udin)宣布脱离淡目,自称为万丹苏丹一世,建立了万丹王朝。中爪哇的南方内陆国家的地位日益凸显,1568年,原宾珍(Pengging)王国王子查卡·丁葛(Jaka Tingkir)建立了帕章王朝,势力逐渐波及东爪哇的港口城市,包括西达尤、泗水等地。1575年,苏多危查雅仙纳巴狄(Sutavijaya Senapati)建立马打蓝王朝。公元1613年苏丹阿贡(Sultan Agung;即仑珊Rangsang)即位,公元1615至1625年间,先后攻占巴苏鲁安、帕章、杜板、泗水,取代东爪哇各国的海上霸权。
殖民地时期(17世纪至1949年)
公元1510年葡萄牙人夺去了果亚(Goa)开始控制印度洋的海上贸易,穆斯林船只可以通行于马六甲海峡,收集来自孟加拉、缅甸、苏门答腊岛的商品。1511年,葡萄牙人攻占马六甲王国的时间,标志着印度尼西亚历史的转折。1595年,荷兰首支远征探险队出航,途经好望角到达东印度群岛,1600年安汶首领与荷兰人史蒂文·樊·特·海根(Steven van der Haghen)缔结条约,允许对方在安汶建立“远方(公司)城堡”(’Kasteel van Verra),并于1602年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简称V.O.C)。荷兰东印度公司奉行“贸易即xxx”的政策下同葡萄牙人、英国人发生了军事冲突。1609年荷西签订12年停战协议,代表着荷兰东印度公司取得了在摩鹿加群岛的优势地位。1623年,荷英爆发“安汶屠杀”事件,英国势力被逐出安汶。
葡萄牙在马六甲的遗址
荷兰东印度公司商业帝国的缔造(1619年至1684年)
1619年荷兰侵占巴达维亚,设立总督府,印度尼西亚历史上的荷兰殖民统治就此开始。1641年葡属马六甲被荷兰攻陷,这对于印度尼西亚局势而言是一个新的变局。1645年亚莽古纳一世(Amangkurat Ⅰ)继承马打蓝王朝,同意让荷兰人在国土内进行自由贸易,而荷方则同意让马打蓝居民安全的在摩鹿加群岛贸易,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贸易垄断能力xxx加强。1650年,荷兰的不当开采行为引起当地民众不满,土拉底苏丹敏达沙(Mandar Shah)被捕,荷方胁迫其签署协定,同意在本地随意砍伐丁香树。1667年,万丹王朝国王哈山·乌丁也被迫与荷兰签订《邦伽雅条约》(Treaty of Bongaya),承认荷兰的宗主权。1684年,荷兰殖民者利用万丹苏丹与其子阿蒲加哈的矛盾于签订不平等条约,确认荷兰在万丹以及苏门答腊属地享有贸易垄断权并支付荷兰军队的开销。荷兰殖民者控制了印度尼西亚的主要产品香料和经济作物咖啡,并靠它们在欧洲市场销售获得了巨额利润。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兴盛与灭亡(1684年至1799年)
马打蓝王朝在亚莽古纳三世在位时期,与叔父布戈亲王(Pangeran Puger)发生争执,布戈亲王在荷兰的帮助下攻占马打蓝首都卡达苏拉(Kartasura)登基为巴古布武诺一世(Pakubuwono Ⅰ),并在1705年与荷兰签订条约,荷方再次获得了罗沙利河(Losari)以北,杜南河(Donan)以南的土地,并让荷兰控制马打蓝贸易,驻扎军队。1719年荷兰军队剃除了爪哇东部苏拉巴狄和苏南马斯的全部残余势力。巴古布武诺一世去世之后引发了爪哇第二次继承xxx,荷兰人再次出面将叛乱者流放海外。18世纪初,由于长期的军事作战和贱民买卖,导致了爪哇社会的贫穷化,商品市场迅速萎缩,大总督礼华戴克隆(Zwaardekroon)企图在爪哇引进新的经济作物,代表当地的生产方式,实行残暴的经济剥削和社会统治。1740年,华人不断涌入印度尼西亚地区,荷兰对此深为不满,导致了暴力屠杀,其中有1万名华人惨遭杀害,史称“红溪事件”,巴达维亚商业因此骤停,给荷兰东印度公司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巴古布武诺二世由于支持华人而受到荷兰针对,1743年被迫割让北海岸领土,将首都从卡达苏拉迁至梭罗(Solo)。荷兰人则在爪哇北部,以三宝垄为中心,建立了北岸省。公元1749年至公元1757年间,荷兰再次卷入了爪哇的继承xxx,1751年荷兰遭遇军事挫败,芒古·布米(Mangku Bumi)击败荷军并杀害荷兰指挥官,1755年与荷兰缔结和约,芒古·布米称号苏丹亚莽古(Sultan Amangku Buwono),建都日惹(Jogjalarata),承认荷兰宗主权,并获得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块领地。马打蓝另一侧的王国万丹同样爆发了内乱,直到1753年新苏丹王逊位,库斯狄(Pangeran Gusti)继位,才恢复平静。至此荷兰东印度公司占领了整个爪哇岛除最东端苏拉巴狄以外的领土。而在苏门答腊岛的西北端,1783年,荷兰先发制人将舰队开到了亚齐(Aceh)首都古打拉阇(Kutaraja),逼迫亚齐苏丹承认荷兰的殖民统治,在苏丹拒绝后,xxx爆发,亚齐首都陷落,苏丹不久也去世。
荷兰东印度公司
1784年,荷兰与英国签订《巴黎条约》,打破了荷兰的垄断地位;1795年荷兰共和派发动政变,法国军队进军荷兰,推翻了威廉五世,建立巴达维亚共和国,次年三月,荷兰共和国政府设立专门机构接手了东印度公司全部的商业活动,180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解散,荷兰政府继而成立荷属东印度接管印度尼西亚殖民地。1806年,路易波拿巴(Louis Bonaparte) 入主巴达维亚共和国,该王国被荷兰王国取代。
英国统治与改革(1811年至1816年)
1811年,英国攻占爪哇,荷兰被迫将爪哇以及所属的巨港、帝汶、望加锡等地拱手交出。英殖民期间,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以土地课税和货币地租制取代了强迫种植制和强迫供应制,其次还完善了司法和行政体系。1816年,由于荷兰重新独立以及英荷伦敦条约的签订,印度尼西亚重新被移交给荷兰。
再次被荷兰统治(1816年至1949年)
1825年至1830年,杜·巴斯·戴·基赛里士(Du Bus de Gisignies)担任荷兰特派员期间,爆发了爪哇xxx。1825年5月,荷兰人在修建公路时不顾日惹苏丹阿莽古布武鲁三世长子狄波·尼哥罗(Dipo Negoro)的反对冒然穿越王室墓地,并在7月企图拘留狄波·尼哥罗,其后狄波·尼哥罗和其叔父莽古·埔米(Mangku Bumi)聚众开始揭竿xxx,不久之后群起响应,1828年狄波·尼哥罗自立苏丹,但在战场上却连连失败,丢失众多领土。1829年,莽古·埔米在失望之余向荷兰投降。1863年,樊德布狄(van der Putte)担任荷兰政府的殖民部长,用税收取代了原来的强迫种植制度,1862年荷兰殖民当局宣布放弃经济作物的垄断贸易,但咖啡的强迫种植制度仍然保留下来,直到1917年才被取消,包税制也被长期保留,尤其是鸦片和当铺的承包,一直被保留到了1927年。此前陷落的亚齐王国也在1873年至1913年间发动了长达40年的反抗运动,削弱了荷兰人的力量,束缚了殖民地的军事力量。除了苏门答腊岛以外,荷兰还向其他小岛扩张势力,1895年统治了龙目岛(Lombok)、1888年控制了万丹、1904年攻占占碑、1905年攻占邦尼首都、1906年统治峇厘岛。
20世纪初受到荷兰殖民统治影响,近代工业和种植园的随之发展,印度尼西亚出现了历史上的xxx批近代产业工人和农业工人。在1905年,印度尼西亚诞生了xxx个工会组织——铁路工会。此后,其他工会组织也相继成立。同时,爪哇出现民族觉醒的迹象,如雅珍·卡蒂妮(Agjeng Kartini)是印度尼西亚xxx代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重视妇女解放;1908年,怀丁·苏帝拉·巫沙达(Waidin Sudira Usada)成立了xxx个民族主义协会——至善社(Budi Utomo);1911年伊斯兰联盟成立,其领袖是欧玛·赛义德·朱克罗(Omar Said Tjokro Aminoto)。同时伊斯兰教现代改革思潮也开始席卷印度尼西亚地区,开始对《古兰经》进行合理解释,改革传统习惯,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920年,印度尼西亚xxx成立。1926年11月,印度尼西亚xxx在万丹、巴达维亚和勃良安(Preanger)发动xxx。此次xxx在不久后便被镇压,约2万人被捕,4500人被处死或判徒刑,1000多人被流放,是印度尼西亚史上的xxx次民族大xxx。在这之后,还有代表印度尼西亚民族资产阶级的民族党进行过反殖民的尝试,以失败告终。1935年,苏多摩(Sutomo)所领导的印度尼西亚人民联盟与至善社合并,成为大印度尼西亚党,主要讨论国民议会以及社会经济的课题。1939年政治局势发生改变,经过多方努力,一个新的、统一的战线组织——印度尼西亚政治联盟(简称GAPI)成立,联盟纲领为:1.争取自治;2.国家统一;3.民主选举印度尼西亚国会;4.与荷兰团结起来建立反法西斯阵线。同年12月,印度尼西亚政治联盟在巴达维亚召开“印度尼西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40年,德国入侵荷兰本土,荷兰政府才含糊的许诺战后召开自治会议。
荷兰沦陷后,1942年日本的入侵和占领结束了荷兰的统治,为了拉拢民族主义分子,日本占领当局在1943年3月成立“人民力量中心”,并由苏卡诺、哈达、迈苏尔领导,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主导地位急转直下。1945年7月底,原军区占领军首脑在新加坡举行会议,给予有条件的“独立”,8月印度尼西亚独立筹备委员会成立,有影响力的民族主义xxx苏卡诺哈达宣布印度尼西亚独立。1946年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代表人速丹·沙里尔(Sutan Sjahrir)与荷兰樊·穆克(Van Mook)展开谈判,荷兰坚持自己对印度尼西亚的统治主权,荷兰试图重建他们的统治。同年十月,在英国的支持下,荷兰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签订停火协议,达成《林雅椰蒂协定》,协定规定荷兰应当承认共和国是爪哇。马都拉和苏门答腊的事实政权。但该协定在1947年3月25日才生效,而在1946年11月末在英军撤回之后,荷兰接管了英军所有的军事要地,xxx巩固了自己的位置。1947年7月20日,荷兰对共和国领土发动攻势,宣称这只不过是恢复殖民秩序的“警察行动”,不久便深入共和国领土。1947年8月1日,联合国安理会接受印度和澳大利亚提案,就印度尼西亚独立问题展开讨论,12月8日美军“伦维尔”号停泊至雅加达,就独立一事进行谈判,签订《伦维尔条约》。1948年与印度尼西亚社会党左翼联合。同年9月哈达政府在美、荷政府支持下借口印度尼西亚xxx企图“推翻印度尼西亚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对其进行残酷镇压,上万印度尼西亚xxx人、包括xxx被屠杀。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茉莉芬事件”。1949年7月,在美军的参与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与其他地区合众国家在日惹讨论组织联邦政府,会议决定将“印度尼西亚合众国”改为“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同年8月23日至11月2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其他地区合众国、荷兰和联合国印度尼西亚委员会四方代表在海牙召开圆桌会议,通过《圆桌会议协定》,规定荷兰应在1949年12月30日,将主权移交给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1949年12月14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及其他邦国签署《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宪法》,苏卡诺任总统,哈达任副总统,12月19日联邦内阁成立,12月27日,雅加达和阿姆斯特丹分别举行交接仪式,荷兰朱莉安娜女王签署文件,正式承认印度尼西亚的独立。
现代化国家(1949年至今)
议会民主时期(1949年至1957年)
1950年开始,印度尼西亚的联邦制开始逐渐向统一的共和国迈进,各国纷纷并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8月15日,苏卡诺正式宣布成立统一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颁布了临时宪法,纳希尔(Mohammad Natsir)成为xxx任内阁领导。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1950年9月27日,印度尼西亚加入联合国。1950至1959年,印度尼西亚实行西方议会民主制,不同性质的政党并存,派系林立。
1951年四月,第二任内阁(1951.04~1952.02)由苏基曼领导的第二届内阁上台,明显打击共和党,1951年6~8月里爆发了一连串罢工事件,8月中旬以后共和党xxx艾迪、鲁克曼和佐多被迫藏匿,促使共和党意识到建立群众基础的重要性。同时,驻扎南苏拉威西的卡哈(Kahar Muzakkar)不满军队整编发动叛乱,1952年外交部部长与美国签订《共同安全法案》引发民众不满,苏基曼政府因此倒台。其后国民党韦洛坡(Wilopo)所领导的内阁(1952.04~1653.05)执政,同年9月国会反动派发言人提出国防部部长不信任案,要求改组国防部和军队中央领导机构,而军队中央领导在10月17日爆发政治反击,要求苏卡诺解散国会,1953年1月亚莽古布武诺九世刺球国防部部长职务,同年6月韦洛坡向总理苏卡诺总统请辞。国民党阿里(Ali Sastroamidjojo)组建内阁(1953.07~1955.07),阿里政府统治时期,政策倾向民族主义,提出维护和发展民族企业的口号,实施“印度尼西亚化”的政策。1955年7月下旬,在苏卡诺前往麦加朝圣的途中,宗联会不满阿里政府统治,阿里被迫下台,随之产生的是玛斯友美党的布哈努汀(Burhanuddin Harahap)领导的新政府(1955.08~1956.03)上台。1955年11月纳苏迅出任陆军参谋长,并马上宣布进行大规模将领调动。军人和相关民间团体再度分裂为两大派系,爆发内乱。1956年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政府与“普世人民战斗宪章”叛乱,同年12月,在阿玛德(Achmad Hussin)的领导和民间力量的的支持下,中苏门答腊的军官们联合起来对抗中央,成立苏中临时政府,推行自治改革;1956年,哈达副总统宣布辞职,1957年3月苏拉威西第7军区司令加入叛乱,建立军事政府,阿里政府被迫在3月14日宣布下台。
指导民主时期(1957年至1966年)
1957年2月,苏加诺宣布了他自己对印度尼西亚政府的构想——“指导民主”。他批评西方自由民主不适合印度尼西亚的情况,呼吁建立一个基于本土程序的“有指导的民主”的政治制度,以及各政党必须互相合作,建立一个“纳沙共”(Nsakom)政府。1957年4月,苏卡诺更自我任命组成超议会内阁,任命朱安达(Juanda Kartawijaya)出任总理。宣布解除xxx围剿状态,开始“有领导的民主”,1959年7月,苏加诺宣布恢复“四五宪法”,提出民族主义、宗教和共产主义三种思潮合作的思想。1962~1963年,由于荷兰在西伊里安的领土争端问题,党内政治出现动摇,发生伊里安(西新几内亚)运动。1963年,苏卡诺宣布不能够接受马来西亚建国计划,而印度尼西亚中情局首长苏班狄力罗(Surbandrio)更形容印度尼西亚将采取“对抗”的态度,同年8月,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断绝外交关系,9月25日,苏卡诺宣布要“粉碎马来西亚”,导致了为时三年(1963~1965年)的“对抗马来西亚”运动。
1965年9月30日,苏加诺警卫团的翁东营长发起了“九·三零”运动,并宣布成立一个“xxx委员会”来夺取政权。印共坚持认为,政变企图是军队的内部事务,而军队领导层坚持认为这是印度尼西亚xxx夺取政权的阴谋的一部分,并随后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清除所认为的共产主义威胁的任务。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军方在整个爪哇岛和巴厘岛屠杀了xxx人和所谓的xxx人;据估计,被杀害的人数从80,000到超过1,000,000不等。在随后的几年里,xxx员、被指控的xxx员及其家人经常被剥夺基本权利。1965年10月1日,陆军战略预备队司令苏哈托(Haji Mohammad Suharto)已临时指挥军队,并对”九三零运动”的发起者采取军事行动,结果大规模xxx和处决了印度尼西亚xxx人和同情者。1966年,苏加诺通过3月11日“指令书”,将政权交给苏哈托,新秩序政权开始。
苏哈托时期(1967年至1997年)
1966年3月11日,苏哈托宣誓就任总统,并于次日宣布解散印度尼西亚xxx。1968年,来自军队的苏哈托成为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统。他结束了苏加诺的“旧秩序”,开始了“新秩序”,推行反共和反华政策,向往西方。1975年11月28日,印度尼西亚东南角落的东帝汶宣布脱离葡萄牙殖民统治,而领导独立建国运动的是东帝汶独立xxx战线(简称:Fretilin),雅加达政府丝毫没有意愿容忍这个独立而又左倾的国家,同年12月7日,印度尼西亚发动海、陆、空军共数万士兵入侵东帝汶,1976年7月,印度尼西亚国会通过合并东帝汶的特别法案,将其归为印度尼西亚的第27省。
1997年下半年,印度尼西亚经历了金融危机和严重的政治动荡。1998年3月,苏哈托第七次当选为总统,技术专家哈比比(Bacharuddin Jusuf Habibe)担任副总统。1998年5月13日和14日,因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带来了大规模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导致基本的主食成本急剧上升。在日益紧张的政治局势中,学生领导的大规模示威活动要求结束军方的新秩序政权,公众对苏哈托总统长期统治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从1997年12月到1998年2月中旬,学生的抗议活动主要发生在首都雅加达之外,如日惹、泗水和万隆(Bandung)。然而,从2月底开始,抗议活动在雅加达和周边地区愈演愈烈。军政府试图通过将印度尼西亚的华裔社区作为替罪羊来转移民众的愤怒,指责他们在经济崩溃中扮演了一个角色,这随后引发了民众的愤怒。在随后的两天里,有1000多人被杀,约有400名华裔妇女和女孩被强奸,属于印度尼西亚华人的商店和房屋被抢劫和破坏。一周之内,苏哈托下台,军政府倒台。这是几十年来最严重的针对华人的暴乱,给华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并导致了印度尼西亚的普遍政治动荡和社会危机。5月20日,苏哈托被迫将权力移交给副总统哈比比,哈比比成为印度尼西亚的第三任总统。印度尼西亚开始了向民主改革过渡的时期。
后苏哈托时期(1998年至今)
整体而言,印度尼西亚政治在哈比比执政下走向开放和民主化。哈比比登上总统之位后,释放了大量的政治犯,其中包括分离运动分子和前xxx人等等。政治气氛改善,新的政党也紛紛出現。默哈末狄雅的阿敏萊斯成立国民信念党(Partai Amanat Nasional,简称PAN),奉行民主和世俗资本主义路线。阿都拉曼则以宗联会为基础,设立国家醒觉党(Partai Kebangkitan Bangsa,简称PKB)。苏加诺的女儿梅加瓦蒂·苏加诺(Megawati Soekarnoputri)在1996年被逐出印度尼西亚民主党后,于1998年成立了一个新的政党——印度尼西亚民主斗争党(简称PDI-P),受到相当多民众的支持。戈尔卡和联发党依旧存在,前者努力企图摆脱旧日的污点,自称为“新戈豳卡”,该党主要派系坚定支持着哈比比。不过示威活动仍在雅加达和其他大城市成为家常便饭的景象。他們要求审判苏哈托、终结xxx部队在政治上的介入、恢复经济稳定,以及哈比比下台。1998年11月,人民协商会议決定在翌年5或6月举行全国选举。另外,它也通过决议削减xxx部队在议会的席次、调查苏哈托贪污案。到1999年4月大选前夕,共有四十八个政党正式向政府登记。同年,东帝汶宣布独立。1999年6月7日国会大选正式举行,选举结果显示梅加瓦蒂的民主斗争党成为xxx政党。1999年10月19日哈比比下台。2001年7月23日,印度尼西亚人民协会任命梅加瓦蒂为印度尼西亚第五任总统,也是印度尼西亚历史上xxx位女总统。。并组成了三十二人的“彩虹内阁”。
2004年进行印度尼西亚首次总统直选,苏西诺担任印度尼西亚第6任总统。2009年7月,苏西洛(Susilo Bambang Yudhoyono)和前央行行长布迪约诺(Boediono)在印度尼西亚第二次总统直选中赢得了xxx轮选举。2014年7月,雅加达省长佐科·维多多和前副总统尤素夫·卡拉(Jusuf Kalla)赢得了印度尼西亚第三次直接总统选举。2019年4月,总统和议会选举同时举行。佐科·维多多以55.5%的选票与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教法学者委员会主席马鲁夫(Ma'ruf Amin)一起赢得了总统选举,并于2019年10月上任,任期至2024年10月。2022年1月18日,印度尼西亚众议院在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国家首都的法律草案。印度尼西亚计划将其首都从雅加达迁至东加里曼丹省,新首都距离雅加达约2000公里。当地时间2024年2月14日,印度尼西亚举行总统选举。普拉博沃·苏比安托搭档第七任总统佐科长子吉布兰·拉卡布明·拉卡,赢得正副总统选举。
地理
编辑位置境域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横跨赤道,经纬度位置大致在东经94°45′~141°05′,北纬6°08′~南纬11°15′之间。印度尼西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世界上xxx的岛国、xxx的群岛国家。全国被划分为三个时区:西部、中部和东部。西部时区:东经105度,属于东七区。包括苏门答腊、爪哇、西加里曼丹和中加里曼丹省。中部时区:东经120度,属于东八区。包括东加里曼丹、南加里曼丹、整个苏拉威西岛、巴厘岛、西努沙登加拉、东努沙登加拉和东帝汶。东部时区:东经135度,属于东九区。包括马鲁古和伊里安查亚省。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和马来西亚接壤,并与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澳大利亚隔海相望。陆地面积为191.4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为316.6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专属经济区),从东到西约为5,100公里,从北到南约为1,800公里。大约由17,508个岛屿组成,其中有7,000多个无人居住。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和新几内亚西部几乎囊括了印度尼西亚四分之三的面积,西里伯斯、爪哇和摩鹿加群岛占印度尼西亚剩余面积的大部分。
印度尼西亚地图
印度尼西亚时区图
气候
印度尼西亚被赤道分割,属于赤道海洋性气候,全年炎热、潮湿多雨,平均温度为25-27摄氏度。其中沿海平原平均温度为28°C,内陆和山区平均温度为26°C,高山地区平均温度为23°C,没有极端的夏季或冬季。
印度尼西亚的降水量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影响,旱季为6月至9月,雨季为12月至3月。受山脉和斜坡的阻挡,从爪哇中部向东到澳大利亚,旱季逐渐明显,帝汶岛和松巴岛在这6~9月很少下雨。印度尼西亚西部和北部地区受向北和向西移动的季风的降水量xxx;苏门答腊岛西部、爪哇岛、巴厘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和伊里安查亚岛是印度尼西亚最潮湿的地区,每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东爪哇、巴厘岛、西里伯斯南部和中部以及东帝汶的降雨量一般在1500至2000毫米之间,而最靠近澳大利亚的小巽他群岛只有1000至1500毫米。但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每年降雨并不总是遵循相同模式。相对湿度在70%到90%之间。由于位于赤道附近,印度尼西亚日照时间全年平均在12小时左右,山区光照充足。
印度尼西亚具有干湿季风气候的特征,表现为西风与东风的季节交替。在雨季,印度尼西亚东部受到来自太平洋东北风的影响,西部受到来自亚洲高压的影响,它们通过赤道,均转向为西北风。因它长途流经海面,给陆上迎风地面带来雨水。在干季来自澳洲大陆的东南风占优势,空气较其它季节为干燥。如果气流经过海面而来,也可使雨量丰盈,如安汶岛(AmbonIs)。
地质
印度尼西亚位于欧亚大陆、印度—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菲律宾海三大主要板块的交界处。西印度尼西亚主要是由大陆地壳支撑,而在东印度尼西亚地区,更多的是弧形地壳和蛇绿岩层,和一些年轻的海洋盆地。3亿年前,冈瓦纳大陆超大陆块与欧亚俯冲边缘相撞,裂开的地层片段重组形成了印度尼西亚群岛。
苏门答腊大范围分布着古生代和中生代的露出岩。地表最古老岩石是石炭纪的沉积,但在马六甲海峡的石油钻孔中,发现可能为泥盆纪的岩石,苏门答腊中心地区钻孔中的花岗岩石为志留纪的。岩脉中的捕虏岩,沉积物中的花岗岩碎屑,和苏门答腊不同地区的高品质变质岩,显示为前石炭纪的结晶基底,与马来半岛之下深层的原生代的基底类似。在苏门答腊西部,古生代沉积年代范围为石炭纪到三叠纪,二叠纪的火山岩与华夏系有联系。这些被认为组成了印度支那—东马来半岛陆块的一部分,是冈瓦纳大陆在泥盆纪时分离出来的。与之相比,在苏门答腊东部,包括卵石泥岩的石炭纪沉积,认为是形成于冰川时期的混积岩。这些表明与温度较低的冈瓦纳大陆有关。石炭纪的岩石和相关的二叠纪和三叠纪的沉积物属于滇缅泰马(Sibumasu)陆块。滇缅泰马陆块和印度支那—东马来半岛陆块的碰撞,在三叠纪时与华北、华南陆块合并。这是印度尼西亚地质演进的xxx步。
中生代时期,受板块活动的影响苏门答腊地块重组,发生过数次花岗岩的岩浆作用,洋内弧与苏门答腊地区于中白垩世发生过碰,增加了弧岩和蛇绿岩到苏门答腊南端。在白垩纪时期,印度向北移动,并在新生代早期与亚洲碰撞,随后转向苏门答腊西部。苏门答腊地区所广泛分布的古生代和中生代的露出岩,以及不同地区的高品质变质岩,显示为前石炭纪的结晶基底,与马来半岛的基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苏门答腊西部,古生代沉积年代范围为石炭纪到三叠纪,在苏门答腊东部分布有大量冰川时期形成的混积岩。
到了新生代,印度尼西亚新生代岩石主要位于巽他大陆及其周围的沉积盆地中,新几内亚地区形成了广泛的碳酸盐沉积物。由于澳大利亚板块和巽他大陆板块,以及澳大利亚板块和哈马黑拉岛弧之间的运动,苏拉威西岛的蛇绿岩层广泛分布在巽他大陆和澳大利亚板块之间,而摩鹿加群岛北部的蛇绿岩则分布在菲律宾板块弧的部分地区。中新世中期,苏拉威西岛的延伸作用开始。俯冲轴回滚到班达海湾,形成了新第三纪班达火山弧形地带,并开始形成北班达海,佛洛瑞斯海,和后来的南班达海。三四百万年前,在帝汶岛火山弧地带和澳大利亚地缘碰撞,产生逆冲作用,在班达弧北部、弗洛勒斯岛和韦塔岛之形成了新的板块边界。在上新世时期,开始于新几内亚海沟的俯冲作用,深达150公里,并伴随有岩浆作用。新几内亚的主山脉加速升起,山脉达到了其现今的海拔高度,山峰超过了5000米高度并被冰川覆盖现代印度尼西亚地质是新生代时在此边缘俯冲与碰撞的结果。
印度尼西亚主要岛屿的特点是内陆森林茂密的火山山脉向下倾斜,沿海平原被厚厚的冲积沼泽覆盖,而冲积沼泽又溶解成浅海和珊瑚礁。在这个表面之下,印度尼西亚独特而复杂的物理结构包括地壳三个主要部分的交界处,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大陆架、火山山脉和深海海沟。巽他大陆架是亚洲大陆群向南延伸的大陆群,大陆架的南部和西部以深海海沟为界,这些海沟构成了真正的大陆边界。萨胡尔大陆架是澳大利亚大陆块的西北延伸,大陆架的东北方向是一系列的洋槽,西北方向是海槽、一连串的珊瑚礁和一系列海底山脊。印度尼西亚地壳的第三个主要单位是形成日本和菲律宾的山脉带的延伸,山脉在婆罗洲和新几内亚之间向南延伸,包括一系列火山和深海海沟。这三个大陆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目前的陆海构造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误导性,因为位于巽他和萨胡尔大陆架上的海洋很浅,而且在地质上是最近起源的。它们位于大陆上,而不是真正的海底。爪哇海附近的巽他大陆架的地势相对较低,包含几个珊瑚礁,并且不是火山。然而,沿着该大陆架的南海和西里伯斯海延伸的山系标志着亚洲大陆块的外缘,是一个强烈起伏的区域,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带之一。从苏门答腊岛到爪哇岛和小巽他群岛的岛链的外侧(南侧)构成了东南亚大陆的前缘。其特点是活火山,南部和西部以一系列深海海沟为界。在岛屿的内侧(北侧),火山山脉分为沼泽、低地和浅爪哇海。这片避风港形成于更新世末期(约12,000年前),有证据表明,前陆桥促进了植物和动物从亚洲大陆的迁徙。
东南亚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图
地形地貌
印度尼西亚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脉属环太平洋山脉和地中海山脉,平原较少且多分布于沿海地区。伊里安岛(新几内亚岛)西部的查亚峰(Puncak Jaya)是印度尼西亚境内最高峰,海拔5029米,也是新几内亚岛、大洋洲以及马来群岛最高峰。同时,印度尼西亚素有“千岛之国”美称,全国大小岛屿共计17504个,可以划分为四大群岛:大巽他群岛(Sunda Islands)由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等大岛及其附近小岛组成;努沙登加拉群岛(Lesser Sunda Islands)由巴厘岛、龙目岛、松巴岛、松巴哇岛、帝汶岛、弗洛勒斯岛组成;马鲁古群岛(Indonesia)由苏拉威西岛与西巴布亚岛之间的所有岛屿组成;伊里安群岛,包括世界第二大岛伊里安岛的西部及其周边小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伊里安岛(西部)是印度尼西亚的五大岛屿,占印度尼西亚国土面积的92%。
印度尼西亚地形图
海岸线
印度尼西亚岛海岸线绵长,拥有大量的内海与海峡。内海主要有爪哇海、苏拉威西海、弗洛勒斯海、萨武海、塞兰海、班达海、阿拉弗拉海等。除爪哇海和阿拉弗拉海为浅海外,其他多为深海,班达海海槽最深处达7440米。海峡主要有位于苏门答腊岛与马来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苏门答腊岛与爪哇岛之间的巽他海峡、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的龙目海峡、苏门答腊岛与加里曼丹岛之间的卡里马塔海峡、加里曼丹岛与苏拉威西岛之间的望加锡海峡、苏拉威西岛与哈马黑拉岛之间的马鲁古海峡等。这些海峡均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其中马六甲海峡和望加锡海峡的战略位置尤为突出。
马六甲海峡全长约1080千米,西北部最宽达370千米,东南部最窄处为37千米,在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性可与苏伊士运河或巴拿马运河相比。望加锡海峡全长约800千米,宽约250千米,平均水深967米,位于南海、菲律宾至澳大利亚的航线之上,是世界上xxx战略意义的八大海峡之一。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印度尼西亚是多河流国家,但河流一般比较短,从内陆山区直径流向大海。长度在40公里以上的河流多达100余条,其中巴布亚28条,加里曼丹25条,爪哇18条,苏门答腊17条,苏拉威西12条。除巴布亚有几条源于雪山的河流外,其他均为雨水河。印度尼西亚河流水量丰沛,除大岛上的河流外,都比较短小,冲刷力强,水土流失较严重。各河沉积物多,水温较高,水生物丰富。
卡普阿斯河(Kapuas River)
卡普阿斯河是印度尼西亚婆罗洲西部(加里曼丹)的主要水道,也是印度尼西亚最长的河流。发源于该岛中部的卡普阿斯胡卢(Kapuas Hulu),向西南偏西流经西加里曼丹省,全长1143公里,河流出口在坤甸(Pontianak)。它在蓬蒂亚纳克西南偏西的一个巨大的沼泽三角洲到达中国南海。卡普阿斯河的大部分长度都可以通航。
穆西河(Musi River)
穆西河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的干流,长约525公里,流域面积为63,500平方公里。它发源于巴里桑山脉(Pegunungan Barisan)的卡巴山(Gunung Kaba),先是东南偏南,然后向东北流,穿过巨港上区的山脉,进入特宾廷宜的第三纪丘陵区。穆西河在巨港附近汇入奥甘河和科梅林河,下游50英里,穿过一个大三角洲,然后进入塞拉特(海峡)邦加。它的深度足以容纳巨港下方的远洋船只。
梭罗河(Bengawan Solo River)
梭罗河位于中爪哇省,发源于拉武火山和南部石灰岩山脉的斜坡上,向北流,然后向东流入爪哇海,长540公里,位于泗水西北部的马都拉岛对面。为了减少马都拉海峡和爪哇岛泗水北部海峡之间的淤积,梭罗河的主河口被改道向北。在旱季,大部分河床都是干涸的。该河获得许多诗歌赞美,考古学家在河边曾发现直立猿人化石。
湖泊
印度尼西亚沿海岸线狭长,形成许多了湖泊。在山区,多为火山湖。印度尼西亚较大的湖泊共51个,其中苏门答腊17个,加里曼丹11个,巴布亚10个,苏拉威西8个,巴厘4个,龙目1个。xxx的当属苏门答腊的多巴湖(Toba),它位于印度尼西亚北部,海拔约900米,面积约1140平方公里。最美的是东努沙登加拉的三色瑚(Kelimutu Crater Lake)。
多巴湖(Toba)
多巴湖是一座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达腊岛北部的火山湖,形成于75500年前的一次火山大喷发,呈菱形,海拔905米,长100公里,宽30公里,最深处505米,其湖心岛面积1,300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湖,也是海拔最高和最深的大湖之一。
多巴湖
克里穆图火山湖(Kelimutu Crater Lake)
克里穆图火山湖位于印度尼西亚弗洛雷斯岛(Flores Island, Indonesia)。克里穆图意为“沸腾的湖水”,又可以分为“老人湖”“青年湖”“幽灵湖”。由于克里穆图的三个火山口冒出的气体里面化学物质都不一样,发生的化学反应和化学物质也不一样。让三个火山湖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时是祖母石绿、深红色或墨黑色,有时又变为蓝色或碧绿色。
克里穆图火山湖
地下水
印度尼西亚地下水总潜力为457.40亿立方米/年,但由于大多数地下水补给口都通向河流,因此安全产量估计为13.7亿立方米每年。巴厘岛和努沙登加拉岛、爪哇岛和苏拉威西岛的安全产量估计值最低(400-7700百万立方米/年),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和巴布亚岛的安全收益估计值最高(26000-59000百万立方米/年)。巴布亚南部和西部、南加里曼丹、东苏门答腊、南苏拉威西和爪哇北部平原的部分地区含水层生产力较高。爪哇的含水层是特别重要的饮用水供应来源。爪哇岛北海岸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冲积平原,有一个浅的非承压含水层和许多承压层。
海洋
海流
印度尼西亚海位于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汇的海域,既是全球xxx发生在热带大洋间的海流———印度尼西亚贯穿流所在的海域,也是大气沃克环流上升支所在的海域,因而“处于更大尺度海气系统的关键位置”,对区域乃至全球海洋环境、生态系统和气候都有重要影响。除了提供热带印太洋际输运通道,从而维持热带印太热盐平衡,并为全球大洋传送带(The Great Ocean Conveyor)提供热带回流通道之外,印度尼西亚海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活跃的垂向混合,能将温跃层以下的海水卷入混合层,显著降低海表温度,随后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区域乃至全球海洋环境、生态系统和气候。
潮汐
印度尼西亚海域的潮汐现象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复杂的海岸几何形状,狭窄的海峡和无数的小岛,宽阔的浅水架旁崎岖的海底地形,以及来自毗邻的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大量潮汐能输入,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三维干扰波系。海洋具有多个圆形竞技场(由于潮汐波的抵消,海洋中的潮汐振幅为零的点)、强潮流、残余环流、内波和孤立子。日潮异常强烈,在一些海岸线上占主导地位。
“反向印度洋水团”是指从印度洋通过翁拜海峡和帝汶海峡等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重要的出口海峡反向进入印尼海的水团,该水团携带印度洋水团属性,且运动方向与ITF相反。爪哇海潜流和卢文潜流为该水团的主要来源;该水团进入印尼海经混合后会有大概一半的水体进入太平洋,最终汇入北赤道逆流和北赤道中层流,另外一半水体汇入ITF再次返回印度洋;该水体使印尼海温度降低、盐度和密度增大。
水利工程
水坝
截止2011年,印度尼西亚共修建大坝242个(下表仅列举部分)
序列 | 大坝名称 | 所在城市 | 建成年代 | 大坝高度(单位:米) | 蓄水量(单位:百万立方米) | 水库面积 (单位:平方公里) |
1 | Nglangon | 克罗坡安( Grobogan) | 1914 | 21 | 2.5 | 2.7 |
2 | Prijen | 拉蒙岸(Lamongan) | 1916 | 23 | 12.1 | 23 |
3 | Tempuran | 布劳拉(Blora) | 1916 | 17.8 | 21.43 | 4.3 |
4 | Greneng | 班查内加拉 班查内加拉(Banjarnegara) | 1919 | 11.7 | 2.3 | 4.99 |
5 | Delingan | 卡朗安耶 卡朗安耶(Karang Anyar) | 1923 | 27 | 3.97 | 12 |
6 | Cileunca | 万隆(Bandung) | 1924 | 19 | 12 | 21 |
7 | Cipanunjang | 1930 | 33.85 | 24.5 | 7.8 | |
8 | Gunung Rowo | 巴淡(Pati) | 1925 | 20.5 | 5.25 | 10.45 |
9 | Gembong | 1933 | 38 | 9.6 | 15 | |
10 | Ngebel | 波诺罗哥(Ponorogo) | 1930 | 42 | 23.5 | 1.5 |
11 | Cengklik | 博约拉里(Boyolali) | 1931 | 14.5 | 11.08 | 10.69 |
12 | Soetami | 玛琅(Malang) | 1973 | 97.5 | 390 | 2050 |
13 | Pacal | 新埠头(Bojonegoro) | 1933 | 35 | 41.18 | 3.6 |
14 | Penjalin | 勿里碧(Brebes) | 1934 | 22.64 | 10.6 | 4.4 |
15 | Malahayu | 1940 | 31.35 | 52.48 | 63 | |
16 | Krisak | 沃诺吉里(Wonogiri) | 1943 | 20 | 3.717 | 3.5 |
17 | Ngancar | 1946 | 25.4 | 2.87 | 12.41 | |
18 | Kedung Bendo | 茉莉芬(Madiun) | 1948 | 17 | 1.7 | 5 |
19 | Cacaban | 直葛(Tegal) | 1958 | 38 | 101.7 | 59 |
20 | Sengguruh | 玛琅(Malang) | 1958 | 34 | 24.5 | 2.4 |
水库
巴卡鲁(Bakaru)水电站是印度尼西亚南苏拉威西地区的主要电力供应来源,400年总装机容量约为2008兆瓦。巴卡鲁大坝于1991年完工,位于马马萨河上。巴卡鲁工厂目前的装机容量为126兆瓦(包括两台63兆瓦的混流式涡轮机),xxx扬程为322.2米,设计排水量为45立方米/秒。该项目由一座16.5米高的混凝土重力坝组成,波峰长度为122.5米,配有两个钢辊冲洗闸门,两个钢辊调节闸门和四个径向溢洪道闸门。溢洪道的泄洪能力为2,500 立方米每秒。大坝位于河流明显落差的上边缘,原始河床坡度(沉积前)紧邻大坝上游的1/570,增加到1/5.8,大坝下游有大量岩石。
印度尼西亚佳蒂格德大坝水库是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标杆工程之一。大坝水库于2015年下闸蓄水,在2020年4月13日晚首次达到正常蓄水位260米高程,库容达9.8亿立方米,可保证下游750平方公里地区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9万公顷灌区可获得稳定的水量。
佳蒂格德大坝水库
截止2023年7月5日,印度尼西亚首座抽水蓄能电站——上西索堪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工程建设拉开序幕。该电站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索堪河上游流域,设计4台260兆瓦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040兆瓦。是印度尼西亚政府推进“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比23%”目标以及实现国家能源转型的标志性项目。
土壤
印度尼西亚的土壤体现了气候与烃源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爪哇岛的岩石主要是安山岩火山岩(主要由低聚石或长石矿物组成的深灰色岩石),而流纹岩(花岗岩的酸性熔岩形式)在苏门答腊岛占主导地位,廖内群岛的主要是花岗岩,加里曼丹有花岗岩和沉积物,以及新几内亚西部的沉积物。在潮湿地区产生的土壤主要是红土(含有氧化铁和氢氧化铝),并且根据烃源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肥力,包括重黑色或灰黑色的玛格丽特土壤和石灰岩土壤。黑土生长在具有明显旱季的地区。
其中最肥沃的土壤是安藤土壤,其发育在苏门答腊东北海岸的安山岩火山沉积物上。高度肥沃的土壤,也来自或富含基本的安山岩火山物质,同样出现在爪哇岛和西里伯斯。有价值的火山灰通过风力输送,并作为一层均匀的新鲜无机物质沉积在地表上,也作为悬浮物质在溪流和灌溉渠道中携带。从土壤中浸出的矿物质被河流的冲积沉积物所取代,如在加里曼丹的某些地区,或被蓄水或水稻梯田中的沉积所取代。
总的来说,印度尼西亚大部分地区持续的高温和强降水造成了快速侵蚀和深层化学风化和淋溶,这通常会产生贫瘠的土壤。在加里曼丹等热带雨林覆盖的地区,土壤受到森林循环的保护;当植物死亡时,它们会迅速分解,释放出被新植被生长重新吸收的营养物质。虽然这些土壤支持茂盛的生长,但无法支持大量的农业人口,因为砍伐森林会破坏循环并导致土壤加速退化。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2021年数据,印度尼西亚可利用土地面积共1,892,555平方公里,林地面积约有915,277平方公里。农业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34.1%,可耕地面积占13.9%,xxx农田占14.4%,林地面积占48.4%。
按照土地利用的关键性来划分其中包括471.2万公顷的潜在关键土地、189.3万公顷的半关键土地、124.7万公顷的关键土地和22.4万公顷的极关键土地。农业土地退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表现在土地生产力的日益下降、水文功能的降低和沉积的增加,这些都会逐渐导致大坝、河流和灌溉渠的变浅过程。按照土地生产水平来说,印度尼西亚边缘土壤边缘(生产较低的土壤)位于潮沼泽生态系统下的沼泽泥炭地和酸性含硫土壤中,总面积约为2400万公顷,主要属于酸性红色或黄色灰化土和氧溶胶土。休眠土地(指暂时未开垦或被忽视的土地)与之前分配的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不匹配,如农业、住房、工业和公共服务。根据国家土地局(1988年)的数据,印度尼西亚的睡眠用地总量约为1132 000公顷,包括1026 000公顷(占55%)的未开垦农业用地、24000公顷(占14%)的住房面积、15000公顷(占8%)的工业用地、9500公顷(占6%)的服务业用地和其他用地。
矿产资源
印度尼西亚富含石油、天然气以及煤、锡、铝矾土、镍、铜、金、银等矿产资源。矿业在印度尼西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产值占GDP的10%左右石油储量约为97亿桶(13.1亿吨),主要在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斯兰岛和伊里安查亚岛。印度尼西亚还拥有巨大的天然气储量,已探明储量为4.8万亿~5.1万亿立方米。煤炭已探明储量193亿吨,潜在储量可达900亿吨以上主要在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和苏拉威西岛。大多数煤矿都是露天矿,开采条件好,煤质好。印度尼西亚还有丰富的镰和金刚石,以及丰富的铀、镇、铜、铭、铝矶土、锺等。亚洲地区是印度尼西亚煤炭出口的最重要目的地,占总出口量的70%以上,其次是欧洲和美洲。亚洲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包括印度、日本和中国。
地热资源
印度尼西亚有120多座活火山,是世界上火山最活跃的国家之一。虽然多火山的特点也导致该地频繁的地震,但火山使印度尼西亚可以通过利用地球产生的热量产生地热能,即通过使用来自地下水库的蒸汽为发电的涡轮机提供动力。印度尼西亚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xxx的地热能源大国之一。
2022年,印度尼西亚地热能源生产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并且拥有世界上xxx的地热能源潜力。印度尼西亚拥有全球约40%的潜在地热资源,印度尼西亚政府已将该行业确定为印度尼西亚能源可持续性目标的关键。尽管印度尼西亚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印度尼西亚目前地热资源开发存在困难的监管环境,也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不过,该行业呈现出良好的长期潜力,政府已将地热产能目标定为到2025年达到5000MW。根据国家能源总体规划(RUEN),印度尼西亚计划到2025年达到7.24千兆瓦的地热发电量,到2035年达到9.3千兆瓦。
森林资源
森林面积1.37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60%。为保护森林资源,印度尼西亚宣布自2002年起禁止出口原木。印度尼西亚以其热带树木如铁木、檀香木、乌木和袖木而闻名。印度尼西亚的森林中盛产木质藤条(supplejack)。数以千计的植物物种被直接或间接地用于经济目的。印度尼西亚最重要的植被类型是混合低地和丘陵热带雨林,出现在1500米以下。它的特点是有大量的物种,包括高冠和支撑的树木和木质,厚茎藤本植物(攀缘植物)。附生植物(从空气中获取营养的植物,通常以其他植物为食),如兰花和蕨类,腐生植物(以死亡或腐烂的物质为食的植物),以及寄生虫都发育得很好。在1500米以上,这片森林让位给以橡树、月桂、茶叶和木兰为主的温带高地森林。印度尼西亚植被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是红树林,其特征是形成高跷或支撑根的树木,这些树木只生长在沿着泥泞海岸的咸水或半咸水中。红树林沼泽广泛分布在苏门答腊东部、加里曼丹南部和新几内亚西部东南部的浅海沿岸。
红树林
水资源
印度尼西亚有5700多条河流,在133个官方河流流域领土内进行管理,这些领土被称为Wilayah Sungai(WS)。印度尼西亚拥有大量的可再生水资源,但水的供应和需求往往不一致。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和巴布亚的淡水资源丰富,人口密度低。但爪哇岛、巴厘岛和小巽他群岛的部分地区人口密集,在旱季会出现缺水情况。特别是在爪哇,河流在旱季流量不足,导致灌溉用水不足。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和巴布亚以及爪哇北方冲积平原都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印度尼西亚通过421个基于水文地质边界的“地下水盆地”来组织和管理地下水地下水的潜在总量为457,400MCM/年,但安全产量估计为137,200MCM/年,因为大多数地下水补给出口流向河流安全产量估计在巴厘、努沙登加拉、爪哇和苏拉威西最低(400~7,700万立方米/年),在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和巴布亚最高(26,000-59,000万立方米/年)在南巴布亚和西巴布亚、南加里曼丹、东苏门答腊、南苏拉威西和爪哇北部平原的部分地区,含水层生产力很高。爪哇的含水层是特别重要的饮用水供应来源。
印度尼西亚水资源分布图
海洋资源
印度尼西亚拥有广阔的海洋和热带气候,适合各种鱼类物种的生长。印度尼西亚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位于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的巴干西亚比亚(Bagan Siapi)被称为全球重要的渔区。这里捕捞各种鱼类,包括金枪鱼、鲤鱼、鱿鱼和贻贝,也包括虾和海藻。印度尼西亚的内陆水域具有数千种鱼类,其中数百种是该地区的特有物种。许多淡水鱼和海水鱼被用作食物,而其他许多鱼,如小咕噜鱼、倒钩鱼和海葵鱼,则被作为观赏性水族箱鱼饲养。不寻常的飞鱼,有超大的胸鳍,在苏拉威西岛沿海很常见。苏门答腊东岸的巴干西亚比亚是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勿里洞沿海产海参,马鲁古群岛沿海产珍珠,马都拉岛沿海产海盐。
同时针对海洋能源,印度尼西亚已把油气勘探、开采的重点转移到了海上,海洋石油天然气的产量所占的比重将不断增加,成为油气产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尼西亚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每年海洋旅游业创汇35亿美元,并为420万人带来就业机会。2012年印度尼西亚接待到访外国游客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804万人次,同比增长5.16%(而全球旅游增长率仅为4%),全年旅游业外汇收入达到90亿美元,同比增长6%。
在海洋化学方面,恩格尔布雷希特(Engelbrecht)等人于1972年开始对印度尼西亚人工纳米颗粒(MNPs)的研究,他们发现了一种来源于从印度尼西亚尼亚斯岛收集的软珊瑚,名为25-羟基-24ξ-甲基胆固醇的化合物。康纳利(Cornery)等人报道了来自印度尼西亚海绵Hyatella sp.的两种新型细胞毒性化合物,月桂酰胺和异月桂酰胺。在过去的十年中,从印度尼西亚海洋生物中发现了数百种新型化合物,其中许多化合物显示出强大的生物活性。在2007至2020年期间,印度尼西亚被膜动物报告了3种生物碱,主要来自膜海鞘科(Didemnidae)和柄海鞘科(Styelidae)。软珊瑚也是新型代谢物的良好来源,并且是众所周知的萜类化合物的生产者,特别是萜烯和类萜类二萜类化合物。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印度尼西亚位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两个主要动物区的过渡地带(以华莱士线为界)之间。动物种类主要分为亚洲和澳洲两类,而巴厘和龙目海峡是亚、澳两洲动物种类分界线,西部的是亚洲种类,东部是澳洲种类。印度尼西亚哺乳动物约650种,禽类约2000余种,昆虫类不计其数。印度尼西亚最常见的哺乳动物是猿猴类,如:加里曼丹的天狗猴、苏拉威西的黑狐猴、苏门答腊的银叶猴和巴厘的长尾猴等;猩猩常见于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岛。印度尼西亚的老虎有3种:加里曼丹虎、爪哇虎和苏门答腊虎。大象常见于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岛,单角犀见于巽他岛。印度尼西亚爬行动物以鳄鱼、巨蜥和蟒蛇为主,其最珍贵的动物是生活在东努沙登加拉岛的科莫多(Komodo)、帝汶岛的飞蜥和巴布亚的有冠鸽等。印度尼西亚禽类主要有爪哇的绿孔雀,苏拉威西、加里曼丹和巴布亚的极乐鸟,东努沙登加拉的长尾鹦鹉,巴厘的班椋鸟,马鲁古的黑头鹦鹉,爪哇和苏门答腊的犀鸟等。由于森林大火、其他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印度尼西亚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珍贵动物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特有物种中的一些已经变得极为罕见。2017年,世界上仅存不到600只野生苏门答腊虎,近年偷猎苏门答腊虎的活动猖獗,每年约有几十只苏门答腊虎死于偷猎者的枪口下。2021年,苏门答腊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濒危(EN)物种。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427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