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阿拉伯语(阿拉伯语:لغةعربية‎),即阿拉伯人的语言,属于亚洲语系闪米特语族内的西南语支,是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联盟22个成员国的官方语言,也是全世界八亿多穆斯林的宗教语言,更是世界诸多国际会议必备的工作语言之一。1974年,阿拉伯语被列为联合国的第六种工作语言。以它为母语的人口达2亿多,全世界范围使用者超过4亿人。“阿拉伯”一词,最早从公元前853年遗留下的亚述王沙尔马那塞尔三世(公元前85...

目录
  1. 1 名称由来
  2. 2 使用主体
  3. 3 历史发展
  4. 历史背景
  5. 闪米特语
  6. 关于闪米特诸语言
  7. 东部语支
  8. 西北语支
  9. 西南语支
  10. 阿拉伯语的起源
  11. 原始阿拉伯语
  12. 南阿拉伯方言群
  13. 北阿拉伯语群
  14. 标准阿拉伯语形成
  15. 贾希利叶方言
  16. 古来氏方言
  17. 阿拉伯语的统一与《古兰经》
  18. 阿拉伯语的统一
  19. 关于《古兰经》
  20. 《古兰经》对阿拉伯语的影响
  1. 牢固确立标准阿拉伯语地位
  2. 促进传播
  3. 推动阿拉伯语语文学科产生和发展
  4. 丰富了阿拉伯语的词汇
  5. 历史上的保护作用
  6. 阿拉伯语的传播
  7. 沙姆地区
  8. 两河流域
  9. 埃及和苏丹
  10. 马格里布等地区
  11. 阿拉伯语的发展
  12. 伊斯兰史前时期(475-622)
  13. 伊斯兰时期(622-750)
  14. 伊斯兰初期(622-661)
  15. 倭马亚朝时期(661-750)
  16. 阿拔斯朝时期(750-1258)
  17. 历时百年的翻译运动
  18. 标准阿拉伯语语法的制定
  19. 文学创作
  20. 蒙、土时期
  1. 蒙古人阶段(1258-1516)
  2. 土耳其人阶段(1516-1798)
  3. 近现代发展(1798-目前)
  4. 复兴阶段(1798-1945)
  5. 蓬勃发展阶段(1945-目前)
  6. 4 地理分布
  7. 5 内部分布
  8. 6 语言特点
  9. 语音
  10. 语法
  11. 词法
  12. 句法
  13. 词汇
  14. 能产性
  15. 词式
  16. 派生
  17. 词根
  18. 新造词
  19. 方言词
  20. 外来词
  1. 特殊词汇
  2. 修辞
  3. 文字
  4. 形成历史
  5. 7 语言保护
  6. 使用现状
  7. 语言危机
  8. 保护措施
  9. 8 语言影响
  10. 海湾阿拉伯语
  11. 回族语言多元化
  12. 希伯来语的语言学
  13. 维吾尔语借词
  14. 英语中的阿拉伯语词汇
  15. 派生语言——西班牙语
  16. 其他语言影响
  17. 9 参考资料

阿拉伯语(阿拉伯语:لغة عربية ‎),即阿拉伯人的语言,属亚洲语系闪米特语族内的西南语支,是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联盟22个成员国的官方语言,也是全世界八亿多穆斯林的宗教语言,更是世界诸多国际会议必备的工作语言之一。1974年,阿拉伯语被列为联合国的第六种工作语言。以它为母语的人口达2亿多,全世界范围使用者超过4亿人。

名称由来

编辑

“阿拉伯”一词,最早从公元前853年遗留下的亚述王沙尔马那塞尔三世(公元前858-前824)的泥版铭文中发现,“阿拉伯”一词被该铭文以楔形文字象形文字)记载,在古希伯来语中意为“沙漠民”。

公元前530年左右,波斯的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中,又出现了“阿拉比亚”一词。后来,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30年),将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人以“阿拉伯人”或“阿拉亚比人”作为称呼。而“阿拉伯人”一词被古代阿拉伯半岛居民首次采用,是在4世纪记载阿拉伯人之王伊姆鲁▪吉斯死亡与事迹的碑文中出现,发展到穆罕默德时代,“阿拉伯人”意指阿拉伯半岛的贝都因人,他们的语言被称为“阿拉伯语”。

使用主体

编辑

阿拉伯语是北非、西亚地区的标准用语。在埃及、也门全体居民几乎都讲阿拉伯语,伊拉克把阿拉伯语作为国语使用,叙利亚、利比亚、摩洛哥地区的人民绝大多数都讲阿拉伯语。黎巴嫩、苏丹的官方语言和沙特阿拉伯通行语言都是阿拉伯语,毛里塔尼亚大约80%的居民讲阿拉伯语,约旦、科威特也都在讲阿拉伯语。

它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宗教语言,随着伊斯兰教典籍《古兰经》的阿拉伯文传播,伊斯兰教的信徒也是使用阿拉伯语的主体对象。

历史发展

编辑

历史背景

闪米特语

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中的“闪”语族。“闪米特”术语是德国东方学家施勒策尔在1781年提出的,是根据西亚、北非语言的近缘关系,以及借用圣经《旧约▪创世纪 》第十章传说的诺亚的3个儿子闪、含、雅弗中“闪”的名字而来。而“闪米特”语族名称是法国学者勒南在1855年最早提出的。

19世纪,语言学家将“闪米特”语族与“含米特”语族确认为是闪含语系的组成体系,其中“闪米特”语族分为闪米特东语支、西南语支、西北语支;“含米特”语族分为古埃及语支、柏柏尔语支、库希特语支、乍得语支。后经法国语言学家科恩的理论与事实研究表明,含米特语与闪米特语族各语支的亲属关系要比各语族间的关系更亲密。

关于闪米特诸语言

原始的阿拉伯半岛地域辽阔,气候干热,环境恶劣,为了生计和生存,阿拉伯半岛的居民被迫向外迁徙,在寻找合适的生存环境中,渐渐形成了诸多的部落,而在不断迁徙和分散中,他们的语言也逐步形成了不同的闪米特方言:东部语支、西北语支、西南语支。

东部语支

东部语支,即阿卡德语支,或叫巴比伦语和阿卡德语。一种是以伊拉克古代地区的阿卡德而称呼,一种是以伊拉克的古城巴比伦而称呼。阿卡德语原是闪米特部落语言,是公元前3500年,从阿拉伯半岛迁移至伊拉克中部定居的部落居民所使用的语言。并借用了公元前2350年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作为阿卡德语的书面表达,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巴比伦方言成为近东地区的共同语,到公元1世纪前,该方言完全消亡。

西北语支

西北语支包含迦南语群和阿拉米语群。迦南语群中主要分为古迦南语、乌加里特语、腓尼基语、希伯来语和摩押语。迦南是历史上和《圣经》中的地名,主要指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地区。约在公元前3000——约前1550年间,闪米特人迁移这一地区,并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成分,其语言为最早的古迦南语。

乌加里特是古代迦南人居住城市,其文字模仿了东闪米特文字的基础。腓尼基是指今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毗邻地区的古名,阿拉伯学术界认为,腓尼基人的祖先是一支闪米特部落,约在公元前2500年前从半岛迁移至腓尼基地区。约在公元前13世纪,腓尼基人受到东闪米特文字与乌加里特文字的启发,创造了22个字母

希伯来语曾通行于巴勒斯坦,是约公元前13世纪征服巴勒斯坦的在西奈半岛与希贾兹北部沙漠地带的闪米特游牧部落使用的语言,是迦南语群中xxx一种目前仍在使用的语言。摩押语与腓尼基语、希伯来语关系密切,是古代约旦东部摩押人使用的语言。

阿拉米人的祖先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闪米特人,最初于公元前15世纪,开始不断向沙姆地区迁移,最后占领了叙利亚、两河流域等地区。在公元前7——前6世纪间阿拉米语逐渐排挤阿卡德语,成为近东(西部亚洲)的通用语言,在公元前300年到公元650年被阿拉伯语取代。

西南语支

西南语支被分为南阿拉伯语群和北阿拉伯语群,南阿拉伯语群中又包含埃塞俄比亚诸语种和南阿拉伯语诸方言。埃塞俄比亚语言保留着最古老的闪米特语形式,如名字不分性,无定冠词等。其中的吉兹语因“吉兹”而得名,意为“自由人”,原是古代由半岛的也门迁至埃塞俄比亚的闪米特部落,后与埃塞俄比亚居民逐渐融合。

语支

语群

方言群

西南支

南阿拉伯语

埃塞俄比亚语种(吉兹语、阿姆哈拉语、提格里尼亚方言、提格雷方言等)

南阿拉伯语方言(麦因方言、赛伯伊方言、盖塔班方言、希木叶尔方言、哈德拉毛方言等)

北阿拉伯语

赛穆德方言、来哈延方言、萨法方言、早期贾希利叶方言、古来氏方言等、标准阿拉伯语

马耳他

阿拉伯语的起源

阿拉伯语源自古语言闪米特语,是古代居住在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闪米特贝杜因人的语言。它属于闪米特语族内的西南语支,从名称上看,有了阿拉伯人的出现,阿拉伯语就诞生了,追溯到文字记载,阿拉伯语的起源实际上指得是阿拉伯文字结构的起源。

原始阿拉伯语

住在阿拉伯半岛的原始阿拉伯人,随着社会分化,开始形成部落式聚居地,分化为各部落方言。他们使用着各自的方言,有南北两大方言分支,南方半岛地区是盖哈坦语,北方半岛地区是阿德南语,方言间的语音、语调、词汇、词义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南阿拉伯方言群

南阿拉伯方言以当时半岛南端的古阿拉伯早期王国的称呼而取名,主要包括麦因方言、赛伯伊方言、盖塔班方言、希木叶尔方言、哈德拉毛方言等。随着朝代更替,文字、语言逐渐存同又存异。其中以约于公元前750年的创造的“穆斯奈德”文字最为出名。同时,赛伯伊方言与麦因方言间某些词汇、代名词和动词上差异xxx,后来这些方言又逐渐被北阿拉伯语同化。

北阿拉伯语群

北阿拉伯语群包括马耳他语、北阿拉伯语,而北阿拉伯语中包括了赛穆德方言、来哈延方言和萨法方言。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4世纪初的萨法铭文,公元前5-前4世纪的来哈延铭文,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4-5世纪的赛穆德铭文记载中显示,这三种方言所使用的文字基本相同,是因为北阿拉伯语的书写字母受到了南阿拉伯语“穆斯奈德”文字的影响。自此,南、北方言的相互磨合一直持续约1000年,为标准阿拉伯语的形成奠定了丰实的语言基础。

标准阿拉伯语形成

标准阿拉伯语自形成而来,各方言逐渐向它靠拢,是北阿拉伯方言历史发展的结果。它的早期形式可分为贾希利叶方言和古来氏方言。

贾希利叶方言

早期贾希利叶方言,采用奈伯特字母书写,于公元328年的纳马拉碑铭中得以证实,记载了公元240-633年的希拉国的历史,文字体采用从右往左字母连写 ,行文中使用了定冠词和虚词连接的文字。这种源于奈伯特字母的早期阿拉伯文字,被公认为是伊斯兰史前最早关于标准阿拉伯文字起源的古代文献。

自纳马拉碑铭之后,相继现身于公元512年的扎卜德铭文和刻于公元568年的哈兰石刻,其扎卜德铭文和哈兰石刻的文字已经摆脱了奈伯特文字的影响,成为比较完整的阿拉伯文字,这三块石碑,是标准阿拉伯语最早的书面形式。

古来氏方言

公元5世纪中叶,古来氏人的部落首领古萨伊(公元480年卒)战胜也门赫扎阿部落。期间,随着经济繁荣、宗教影响、文化交流等,居住在半岛上各部落,以及半岛以北地区(泰米姆、艾赛德、胡扎伊勒等)之间开始密集交往和接触,使得南北各地方言相互融合。这一时期的古来氏方言已然发展成为标准阿拉伯语的基础,并成为半岛通用的语言。阿拉伯文启录的《古兰经》,作为文化精神的纽带,也逐渐形成了标准阿拉伯语体系。

阿拉伯语的统一与《古兰经》

阿拉伯语的统一

公元7世纪上半叶,古来氏族人穆罕穆德(570-632)创立伊斯兰教,又以伊斯兰教之名由岛内向外扩张,阿拉伯人打败波斯、东罗马帝国,征服了西亚北非地区。这阶段阿拉伯人与其对外xxx中俘虏的奴隶同住汉志等地,造成了异族与阿拉伯人间的种族混杂现象。

这些异族人往往按自己本族语的习惯、语法讲阿拉伯语,发音不准且语病百出,同时也使用着不同方言:沙姆地区使用希腊语和古叙利亚语;伊拉克使用古波斯语和阿拉米语;埃及使用希腊语和科普特语;马格里布使用希腊语、柏柏尔语和布匿语。对伊斯兰教典籍《古兰经》的准确一致理解和传播产生了潜在威胁,迫使了穆斯林学者们制定出语音和语法规则,直到公元7世纪末、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661-750)第五任哈里发阿卜杜•马立克颁布命令,规定阿拉伯语为帝国的官方语言。

在语法研究与语法著作的推行下,阿拉伯语成为有章可循,易学易用的大众语言,也促使了阿拉伯语的广泛传播。公元750年,倭马亚王朝灭亡,阿拔斯王朝兴起,阿拉伯人大规模移民至埃及,并同当地居民相互熟悉、学习对方语言。至公元9世纪中叶到10世纪,伊斯兰教开始广泛传播在埃及地区,阿拉伯语成为了埃及地区宗教、政治、学术和教育领域的通用语言。公元11世纪,阿拉伯语取代科普特语,成为埃及人的日常用语。公元12世纪以后,阿拉伯语又取代马格里布地区的方言,成为该地区的通用语。

伊斯兰教在7世纪30年代成为半岛上的统一宗教,对阿拉伯人政治、思想上的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后又伴随着征服运动的完成,伊斯兰教得到迅速传播,逐渐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而《古兰经》又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和最根本的立法依据,也是穆斯林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和一切言行的准则。两者决定了阿拉伯民族打破地域隔阂,让阿拉伯语走向统一。

关于《古兰经》

《古兰经》的本义是“诵读”“朗读”“讲道”,是先知穆罕默德在610年至623年的传教过程中,根据临时发生的事件和社会需要,陆续接受的启示,被穆斯林看成是真主的语言和真主通过天使口授给穆罕默德的启示。

书中内容包罗丰富,除了伊斯兰教教义、教法外,还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被穆斯林认为,在其内容和形式上《古兰经》式独一帜的,有严谨的教法又有优美的故事,其经文在不同场合,根据不同需要,表现的风格也是变化多端的。

由于穆罕默德本人是文盲,不会写字,传授弟子全靠口授,众弟子以学习《古兰经》为重要功课,多能背诵全部《古兰经》,会写字的弟子会将经文内容记录在石板、骨片、兽皮和棕榈叶上,不会写字的就背在心中,这一时期,《古兰经》并未成书。后经过战乱,部分会背诵经文的弟子在战场阵亡,为防止《古兰经》经文的遗失,被在位的哈里发艾卜▪伯克尔组织曾任先知穆罕穆德文书的栽德▪伊本▪萨比特收集、编整和重抄经文,而后与武百耶、阿里、奥斯曼四人重新整理成书。

之后,发生读法、解释上的不一致,被哈里发奥斯曼以古来氏方言为准统一定稿,抄写七部,分存在麦地那、麦加、巴林、也门、库法、巴士拉和大马士革,其他抄本一律焚毁。这种抄本被称为“奥斯曼定本”,是后来通行全世界的《古兰经》的xxx定本,是最早的一部阿拉伯文书,在它之前,阿拉伯人没有书。

《古兰经》对阿拉伯语的影响

《古兰经》是阿拉伯文学史上xxx部成文的xxx影响的散文著作。书中的语言流畅有致,词汇丰富,语言纯正,结构严谨且言简意赅,对阿拉伯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牢固确立标准阿拉伯语地位

以古来氏方言记录的经文也作为标准阿拉伯语的典范开始正式通用和推广。凡是符合《古兰经》的用法的读音、词汇和语法都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它促使了阿拉伯语迅速规范化,有力制约了各地方言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了阿拉伯语迅速书面化,将阿拉伯语最终发展成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官方语言。

促进传播

新入教或改教的穆斯林必须学习阿拉伯语,才能开展宗教活动,在伊斯兰教兴起和传播的过程中,阿拉伯语逐步战胜了当地语言,并逐渐实现统一,成为法定的官方语言和民间通用语言。也令阿拉伯文字成为大众化的文字,使阿拉伯民族语言达成统一。在公元5世纪末,阿拉伯半岛就实现了语言、文字的统一。公元6世纪内又产生大量用古来氏语写的阿拉伯诗歌。

推动阿拉伯语语文学科产生和发展

《古兰经》校订成书后,其阿拉伯文字缺点还很大,相似字母中无具体的区别功能的点,也没有表示读音的元音符号,初学者简直无法读通。在学习《古兰经》时出现读法错误和不正确的曲解,为避免《古兰经》在语音语法上的讹传,重新制定了语法规则。在制定过程中,通过查考伊斯兰史前时代的诗歌,也推动了阿拉伯语语文学科的发展。

丰富了阿拉伯语的词汇

据阿拉伯语学家考证,《古兰经》吸收了诸如希木叶尔、凯奈纳、阿曼、塔伊、泰米姆、荷扎伊勒、阿玛里格、迦萨尼、奥斯、艾滋德、萨基夫、莱赫米、赫斯阿姆等32个部落的方言词汇。同时还从波斯语、罗马语、奈伯特语、埃塞俄比亚语、希伯来语、古叙利亚语、科普特语中吸取了100多个词汇。

历史上的保护作用

在外族入侵与统治下,统治者也信奉伊斯兰教,同时必须学习《古兰经》,令统治阶级不得不顾忌《古兰经》在广大穆斯林的政治与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因此他们只得妥协,在宗教礼仪或宗教著作中使用阿拉伯语。《古兰经》的存在也保护了阿拉伯语的延续,没有使阿拉伯语消亡。

阿拉伯语的传播

沙姆地区

沙姆地区包含今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等地。在公元前6世纪初,阿拉伯游牧部落的奈伯特人移居至此,并建立过奈伯特国,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阿拉伯方言,书写上采用阿拉米文字,为阿拉伯语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创造了先决条件

自公元632年穆罕穆德去世后,在后世的四大哈里发(艾布▪伯克尔、欧默尔、奥斯曼、阿里)的统治下,他们先后征服了叙利亚、伊拉克、埃及、波斯帝国的东部、西班牙、阿富汗、印度西北部等地,加速了阿拉伯语的传播。公元700年,第五任哈里发阿卜杜▪马立克(685-705年在位)规定倭马亚王朝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至8-9世纪,大多数居民开始信仰伊斯兰教,阿拉伯语言文化在该地区迅速发展,到9-10世纪之间,阿拉伯语成为沙姆地区全民日常生活语言。

两河流域

河流域主要指伊拉克地区,它与阿拉伯半岛接壤,在征服伊拉克之前,边境上的阿拉伯贝杜因人已然与当地居民形成交际圈。约公元240年,在两河流域的幼发拉底河下游地区,隶属波斯萨珊王朝,臣属国是希拉,希拉居民主要信仰基督教。这一时期希拉居民将波斯等国商品运到阿拉伯半岛,为阿拉伯贝杜因人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物资,同时还将阿拉米文字、基督教、波斯宗教传入半岛。

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了伊拉克全境,受早期希拉人与阿拉伯贝杜因人友好往来影响,被征服的伊拉克人对新来的阿拉伯人倍感亲切,同时,阿拉伯人哈里发实行的不扰民不强给的政策,也受到了伊拉克人的欢迎。也因为阿拉伯人的到来,伊拉克民众的信仰和宗教文化也受到影响,他们开始学习《古兰经》和伊斯兰文化,并开始研究阿拉伯语言和语法。在倭马亚朝时期,阿拉伯语取代了伊拉克使用的帕莱威语,到9-10世纪之交,伊拉克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语言和伊拉克居民的日常生活用语普遍都是阿拉伯语。

埃及和苏丹

公元前约330年前,阿拉伯半岛的诸多部落分支陆续通过西奈半岛迁徙至埃及,阿拉伯人与埃及人间的阿拉伯方言和古埃及语相互影响并相互并存。公元641-642年,阿拉伯人取代了在埃及的拜占廷帝国,阿拉伯语渐入埃及,在半个世纪里,埃及人所使用的希腊文和科普特文也被保留,这一时期的阿拉伯语稍有进展。

公元706年,埃及总督阿卜杜勒颁布法令,将阿拉伯语定为埃及官方语言,期间引起多次埃及人反抗,经过20年阿拉伯语才基本成为埃及官方语言。

进入到8世纪中和9世纪中,埃及民众大规模改奉伊斯兰教,阿拉伯人也大规模移居埃及,两者长期融合间,阿拉伯语也作为其交际语言贯穿在埃及人的宗教、经济、文化发展中,到公元10世纪,所有埃及人的科学文化语言变为阿拉伯语,公元11世纪,阿拉伯语完全取代了埃及人的科普特语。在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进入东苏丹,将其变成埃及附属国,受埃及的阿拉伯文化影响,其阿拉伯语也迅速在苏丹全境传播和流行。

马格里布等地区

7-8世纪之交阿拉伯人征服了西非的马格里布地区,阿拉伯语开始进入马格里布,并与当地语言进行接触并逐渐融合,在公元7世纪末,倭马亚朝哈里发阿卜杜规定阿拉伯语为马格里布地区官方语言。

未被征服前的马格里布地区使用希腊语、布匿语和柏柏尔语,为了顺应被征服后的社会生活,该地区的民众纷纷改奉伊斯兰教,积极学习《古兰经》,加上大量阿拉伯移民迁入,又与柏柏尔人杂居和通婚影响,原来的希腊语、布匿语和柏柏尔语很快被阿拉伯语取代。发展到公元9世纪初,马格里布地区逐渐阿拉伯化,至12-13世纪基本完成了语言融合。

与马格里布毗邻的西非毛里塔尼亚,于公元16世纪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在血统上多为阿拉伯移民后裔,阿拉伯语也很快被普及。

阿拉伯语的发展

伊斯兰史前时期(475-622)

伊斯兰史前时期也被称为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各部落分散,未形成统一的民族,他们使用的通语以各部落方言为基础。受到史前阿拉伯人是商人(经济)、半岛上阿拉伯人是多神教徒(宗教)、欧卡兹集市兴盛带来了阿拉伯人的文学聚会(文化)、麦加地成为阿拉伯人政治活动中心(政治)等因素影响,阿拉伯半岛北部的希贾兹地区的古来氏方言在南北方言融合过程中,逐渐发展成阿拉伯人的通用语。这一时期的诗人和学者也以阿拉伯语的口头形式创作诗歌,形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文学语言。

伊斯兰时期(622-750)

伊斯兰时期又分为伊斯兰初期和倭马亚朝时期,阿拉伯语逐步发展为书面形式,作为官方语言而进一步得到发展。

伊斯兰初期(622-661)

伊斯兰初期,阿拉伯各部落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和国家,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原来半岛阿拉伯人的通语成为阿拉伯人统一的民族语言、文学语言和宗教语言。加上651年问世的《古兰经》,阿拉伯语开始以诗歌文学为主要形式,从口头形式逐渐转向书面形式。

倭马亚朝时期(661-750)

进入到倭马亚朝时期,阿拉伯人军事帝国日益强大,其政治、宗教、文化中心移至大马士革,阿拉伯语也逐渐发展为官方语言。同时,阿拉伯语与被征服地区语言相互融合,许多外来词汇被阿拉伯语同化,从而促进了阿拉伯语的语法制定工作,并确定了规范的统一的书写形式。

阿拔斯朝时期(750-1258)

公元750年,阿拔斯人取得政权,建立了阿拔斯王朝,巴格达取代大马士革地位,成为帝国首都。阿拔斯朝最初的100年间,阿拉伯语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主要通过翻译运动、标准阿拉伯语语法的制定、文学创作三个途径实现。

历时百年的翻译运动

阿拔斯朝建立后,阿拉伯人开创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这阶段在哈里发的赞助与奖赏中,大批各国古籍被翻译成阿拉伯语。在这场翻译运动中,阿拉伯人大量起用来自各地既精通阿拉伯语又精通阿拉米语、希腊语、波斯语的学者。将柏拉图的哲学著作、托勒密的天文数学著作、亚里斯多德的哲学、逻辑学、心理学著作,以及欧几里德和毕达哥拉斯的几何学、数学著作、波斯文学、历史著作,印度数学、天文学等著作都陆续翻译成了阿拉伯语。翻译阿拉伯语的同时也吸收了波斯、希腊语等语言的新词,xxx促进了阿拉伯语的发展。

标准阿拉伯语语法的制定

随着阿拉伯人与非阿拉伯人广泛的通婚、杂居,阿拉伯人受到各地外来语的影响与干扰,出现了阿拉伯语用法的混乱。为维护其语言的纯洁,阿拉伯语法学家开始研究并归纳阿拉伯语的语法规则。

期间,阿拉伯语法学家,根据《古兰经》、古典诗歌和纯阿拉伯贝杜因人的口语,归纳总结出标准阿拉伯语的语法规则。在公元9世纪初,阿拉伯语xxx部词典《艾因书》和阿拉伯语法著作《西伯威书》相继诞生,为阿拉伯语语法和词法进一步完善制定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比较坚实的规则。

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其中著名诗人白沙尔▪本▪布尔德、散文作家伊本▪穆格法阿、贾希兹等著作还创造了新的语言风格,为阿拉伯语的发展起了丰富和巩固的作用。

8世纪下半叶,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巴格达,代替了原来昂贵的羊皮纸和埃及纸草纸,阿拉伯语的传播和发展进一步扩大。同时,阿拉伯人又吸收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古代文化,并形成新的阿拉伯文化,产生了医学、哲学、天文、数学、化学、地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著作。经过这一时期的全面发展,阿拉伯语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将原来反映贝杜因社会特点的语言演变成了反映城市生活为主的语言,也可以用来表达最高深的科学思想和哲学理念。同时也受到文化程度的分界,文字的使用只限于少数人,这一时期也出现书面语与口语间的断层。约公元10世纪末,阿拉伯语成为了西亚、中亚、北非、西班牙等地的全民语言。

蒙、土时期

蒙、土时期的阿拉伯人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趋于停滞状态,标准阿拉伯语受到土耳其统治者的限制,开始日益衰败,阿拉伯语各地的方言也在不同程度受到土耳其语的影响。

蒙古人阶段(1258-1516)

进入到蒙古人时期(1258-1516),阿拉伯语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境遇。1258年,蒙古人攻入巴格达,阿拔斯王朝覆灭,大量的阿拉伯文典籍、科学文化设施被蒙古人摧毁,使得阿拉伯语的使用区域变小,甚至还禁止伊朗、伊拉克使用阿拉伯语。但在波斯定居的蒙古人后裔,因13世纪末普遍信奉伊斯兰教,也就复活了伊朗兰文化,阿拉伯语在伊朗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仍然通行,少数宗教文化人士则使用书面的标准阿拉伯语。1492年西班牙驱逐了摩尔人(主要指原北非的阿拉伯人),西班牙也结束了阿拉伯语的使用。

1260年9月埃及的马穆鲁克人,成功遏制了蒙古人的进犯,成为了阿拉伯语在东方xxx的保护者。而早在9世纪中叶起,阿拉伯人在埃及先后建立过图伦(868-905)、伊赫什德(935-969)、法蒂玛(969-1171)、艾尤布(1171-1250)等王朝,使得伊斯兰教文化在埃及根深蒂固,所以在马穆鲁克王朝(1250-1517)时期,马穆鲁克的统治者依然将阿拉伯语作为埃及的官方语言。与此同时,兴起的方言文学,加上伊斯兰文化在马格里布长期盛行,标准阿拉伯语作为宗教的、科学的、文学的统一语言继续在半岛、北非马格里布等地使用。

土耳其人阶段(1516-1798)

土耳其赛里木一世(1512-1520在位)开始征服阿拉伯各国,马穆鲁克王朝灭亡。随后苏莱曼一世(1520-1566在位)相继侵占了也门、亚丁、马斯喀特、阿尔及尔、突尼斯、黎波里等阿拉伯国家,出于政治需要,在阿拉伯各地竭力推行愚民政策,不支持学术活动,强令使用土耳其语,并企图消灭阿拉伯语。这一时期,阿拉伯语一蹶不振,日益衰败。

近现代发展(1798-目前)

复兴阶段(1798-1945)

1798年-1918年间阿拉伯各国先后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在土耳其和新老殖民主义的双重统治下,阿拉伯人生活水深火热,阿拉伯语语受到歧视和摧残。土耳其语、英语、法语被殖民统治者规定为各殖民地的官方语言。为了生存与发展,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1805-1849)顺应历史潮流,广泛吸收西方文化,建学校图书馆歌剧院、创报刊等,将社会科学的书籍等源源不断地翻译成阿拉伯文,在此期间,阿拉伯语的词汇日益丰富。

19世纪下半叶,受西方东方学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阿拉伯有识之士开始研究和挖掘本国的民族文化遗产出版大量阿拔斯朝、倭马亚朝等时期的文学、语言方面的古籍和诗集,为复兴标准阿拉伯语提供了宏富的语言素材。期间也受到激进阿拉伯学者的抵触,他们主动放弃标准阿拉伯语,推广使用埃及方言,但这一主张遭到阿拉伯近代诗歌先驱迈哈穆德▪萨米▪巴鲁迪▪拉斐仪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诗人、作家和宗教学者的反对。这一阶段的阿拉伯语的发展逐步进入到复兴高潮期。

20世纪30-40年代,在电影里,制片人一开始喜欢用土语和方言作电影对白来贴近大众。标准阿拉伯语一般只在新闻纪录、教育、历史和宗教影片中使用。1940年艾哈迈德导演的埃及音乐片《达娜尼尔》,就采用了标准阿拉伯语对白。

50-60年代,随着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新闻业、现代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宣传媒介也都广泛推广标准阿拉伯语,标准阿拉伯语得到广泛推广。由于在媒体间的使用,以及作为不同阿拉伯国家间的通用语,在这一阶段,标准阿拉伯语开始与各地方言相互糅合,逐步得以发展。

蓬勃发展阶段(1945-目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阿拉伯各国先后独立,进入到60-70年代,阿拉伯国家开始维护国家主权、振兴民族经济、引进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教育事业,进行大规模推广标准阿拉伯语。作为交际工具,阿拉伯语经过不断完善词汇、句法和结构,它可以流畅的表达与现代语言相适应的有关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理论学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各个领域,表达方式变得更加柔和通俗又丰富。逐渐形成了一种介于古典阿拉伯语的流畅豁达,以及通俗易懂的方言的现代语言。

60-70年代在经济上,因盛产石油,阿拉伯国家获得了一些最现代化的设备,吸引了埃及、黎巴嫩、叙利亚等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参与研究,从而推动了阿拉伯语在这些地区的发展和普及。在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独立后,大力推行阿拉伯化政策,其阿拉伯语在这些地区日益普及,同时,其他阿拉伯国家也先后实现了教育普及化和阿拉伯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1945年阿盟教科文组织在摩洛哥首都设立了阿拉伯语国家翻译协调局。1971年组成了阿拉伯语学会联合协会。而今,阿拉伯语已经成为22个阿拉伯国家的官方语言。

地理分布

编辑

阿拉伯语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地区。该地区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要冲,由众多国家和地区组成,作为地理概念在现代指的是独立后地跨亚非的阿拉伯诸国和某些西亚非洲国家。它东起阿富汗、西至土耳其的亚洲东部地区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地区,还有非洲东部的吉布堤和索马里以及印度洋西部岛国科摩罗。这些地区有着共同的阿拉伯人种、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故又被称为“阿拉伯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亚北非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形成了多民族特色,其中阿拉伯人占半数以上,他们通用阿拉伯语。

1945年3月22日在埃及的倡议下,埃及、叙利亚、约旦、沙特、伊拉克、黎巴嫩、也门7国在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公约》,正式宣告阿拉伯国家联盟成立,目前阿盟成员国有22个。其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协调彼此间的政治活动,捍卫阿拉伯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促进阿拉伯国家的整体利益,以及推动各成员国在经济、财政、交通、卫生、文化、国籍、护照、签证、司法、社会福利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

内部分布

编辑

许多阿拉伯国家有标准阿拉伯语、阿拉伯语方言、外语三足鼎立的情况。其方言在整个阿拉伯国家可分五个一级方言区,分别为半岛方言、埃及方言、马格里布方言(北非方言)、黎凡特方言、美索不达米亚方言。

半岛方言区主要包括沙特阿拉伯、阿曼、也门、海湾地区等地。这些地区比较接近阿拉伯语发源地——阿拉伯半岛,使用的半岛阿拉伯语又称为南部阿拉伯语,与标准阿拉伯语存有差异,其中希贾兹一带的方言在所有方言中最接近标准阿拉伯语。

埃及方言使用的埃及阿拉伯语是以开罗方言为基础的阿拉伯语变体。它在历史发展中大量吸取了土耳其语、希腊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科普特语的词汇,其使用频率在整个阿拉伯地区占首位。

黎凡特方言又称叙利亚方言、东部阿拉伯语,该地区又称沙姆地区,主要包括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国。沙姆地区邻近土耳其,同时叙利亚和黎巴嫩曾沦为法国殖民地,导致了这地区的方言口语词汇深受土耳其语和法语影响。其中巴勒斯坦阿拉伯语、约旦阿拉伯语的次方言又均分为贝都因阿拉伯语、城市阿拉伯语、农村阿拉伯语。贝都因人是阿拉伯人中的游牧民族,其方言使用广泛。农村和城市阿拉伯语在句法上有一定的区别,农村阿拉伯语比城市阿拉伯语更为保守一些,其地位比城市阿拉伯语低一些。

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语又称为伊拉克阿拉伯语,是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方言的主要形式,主要通行在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盆地。该方言受到土耳其语、波斯语、库尔德语、英语影响,与标准阿拉伯差异较大,不能与北非马格里布方言等互通。

马格里布地区语言呈现多语使用现象,有阿拉伯语的多支方言、柏柏尔语、法语,阿拉伯语主要作为口语使用,书面、新闻广播主要使用书面阿拉伯语和法语。其马格里布当代方言受柏柏尔语和法语影响,也使阿拉伯东部地区的人几乎无法听懂。该地区属于一个多民族地区,包括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毛里塔尼亚,有约2000万左右说柏柏尔语的人,主要集中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

语言特点

编辑

语音

阿拉伯语没有纯粹的元音字母,元音通过由加在字母上方或下方的符号表示,且元音符号通常又不标出,故阿拉伯语的文字又被称为辅音文字,基本上都是舌尖接触上齿龈发出的辅音。它的语音突出特点是用大舌音发[r],听上去颤音不断,元音快速带过,语句比较含糊。

阿拉伯语的发音由28个辅音字母构成,发音靠加在字母上面或下面的发音符号协助完成,发音符号相当于其他语言中的元音。发音符号共12个,每个字母根据不同发音符号发出12个不同音素,故28个字母发音的音素共有336个。它的重音不管是否有后缀,都落在语素的末尾重音节上。

阿拉伯语没有咽擦音,发/ x /的时候,小舌颤动。词尾位置的重叠辅音有前停顿情况下,会带上一个[ə]起始的新音节。主要的元音变体,会受到同一词中相邻强势辅音出现或不出现的制约,也会受到词末尾非强势辅音环境的制约。而在开音节中,音长还会发生中和作用。

为了表达某种感情或强调某种色彩,阿拉伯语的重音并不固定在同一位置,可以在xxx音节、倒数第二音节或倒数第三个音节上自由转移。在发音声调上,阿拉伯语的音节声调变化,不会改变语义。语音中音的叠化和元音间的互相转换是阿拉伯语典型的换音现象,即遇到两个相同或相邻、相近的字母,其中一个音消失在另一个音中,叠起来念。它的柔音字母与开口长元音一起分别与合口元音、齐齿短元音、开口短元音相对应,相遇时经常发生音变。

语法

阿拉伯语的语法分为词法学和句法学两部分。词法学是研究单词的构成和各词形变化的学问;句法学是研究词与词搭配成句的规律和格位变化的各种情况。

词法

词法主要研究单词的构成、分类、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单词是表达意义的基本单位,又分名词、动词、虚词三大类,其中虚词与名词或动词连用时才有意义。共有派生、复合、缩合、复用、转用和借用6种构词法。其中派生是阿拉伯语主要的扩词手段,它运用阿拉伯语已有词式,将原来的一个旧词构成另一个新词,而通过这种派生所产生的词就是派生词。

阿拉伯语有十四个人称,动词的变位随主语人称变化,同时动词的词尾还根据在句中的情况,起到一定的音符或字母变化。名词除了基本分类外,还包括数词、代名词、指示名词等不同分类。它与动词构词时还会发生柔母省略、柔母互换和柔母静符化。

句法

句法则主要研究句子结构、类型、特点及句子中各种成分的语法地位。它的句子根据句子中的主谓语关系和各自的词类,归为名词句和动词句,多长句,且句子结构严谨。一些语法学家根据句子本身的地位,还把句子分为有语法地位和无语法地位。同时,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语法关系,通过句法结构、句子的连带成分、同格成分,以及状语和区别语、句子与句子组合等方面,形成句法规律。

词汇

词汇是组成阿拉伯语的基本元素,其词汇具有极其丰富的形态变化,根据所处的地位、表达和作用分,有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和特殊词汇三部分。

基本词汇是词汇的核心,它以“常用”为前提。一般词汇变化多端,包含了新造词、古词、方言词、外来词。它的特殊词汇,从构成上可以是词组,也可以是句子,但从造句功能和表达意思上,又具有鲜明的词特性。阿拉伯语的词汇大多数是中性词汇,不表示说活人特有的感情色彩,有一些可表达一定的感情色彩的词汇,一般称为表情词汇。

能产性

阿拉伯语的基本词汇具有能产性,其表现一是从基本词汇的根母派生出许多词,二是基本词汇具有很强的搭配能力。例如:从 أخذ(拿、取)的根母可以派生出 اشتكى (责备、埋怨)、اعتمد(采用、当做)、غنائم(战利品)、 جذاب (迷人的)、 أخذ (被取的、吃惊的)等。它的搭配能力也强,又例如 أخذ(拿、取)、 مقلد(模仿)、الشهرة (成名)、 بداية .(开始)、 الاستجواب(审讯)、 تغطية الأنف(捂鼻子)、 رعاية جيدة (好好照料)、 أمسك (抓住)、 اختيار الطريق (选择道路)等。通过它的能产性能构成人们需要的大批新词,使阿拉伯语的词汇得到丰富和发展。

词式

派生化和模式化是阿拉伯语中两种独特的词汇现象。派生通过词式(词形变化格式)衍生出更多词汇,模式化用以限制,促使派生更符规范,两者相辅相成。

阿拉伯语最早的词是双字母词,双字母构成一个音节,摹拟一种声音,后来阿拉伯语的词发展成由三个基本字母加上一个或数个其他字母构成。基本字母称为根母,非根母的字母称为附加字母,词式中除了可以使用基本字母外,还可以增加第四、第五个根母,也会出现重复、省略、次序颠倒、叠词。

它的动词词式多达二十余式,名词的词式却难以计数。就名词中的派生名词种类,又被分为了主动名词、被动名词、半主动名词、张大名词、比较名词、时空名词、工具名词、从属名词和指小名词,其变化多端,词汇繁杂。

派生

派生是阿伯语主要的扩词手段,它运用阿拉伯语已有词式,从一个词构成另一新词,通过根词意思和词式意义共同表达新词的意义。分为小派生、大派生和特大派生。

小派生又称一般派生,由三个或四个根母,不变动根母顺序,按已有词式派生,其词义在基本义的基础上增加了词式所赋予的意义。如:يعرف(知道、知晓)可以派生出يخبر(告知)、اعتراف(供认)、تم تحديده(被确定)、نعرف بعضنا البعض(相互认识)、التعرف(认识)。

大派生是根据阿拉伯语词中的根母决定词义,词式赋予其附加的意义,通过变更根母的顺序而派生,从一个词产生另一个词,所产生的词大都是同义词。如:الدرع(盾牌)和غطاء(掩护物)、دمشقي(锦缎)和دمشقي(花缎)、حقير(卑贱的)和حقير(下贱的)等等。

特大派生情况很少,常常是冷僻词,词汇中的三根母词通过变换一个根母,用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相同或相近的字母取而代之,从而产生意义上密切相关或相同的同义词。如:يؤكد——وتؤكد(强调)、قليلا—قليلاً(一点点)、مر ومالح——مرّة ومالحة.(又苦又咸的、致命的)、التعلق——التعلق(依恋)等。

词根

词根是不带时间概念的,表示动作、行为或事件的名词,分为表次词根和形态词根、米姆词根、人造词根。表次词根是阐明动作发生的次数的词根,又叫做数字词根;形态词根又称为种类词根,用以阐明所发生动作的类型、状态和特征。米姆词根具有抽象意义。人造词根是在原生名词或派生名词词尾加上具有抽象意义的名词,如从原生名词الإنسان(人)可以构成人造词根الإنسانية(人道主义)、كم(多少)可以构成الكمية(数量)等等。

新造词

在一般词汇里新造词是必然的,新词的创造,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词汇扩充途径。新词可以利用语言里已有的构词材料按照既定的构词规则产生新词,它的创造一般是有依据的。例如,通过拟声理据,可以构成许多拟声式的动词: تلعثم (结结巴巴)、 آه آه(啊啊地喊)、تذمر(咕咕哝哝)、 غير متماسكة (语无伦次)、تمتم (喃喃自语)、همس (窃窃私语)、خرخرة (叽里咕噜)、ثرثرة(唠唠叨叨)、 جعل نفخة(发出扑扑声)、هديل(发出咕咕声)、اضحك (哈哈大笑)、 الوقواق(布谷鸟叫)等等。

方言词

方言词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阿拉伯语中的方言词不少是历史上继承的,或从外来语中吸收的,还要联系语言发展、自然情况、人文历史、风土习惯等进行分析。相当一部分的方言词被吸收入标准阿拉伯语中,其中影响xxx的是埃及方言。例如:دهن .(脂肪)、 حسناً (怎么样)、 الخدمة المدنية (公务员)、حمل(羊羔)、سيد ( فورمان (师傅、工头)、مدير السجن(典狱长)、دائم ، في كثير من الأحيان(xxx的、经常的)、البيدق(当票)、حفارة(挖泥船)、 طحينة (芝麻酱)、 شرب الخمر(喝、狂欢)、 فرامل .(刹车)等。

外来词

阿拉伯语”同化”外来词的能力很强,从蒙昧时期到伊斯兰教初期,阿拉伯人就借用了上千个阿拉米语词汇,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航海和科学方面。在1516年土耳其人征服叙利亚开始,阿拉伯方言吸收了埃及、土耳其语诸多词汇,如埃及方言的الرقيب الرائد تساو تشانغ(军士长、曹长)、عازف البوق(号手、吹鼓手)、صانع السلاح(制造兵器者)、جيوب، أكياس غذائية(口袋、粮食袋)、طبخ(厨师)等。土耳其语的شخص في مهنة(从事某职业的人)、مكتب(店、铺、行、局)等。进入到标准阿拉伯语的,如:البرغموت(佛手柑)、تبغ(烟草烟叶)、مهندس معماري(建筑师、助理教师)、ثوب طويل الأكمام(长袖长衫)等。

除了借用外来词,还运用了转换和适应的方式掌握和同化外来词,通过阿拉伯语原有的词,采用阿拉伯语词式或词组结构吸纳外来词,使其阿拉伯语化。可将外来词按内容或结构分解成两个或多个阿拉伯语的词汇译出,如:decoder,تفسيرا كلمة المرور解码器。也可音译外来词,采用阿拉伯字母记录外来词的语音。

特殊词汇

阿拉伯语词汇里的特殊词汇又分为成语、格言和惯用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组成。其中成语里又分融合性成语、组合性成语和综合性成语。

融合性成语是最典型的成语,这一类成语一般不能直译,如汉语“胸有成竹”,不能直接译成“胸有成片的竹子”;综合性成语的重要特征是形象化,可以译成意义相同、形象相同或相近的另一种语言的词语,如:阿拉伯语أبعد من النجوم比星星还远(原义)可以译成高不可攀(引申义);组合性成语是介于自由词组和成语之间的一种词汇,如:阿拉伯语بعد الطريق الوعر ، هناك طريق سلس坎坷过后是坦途(原义)可以理解成苦尽甘来、否极泰来。

修辞

修辞在阿拉伯语中的运用,让阿拉伯语的语言充满了活力和生动,且又表达准确和有力,对词汇发展影响深远。其中借喻、借代、婉辞是阿拉伯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

阿拉伯语的许多词汇,根据事物的形状与特点以借喻形式表达,其“喻体”比“本体”更具特色和感染力。借代将本体与借体本质不同的事或物产生关联,通常借与事物有关的特性、工具、所处的地方等替代原有的事物。婉辞则以文字和意义表达都说得通为基础,表面上说一件事,实际又表达另一件与之相关的事,不直截了当说,用委婉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

文字

阿拉伯文是一种音位文字,标准阿拉伯语有34个音位,它是由一个个字母与有关符号拼写的拼音文字。它的字母一半叫月亮字母,另一半叫太阳字母。没有大小写之分,在每个字母连写时,因其在词首、词中和词尾的位置不同,字形也会有所变化。自右而左横写,形如成串的蝌蚪,词词相隔,没有竖行,xxx例外的是填空字谜和竖直书写的标示语。

形成历史

阿拉伯语文字在公元6世纪基本定型。它的字母参考了埃及象形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克里特岛的线型文字,并借用了以这些文字作为基础,而创造的22个腓尼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的闪米特人)拼音字母,然后才发展成阿拉伯字母。

其字母组成的文字,发展到伊斯兰教创立后的半个世纪之间,一无元音字母,二无元音符号,三无点区别同形字母,先后经过增设元音符号、增设字母点、增设读音符三个阶段完善,最后形成现在一直沿用的音位文字(即包含了所有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的拼音文字)。

早期的阿拉伯文字有元音但无相应符号,认读完全靠记忆。随着伊斯兰教有关文本和其他读物的广泛传播,以及越来越多语言对阿拉伯语的影响,在日常交流中阿拉伯语开始出现语病。以致于伊拉克和呼罗珊总督齐亚德▪本▪艾比亥下令艾布▪爱斯瓦德▪杜欧里制定方案应对语病,采用了增设元音符号。同时,阿拉伯语的字母也没有点,造成了字母一形多指,受到元音注点法的启发,阿拉伯学者叶海亚▪本▪尤阿麦尔和纳绥尔▪本▪阿萨姆也运用点将多指字母区分成一字一指。后来由于元音采用注点,字母也采用注点,整个书面密密麻麻又点多,辨认吃力,语言大师赫利勒▪本▪艾哈迈德用小字母代替爱斯瓦德的点符,既有元音符又有非元音符,使整体阿拉伯语的辨认方便又准确。

语言保护

编辑

使用现状

在中东、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部非洲和印度洋诸国、欧洲和美洲,有3亿人口讲阿拉伯语,有22个国家属于阿拉伯语同盟国。目前,在阿拉伯国家的正规场合中,有文化修养的人群多半使用标准阿拉伯语(又称古典阿拉伯语),民间一般使用各种方言和土语。

语言危机

全球化大趋势下,英语强势入侵阿拉伯国家,两者交流间,形成了英语与阿拉伯语的互相借词现象,原来的阿拉伯语中出现了很多外来词汇。日常生活中,阿拉伯人会话开始频繁说英语,媒体会用阿拉伯语和英语作双语标注,埃及街头商店外墙上写着英文名称,一些旅游公司、酒店等横幅都用英语书写,阿拉伯语的纯洁性正在丧失。

阿联酋石油资源迅猛发展,吸引了众多外国企业和劳务工涌入,据阿联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10年89%的居民来自海外,本土与外国人口结构失重,在语言方面,所使用的阿拉伯语出现了巨大的语言危机。

据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讲师廖静博士分析,在语言学方面,当代阿拉伯语主要受到了方言和外来语的影响。一是由于22个阿拉伯国家的本土方言呈多样化,其标准阿拉伯语只在教育、文字方面通行。二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阿拉伯语的方言被分化,形成了定居民和游牧民方言差异。他们的方言以口头表达为主,不受标准阿拉伯语的句法与语法限制,而标准阿拉伯语具有独立的语言特征,被广泛运用在报纸、杂志、政府文件、文学、法律等重要场合,因此孵化出“双言”现象。此外,还出现了以英语、法语为代表的外来语。

据阿拉伯半岛台报道,86.4%的阿拉伯人认为,阿拉伯语面临着“生存危机”。尤其是在课程媒介方面,88%的阿拉伯马格里布国家用法语授课,78%的阿拉伯中东国家用英语授课,只有9 %的阿拉伯国家用标准阿拉伯语。在考试与研究领域,87% 使用法语,76%使用英语,只有14%使用标准拉伯语 。

保护措施

2007年5月16日,第61届联合国大会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一项决议,宣布2008年为国际语言年(Internacia Jaro de Lingvoj),以便消除英语与阿拉伯语等官方语言使用程度上的差异。

2010年8月12日, 阿联酋高等教育、科研部与阿联酋阿拉伯语保护协会签署了《 阿联酋愿2021国家议程》的备忘录,提倡政府文书使用阿拉伯语,国民用阿拉伯语交流。

2015年,约旦出台《阿拉伯语保护法》,共有18个条款,从书面和口语两方面着手,涵盖政府、商业、公共场所、教育、等方面,致力保护标准阿拉伯语。同时,埃及 、苏丹 、约旦、阿曼、叙利 亚、沙特阿拉伯都明确将标准阿拉伯语作为学校教学语言。

沙特2016年提出“2030愿 景”,强调本土人民以民族价值为守则,大力维护阿拉伯语,将沙特在2030年之际打造成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心脏。

2019年1月14日,卡塔尔颁布2019年第7号法律《阿拉伯语保护法》,明确以专门法的形式保护和推广阿拉伯语。该项法律以卡塔尔宪法为依据,对政治外交、教学科研、商业经营活动中的语言进行了规定,并明确了惩罚措施。

语言影响

编辑

阿拉伯语是典籍《古兰经》所使用的语言,是全世界穆斯兰共同使用的宗教语言,对东西方文化沟通、交流和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伊斯兰文化文化传播,阿拉伯语也促进了不同国家的方言发展。

海湾阿拉伯语

在卡塔尔,日常交际的口语——海湾阿拉伯语,又被称为哈力吉语或卡塔尔语,属于西亚地区阿拉伯语系列,有47万人(大多数是本国的阿拉伯人)使用。海湾阿拉伯语在不同国家之间又形成了下位方言,在语音、形态变化和词汇方面存在区别。

回族语言多元化

中国甘肃回族语言的多元化,吸收了阿拉伯语的营养。

从唐、宋时期,波斯、阿拉伯等国来华贸易的穆斯林商人,以及元代由于成吉思汗西征,造成大批波斯、阿拉伯、中亚人迁徙中国的历史记载,阿拉伯语言已然发展到了当时回族的内部,朝廷还专门设立了一种学习研究回回(回族人专用名称)语言文字的机构——回回国子监,教授“亦思替非文字”(13世纪伊斯兰教东部世界通用的波斯文)。所以在回族人的语言中保留了大量的阿拉伯词语。

元末明初,出于需要开始系统学习汉语,在回族中出现了阿汉对照的各种公文、门牌等。明末清初,朝廷对外实行封闭政策,对内对回族推行汉化政策,并命令回族迁徙到汉族的环境中,回族语言受到限制,汉语被回族逐渐掌握。加上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回族在实行经堂教育时,采取了阿拉伯语与汉语的结合,就形成了具有回族民族特色的词汇——经堂语,它夹杂了宗教用语、古代汉语。此外,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注音文字——小儿锦,是一种特殊的注音文字,共有36个字母,其中4个字母是特有的。宁夏回族所处的方言区中,至今保留了“尕”“阿”等前缀词,以及“子”“头”等后缀词的特殊词法。

希伯来语的语言学

中世纪末期学者们开始对希伯来语与阿拉伯语进行研究,对阿拉伯语的研究到18世纪末达到高峰

一位叫斯巴华伊的语法学家撰写了阿拉伯语法,规定了该语言的语法描写和教学原则,系统描述了器官和发音方式,而对希伯来语的深入研究就是在对阿拉伯语研究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研究表明,早在6、7世纪时,阿拉伯帝国形成之际,人民就借用阿拉伯语的术语和语法范畴来描写希伯来语。然而,直到12世纪才出现xxx部希伯来语语法著作。

维吾尔语借词

伊斯兰教通过伊朗人又传入中国新疆,在信奉伊斯兰教后,必须学习《古兰经》,随着仪式上只准用阿拉伯语念诵古兰经和祈祷,中国各族穆斯林的语言、文字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新疆的维吾尔语开始借用阿拉伯语并转化成与阿拉伯语发音一致的词语,还按照维吾尔语本身特点对阿拉伯语的借词做出了词汇发音、构词词缀、形容词词缀、句法上的调整。

英语中的阿拉伯语词汇

英国东方学家瓦勒特▪泰勒所著的《英语中的阿拉伯语词汇》中,他对有关《牛津英语大词典》中记录的阿拉伯语词汇借入英语进行了专述。他认为英语中源于阿拉伯语词汇有约一千个,并由此派生出数千个词汇,其中最常用的有约260个。

借入英语的阿拉伯语词汇在发音上和拼写方面接近原型,阿拉伯语属性较明显,另一类被同化,两者虽然在发音、重音方面无差异,但从历史、语言、逻辑方面仍保持着阿拉伯语的属性。英语中鸟兽类、天文、植物类、化学、东方衣着、颜色食品饮料、地理旅游、数学、医疗等方面的词汇大多由拉丁语作为媒介进入到英语中,从阿拉伯语直接借入英语的词汇较少。

派生语言——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是由民间拉丁语演变成的一种派生语言。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源于阿拉伯语的影响,西班牙语的词汇、语义、词法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现代西班牙语的前身是阿拉伯人统治伊比利亚半岛,期间西班牙语不断吸收穆斯阿拉伯语的成分,大约8%的词汇直接来源于阿拉伯语,总计约4000多个词汇,主要是名词,涉及几乎所有领域的词汇。其中影响西班牙地理类的词汇随处可见,西班牙的首都Madrid(马德里)一词也来源于阿拉伯语。在词法上,阿拉伯语对西班牙语影响最明显的是字母“a”或al,大部分西班牙词汇中以字母”a”或“al” 开头的词都源于阿拉伯语中的冠词“al”。语音系统上按照西语语音对阿拉伯语进行改造,在许多西班牙口语中,其表达方式与阿拉伯语表达方式极其相似。

其他语言影响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灭萨珊王朝,伊斯兰教成为来了伊朗人的主要宗教信仰,阿拉伯语也作为官方语言通行伊朗各地。在9-12世纪400年里,伊朗的学者多用阿拉伯语著述,保留下来的波斯语开始用阿拉伯字母书写,并补充了若干字母,作为波斯语的语音体系,还大量吸收阿拉伯语词汇。在近代波斯语中,阿拉伯语词汇几乎占波斯语的25%。

其他非阿拉伯人的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如乌尔都语、土耳其语、马来语、库尔德语、印度尼西亚语等,也在不同程度吸收了阿拉伯语词汇,包含了宗教、普通文化生活方面。日语也间接通过葡萄牙语、西班牙语、荷兰语、法语、英语等欧洲语言,转化为日语。查证《外来语辞集》约有数十个,大都为较长历史的单词,多数作为外来词使用。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葛勇. 浅析阿拉伯语与维吾尔语字母及语音的区别[J]. 丝绸之路, 2009-01-01, (22): 83-85. [2023-07-11]. (3)

[2]刘亚.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267.

[3]刘开古 编著. 阿拉伯语发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08: 26.

[4]马利章. 走进也门[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3: 6-12. (4)

[5]喇敏学编. 阿拉伯语言文化基础教程[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10: 1.

[6]刘开古. 阿拉伯语发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08: 25-300. (30)

[7]吴应辉著.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3: 61-65. (2)

[8]《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论坛》编辑委员会主编. 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论坛 第1辑[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5: 86-90. (2)

[9]喇敏学编. 阿拉伯语言文化基础教程[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10: 34.

[10]喇敏学编. 阿拉伯语言文化基础教程[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10: 67.

[11]陈中耀 著 , 虞晓贞 著 , 周文巨 著. 阿拉伯语语言与修辞[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40.

[12]喇敏学编. 阿拉伯语言文化基础教程[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10: 51.

[13]周文巨, 陈杰著. 阿拉伯语汉语对比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7: 28-32,72,111-113. (8)

[14]黎体贤 吴志成. 国际广播艺术漫谈[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7: 305-310. (7)

[15]陆孝修著. 阿拉伯电影史[M]. 2011: 464-469. (6)

[16]欧阳军喜, 王宪明著.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 160-167. (4)

[17]刘开古 编著. 阿拉伯语发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08: 78-87. (10)

[18]刘开古 编著. 阿拉伯语发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08: 88-94. (7)

[19]刘开古 编著. 阿拉伯语发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08: 94-105. (11)

[20]余光武, 张森, 宋思琪. “一带一路”沿线阿拉伯国家语言国情及相关建议 [C]. 语言战略研究., 2021, (1). (5)

[21]彭树智. 阿拉伯国家简史[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1: 5-6. (2)

[22]叶宝奎编著. 语言学概论[M]. 2002: 79-80. (3)

[23]杨海廷. 世界文化地理[M].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08: 50-51. (3)

[24]刘开古 编著. 阿拉伯语发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08: 12-40. (28)

[25]刘开古 编著. 阿拉伯语发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08: 52.

[26]彭树智主编. 阿拉伯国家简史[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1.09: 104-106. (3)

[27]刘开古 编著. 阿拉伯语发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08: 53-61. (9)

[28]仲跻昆著. 阿拉伯现代文学史[M]. 北京: 昆仑出版社, 2004.11: 13-14. (2)

[29]孔令涛. 语言教育战略研究丛书 阿拉伯国家语言战略发展研究[M]. 2017: 18-20. (3)

[30]纳忠著. 阿拉伯通史 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12: 124-125. (2)

[31]刘开古 编著. 阿拉伯语发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08: 63-75. (13)

[32]刘开古 编著. 阿拉伯语发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08: 43-48. (6)

[33]甘丽娟著. 东方文化与文学专题[M]. 2022: 11.

[34]杜德斌主编. 世界经济地理[M]. 2009: 550-557. (7)

[35]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编著. 义务教育三年制、四年制初级中学地理第1册 试用本 教师教学用书[M]. 1989: 130.

[36]张骥, 康文中, 张爱丽, 冯冬蕾, 刘建民, 武树霞, 成文清, 张烨, 武昱潇著. “一带一路”与西亚北非[M]. 2018: 175.

[37]孙云青. 全球化对阿拉伯语的影响[J]. 西部学刊, 2019-01-01, (20): 142-144. [2023-07-12]. (3)

[38]龙纳诚(伊拉克), 刘坤(译). 从无助到觉醒——来自阿拉伯世界的自我省思[C]. 文化纵横, 2011, (2): 48.

[39]饶敏, 李璐. 非洲马格里布地区的语言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 第18卷(4): 155-157. (3)

[40]支顺福编著. 世界语言博览[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320-330. (2)

[41] 朱巧莲,汤倩. 英语各类口音听译[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12.

[42]国际语音学会编著, 江荻译. 国际语音学会手册:国际音标使用指南[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70-78. (2)

[43]陈中耀. 阿拉伯语语法[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 1-540. (12)

[44]陈中耀 著 , 王捍峰. 阿拉伯语词汇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0-180. (30)

[45]陈中耀 著 , 王捍峰 编. 阿拉伯语词汇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2: 9-10. (2)

[46]陈中耀 著 , 王捍峰 编. 阿拉伯语词汇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2: 42-43. (2)

[47]陈中耀 著 , 王捍峰 编. 阿拉伯语词汇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2: 97-105. (9)

[48]陈中耀 著 , 王捍峰 编. 阿拉伯语词汇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2: 57-63. (7)

[49]陈中耀 著 , 王捍峰 编. 阿拉伯语词汇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2: 11-13. (3)

[50]陈中耀 著 , 王捍峰 编. 阿拉伯语词汇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2: 18-19. (2)

[51]陈中耀 著 , 王捍峰 编. 阿拉伯语词汇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2: 132-145. (10)

[52]陈中耀 著 , 虞晓贞 著 , 周文巨 著. 阿拉伯语语言与修辞[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40-398. (8)

[53](美)苏珊·威尔森著. 埃及[M]. 2015: 211.

[54](加)让-路易·鲁瓦(Jean-Louis Roy). 大家译丛 全球文化大变局[M].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16: 166.

[55]金絮. 阿联酋:“语言危机”后的阿拉伯语规划[A]. 语言生活皮书——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8)[C], 2018 (3)

[56]廖静. 标准阿拉伯语危机现象与分析[A]. 当代外语研究, 2018 (5)

[57]佳荷. 约旦颁布《阿拉伯语保护法》[A]. 语言生活皮书——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9)[C], 2019 (6)

[58]于涛. 从2008联合国国际语言年看世界语的发展前景[J]. 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 , 2007

[59]廉超群. 卡塔尔《阿拉伯语保护法》. 语言生活皮书——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1)[C], 2021 (3)

[60]杨亦鸣.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163-180. (4)

[61]杨继国. 杨继国评论集[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6: 36.

[62]王仲保, 胡国兴主编. 甘肃民俗总览[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6: 378-388. (2)

[63]俞允海, 潘国英著. 中外语言学史的对比与研究[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75-80.

[64]丁石庆, 周国炎主编.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论坛 2013[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4: 340-360. (6)

[65]刘开古 编著. 阿拉伯语发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08: 107-117. (5)

[66]刘开古 编著. 阿拉伯语发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08: 120-128. (6)

[67]任少凡. 阿拉伯语对西班牙语的影响[J]. 文学教育, 2019, (9): 10-13. (4)

[68]刘开古 编著. 阿拉伯语发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08: 129-133. (5)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427940/

(80)
词条目录
  1. 名称由来
  2. 使用主体
  3. 历史发展
  4. 历史背景
  5. 闪米特语
  6. 关于闪米特诸语言
  7. 东部语支
  8. 西北语支
  9. 西南语支
  10. 阿拉伯语的起源
  11. 原始阿拉伯语
  12. 南阿拉伯方言群
  13. 北阿拉伯语群
  14. 标准阿拉伯语形成
  15. 贾希利叶方言
  16. 古来氏方言
  17. 阿拉伯语的统一与《古兰经》
  18. 阿拉伯语的统一
  19. 关于《古兰经》
  20. 《古兰经》对阿拉伯语的影响
  21. 牢固确立标准阿拉伯语地位
  22. 促进传播
  23. 推动阿拉伯语语文学科产生和发展
  24. 丰富了阿拉伯语的词汇
  25. 历史上的保护作用
  26. 阿拉伯语的传播
  27. 沙姆地区
  28. 两河流域
  29. 埃及和苏丹
  30. 马格里布等地区
  31. 阿拉伯语的发展
  32. 伊斯兰史前时期(475-622)
  33. 伊斯兰时期(622-750)
  34. 伊斯兰初期(622-661)
  35. 倭马亚朝时期(661-750)
  36. 阿拔斯朝时期(750-1258)
  37. 历时百年的翻译运动
  38. 标准阿拉伯语语法的制定
  39. 文学创作
  40. 蒙、土时期
  41. 蒙古人阶段(1258-1516)
  42. 土耳其人阶段(1516-1798)
  43. 近现代发展(1798-目前)
  44. 复兴阶段(1798-1945)
  45. 蓬勃发展阶段(1945-目前)
  46. 地理分布
  47. 内部分布
  48. 语言特点
  49. 语音
  50. 语法
  51. 词法
  52. 句法
  53. 词汇
  54. 能产性
  55. 词式
  56. 派生
  57. 词根
  58. 新造词
  59. 方言词
  60. 外来词
  61. 特殊词汇
  62. 修辞
  63. 文字
  64. 形成历史
  65. 语言保护
  66. 使用现状
  67. 语言危机
  68. 保护措施
  69. 语言影响
  70. 海湾阿拉伯语
  71. 回族语言多元化
  72. 希伯来语的语言学
  73. 维吾尔语借词
  74. 英语中的阿拉伯语词汇
  75. 派生语言——西班牙语
  76. 其他语言影响
  77.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