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属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芦荟属(学名:Aloe)是天门冬目(Asparagales)阿福花科(Asphodelaceae)的多年生常绿肉质草本植物。芦荟属迄今为止,发现的种类有500多种,其中的许多种类起源于非洲热带地区,在非洲大陆发现约250种,在马达加斯加岛有40多种,在加那利群岛和阿拉伯地区,也有芦荟的野生种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如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地亦有种植。因原产地的气候特征,芦荟属植物形成了喜光、喜温...

芦荟属学名Aloe)是天门冬目(Asparagales)阿福花科(Asphodelaceae)的多年生常绿肉质草本植物。芦荟属迄今为止,发现种类有500多种,其中的许多种类起源于非洲热带地区,在非洲大陆发现约250种,在马达加斯加岛有40多种,在加那利群岛和阿拉伯地区,也有芦荟的野生种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如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地亦有种植。因原产地的气候特征,芦荟属植物形成了喜光、喜温暖、耐干旱、耐热力强、不耐寒、忌潮湿积水的生态习性。

物种命名

编辑

芦荟属(Aloe),为阿拉伯语allcoh演变而来,是一种民间药草。“芦”其中文意为“黑”的意思,而“荟”是聚集的意思。芦荟叶子切口滴落的汁液呈黄褐色,遇空气氧化就变成了黑色,又凝为一体,所以称作芦荟。

分类地位

编辑

芦荟属属于木兰纲(Magnoliopsida)、天门冬目(Asparagales)、阿福花科(Asphodelaceae)中的一个属。芦荟分类是按林奈(Linnaeus 1753年)“双名法”命名分类的。在这之前,最早记录芦荟形态的文献是1583年的“Stirpium historiae”一书。直到1768年,Millerxxx个用“双名法”记录了芦荟种。1804年,Haw在Miller的研究基础上,修正和界定了芦荟属的范围,研究、修订和增加了大量的芦荟新种。1908年,Berger出版的芦荟专著,是经典的芦荟分类专著。

栽培历史

编辑

芦荟属的植物大都是药食两用型,其使用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以前埃及民间就开始把芦荟作为草药来医治各类热症。公元前4世纪,芦荟的使用变得更广泛,其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迪斯已经开始把芦荟用在临床治疗上。公元前333年,受伤的士兵也用芦荟来治疗枪剑刀伤,效果奇特,此法很快在民间传播开来,其后芦荟随着士兵们传到了亚洲南部热带地区。公元后1世纪开始,芦荟的用途更加多样化,并较详细地记录了其功效和具体调制方法。公元12世纪,德国及20多个国家的药典中都先后收录了芦荟,使人们对芦荟的药用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芦荟的神奇功效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在中国,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也出现了芦荟,记载过芦荟治病的各种疗效。芦荟属植物的栽培育种首先是在美洲掀起的,并由此蔓延到欧洲日本美国早在17世纪就因芦荟的药用价值而大量裁培。欧洲发展芦荟业较美洲晚一些,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在欧洲化妆品市场上80%的化妆品都标明含有芦荟。在中国芦荟属产业起步较晚,1985年,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从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进了美国库拉索芦荟并试种成功,自此芦荟品种栽培才正式起步。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芦荟属产业这才大力发展起来,以福建黑牡丹公司和蒲田智舟公司为龙头开始组织芦荟的规模种植和种苗培育,并尝试着研发生产少量的芦荟化妆品,此后科技部将芦荟产业确定为中国的新兴产业,为芦荟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明确了方向。目前在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一批专业性芦荟产品生产企业,也出现了一些规模化、面积在千亩以上的芦荟种植基地,已经发展成为涵盖种植业、原料加工业终端产品制造业、产品物流销售服务业的产业体系

经济贸易

编辑

芦荟属是集医疗、美容、保健、食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经济作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生活日用品、食品保健品药品,形成了集芦荟种植、加工、终端产品、市场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其中美国是国际上芦荟产业建立最早且最发达的国家,在全球芦荟产业中仍居xxx地位。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在1981年就确认库拉索芦荟(Aloe vera)可作为食品用途,随后在1981年成立了非营利的芦荟协会组织,即国际芦荟科学协会,促进了芦荟产品贸易,成为世界范围内xxx影响力的芦荟协会组织。在日本芦荟属植物同样也引起了重视,以芦禁为原料配制的药品、化妆品十分畅销,同时还将其做为原料添加剂,应用于一些保健饮料中,如芦荟汁、芦荟西点、芦荟、芦荟沙拉高级保健品,目前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栽培、经济贸易、研究使用都很先进的国家。在中国1987年,原国家科委将芦荟鲜叶及其产品作为可以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的扶贫项目引进中国。此后的20年里,中国芦荟产业的发展几经波折至今,其间经历了1995年到1998年炒苗的起落,2002年到2007年芦荟作为新资源食品的二度沉浮,直到2008年5月库拉索芦荟凝胶被批准为新资源食品及食品原料以后,中国芦荟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开始逐渐走出低谷步入稳健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国芦荟种植面积已到达5万多亩,其中海南、云南、广东、江浙、北京等地,都形成了一定规模且以“公司+农户”为主的芦荟种植基地;规模化、专业化的芦荟原料制品加工和产品生产企业已达三十多家;芦荟产业已经发展为涵盖原料种植业、中间品加工业、终端产品制造业、物流及销售服务业的产业体系,芦荟产品的市场销售额已达到300亿元。截止到2014年,芦荟产品在中国已拥有一定的稳定消费人群,中国芦荟产业发展向好。

形态特征

编辑

芦荟属为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不同种的茎、叶、花形态类型变异繁多。外表看来和仙人掌相似,芦荟植株有的巨型种株高可达20m以上,如:高芦荟(A.Exceisa Bengen)。微型种株高不足10cm,如:高度仅3cm的珍珠芦荟(A.anistata Haw.)。

芦荟

茎短或明显,根多数为须根,少数为球根。茎长短不同,极短或高达数米皆有。

叶肉质,呈莲座状簇生或有时二列着生,先端锐尖,边缘常有硬齿或刺,叶色浅绿或绿,有的品种叶片有白色斑纹。叶多浆,叶形有狭长三角形,多数为披针形、剑形或宽条形,有的叶面光滑、叶背有刺,有的叶面也有刺,叶缘密生参差不齐的刺状小齿。

芦荟的叶子

花葶从叶丛中抽出;花多朵排成总状花序或伞形花序;花被圆筒状,有时稍弯曲;通常外轮3枚花被片合生至中部;雄蕊6,着生于基部;花丝较长,花药背着;花柱细长,柱头小。通常为无限花序,少数为有限花序,花色为红色、棕色、粉红色、黄色、橙红色和白色。

芦荟花

果实

芦荟果实为蒴果,室背开裂,具多数种子。种子为不规则三棱形和扁平形,基色为黑色。

拉索芦荟的果实

物种分布

编辑

地理分布

芦荟属植物原产于非洲热带干旱地区,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原产于非洲南部的有250多种,马达加斯加的有40多种,加那利亚群岛、西印度群岛也是芦荟属的主要产地。21世纪以来,芦荟属植物广种于地中海沿岸、欧洲南部、南美洲以及北美洲南部地区。在中国福建、中国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都有野生品种和栽培品种。

生境分布

芦荟属植物生长在非洲的亚热带荒漠地带,主要是南非荒漠,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所以生境范围广泛,在沙漠地、滨海地或岩石缝隙中都能正常生长。

生长习性

编辑

芦荟属植物喜温暖的气候条件,耐高温、怕寒冷,当气温降至0°C时即遭寒害;在-1°C时,植株开始受冻。但在有覆盖的条件下能忍-3°C的短暂冻。同时芦荟属属于肉质旱生植物,因此喜光不耐荫,适应较干旱的环境,生长期间要求阳光充足,过于荫蔽,容易引起叶片徒长细窄;但阳光过于强烈,则会使其处于休眠或停止生长。芦荟属植物忌潮湿的环境,其怕积水,积水时间过长,会导致烂根烂叶,同时由于芦荟属植物耐干早,再生能力强,带根的植株离开土壤一个月后,仍能种植生长,其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一般在沙性土壤中均可以很好地生长。在沙漠地、滨海地或岩石缝隙中,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都能正常生长,但过于贫瘠的土壤也会导致其生长缓慢。

生长繁殖

编辑

芦荟属为多年生植物,二年以上成株,每年形成一个营养生殖周期,没有休眠期。芦荟属植物几乎不能自花授粉结实,其开花后一般不能结实,如有些芦荟种类,翠叶芦荟,开花而不能结籽,这类芦荟只能进行无性繁殖。有些芦荟种类,如皂质芦荟,开花后可以结籽,则若用种子繁殖,需借助人工措施。芦荟繁殖是以营养体繁殖,它们的个体发育不是重新开始,而是母体发育的继续。芦荟以地下茎产生分藤或茎上萌生分而形成许多植株,或行分或分芽繁殖后代,而好望角芦荟则缺乏无性繁殖能力。

栽培技术

编辑

人工繁殖

分株繁殖

芦荟属植物的分株繁殖可于每年春季3~4月或秋冬季9~11月,将芦荟每株分蘖出来的小苗,连根挖取,并切断与母茎连接的地下茎,即可定植。

扦插繁殖

芦荟属植物的扦[qiān]插繁殖在春秋两季进行最为适宜,气温在20-25℃时发根时最快,缓苗期短成活率高。栽培时先用花撬引穴,用插片切口入土,后用细土压实穴口。插后35~40天即可生根,然后可全天见光,但不能强光直射,两月后可上盆栽植。

种子繁殖

芦荟属植物栽种3~4年开始开花结籽,种子很小,有茸毛。种子寿命较短,采收后应立即播种,否则难以发芽。种子发芽适温为15~20℃,故不宜在气温较低的早春和炎热的夏季播种。一般采用沙盘播种育苗,然后移栽。栽后要防雨淋,每10~15天施1次水肥,苗高10cm左右即可定植。

整地施肥

芦荟属植物栽培地,适宜在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通畅、土壤疏松、肥沃的田块,pH值在6~6.5之间。芦荟属植物喜肥沃土壤,对物理结构较差的土壤,应多施肥料,然后用消毒剂进行土壤处理。

栽培管理

肥水管理

芦荟属为耐旱植物,茎叶具有厚型的肉质组织,能存储大量的水,体表具角质气孔少,水分蒸发少,故不宜勤灌。灌水量的大小和次数要根据土壤质地、干湿、天气、品种和生育期等情况而定。长期浇水追肥会使表土长青苔或硬结,影响根系呼吸。因此,要经常松土、除草除苔,以免青苔与芦荟争夺养分。根据芦荟植株大小,春秋季施肥次数适量加大,以有机肥为主,也可使用专用花肥。注意热天不要在强烈的阳光下追肥。

中耕除草

芦荟属植物成活后,要根据田间土壤的硬度进行适当的浅耕和中耕,以松散植物周围的土块,满足根对氧气的需求,同时配合松土进行除草,但不宜用除草剂。中耕除草应根据草情适时安排,每年一般进行2~3次除草松土,中耕深度应随植株长大而逐渐加深。

病虫害防治

芦荟属植物本身含有芦荟大黄素,对蜗牛、虱子、蜘蛛、昆虫等均有毒杀作用,一般不易发生虫害,生长健壮的植株也很少发生病害。但在栽培过程中对芦荟病虫害应坚持农业综合防治为主,以高效低毒农药防治为辅。

病害

根腐病:常因土壤湿度过大而引起根部腐烂,可把病株挖出,切去腐烂部分待切口晾干后重新栽植。栽后土壤不宜太湿,或用50%多菌灵灌蔸[dōu]。 黑斑病:若芦荟植株种植密度过大、土壤潮湿、杂草丛生或低温不良时,叶部会发生黑斑病等病害,可喷洒百菌清防治。

虫害

介壳虫:介壳虫以幼虫常黏在叶片背面,有时叶片的正面也发生。防治方法:可用50%的1605乳油稀释1000倍液喷雾。幼苗期可用50%的辛磷,稀释3000倍液喷雾。红蜘蛛:在天旱时容易发生,常聚集在叶背面吸食汁液,5~7月大量发生,可用40%氧化乐果2000~2500倍液喷杀。

采收

芦荟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栽种后可连续多年收割,采收时要留足上部嫩叶。一般家庭采收使用时,可随用随掰。

代表种类

编辑

库拉索芦荟

库拉索芦荟(Aloe vera)一般称为称为蕃拉芦荟,蕃拉为其种名的音译,又称美国芦荟、吉拉索芦荟。须根系,茎短,叶簇生于茎顶,直立。叶呈螺旋状排列,叶肥厚浓汁,呈披针形,叶长30-70厘米,宽4-15厘米,厚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阔,叶呈粉绿色,上有白色斑点,随叶片生长斑点逐渐消失,叶缘有刺状小齿。花茎单生并有2-3个分枝,高60-120厘米,总状花序疏散,花点垂,长约2.5厘米,呈黄色或赤色斑点。

库拉索芦荟

库拉索芦荟原产于非洲北部地区,现在美洲栽培最多,日本、韩国和中国中国台湾、海南岛都有大面积商业化栽培,主要用于提取芦荟原汁、芦荟浓缩汁和芦荟结晶粉,也可作家庭盆栽品种,是目前应用在食品、药品和美容品方面最广泛的品种。

木立芦荟

木立芦荟(Aloe arborescens Mill.)又称木剑芦荟、木立芦荟,在中国民间又称为龙角芦荟,植株高1到2米,苞片卵状条形,先端钝,易于辨认叶轮生,肥厚多汁,汁味苦,披针形至狭披针形。先端较尖,边缘有刺状锯齿,花多形成总状花序或伞形花序,花橙红色,花被网筒状,有时稍弯曲。木立芦荟主要分布于南非南部、东南部至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和马拉维。目前,在日本进行商品化生产,被日本人认为是xxx的药用芦荟品种。

珍珠芦荟

珍珠芦荟(Aloe aristata)又称锦须芦荟、德国菠萝,无地上茎,每簇有50余片披针形叶,叶尖有长须,叶表面有白色斑点,它属小型品种,一般高度在10厘米以下,主要供观赏用,置于向阳的茶几案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同时珍珠芦荟的叶片所含多聚糖类的粘胶汁十分丰富,是用作自然美容护肤的佳品。

主要用途

编辑

园林观赏

芦荟属植物中绝大多数的品种都具有观赏价值,如斑马芦荟(Aloe zebrina Baker)、青鳄芦荟(Aloe ferox Miller)、细茎芦荟(Aloiampelos ciliaris)等,它的植株和叶型酷似龙舌兰,叶片挺拔,且叶缘有齿,不仅可以赏叶,此外还具有伞状花序、倒钟状小花和艳丽的花色,整体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同时小型盆栽芦荟可以放置于案头书桌之上,大型盆栽芦荟则可以放在客厅和庭院之中,观赏用途广。

芦荟

生态保护

芦荟属植物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它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甲醛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从而避免其对人体的危害。

医学药用

芦荟属植物为传统中药,别名卢荟,其药用历史悠久。其中如芦荟(Aloe vera)味苦,性寒,归肝、胃、大肠经;《中药大辞典》中记载:其清热,通便,杀虫。主治热结便秘,妇女经闭,小儿惊痫,疳[gān]热虫积,癣疮,痔瘘,萎缩性鼻炎,瘰[luǒ]疬[l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收载芦荟的功能与主治为清肝热,通便,用于便秘,小儿疳积,惊风;外治湿癣。

美容用途

芦荟属植物具有较高的美容价值,在各国民间使用芦荟护肤护发美容历史悠久,如在古代人们常用芦荟的新鲜汁液涂抹面部治疗雀斑、青春痘和各种皮肤湿疹

食用营养

芦荟属植物营养价值高,其蛋白质含量为其干重的9.5%左右。同时芦荟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各种矿质元素,这些元素在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芦荟作为一种食品原料,目前已被加工成各种芦荟食品和饮料,如芦荟饮料、芦荟酒,还可制成各种芦荟硬糖、凝胶糖及果冻等休闲保健食品,以及各色菜品。

相关研究

编辑

药理研究

研究表明,芦荟属植物有160多种化学成分,药用成分72种。其中蒽[ēn]醌[kūn]类(芦荟素、芦荟大黄素、芦荟苦素、芦荟霉素、芦荟宁、蒽酚等20余种)和多糖类(甘露聚糖、乙酰甘露聚糖、阿拉伯糖和鼠李糖等),是芦荟属植物与医学应用密切相关的两类成分,经过临床实验应用,证明其具有杀菌消炎、通便利肠、强心活血、降血糖和免疫等作用。同时对芦荟中的植物凝血素研究,发现其能激活人体细胞生长因子,刺激细胞生长和分裂,加快受伤组织康复愈合,有助于抗感染,提高人体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已有专利报道芦荟中含有有机锗,从芦荟叶汁中提取的抗癌剂羧乙基锗三氧化物,对白血病、肝硬化等都有神奇的效果。

美容研究

现代相关研究表明,芦荟属植物中含有的氨基酸和复合多糖物质能构成天然保湿因子(NMF),可以用于补充皮肤中损失的部分水分,恢复胶原蛋白的功能,防止面部皱纹,保持皮肤光滑、柔润、富有弹性。同时,芦荟的加工产品——芦荟凝胶能增进水分渗透,阻止水分从皮肤表层蒸发,使皮肤的水分和油分处于平衡状态,保持皮肤的健康、美丽。

物种危害

编辑

毒理研究

随着芦荟属植物的广泛应用,近年来不断有资料报道,人体食用芦荟类产品后会出现腹痛、腹泻、呕吐、肾炎、结肠黑变、泻素依赖等不良反应。引起相关研究重视,但目前相关研究对芦荟是否“有毒”存在分歧,只证实表明芦荟表皮蒽醌类物质存在毒副作用。

预防措施

目前在芦荟毒性认定标准尚未统一、权威机构对芦荟毒性尚未正式确认的情况下,要求各种书刊在介绍芦荟属植物时为了慎重起见,应该注明芦荟“含有毒成分”并附引起不良反应的资料,同时对其品种、取材部位、加工、配伍、剂型、用法、用量等诸项加以说明。2009年2月19日,卫生部等六部局联合发出《关于含库拉索芦荟凝胶食品标识规定的公告》,公告规定“添加库拉索芦荟凝胶的食品必须标注‘本品添加芦荟,孕妇与婴幼儿慎用’字样,并应当在配料表中标注‘库拉索芦荟凝胶’”。同时还对企业在生产中的每日食用量作出规定,这一公告明确了食用芦荟品种、取材部位、入食标准、用量与禁忌,以及芦荟产品标识要求。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967635/

(23)
词条目录
  1. 物种命名
  2. 分类地位
  3. 栽培历史
  4. 经济贸易
  5. 形态特征
  6. 果实
  7. 物种分布
  8. 地理分布
  9. 生境分布
  10. 生长习性
  11. 生长繁殖
  12. 栽培技术
  13. 人工繁殖
  14. 分株繁殖
  15. 扦插繁殖
  16. 种子繁殖
  17. 整地施肥
  18. 栽培管理
  19. 肥水管理
  20. 中耕除草
  21. 病虫害防治
  22. 病害
  23. 虫害
  24. 采收
  25. 代表种类
  26. 库拉索芦荟
  27. 木立芦荟
  28. 珍珠芦荟
  29. 主要用途
  30. 园林观赏
  31. 生态保护
  32. 医学药用
  33. 美容用途
  34. 食用营养
  35. 相关研究
  36. 药理研究
  37. 美容研究
  38. 物种危害
  39. 毒理研究
  40. 预防措施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