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长期建档 锁定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医院简介 门急诊大楼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卫生部部属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开业于1937年,是当时中国人管理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为纪念中国的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为孙中山纪念医院,后更名为中山医院。解放后曾称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1年用现名。  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山医院本部目前占地面积95892....

  医院简介

门急诊大楼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卫生部部属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开业于1937年,是当时中国人管理的xxx所大型综合性医院,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为纪念中国的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为孙中山纪念医院,后更名为中山医院。解放后曾称上海xxx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1年用现名。

  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山医院本部目前占地面积95892.1㎡,总建筑面积326149㎡(其中在建建筑面积16.7万㎡),核定床位1700张。2009年门急诊量239万人次,住院病人5.9万人次,住院手术病人2.5万人次。全院职工2889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高级职称364人,医师880人,1157人,医技人员437人。

   发展简史

门急诊大楼

  中山医院创始于1936年,为纪念中国孙中山先生而命名,是三十年代由国人自己创办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当时上海有市民300多万,而医院病床不足5000张,且多由外国人设立,收费昂贵。为了满足之需要,于1930年社会即有创办大规模国人医院之议,几经商榷,推举成立了以孔祥熙为主任,孙科和恒为副主任,颜福庆为总干事的中山医院筹备会,通过筹备会向社会募集捐款。1935年6月中山医院动工,次年12月竣工,占地26644平方米(40亩)。当时名人史量才先生家属捐款建量才堂,为学校之用,学校附设在中山医院内,量才堂与中山医院同时竣工。1936年由上海中国红十字会xxx医院分出部分人员至中山医院建立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泌尿科、眼科和耳鼻喉科等科室。1937年2月开始收治病人,同年4月1日正式开业。建筑面积13597平方米,计划病床450张,实际病床300张。

  牛惠生为中山医院xxx任院长。医院开业不久,牛惠生院长病逝,应元岳代理院长。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xxx爆发,业务重心移向上海红十字xxx医院,护校也一同归并。中山医院原址先后改为“第六救护医院”和“国际xxx医院”,在三个月内共收治伤兵二万余人,并且同红十字会xxx医院组成国立上海医学院xxx、第二两个救护队,先无锡、南京,旋即转赴xxx,为xxxxxx做出了贡献。1937年11月日军侵占上海,从此中山医院原址为日寇盘踞了八年。

  

1939年7月中山医院部分医护人员随同上海医学院迁至昆明。1941年1月又由滇迁渝,与重庆中央医院以及宽仁医院合作,1942年2月接办重庆歌乐山的中央医院,改称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由吴绍青教授任院长,扩大床位至400张。不久又接纳重庆新开寺肺结核病院,床位增加到450张。

  抗战胜利,1946年5月在重庆的中山医院人员分批回沪,筹备恢复上海中山医院,正逢上海霍乱流行,中山医院遂作为时疫医院从7月至9月共收治病人2300余人。1946年11月正式恢复上海中山医院,聘沈克非教授为院长。当时有医师70余人,100余人,设备较齐全,开设病床347张,是多科性的综合性医院。1947年11月增设口腔科、皮肤科和胸外科。1947年9月重新设立学校,定名为“上海市私立中山高级学校”,并开始招生。由于时局动荡,物价飞涨,医院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仅依赖有关方面补助和向外募捐,才得以维持,但全院职工在极其的下团结一致,工作,努力维持医院的,直到上海解放。 1949年7月,中国人民xxx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卫生处派员接管中山医院。1949年7月9日公开中组织,成立党支部,任党支部。1950年4月1日中山医院被宣布结束军管,交由华东军员会卫生部直接管辖。1952年4月黄家驷教授任院长。同年医学院进行了院系调整,中山医院充实外科力量,改名为“上海医学院外科学院”。全院有医师103人,91人,职工总数为414人,病床422张。时值解放初期,国家为关心医学卫生事业,关心人民健康,拨款改善病房条件,新建手术室、骨科病房,充实化验室、动物实验室,改建宿舍和饭厅,增加建筑面积3827平方米。同时对医院工作实施,包括改用中文记录病史,建立各科定期开展学术会议,病例讨论制度;采用普通话授课;使用幻灯、标本、模型、图表等进行形象教学等。1952年7月中山高级护校脱离中山医院与红十字会xxx医院护校与协和护校合并,组成上海xxx医学院附设学校。1953年,医院推行病室负责制和性医疗制,深受病人欢迎。

  1955年3月,崔之义教授任院长。同年8月根据卫生部关于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各临床学院恢复医院名称,中山医院改为上海xxx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恢复综合性医院建制,设内、外、妇产、肺、中医五个主要临床科室,外科再分设胸外、骨、泌尿、普外等科室,内科包括消化、心脏、血液等专业组,建立了血库、肺功能和心电图等科室。1956年8月恢复原名中山医院。1955年8月原肿瘤医院新楼划归中山医院,辟为内科病房大楼。1956年12月放射科专家荣独山,内科专家林兆耆,肺科专家吴绍青被评定为高等教育一、二级教授。同年建立了内、外科研究室,结合临床医疗开展各项研究工作。

  1957年4月中山医院成立党总支,任总支。同年,外科成功创制真丝人造血管,胸外科首次成功施行低温麻醉房间膈缺损修补术。1958年建立了超声波室和同位素实验室,成立了上海市胸病研究所(1962年改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石美鑫教授任所长。同年,石美鑫教授和胸外科的医师们在各方协助下研制了我国xxx台静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机,打破了当时某些国家的禁运政策,获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成功。1961年10月由林兆耆教授任院长,1962年中山医院进行全面整顿,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1966年“”开始,全院临床科室仅分外科、内科以及妇产科。1968年3月成立中山医院委员会。1968年10月4日工军宣队进驻医院。1969年10月30日恢复组织生活。1970年8月29日恢复成立中山医院党总支,方梦日任总支,施余庆任副。同年1月施行xxx例肾移植,使中山医院成为全国最早开展肾移植的单位之一。1972年,开始恢复科室建制,恢复专科和专科门诊。1973年增设心脏内科,成立肾病组,泌尿外科成功试制了全国xxx台标准平板型人工肾机,成立血液透析室。1972年成功进行国内首例长期存活的尸体肾移植。在此期间,上海医学院又将护校划归中山医院管理,设立中山医院附属卫生学校。1974年建造门诊大楼。同年12月上海医学院党委决定将中山医院改为综合性医院,除设立内、外、妇、中医等专科门诊外又相继开设和恢复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门诊。1976年10月工宣队撤离中山医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医院面貌焕然一新。1977年上海市心血管研究所大楼落成启用。研究所设有病理、药理、生化、病毒、流行病学、人工瓣膜以及核心脏等研究室,开设心脏内、外科病床90张。1978年8月裘麟教授任院长兼党委副。同年设立了肝肿瘤科,内科消化病组正式改为消化科。1979年8月上海医科大学决定将中山医院卫生学校恢复为上海xxx医学院附设学校,属上海xxx医学院直接领导。1980年裘麟教授任党委,同年建立整形外科。1981年实验大楼由原来三层加至五层。内科大楼由四层加至五层,新建动物房。同年先后建立了肝癌研究室、血管外科研究室、肺病学研究室、核医学研究室、超声诊断研究室和放射诊断研究室,初步形成一支比较强的研究队伍。时值“七五”期间,中山医院被国家计委列为全国重点的18所医院之一,开始整体性。“八五”期间,拆除量才堂,在原址上新建了十八层外科病房大楼,十六层的科研大楼,十五层的集体宿舍大楼和逸仙楼等。在调整病房大楼后又改建了药剂科制剂楼。1982年6月起根据市医院实行两种收费制度,医院将增收的金额添置了大型X光机、γ-照像机、纤维内镜、冷冻离心机和其他监护设备。1983年医院进行护理工作,实行责任制护理,护理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1984年11月王承棓教授任院长,朱新华任党委。1985年,内科首先报道了国内xxx例重链病。1986年泌尿外科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研制成功体外震波碎石机并应用于临床,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1987年5月经卫生部党组批准,中山医院定为副局级单位,各职能科室也相应定为副处级。

  1988年8月林贵教授任院长。在中山医院肝癌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原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配备较完善的科研设施,开设专科病房,有床位46张。建立血管外科和放射介入科,并开设了病房。同年中山科技开发公司购置上海松江天马乡神龙康复院产权,建立中山医院天马山分院。1989年建立老年病科,内分泌科和风湿病组。

  1991年12月,杨秉辉教授任院长。同年外科病房大楼正式启用。经卫生部核定全院病床数从原有840张增加到1000张。完成科研楼建造,为肝癌研究所、血管和显微外科等科室提供和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研究条件。

  1992年按照上级要求,上海医科大学党委决定各附属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由正副院长和正副组成的院务会议为决策机构。10月施荣范任中山医院党委副(主持工作)。新闻代表团在访问途中发生重大车祸,医院各级医务人员组成抢救小组,取得抢救成功,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表彰。同年建立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和全科医学科,心胸外科分为心外科和普胸外科两个科室。11月普外科引进全套腹腔镜设备,在经过动物实验后应用于临床,次年泌尿外科开始将该项技术用于泌尿外科手术。之后,召开海峡两岸泌尿系统腹腔镜手术研讨会。12月中山医院成为上海市xxx批xxx家被评审通过的甲等医院。1993年建立医学心理科,11月泌尿外科率先在网内成功进行对前列腺增生患者置放尿道内网状记忆合金支架术治疗。同年4月施荣范任中山医院党委。1994年7月31日在中山医院内又建立了一所沪港合资的逸仙医院,是中山医院与保健协会有限公司合资建立的一所综合性医院,开设床位46张。1994年9月中山医院获市爱婴医院称号,全面实施母乳喂养,母婴同室。同年开设皮肤科病房,成立医结合红斑狼疮治疗中心。1995年建造磁共振楼,安装了1.5T磁共振机和快速螺旋CT,使医学影像学诊断水平又提高了一步。同年原内科大楼(8号楼),使之成为有中央空调设施的病房大楼。医院又投资400余万元,建立了实验研究中心,还在国内xxx建立和开通了多远程医疗会诊中心。

  1996年新建放射治疗楼,引进美国GE公司生产的新型直线加速器等放射治疗设备,建立放射治疗科。同年,陈中伟院士主持了世界xxx例游离第二足趾再造拇指术手术成功。1997年扩建逸仙楼和心血管病研究所大楼。

  1998年我国百年未遇的特大,中山医院组建由副院长琦教授为队长的抗洪救灾医疗队奔赴湖南灾区救援。同年心研所大楼加层工程完工。1999年院内感染中心经市卫生局评审通过为上海市院内感染质量中心,并挂靠医院。6月血管外科在国内xxx“对动脉瘤患者实施腔内支架术治疗”获得成功。8月由血管外科和科学国际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中山—腔内血管外科培训中心。11月成立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同年医院斥资6000万元人民币购置门诊部以西的10亩地,筹建7.2万平方米的门急诊医疗综合大楼。

  2000年普外科和整形外科在国内率先开展“腺体置换方法”治疗腺癌,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同年在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及机器人辅助后腹腔镜肾囊肿切除手术获得成功。同年建立高压氧科室和乳腺疾病与健康研究中心。由陈灏珠、葛均波教授主持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等主办的“xxx届东方国际介入心脏病会议”召开。中国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挂靠中山医院。

  2001年购进斜土1609号原上海泰康食品厂地块,并且对原泰康食品厂的办公楼进行,作为门急诊医疗综合楼建设期间门诊部过渡临时用房。完成门急诊大楼地块108户人家动迁工作,拆除老门诊楼。12月28日举行门急诊综合大楼的奠基仪式。先后成立了上海市临床营养研究中心、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心以及中山睡眠呼吸障碍与鼾症诊治中心。在国内首先引进TPS计划系统开展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前列腺治疗前列腺癌,取得良好疗效。

  2003年3月,琦教授任中山医院院长。新班子以建成上海市标志性医院为目标,以深化,机制创新为措施,抓防治这件大事不松劲,抓经济建设、医、教、研、管理等工作这个中心不,稳步推进医院发展。 三月底遇到SARS,中山医院作为市监测点,严格按上级,采取了思想、组织、场地和设备等方面的措施。本着“一个不漏、一个不染、一个不倒”的工作目标,“严”字当头、横下,共闯,全力做好“”防治重中之重的工作。先后建立务实的SARS防病工作例会制度。成立了上海市xxx个发热专病门诊;急事急办,用最快速度引进安装了一台x光DR成像系统;关闭院内招待所的所有房间,改为工作人员的隔离休息用房。加强全员培训,对涉及8个科室五个梯队的人员进行重点培训。组建两支由17位医护人员参加的医疗队,支援上海市传染病医院。住了严峻的,锻炼了一支队伍,顺利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为了严格管理,加快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干部管理公示制”,让科室主任在全院干部工作例会上展示对科室管理的情况。改变以往年度考核形式、方法和内容,实行公开述职、考评小组打分、职工参与的形式,用4个半天时间,分别对科主任、副处级干部和部门负责人共64位中层干部进行年度述职考核,促进了管理工作。积极储备干部资源。成立医务二处。建立回国人员学术交流制度。让回国人员在医院或者科室作专题汇报交流发言,便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国际动态。重视医学教育评估工作。全院动员,积极参与,充分准备,医学教育工作得到医学评估专家的肯定和赞扬。

  医院成立了经济管理委员会,建章立制,实行财务、设备、药品和工程建设中物资采购、招标议标等规范化管理。完成药剂、设备和器材的成本核算,基本实现了药品实库存网络管理。把心内科等7个临床科室作为成本核算试点,为全院推行成本核算打基础。

  先后完成中心供应室、营养厨房、双层连廊一期工程和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建设工程;实施对急诊有限的空间充分的“挖潜”和。增加急诊医疗用房717 m2,增设急诊留观察床位90张;完成1号楼外科病房大楼的大修和10号楼医生办公室的改建工程;和完善无障碍设施工程;门急诊医疗综合大楼建设工程8月28日完成结构封顶;进行天马山分院工程,顺利完成分院中生产车间的搬迁和改建工程的奠基。

   重点学科

门急诊大楼连廊

  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中山医院总部占地面积109亩,建筑面积177800平方米,核定床位1272张,现有工作人员2200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士3位,正副高级职称近360名,享受国务院颁发津贴的专家76名。门急诊人数每年约110多万人次,住院22000人次,其中40 %来自全国各地。中山医院是“211工程”和“985”重点建设项目的单位。设有7个研究所,即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上海市医结合康复研究所、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核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有31个临床科室,有7个医技科室,10个诊治中心,3个上海市卫生局临床专业质量控制中心。病毒性心脏病实验室为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癌变与原理重点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有内科学(心血管病、肾病、传染病)、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和医结合临床。肝肿瘤科和心内科是上海市xxx学科和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肺科为卫生部重点建设学科,麻醉科为上海市xxx学科。

   科研实力

急诊输液大厅

  院本部设有除小儿科以外的所有科室、综合实力雄厚。心脏、肝癌、肾脏和肺部疾病诊治是医院的重点和特色,诊治水平始终处于国内xxx地位。其中心血管病和肝肿瘤是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上海市医结合康复研究所、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内镜诊疗研究所、复旦大学核医学研究所设在院内,成为医院重要的研究机构。上海市的院内感染、超声诊断、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胸心外科等5个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也挂靠中山医院。医院每年承担国家、卫生部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近百项。近年获xxx、教育部、卫生部和上海市科技百项。设有博士点15个,硕士点21个,有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22个,上海市住院医师培训25个。每年举办xxx继续医学教育30期,招收医生300名,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高级医学人才。

   医疗条件

急诊输液大厅

  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 Therapy)、PET-CT、64排128层超速螺旋CT、全数字平板式心血管造影机(DSA)、直线加速器、1.5T磁共振断层扫描仪、同位素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CT)、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DR)、重症监护系统和远程医疗教学系统等等。

  与保健协会合作建立的上海逸仙医院为境内外人士服务,深受欢迎。

  中山医院始终秉承“一切为了病人”的,“严谨、求实、团结、奉献”的院训,以严谨的医疗作风、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严格的科学管理,努力为国内外病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院研究

门急诊大楼夜景

  中山医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学科基础,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人才。医院每年承担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各种层次近10个专业、23门临床课的教学任务。医院现有硕士点15个,硕士生导师73名;博士点18个,博士生导师41名;每年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120余名。另外,医院还承担大量继续医学教育任务,近5年共举办xxx继续教育培训班109个,培训人员达到5201名,培养生 1500名左右。

  1984年至今共出版学术著作215部8956.3万字。

  1984年至今共承担xxx、省部级、市级等课题505项,经费13706.79万元,其中国家攻关课题21项,牵头2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6项,1026.4万,专利6项。

  中山医院承担大量繁重的科研工作,获得较多的科研。1985年,小肝癌的诊断与治疗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

  1998年,实用内科学(著作)(陈灏珠)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1983年,抗菌素新药利福定(崔祥宾)获国家发明三等;

  1987年的工业铅中毒研究35年、1989年的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杨英珍)、1991年的手术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汤钊猷)、1992年的无创性核素时相分析和心脏断层显像在早期诊断冠心病中的研究(诸骏仁)、1998年的现代肿瘤学(著作) (汤钊猷)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

  1989年,肝癌选择性定位与导向治疗(汤钊猷)和人工心脏瓣膜性能改进的研究(任长裕)获“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阶段;此外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血流动力学与血淤本质及治血化瘀原理研究,上海市矽肺动态观察、诊断和治疗,实用心脏病学,同位素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真丝人造血管获国家;同年,外科学,启东肝癌防治,二尖瓣硅球人造瓣膜,丹参治疗冠心病等的研究,心脏起搏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各型心脏起搏器及电极试制与起搏器的应用,针刺麻醉下腹主动脉瘤切除,正白血球转移因子研制及治疗应用,工矿癌症调查与方的研究,恙 形态、分类、生活史、生态学研究和尘螨过敏,人造股、肘、膝、指关节,男用节育药──棉酚等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

  1980年,小肝癌的临床和病理研究获卫生部甲级科技;

  1989年的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杨英珍)、1991年的小肝癌的诊断与治疗(推广应用项目)(汤钊猷)、1996年的X线诊断学(著作)(荣独山)以及1996年的现代肿瘤学(著作)(汤钊猷)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

  1994年,肝癌及其亚基的研究(刘康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

  1994年的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细胞电生理研究(包括药物影响)(杨英珍)、1996年的Tc-99m-MIBI门控心肌显像及定量分析(黄)、1997年的小肝细胞癌的CT研究及影像学评价(周康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

  1982年,心脏超声造影:维生素丙与碳酸氢钠造影剂在CO2超声造影中的研究和舌苔的电子显微镜研究分获卫生部二等甲级科技和卫生部二等乙级科技;

  1989年的血液净化系列技术(瘳履坦)和肝肾肿瘤栓塞疗法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林贵)、1991年的无创性核素时相分析和心脏断层显像在早期诊断冠心病中的研究(诸骏仁)、1998年的介入TC-99m-MIBI心肌显像评价缺血区存活心肌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黄钢)以及1999年的血管外科手术图谱(石美鑫)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

  1990年,手术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汤钊猷)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

  1983年的青紫舌的综合研究、血小板高聚集性的临床研究、感集性休克血液动力学呼吸功能和代谢变化的自然经过─狗中的观察,1984年的放射性99m锝等核素的制备及临床应用研究:肝胆显影剂99mTc-PBIDA的制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血浆内毒素的定量测定及其内毒素血症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意义,1985年的裸鼠人体部分恶性肿瘤模型的建立及研究:裸鼠人体肝癌移植模型的研究,1986年的胸膜凹陷征和空泡征病理基础及对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肝癌的阳性扫描与导向治疗肝癌病因及防治研究,获卫生部乙级科技;

  2001年,黄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杨英珍)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推广二等;

  1996年,亲肝癌抗体的临床规律和双功能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的研究:暨肝癌导向综合治疗的系统研究(汤钊猷)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

  2002年,短肠综合征肠道代偿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吴肇汉)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肝癌综合性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研究(周康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中华医学二等;高转移人肝癌裸鼠模型和细胞系的建立、研究与应用(汤钊猷)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中华医学一等;

  2003年,小和微小肝癌影像学新技术及肝癌介入治疗新模式探讨(周康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上海医学科技二等;

  1977年,真丝人造血管(冯友贤),丹参治疗冠心病的研究,核酪酸注射液及过期麻诊疫菌治疗慢性气管炎,三尖杉啃阡的临床研究,丹参201,二尖瓣硅球人造瓣膜研究,醒脑静注射液的研究,急性职业中毒脑病抢救的探讨,恙螨形态、分类、生活史、生态学的研究,同种尸体肾移植获上海市重大科技;

  1982年,113m锢─-二硫丁二钠肾显像剂配套药盒新产品的研制获上海市重大医学科技;

  1987年的肝癌与钠泵─肝癌升高钠泵的机制研究及其在临床与中医(叶胜龙)和乙型肝炎病毒氧核糖核酸在患者血清及肝组织中存在状态的研究,1988年的SSM-2泌尿外科器械(章仁安)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和栓塞疗法的临床应用,1992年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技术方法与临床应用的研究(楞),1994年的外科病人的肠外营养支持:提高营养支持治疗的安全性,实用性和疗效(吴肇光),1995年的肝癌综合介入治疗的系统性研究(董永华)和二尖瓣关闭不全诊断修复术的系列研究和新见解(生),1999年的细小病毒H-1抗消化道肿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沈锡中),2000年的原发性肝癌二级预防效果的评价(杨秉辉)、肝细胞肝癌性水平相关因素及其潜在临床意义的研究(钦伦秀)、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的研制(陈中伟)、胆石病的基础与防治研究(王炳生),2001年的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应用(赵强)和放射性核素心肌脂肪酸代谢显像剂123I--BMIPP的研制和临床前研究(陈绍亮),2002年的手臂残端再造制多度电子假手研究(陈中伟),2003年的经静脉声学造影评价心肌灌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舒先红)和颅外段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调查和外科治疗的研究(琦)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

  2001年,肝癌肿瘤血管形成的研究及干预治疗(孙惠川)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同年,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机理研究及诊疗应用(杨英珍)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中华医学科技三等;

  2003年,原发性肝癌免疫与基因治疗的实验及应用研究(叶胜龙)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上海医学科技三等。

   业务科室

门急诊大楼夜景

  中山医院建院初期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泌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科室,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随着分科逐渐细化和科室不断健全,中山医院目前已经拥有38个业务科室。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心外科)

  组建时间:1958年

  医疗简史:原名上海市胸病研究所,首任所长黄家驷。1963年更名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由沈克非任所长。1973年恢复研究所建制,由石美鑫任所长。现任所长陈颢珠、名誉所长石美鑫、副所长葛均波、赵强、舒先红。全所职工107名,其教授 10名,副教授30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7名。研究所设有心内科(23病区、30病区、CCU)、心外科(31病区、32病区、ICU)、心导管室、心脏超声诊断室、心电图室、卫生部病毒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中心实验室、心血管流行病统计室等临床和实验科室,拥有建筑面积达8442M2的十层心血管病大楼,总病床数220张,实验室面积约1200M2。拥有较为完善的医疗科研设施,有超低温冰箱荧光显微镜、落地式高速离心机、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定量PCR仪、三维重建仪、超声消融仪、立式电泳仪、高压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等30余件高级科研仪器设备。1980年起研究所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2002年被批准为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其心脏内科被列为全国高等院校重点学科。病毒性心脏病实验室系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主要研究领域: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和防治方面的研究,1. 冠心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研究,包括流行病学、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液脂质的生化研究、X线造影诊断以及超声诊断学,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血管内超声诊断,冠心病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等;2.从水平研究病毒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研究,包括流行病学、病毒学、免疫学诊断、医结合治疗;3. 心力衰竭的基础以及临床研究;4. 心脏超声的研究,包括食道超声检查技术的应用、血管腔内超声, 多平面经食道三维重建超声显像、冠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消融;5.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诊断和电学治疗研究,以及人工心脏起搏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6. 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新型人造心脏瓣膜的研究及辅助循环的研究。 近年来开展冠脉搭桥的手术、心脏移植术(终末期心脏病外科治疗)及人工主动脉带瓣移植术等。

  曾分别完成国家七五、八五、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上海市医学xxx专业等市级以上课题50余项。目前正承担973“86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十五攻关、“211工程”、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达1200万元。近5年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14项,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450余篇,获专利一项。

  已培养博士后4人、博士77人、硕士77人,现在站博士后4人,在学博士生22人、硕士生32人。

  心研所受卫生部委托每年举办全国心内科,至今已为26期。

  心内科

  组建时间:1958年

  医疗简史:心内科作为内科的分支学科成立于1958年,其奠基人是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陶寿琪教授,也是首届心内科主任,1989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1994年评为上海市卫生局的xxx学科,1997年被列入“211工程”发展规划的重点学科,2002年被确定为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近年来积极参与临床药理研究,被指定为全国临床药理。

  心内科的总体医疗水平在华东地区xxx,在国内名列前茅。自50年代起先后在国内率先或较早进行了左右心导管检查、心律失常电生理检查、体外电除颤复律、冠状动脉造影、xxx起搏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经导管消融室速、经静脉安置自动起搏复律除颤器、冠脉内激光溶栓、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等。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介入心脏病学、心脏超声诊断和心律失常的电学治疗等。近年开展的新技术有定向旋切、药物涂层支架、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等。

  科室现状:心内科病房有普通病房2个(总病床102张),监护病房1个(病床13张),急诊留观室1个(病床20张)。共有医生37人,其教授5人,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16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5人,有硕士、博士学位者21人。所有的工作日均有专科门诊,并设有各种专病门诊。目前,每年收治病人近2000余例次,门诊病人约10万人次。

  心外科

  组建时间:1947年

  医疗简史:心外科建于1947年,由黄家驷教授任主任,开展胸廓成形术、肺叶、全肺切除术、纵膈肿瘤、食管癌等手术,解放后胸外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率先在国内研究人工静立垂屏式心肺机和开展深低温体外循环手术,如先心病VSD、ASD和法四纠治术,二尖瓣关闭不全修复术和低温房间隔缺损缝补术等。1978年成立上海瓣膜中心开展瓣膜试验研究。用同种硬脑膜、猪主动脉瓣和牛心包膜制成生物瓣膜取得成功,并应用生物瓣施行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替换术,手术种类由单瓣发展到双瓣、三个瓣替换术。病变瓣膜由xxx次替换发展到第二、三次替换瓣膜术,开展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带瓣替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大血管转位,局限性肥厚心肌病(IHSS)和复杂心脏病手术等。目前广泛开展各种心脏手术,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冠心病、大动脉瘤、心脏肿瘤、马凡氏综合征和终末期心肌病等。尤其擅长各种高难度的心脏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移植术、动脉瘤手术以及各种瓣膜手术并均极具特色,年手术量达1000多台,手术成功率高达98 %,治疗水平处于国内xxx地位。2001年生教授主持的“连续11位原位心脏移植术获得成功”获得第四届上海市临床医疗三等。2002年赵强教授主持的“冠心病的外科治疗研究与推广”获得第五届上海市临床医疗二等。科内开展的新技术有“迷宫手术”治疗房颤、“象鼻干”手术、“机器人辅助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骨髓细胞移植治疗心梗后心功能不全”等。

  完成和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并获得卫生部和上海市多项科技。担任复旦大学心外科有关章节讲课和示教,并担任全国心胸外科的讲课任务,研究生班讲课。邀请国外专家来院讲课和手术,参加外院外宾学术会活动,进行学术交流和知识更新。

  科室现状:心外科有普通病房2个(总病床80张),监护病房1个(病床18张)。共有医师26位,其中教授2位、副教授6位。

  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肝肿瘤外、内科)

  组建时间:1968年

  医疗简史: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的前身是1968年设立的上海xxx医学院中山医院肿瘤小组,1969年正式成立中山医院肝肿瘤小组,并设病房。1978年改名为中山医院肝癌研究室,开始分为病房和实验室两个部分。其后不断发展壮大,1988年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隶属上海医科大学。2000年校合并后,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肝癌研究所是我国最主要的两个肝癌防治研究中心之一,为xxx重点学科(肿瘤学)、上海市肝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医学xxx专业(肝脏肿瘤学)以及上海医科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重点学科(肿瘤学)、上海医科大学“985工程”重中之重学科。

  临床特色是肝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近年又相继开展了肝癌术后复发的手术再切除、冷冻、微波、超声介入、以及生物治疗等特色项目。自1995年开始以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研究为重点的临床综合治疗研究,探索肝癌术后复发的综合防治方案,进一步延长肝癌病人的期,改善预后。已积累近4000例肝癌诊疗经验,最早开展小肝癌诊治、复发后再切除和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5年率达60-70%,迄今所治肝癌病人超过5年有368例,10年以上有112例,最长已达38年1例,居国际xxx水平。

  研究所实验室下设无菌动物模型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病理学实验室、同位素实验室、生物学与基因治疗实验室。拥有超速离心机、毛细管电泳仪、DNA合成仪、多肽合成仪、液闪测定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大型设备。先后承担“六五”至“九五”的国家科技攻关、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以及卫生部重点学科基金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和三等、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多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以及美国癌症研究所金牌等。现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恶性肿瘤项目中的1个子课题、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上海市医学xxx专业重大项目、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项目的子课题各两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等项目,并参与“863高科技计划”等重大项目的研究。

  研究所是复旦大学博士学位以及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临床医学),现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5人,已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42人、硕士38人,在站博士后1人,在学博士生31人、硕士生15人。受卫生部委托每年主办xxx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全国肝癌诊疗进展。

  主编英文版《亚临床肝癌》(Subclinic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和《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在Springer出版发行,主编中文版《原发性肝癌》(第1、2版)以及《现代肿瘤学》(获国家科技进步图书类三等)。应邀在十余本国际著名专著撰文。牵头主办四届大型上海国际肝癌肝炎会议和多届全国肝癌会议。汤钊猷教授曾代表我国任国际抗癌联盟理事(1990-1998),任第15、16届国际癌症大会肝癌会议,并作为特邀出席上百次国际会议。1987年学科带头人汤钊猷教授作为全国14位中青年科学家之一获等党和国家领导的。

  科室现状:肝癌研究所有肝肿瘤外科、内科以及实验室组成。拥有近百张专科病床以及面积900平方米设备精良的实验室。以外科治疗为主,内外科、医、基础与临床结合的综合治疗研究是研究所的特色。现有医技等人员4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2人。现任所长:著名肝癌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教授。

  肝肿瘤科

  组建时间:1968年

  医疗简史:1968年成立中山医院肿瘤小组。1969年正式成立了内外科结合形式的中山医院肝肿瘤小组,并设病房。1978年经卫生部批准正式成立肝癌研究室, 1988年10月肝癌研究室扩编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肝肿瘤科是以原发性肝癌为主攻方向,是内外科紧密结合的临床科室。肝肿瘤外科每年进行肝手术近千例,切除率60-80%,五年率40~50%、手术死亡率1-3%,均处于国内xxx水平。在国内最早开展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肝癌复发后再切除和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小肝癌切除后5年率达60~70%。尤其在肝脏巨大肿瘤切除以及肝门区肝癌的外科诊疗方面具有特色。近年开展的肝移植术在治疗终末期肝硬化、肝脏先天性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胆汁淤滞性疾病等取得较好的效果。肝肿瘤内科早年开展普查以及肝动脉造影,提高小肝癌检出率。随后开展化疗、免疫、中药等综合治疗。近年来,肝肿瘤内科的重点是肝肿瘤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后复发转移防治,开展放射介入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超声引导局部治疗(内局部注射、门静脉化疗、射频毁损治疗等)、化学药物治疗、生物治疗等。

  科室现状:肝肿瘤科附设两个病区,外科病区床位近70张,内科病区床位近30张。共有医师32名,6名教授,10名副教授。

  普外科

  组建时间:1936年

  医疗简史:学科创始人是著名外科学家沈克非教授。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该学科在许多领域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居于国内xxx水平,并涌现出了诸如黄家驷、崔之义、冯友贤、吴肈光、孟承伟、王承棓、吴肈汉等国内外著名的外科学家。普外科在国内开展了许多重大手术。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规则性肝页切除术、真丝人造血管移植术、肠系膜下腔静脉吻合术等。主要医治病种:胆囊炎、胆石症;阑尾炎;甲状腺良性肿瘤;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炎;胰腺癌;胆管炎;胆囊、胆管癌;门脉高压;甲状腺癌;转移性癌。开展的外科手术主要有: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甲状腺叶切除术;乳房肿块切除术;探查术;腹股沟钭疝高位结扎+修补术;根治性胃MT切除术;乳房MT根治术;右半结肠切除术;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DIXON手术;MILE手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甲状腺全切除术;改良乳房MT切除术;WHIPPLE手术;肝部分切除术;全胃切除术;乳房MT扩大根治术;结肠全切除术。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外科重症监护和外科营养、胆道胰腺疾病的综合治疗、胃肠外科研究、胃肠动力研究、内镜外科。近年主编和参编教材与专著10余本,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市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等多项科技。

  科室现状:由4个临床病区和1个中心实验室组成,核定床位数184张,共有医师5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8名。年手术量达3000多台,门诊数量30000余人次,急诊数量9000余人次。

  骨科

  组建时间:1936年

  医疗简史:1936年中山医院成立伊始就成立了骨科,由李洪儒任主任,历时近二十年。临床上主要以创伤骨科为主。在40年代后期开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尝试。1953年在国内首先进行椎间盘造影。1962年开始,开展了小血管外科技术的实验研究,研究了一整套小血管包括显微外科的器械,总结比较了各种不同缝法、不同缝合材料和小血管移植等基本技术的经验。1963年成功进行了上臂断臂再植手术。1966年,与华山医院协作,成功进行了5例第二足趾一期移植再造拇指术。1970年完成上海xxx例金属全肱骨置换术。同年成设计成功上海II型人工股骨头,在上海首次推广,淘汰了原有的I型人工股骨头。1974年率先接受刚刚兴起的保留肢体观念,在肢体重建方面获得成功。1976年率先作急症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手术。同年开始作膝关节镜检查,对整个上海地区早期关节镜外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80年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例施行滑膜切除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获卫生部科技。1982年,被誉为“世界显微外科之父”的陈中伟院士调来中山医院,任骨科主任,成立了显微外科中心实验室,每年举办全国显微外科与。他设计了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转移治疗儿童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988年在上海地区最先推广AO概念和AO技术。主要收治脊柱、关节、创伤、骨与软组织肿瘤,骨与关节结核,骨髓炎,周围神经损伤,手部疾病以及骨与关节先天性畸形等,尤其在创伤内固定技术、骨肿瘤、周围神经损伤、关节镜与椎间盘镜、胸腰段的侧前方减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慢性骨髓炎等方面具有特色。近年开展的新技术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应用T型锯椎管成形术”等。

  建有骨关节肿瘤治疗中心和关节镜中心以及组织工程中心实验室。 2002年度组织工程研究方面就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同时还承担“973”子课题、多项卫生部科研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先后获得卫生部与上海市的多项科技。

  科室现状:现有核定病床64张,共有医师34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0名。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 年手术量达1500多台,年门诊数量50000余人次。

  泌尿外科

  组建时间:1952年

  医疗简史: 中山医院泌尿外科是与上海中国红十字会xxx医院合并后成立的,主要收治泌尿以及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病以及疑难杂症,包括炎症、畸形、结石、肿瘤、外伤等病症。治疗手段包括手术、腹腔镜、体外震波、高能聚焦超声以及各种泌尿系统腔镜操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的诊治、肾移植、人工肾的研制、计划生育与男性口服避孕药的探索、磁化水治疗泌尿系结石症、体外震波碎石的研制和临床应用、腹腔镜手术在泌尿外科应用、前列腺增生症诊疗标准化和系列化、泌尿生殖系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

  科室现状:核定病床55张,其中肾移植床位10张。此外还有泌尿外科研究室、震波碎石室以及前列腺疾病治疗室。共有医师16名,其中主任医师(教授)4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3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位,硕士研究生导师2位。

  血管外科

  组建时间:1960年

  医疗简史:六十年代初,中山医院建立国内xxx个血管外科组,运用真丝人造血管治疗各类周围血管疾病600余例,创造了多项国内xxx。1979年卫生部批准在中山医院成立全国xxx个血管外科研究室,著名外科专家冯友贤教授和吴肇光教授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1988年中山医院又将血管外科组改建为的血管外科,成为国内xxx个血管外科专业科室。目前血管外科开展的专科手术在种类和数量上皆在国内名列前茅,其中下肢动脉原位大隐静脉旁移植术和点式大隐静脉剥除手术均属国内xxx;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500多例为全国xxx;下肢动脉旁移植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等也以其科学、规范和样本大而成为中山医院血管外科的特色。还开展胸腹主动脉瘤切除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切除术和大动脉炎升主动脉—颈内动脉旁移植术等重大手术。随着,腔内血管技术的日益普及,血管外科与美国公司、强生公司和美敦力公司成立了腔内血管外科医疗中心。近5年已开展胸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周围动脉瘤以及动静脉瘘和颈动脉狭窄等血管腔内支架以及人造血管内支撑术400余例,以其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而深受病人欢迎。

  主要收治动脉疾病,包括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颈动脉瘤、内脏动脉瘤和四肢动脉瘤等)、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发性大动脉炎、主动脉夹层分离(包括夹层动脉瘤)、急性动脉栓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性高血压、雷诺氏病和动脉外伤等;静脉疾病包括大隐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后遗症、浅表血管瘤、布加氏综合征和静脉外伤等;动静脉瘘和血管畸形,包括各种先天性和后天性动静脉瘘、四肢血管畸形以及肠血管畸形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等。在血管腔内治疗(微创治疗方法);胸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综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外科治疗;颅外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治疗;点式小切口疗下肢静脉曲张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颈动脉闭塞性疾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胸/腹主动脉瘤、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科室现状:核定病床29张,共有医师10 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3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名 。

  妇产科

  组建时间:1959年

  医疗简史:1974年建立了妇产科实验室,开展内分泌细胞涂片、尿FSH测定、羊红血球凝集试验测HCG,全面测定性激素等。1991年遗传实验室开始进行染色体检查。1994将性激素测定由放免法改为简便、准确、对操作人员无损害的酶标法,又增加CA125、HCG半定量、血b-HCG测定、产前孕妇血TORCH检测。主要收治各种妇科疑难杂症以及有各种严重并发症的产科病人。病种涉及妇科各种良恶性疾病,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卵巢囊肿、生殖道畸形、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外阴癌、绒癌等,产科各种并发症如妊娠合并心脏病、心脏换瓣手术后合并肾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等。拥有国内一流的整套现代妇科电视腹腔镜器械和设备以及专用的腹腔镜手术室,开展了所有妇科高难手术,如:宫颈癌广泛子宫切除、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卵巢癌、内膜癌等恶性肿瘤的减灭术以及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外阴癌广泛根治术以及腹股沟深浅淋巴结清扫术、生殖道畸形的结肠代术、生殖道瘘管修补术等。科内拥有腹腔镜、宫腔镜、镜、B型超声(经腹经双探头)、胎心监护仪、多普勒胎心监护仪等设备。完成世界卫生组织课题4项,国家攻关课题和市级课题23项,并获部级二、三等3项。发表论文220余篇。

  科室现状:核定床位52张(包括2间家庭病房),其中妇科32张,产科20张。共有医师15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5名。

  胸外科

  组建时间:1947年

  医疗简史:创立之初普胸外科由黄家驷教授任主任。1992年,普胸外科分为胸外科和心外科两个科室。胸外科在国内xxx了多项胸外科手术:脓胸全肺切除(1953年)、空肠代食管手术、动脉导管缝合切除术(1955年)、先天性食管闭锁以及气管食管瘘一期矫治术(1958年)等。近年来采用的手术方法主要有:(1)中断肋骨剖胸切口术:手术创伤小,关胸后肋骨对位佳,胸壁平整,呼吸功能受损小,术后上肢肌力和活动度好;(2)腋下中断肋骨剖胸切口:具有腋下切口皮肤切口美观、不切断胸背肌群、不切除肋骨等优点而xxx扩大了术野范围,可在手术下满意完成大部分普胸外科手术,包括Ⅰ、Ⅱ期肺癌切除伴淋巴结清扫;(3)食管手术导管施行食管胃、肠吻合术,显著降低了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1%),术野清楚,便于手术操作;(4)食管胃胸内成形吻合术,显著降低术后胃食管返流率,平卧位抗胃食管返流率达98%;(5)无损伤管腔吻合施行食管胃、肠吻合,具有同食管手术导管的优点,术野清楚,利于吻合,吻合质量可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1%)。每年开展各类胸外科手术900余例。主要收治胸壁、气管、肺、食管(包括贲门)、纵膈以及膈肌等部位的疾病。尤其擅长各种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在食管外科、肺外科、胸心外科、微创手术如胸腔镜下的各种手术以及纵膈镜下的食管外科手术均具有特色。

  已发表论著100余篇,参加编写了《沈克非外科学》、《黄家驷外科学》、《胸心外科手术学》、《实用外科学》、《血管外科学》、《胸心外科手术学图解》等多部学术专著。完成和承担多项科研课题,并获得卫生部科技,获得2项国家专利。

  科室现状:现有核定床位42张,共有医师12名,其中主治医师5名、教授2名、副教授3名。

  神经外科

  组建时间:1993年

  医疗简史:主要收治颅内各部位肿瘤、脊髓髓内髓外肿瘤、颅内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高血压脑出血、脑干肿瘤、颅脑外伤、三叉神经痛、烟雾病等疾病,尤其擅长处理颅底肿瘤和脑血管病微创外科治疗等。近年开发新的适宜临床技术有“脑血管病与脑瘤的微创治疗”等。

  全科发表论文100余篇,作为副主编或编委参加编书8部,完成国家教委等课题5项,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一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人。较好地完成了临床医学院本科大学生神经外科的教学以及培养全国各地医生等任务。

  科室现状:核定病床24张。共有医师9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2人。全年门诊量约1000余人次,手术300余台,经颅多普勒检查1500-1800人左右。

  整形外科

  组建时间:1979年

  医疗简史:中山医院整形外科是全国最早成立整形外科的几家医院之一,是上海医科大学系统xxx的整形外科,日常业务内容涉及整形外科的所有领域,包括美容外科,显微外科,手外科,功能的修复和重建,激光美容治疗等多项业务,并具医疗特色。乳房再造,血管瘤和淋巴水肿的治疗,毛发移植治疗秃发以及体表疤痕,慢性溃疡的治疗,美容外科以及激光美容等多项业务达到国内xxx水平。

  整形外科承担不同层次以及各种形式的教学任务。包括博士生,硕士生,大学生,生和留学生的培养。此外还承担了一批临床,基础医疗的科研任务。例如, I期全耳再造,血管内皮因子的研究,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和乳房再造,保留皮肤乳腺癌根治术,兔软骨细胞培养,阴股沟皮瓣尿道再造等。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培林医学进步等。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论著3部。

  科室现状:现有核定床位16张,共有医生 6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主治医师3名。

  消化科

  组建时间:1956年

  医疗简史:中山医院消化内科由著名内科学家林兆耆教授创建。1959年起他组织本校各医院和中科院在沪的有关研究所,最先对原发性肝癌进行研究,其在肝癌研究中的成就为中山医院成立肝癌研究所奠定了基础。1978年正式成立消化科。主要收治食管、胃肠道各种疾病以及急慢性肝病、胰腺等疾病。尤其擅长各类疑难杂症诊治和危重急诊抢救。开展胃肠道肿瘤化疗、腹水浓缩回输术、体外反搏治疗慢性肝炎、食道测压、经颈静脉测压、肝组织活检等技术。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MB、卫生部等基金10项。目前研究方向:腹水浓缩回输治疗肝硬化腹水、肝病的内毒血症研究、病毒性肝炎临床以及基础研究、肝纤维化基础以及治疗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部疾病发生关系的研究、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治疗以及预防、肝性脑病发病机理以及治疗的研究、内镜等。现发表论文250篇,参加编写教材以及专著20多种。

  科室现状:核定病床94张,分消化和肝炎二个病区,此外有胃镜室和实验室,共有医生2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导师3名、硕士导师3名。

  呼吸科

  组建时间:1955年

  医疗简史:中山医院肺科前身是上海市红十字会医院(今华山医院)肺科和上海市肺科中心诊所。 是国内xxx个建制的上海xxx医学院肺病学教研室。1992年中山医院和华山医院分别成立临床医学院,肺病学教研室亦归入中山临床医学院。1997年联合原上海医科大学呼吸病研究所,又吸收华山医院呼吸科、儿科医院呼吸科、肿瘤医院肺癌组和上海市xxx肺科医院联合组成新的呼吸病专业研究机构。

  主要收治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肺部肿瘤、肺血管疾病、气胸、胸膜炎、咯血、各种疑难与危重呼吸系统疾病。在肺部感染性疾病、呼吸衰竭抢救与康复、肺癌早期诊断以及综合治疗、介入和腔镜(纤维支气管镜、胸腔镜)诊治技术等领域极具专长和特色。开展医疗新技术有:呼吸衰竭抢救与康复、无创伤性机械通气技术、哮喘急性发作的阶梯治疗、胸腔镜在胸膜、肺疾病的应用、肺部感染病原学诊断的防污染采样技术、微量稀释法抗菌药物快速药敏测定技术、免疫患者肺部感染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纤维支器官镜以及支气管肺活检在肺部疾病的应用、肺癌早期诊断、癌细胞药敏测试、肺癌哮喘等肺部疾病的生命质量评价交流、介入影像学技术在肠、肺疾病的应用、肺部肿瘤综合诊疗、肺部肿瘤同步放化疗、全麻持续氧合单侧肺盥洗术等。

  科室现状:核定病床45张,另有重症呼吸监护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2330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