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天主教(英文:Catholicism,拉丁语:EcclesiaCatholica,希腊语:ΚαθολικήΕκκλησία),又称大公教会、罗马天主教会等,与基督新教、东正教并列为基督宗教三大派别。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尊玛利亚为圣母,其信仰内容大致包括在《使徒信经》中,其核心信仰被总结为《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2021年天主教全球信徒总人数超过13亿,在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都有...

目录
  1. 1 名称释义
  2. 2 诞生背景
  3. 3 历史沿革
  4. 中世纪教会(1054-1400)
  5. 大学的兴起
  6. 新兴团体成立
  7. 十字军东征
  8. 教宗权力的起落
  9. 近代教会(1400-1914)
  10. 文艺复兴时期
  11. 宗教改革时期
  12. 十七十八世纪
  13. 十九世纪世纪
  14. 现代教会(1914-)
  15.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
  16.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至今
  17. 4 人物
  18. 托马斯·阿奎那
  19. 依纳爵·罗耀拉
  20. 方济各·沙勿略
  21. 利玛窦
  22. 徐光启
  23. 乔治·勒梅特
  24.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
  1. 本笃十六世
  2. 方济各
  3. 5 思想
  4. 核心教义
  5. 灵修生活
  6. 6 经典
  7. 《圣经》
  8. 《神学大全》
  9. 教理书
  10. 教会法
  11. 7 戒律
  12. 教规
  13. 天主十诫
  14. 圣教四规
  15. 三愿
  16. 贞洁(Chastity)
  17. 神贫(Poverty)
  18. 服从(Obedience)
  19. 常用经文
  20. 8 组织结构
  21. 圣座(罗马教廷)
  22. 圣统制
  23. 主教
  24. 神父
  1. 执事
  2. 枢机
  3. 教区与堂区
  4. 修会体制
  5. 9 宗教场所
  6. 教堂建筑
  7. 朝圣地
  8. 瓜达卢佩圣母圣殿
  9. 露德圣母朝圣地
  10. 法蒂玛圣母朝圣地
  11. 10 宗教仪式
  12. 礼仪
  13. 礼仪形式
  14. 拉丁礼仪
  15. 拜占庭礼仪
  16. 亚历山大礼仪
  17. 安条克礼仪(叙利亚西部)
  18. 亚美尼亚礼仪
  19. 加色丁礼仪(叙利亚东部)
  20. 圣事
  21. 圣仪
  22. 诸圣谱系
  23. 手势符号
  24. 十字圣号
  1. 凯乐符号
  2. 圣心符号
  3. 11 分布
  4. 12 分支教派
  5. 方济各会
  6. 多明哥会
  7. 耶稣会
  8. 13 相关教派
  9. 东正教
  10. 新教
  11. 14 主要节日
  12. 耶稣圣诞节
  13. 耶稣复活节
  14. 圣神降临节
  15. 圣母升天节
  16. 15 影响
  17. 文化与艺术
  18. 音乐
  19. 绘画
  20. 建筑
  21. 社会事业
  22. 社会工作
  23. 教育事业
  24. 16 参考资料

    天主教英文:Catholicism,拉丁语:Ecclesia Catholica,希腊语:Καθολική Εκκλησία),又称大公教会、罗马天主教会等,与基督新教、东正教并列为基督宗教三大派别。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尊玛利亚为圣母,其信仰内容大致包括在《使徒信经》中,其核心信仰被总结为《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2021年天主教全球信徒总人数超过13亿,在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都有广泛的分布,是基督宗教中人数最多的宗派,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为庞大的国际组织之一,在西方文明的历史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名称释义

    编辑

    外文中的“天主教”意为“大公教会”或“普世教会”,为了与其他自称“大公教会”的宗派区分,有时也称为“罗马大公教会”,即以罗马教宗为信仰与精神领袖的大公教会。“大公”一词来源于希腊文katholikos和拉丁文的universalis/catholicus,有丰富的多重含义。首先,“大公”强调的是整体性与普遍性,在早期教会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基督宗教借以保持自身统一的重要认同。其次,“大公”也有随之而来的正统性的意味,与分裂基督徒团体的异端相对。在《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中,“大公”与“正统”几乎被视为同义词。11世纪东西方教会分裂之后,东西方教会实际上都认为自己是大公教会,然而只有天主教会强调以罗马教宗为各个地方教会的精神联结。16世纪宗教改革之后,面对新教诸多宗派不断分裂的情况,天主教再一次使用“大公教会”一次来维持自己的纯洁性和正统性。20世纪中叶以来,天主教会继续坚持“普世教会”的头衔,但也逐渐推动与东正教和新教乃至其他宗教的对话,“大公主义”成为基督徒合一与普世人类团结的代名词。

    中文的“天主教”一词实际上并不是对拉丁文名词“Ecclesia Catholica”(大公教会)的直译,而是以神名(圣号)作为教名。明末清初的天主教传教士以中文撰写和翻译了不少教义作品,却仅在个别著作中翻译了部分的圣经经句,而在翻译拉丁文的“Deus”就有“神”、“上帝”或“天主”等译法。简略而言,耶稣会士较为倾向一个有中国本土儒家色彩的用词“上帝”,尽管他们内部早期对这个问题也多有争议。相比之下,道明会和方济会士则倾向一个创新的用词“天主”。到了18世纪初,耶稣会传教士与其他修会教士,乃至与与中国朝廷之间,因传统礼仪与翻译问题引起了称为“礼仪之争”的争论,其中就涉及到“Deus"如何翻译和理解的问题。18世纪初,罗马教廷谕令天主教徒采用“天主”一词,表明这才是翻译拉丁文“Deus”的适当译法,而禁止用“上帝”或“天"等方式,结束了天主教的圣号译名之争。后来,法国的耶稣会士贺清泰(Louis Antoine de Poirot,1735年—1813年)以北京官话翻译的圣经就采用了“天主”这一译名。

    诞生背景

    编辑

    在传教早期和罗马教难时期,基督宗教尽管有不同的使徒传统和地域特色,但并没有明显的宗派之分,持守着基本一致的信仰,统称为“初期大公教会”。天主教(公教)作为其中的一个宗派逐渐出现并成形是在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之后。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公布《米兰敕令》,宣布罗马帝国境内有信仰基督宗教的自由。公元 337 年,君士坦丁大帝去世,罗马帝国的政治统治一分为二。当西方帝国逐渐被入侵的蛮族攻占,东方帝国却奋力抵抗入侵的蛮族,使得希腊罗马文化在东方保持不堕,并结合了亚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拜占庭文化”。帝国的分裂逐渐导致了东西方教会在民族性格礼仪语言、神学术语、教会组织制度和纪律标准的分歧,加上地缘政治的影响,奥托大帝力求重建罗马帝国,削弱拜占庭的影响力,引起了希腊人对拉丁民族的持续不满。长期以来,东西方教会分裂的种子已经被埋下了。

    858年圣诞节,出身显赫的佛西乌斯在短短几天内被祝圣为宗主教,驱逐了原来的合法主教,并召开主教会议宣称教宗是异端分子,罗马教宗谴责并开除了他的教籍,史称“非法祝圣事件”。10世纪末,在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塞尔吉乌斯的任期,东方教会的礼仪把教宗的名字从历代主教名单中删除了,这可以视为长期以来的潜在教会分裂的xxx次结果。11世纪初,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向罗马教宗约翰十九世要求许可,使得君士坦丁堡教会可以在自己教会的范围内被称为“大公的”,这就直接触及了以罗马教宗为首席的西方教会的地位。宗主教尤斯塔提乌斯即位后,1053年拉丁教堂和修道院被勒令关闭或没收,并在之后掀起了一阵反对西方教会的热潮。东方教会的主教开始集中攻击西方教会在神学和礼仪上的不同做法,指责拉丁礼使用无酵饼作为圣饼会导致祝圣无效,保加利亚总主教阿克利达的利奥撰文批评西方教会,嘲讽西方的主教是“半个犹太人和半个外教人”,因为他们遵循犹太人吃无酵饼的陈规,在四旬期遵守安息日守斋的习惯,并在四旬期不唱“阿肋路亚”。西方教会已经开始实施的圣职人员独身教律也成为众矢之的。

    1054年初,教宗接受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九世的邀请,派遣了以国务卿亨伯特为首的三人使节前往君士坦丁堡。亨伯特抵达后,与东方的神学家围绕“和子论”等诸多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并获得了皇帝的支持。宗主教凯卢拉利乌斯深表不满,煽动教众极力反对西方代表的到来,并禁止他们在君士坦丁堡举行弥撒礼仪。1054年7月16日,罗马使节高唱着日课经,走入“神圣智慧教堂”,把开除宗主教及其拥护者教籍的文书《禁令诏书》放在了祭台上。面对这一激进做法,凯卢拉利乌斯拒了皇帝从中斡旋的请求,东西双方的谈判就此结束,罗马使节就此离开。之后的一次主教会议上,宗主教凯卢拉利乌斯将拉丁教会的人开除教籍。xxx次十字军东征后,拉丁十字军拒绝把占领的土地归还给拜占庭帝国,引发了希腊人对拉丁人的仇视,东西方教会的冲突与分裂成为定局。自此,东方教会坚称自己是忠于厄弗所和加采东大公会议教导的正统教会,即“东正教会”;西方教会则宣称自己是以罗马教宗为首席领袖的普世大公教会,即“天主教会”(Catholicism)。

    历史沿革

    编辑

    中世纪教会(1054-1400)

    经过中世纪早期的“黑暗时代”,天主教在西欧的主流宗教地位已经确立,这主要是归功于历代教宗鼓励向罗马帝国边缘地区派遣传教士,并收获了斐然的成绩:爱尔兰在五世纪皈依基督宗教,并成为向英格兰及其周边地区传教的地区中心;英格兰在七世纪皈依基督宗教,向北欧各国开展的传教活动与日俱增。在西欧中心区域,教宗先后于800年和962年为查理曼和奥托一世加冕为皇帝,确立了教权的支配性地位。经过10世纪的“黑暗百年”,大分裂(1054年)之后,天主教在西欧经历了理智与灵性层面的复兴,“辉煌的中世纪”开始到来。

    大学的兴起

    11世纪后期,在法兰西诞生了西欧最早的大学群体。一批前所未有的神学“学院”在塞纳河的左岸建立,都隶属于新建的巴黎圣母院之下。其中,索邦学院(College de la Sorbonne)最为知名,以至于“索邦”最终成为巴黎大学的代名词。这些新兴学院以开办神学教育为主,汇聚了一大批有识之士,促进了巴黎大学的形成,巴黎逐渐成为西欧思想文化的中心。欧洲其他地方也纷纷效仿巴黎,类似的研究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一热潮延续到了14和15世纪,新的大学在西欧不断出现,包括在德国和其他地方。

    早期大学教育逐渐发展出了丰富的学科体系,以哲学为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思辨科学逻辑学;以神学为主导,包括为教会服务的法学和医学等等。这些学院需要得到教宗和国家的认可,并在教会当局的监督之下开展教学活动。伴随大学兴起的是以经院哲学为主要风格的思想发展。中世纪早期经院思想的发源地是法国,xxx批优秀的基督教思想家从修道院脱颖而出。例如,诺曼底的贝克(Bec)修道院产生了像蓝弗兰克(约1010—1089年)和安瑟伦(约1033—1109年)这样出名的思想家。他们不再局限于中世纪早期的“文选”“摘录”或“文集”等缺少独立研究的写作体裁,转而尝试构建一个统一而和谐的神学世界观,融合神圣启示与理性知识,力求形成具有开创性的思想生活。

    在这些先驱的带动下,巴黎大学不久就成为了著名的神学思想中心,出现了如阿伯拉尔(约1079-1142年)、大阿尔伯特(约1200-1280年)、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1274年)和波纳文图拉(约1217—1274年)这样的思想巨擘。1140年,伯多禄·伦巴德(Peter Lombard)在巴黎大学任教期间,为了使学生能够有系统地思考复杂的神学问题,开始着手编著一本著名的教科书。这本书被称为《语录四集》(Four Books of the Sentences),是按主题从圣经和教父著作中所作摘录的合集。这本书的教学意义十分重大:一方面,这是大学中结合“讲课”与“辩论”的授课方式所得的成果;另一方面,这本书以严格的逻辑性分析教会的传统教导,尝试给出合乎理性的解释,难能可贵地考虑可能的反驳意见,通过解释论题、确立论证、回应反驳的方式说明教义的合理性。由此,这些思想结果可以被汇编成为同一的教导结构,被称为“命题合集”或“大全”,例如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和《驳异大全》。到1215年,这本书已经成为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教科书,而与之相关的著作,通常称为《语录注释》(Commentaries on the Sentences),成为中世纪最为流行和重要的神学著作类型,成为经院哲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经院哲学兴起于11世纪,衰落于15世纪,以大学为主要的研究和传播场所。经院哲学家大多强调通过理性来证明和系统表达宗教信仰的真理,例如安瑟伦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和阿奎那对上帝存在的五种进路的证明。“经院哲学”不仅仅是一种哲学和教育体系,还是一种构造神学的特殊方式,在天主教神学的一系列关键议题上都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首次系统性、大规模地在神学研究中发挥理性与逻辑的作用。早期经院哲学以柏拉图和奥古斯丁为导向,安瑟伦提出了著名的“信仰寻求理解”的基本原则,强调以逻辑学和思辨思考的方法来讨论最核心的信仰问题,与早期教父中的反智唯信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其后,阿伯拉尔进一步发展了逻辑方法和辩论技术,强调重新学习和重视古代哲学家的著作,包括长期被忽视的亚里士多德,成为“温和实在论”的创始人。与安瑟伦不同,阿拉伯尔大胆主张系统性的怀疑是信仰的前提与道路,招致了来自教会当局的“异端”谴责。进入13世纪之后,托钵修会的学术兴趣浓厚,十字军东征带来了与东方文化的接触,早先被译为阿拉伯语的亚里士多德著作集被译为拉丁文,经院思想逐渐走向高峰,孕育出了托马斯·阿奎那和波纳文图拉这两位伟大神学家。阿奎那被称为“天使博士”,其神哲学思想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度和清晰性,完美地结合了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奥古斯丁主义,成为直到今日的天主教教导的权威,形成了托马斯学派。从14世纪开始,经院思想盛极而衰,思辨主题缺乏活力,逻辑方法逐渐僵化,实在论立场也受到以奥卡姆为代表的唯名论的猛烈攻击。

    新兴团体成立

    在这一时期,当今天主教世界最主要的数个修会相继成立。1097年,熙笃会在位处塞纳河荒野地带之中心的熙笃(Citeaux)创立。与早期的本笃会不同,熙笃会强调体力劳动相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个人独修相对于公共祈祷的重要性。熙笃会以其对生活的苛刻要求而闻名,其会规实际上否定了一切生活的舒适。例如,一年允许在圣诞节使用一次火。在伯尔纳德加入熙笃会之后,该会迎来了发展的顶峰,开始不断拓展会院。到14世纪初,估计已经有约600个熙笃会男女隐修院建立起来。

    一个多世纪之后,来自亚西西的方济各建立了方济会,强调完全抛弃个人财产,选择过神贫、祈祷与服务穷人的生活,甚至不保留修会集体的财产。其会规多有浪漫主义色彩,例如赤足行走、称呼自己为“小弟兄”、在穷人与弱小者身上发现基督的面容。方济会士多穿戴灰色的长袍,又被称为“灰衣修士”。几乎同时,来自西班牙古兹曼的多明我司铎创立了多明我会,强调公众讲道、团体祈祷、集体生活的重要性,特别重视教育,在欧洲多个枢纽城市创办了神学院和修道院,著名神哲学家大阿尔伯特和托马斯·阿奎那都是多明我会的会士。1231年宗教裁判所系统建立之后,道明会逐渐接管了宗教裁判所的管理权,成为消灭异端分子的主力军之一。方济会和道明会被统称为“托钵修会”,即持守贫穷的生活,在xxx程度上拒绝世俗财富,日常生活与修会运作完全依靠会士的乞讨、劳动和信徒的馈赠,强调履行讲道和服务等宗教职责与义务,形成了各自独具一格的灵修系统,例如道明会对玫瑰经祈祷的重视。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一词最初是指欧洲基督徒在 11 世纪、12 世纪和 13 世纪对圣地进行的八次大规模军事远征,广义上也包括天主教拉丁教会发起、支持和指挥的其他xxx,其目标各不相同,主要是宗教的,也不乏政治之争。这些神圣xxx被认为是一种忏悔活动,因此参与者可以被免除忏悔之后的惩罚。

    这些军事远征中最著名的是 1095 年至 1291 年间对圣地的xxx次远征,旨在从穆斯林统治下重新征服耶路撒冷及其周边地区。1095年,教宗乌尔班二世在克莱蒙主教会议上发起了xxx次远征,宣布参与者将获得“大赦”。他鼓励对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科穆宁的军事支持,并呼吁xxx朝圣耶路撒冷。在西欧的所有社会阶层中,都得到了热烈的回应。参与者来自欧洲各地,动机各不相同,包括免除罪罚、履行封建义务、成名机会以及经济或政治意图。经过长期战斗,十字军攻陷了耶路撒冷,并在取得胜利后无情地屠杀穆斯林和犹太人。其后的远征通常由更有组织的军队进行,有时由国王领导,例如1189-1192年英国“狮心王”理查德领导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最初成功地建立了四个国家:埃德萨伯国、安提阿公国、耶路撒冷王国和的黎波里国。这些十字军国家一直存在到到 1291年阿卡城沦陷。其他教会认可的xxx包括针对不服从教宗裁决的基督徒和异教徒的十字军东征。1492 年,伊比利亚半岛与摩尔人的斗争——收复失地运动——随着格拉纳达的沦陷而结束。从 1147 年开始,北方十字军东征与北欧的异教部落作战。针对基督徒的十字军东征始于 13 世纪的阿尔比派十字军东征,一直持续到 15 世纪初的胡斯xxx。反对奥斯曼帝国的十字军东征始于 14 世纪后期,包括瓦尔纳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在15世纪后迅速衰落。

    教宗权力的起落

    从9世纪后期到11世纪前期,罗马教宗的权威处于历史最低谷。10世纪也被称为“黑暗世纪”,世俗权力主导着教会神职人员的任命,不仅教宗选举要受罗马本地贵族的干预,主教任命也同样受到地方贵族的摆布。然而,11世纪发生了“教宗xxx”,教宗神权高于世俗权力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教宗xxx”受到克吕尼修道院改革运动的影响,该运动强调教会自治,认为贵族无权干涉修会事务,抨击买卖神职的亵渎行为,反对神职人员与名门望族联姻,要求神职人员的任免只应出于信仰的考量,必须获得罗马教宗的任命。如此,罗马教宗的威望得以提升,11世纪有几任罗马教宗都出自克吕尼修会。

    xxx位改革者是教宗利奥九世(1049—1054年在位),他直接改组了枢机主教团,选任自己信任的合格神职人员来担任枢机主教,给予他们参与选举教宗(罗马主教)的权利。这项制度改革使得出身自西欧其他地区的神职人员也可能获得选举教宗权利,由此极大地削弱了罗马本地贵族对教宗选举的控制,使得教宗选举具有较为广泛的普世性,成为后世沿用的通制。此后,尼古拉二世教宗(1058—1061年在位)进一步推动教宗权力的上升。1059年,他发布了一条关于教宗选举的著名谕令,规定教宗去世后,枢机主教团有考虑继任教宗人选的优先权,在他们选出候选人之后,其他神职人员和平信徒才能投票表决。另外,教宗可以在任何地方选举产生,包括罗马城之外,这项规定旨在防止地方势力的干预。格里高利七世教宗(1073—1085年在位)即位后,颁布了著名的《教宗敕令》,确立了教宗对教会与世俗所有成员的所享有的xxx权威,不仅所有主教由教宗任免,所有神职人员和平信徒必须服从教宗命令,而且教权及其管理体制也高于一切世俗政权。格里高利七世在位时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为求得教宗宽恕,不得不步行前往卡诺萨觐见教宗。

    11世纪成为教宗权力鼎盛的时期,尽管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仍在继续,但13世纪初,教宗权力重新恢复。1198年,教宗英诺森三世(1198—1216在位)提出,教权与君权的关系就像太阳与月亮的关系,君权必须服从教权,因为月亮只能从太阳获得光亮。在他领导之下,1215年召开了第四次拉特朗大公会议,全面规范了教会体制和礼仪,使罗马天主教成为一个成熟、系统、清晰而又全面的宗教体系,使西欧有了一个统一而又清晰的宗教身份。英诺森三世还通过组织裁判所对异端进行镇压、组织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来消解拜占庭和东部伊斯兰的势力,通过制造这种席卷整个西欧的跨国跨族的xxx宗教“他者”的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西欧与罗马天主教之间的内在关联。

    然而,13世纪末至14世纪,教宗权力开始受到世俗国家的挑战。在法王菲利普四世(1285—1314)治下,法国的中央集权程度加深,开始就神职人员纳税问题挑战教宗。1305年,教宗克雷芒五世登基,听命于菲利普四世,并于1309年意大利政局动荡之时把教廷迁往法国南部与意大利交界处的阿维农。法王实际上控制了教廷,之后的七任教宗都是法国人。1377年,教宗格列高利十一世才终于把教廷迁回罗马,在他去世之后发生了“西方分裂”,枢机主教团先后选举出了两位教宗,教廷分设在罗马和阿维农,直接导致了欧洲天主教会内部的重大纠纷。这一局面直到1414年康斯坦茨大公会议召开才得以解决,于1415年11月选举出xxx的教宗玛尔定五世。然而,此时民族主义潮流开始席卷欧洲,教宗权力再也无法高于世俗权力。

    近代教会(1400-1914)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首先是从意大利兴起的,中心地在佛罗伦萨,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和乔托这些先驱人物都出自此地。从尼古拉五世开始,教宗开始支持人文主义,罗马开始成为文艺复兴的主要基地。直到宗教改革兴起,多位教宗都是文学、艺术和大建筑的保护人或出资者,其中著名的如朱利斯二世、利奥十世等。他们在罗马兴建图书馆、教堂、喷泉等,使这座永恒之城处处留下文艺复兴的痕迹。然而,由于支持艺术、学术以及在罗马大兴土木,需要巨额资金,为增加教廷收入,他们在传统的什一税之外,1476年又颁布了一条“大赦可以解救炼狱中的灵魂”的信条,直至后来售卖赎罪券引发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

    中世纪末期,天主教会内部发生了一系列教会危机,为日后信仰分裂埋下了种子。宗教生活逐渐陷入“物质化”与“商业化”,尤其体现在奇怪的“圣物”大量累积,以至于信仰的体例被滥用。此外,对巫师与巫婆的追捕也成为了宗教裁判所的重要任务,这场“巫师狂热”持续了数百年,导致许多人被严刑逼供直至烧死。在这一时期,教会内的高级神职人员多有亵职之举,或是谋求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或是私生活道德败坏,这一切都引起了低级神职人员和改革者的不满。然而,纵使是在这一隐患多端的时代,仍然不乏道德高尚、力求改革的圣人和学者,主要集中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加上托马斯主义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复兴,这一切都为日后天主教内部的宗教改革打下了基础。

    宗教改革时期

    与英国、西班牙等国家不同,15-16世纪的德国并没有一个统一性很强的“国家教会”式的制度。其在政治、社会上的分裂和混乱导致了国家内部教会管理状况的混乱,这样的混乱状态为激进的宗教改革在德国率先爆发提供了土壤。继马丁·路德这位德国的宗教改革代表之后,茨温利、加尔文等人相继在瑞士、法国等地区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许多信徒甚至整个民族都在改革运动的冲击下脱离了原来的天主教会,从此西方教会分裂成了两个部分,即天主教和新教。

    宗教改革运动的首要发起人是德国的马丁·路德(1483年—1546年),他原本是奥古斯丁会的神父和神学教授。出于一些痛苦的灵修经验和对于“罪”的个人理解,马丁·路德发展出了个人化的神学思想:因信称义、对自由意志的贬低、对教会在救恩过程中实质意义的否定。1517年10月,路德在维滕贝格的大学教堂公告栏上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成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索。路德按照因信称义的立场,批评当时的赎罪券制度,强调真心悔改才能获得罪赦。在与教廷发生数次争论之后,路德的观点日渐激进:认为德国地区的诸侯应该代替神职人员推进宗教改革;教随国定,建立德国国家教会;取消教会法律、神职人员独身律、大赦和各种庆祝节日;只承认圣洗和圣体为圣事,且面饼和葡萄并非实质转变为基督的体血。1521年,罗马教廷正式绝罚了路德(开除教籍),路德则当众烧毁了教宗的通谕。面临神圣罗马帝国的审判,路德获得了萨克森选侯的庇护,在逃亡期间将《新约》翻译成德文,深刻地影响了宗教改革的进程。

    受到路德的影响,茨温利在瑞士苏黎世大力推动宗教改革。茨温利缺少深刻的灵修经验和神学创见,强调信仰、教会、制度各个方面的简单化,认为唯有《圣经》对基督徒有约束力,进而取消圣像、隐修院、弥撒礼仪,把圣体视为象征性的仪式,彻底排除了天主教传统。这些颠覆性的措施激起了瑞士天主教徒的不满。1524年,瑞士天主教联盟成立;1526年,路德派联盟成立,两大联盟爆发了军事冲突。1531年,茨温利本人在卡佩尔xxx中死亡,瑞士宗教改革的中心转移到独立自治的日内瓦。1536年,在法国推行改革失败的加尔文来到日内瓦,写成了著名的极具辩论性的《基督教要义》,强调上帝的xxx主权和拣选,对新教及其神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加尔文的领导与神权统治下,日内瓦成为“新教之罗马”,开创了由地方教会会众选举神职人员的共和制先例。

    在英国,国家教会与罗马之间的潜在分裂也逐渐明朗,政府开始抵制罗马教廷的征税权。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因婚姻问题与教宗产生直接冲突,他强令英国议会通过了《最高元首法令》,宣布英国国王才是英国教会的最高元首,收缴天主教会在英国的财产。作为回应,教宗保禄三世宣布绝罚亨利八世。从此,英国教会成为独立的宗派,是为安立甘教会,尽管仍然保持了天主教会的主教制度和大部分礼仪制度。

    面对宗教改革带来的冲击,天主教会内部开始自我变革,以耶稣会等新兴修会的成立和特利腾大公会议的召开为标志。在其间,教宗保禄三世是首先意识到问题所在的天主教xxx。1540年,教宗保禄三世批准圣依纳爵·罗耀拉成立耶稣会,强调对罗马教宗的xxx服从,以严格的会宪制度全面提升会士的道德、神学、灵修、传教水平,创办教会大学和学院,大力推进海外传教和慈善事业,使得一些新教地区重回天主教会,并极大地扩展了亚洲和美洲的天主教影响地区。

    在保禄三世的号召下,特利腾大公会议(1545年—1563年)召开,目标在于回归传统的基督信仰。彻底改革教会当下的问题,并通过刚柔并施的手段寻求与新教的共识与和解。尽管与新教的对话几乎无法实现,这次大公会议仍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全面界定了《圣经》的权威、神学教义、教会制度和礼仪活动:针对新教的“唯独圣经”,主张宗徒圣传与《圣经》同为真理的来源,圣经文本以武加大拉丁标准本为准,反对以民族译本作为教理讨论的依据;针对“因信称义”,强调“称义乃基于善行,而善行则由恩典与信徒的合作而行出”,为人对天主的回应和自由合作提供可能;针对新教的“两件圣事”,坚持七大圣事与圣体圣血的变质论。特利腾大公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现代天主教”的诞生,从立场上澄清了天主教与新教的界限,在维持圣统制的基础上修正了教会内的种种问题。

    伴随着宗教改革与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是持续不断的宗教xxx。16—17世纪,最为严重的两次宗教xxx是1562年—1598年的法国胡格诺xxx,主要是天主教与加尔文派之争;1618年—1648年在德国首先爆发并席卷欧洲的三十年xxx,主要是天主教与路德派之争。在经历这些xxx之后,天主教与新教双方势力都损失惨重,大量城市(包括罗马)受到洗劫。1598年,法王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规定天主教为法国的官方信仰,同时允许了胡格诺派的信仰自由,是为宗教宽容的重大成果。三十年xxxz则以天主教阵营的失败告终,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加尔文派获得了合法地位,天主教会则失去了大量财产。《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人们对国家和政治的关心超过了对神学或教规的关心,欧洲彻底摆脱了中世纪,进入现代社会。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运动至此基本结束。天主教会也逐渐与世俗政治分离,走向了更注重传教和牧灵工作的道路。

    十七十八世纪

    17世纪后半叶开始,启蒙运动的思潮携带者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怀疑主义、自然主义等元素从英国产生,席卷欧洲大陆并扩展至美洲。启蒙运动拒绝权威与传统,捍卫包括宗教自由在内的各种人权,鼓励用经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并将理性视为xxx合法的认识工具,许多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包括天主教在内的正统基督教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启蒙运动在英国和基督宗教互动的主要结果是自然神论和共济会,于1717年成立于伦敦的共济会在秉承自然神论观念的同时,对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的宣扬与实践,以及在克服迷信方面所做的努力清晰地显示出基督宗教中很多崇高精神。此时期本笃十四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提高了天主教神职人员的学术和知识水平,是天主教会现代化改革的早期典范。十八世纪末,天主教会面对的难题层出不穷,奥匈帝国皇帝试图削弱天主教会在其帝国内的权力,终止教宗对其国家事务的任何干涉,并且认可所有宗教的合法性,甚至尝试令教会处于国家的控制之下。启蒙运动思想中潜在而极端的反宗教因素在法国大xxx中得到xxx程度的发挥,1789年的大众xxx将宗教、教会和君主专制并列,视为陈旧的统治与不公社会根基,在动乱中,天主教会在法国的教产被充公,宗教组织被迫解散,政府代替罗马教廷在最高意义上拥有了教会的管理权。1973年,当时法国的“国度大会”直接宣布正式废除基督宗教并以无神论的“理性女神”代替。十八世纪一系列事件严重损害了教宗的权力级威望,而天主教在法国的地位也降至千余年来最低点。

    十九世纪世纪

    随着推翻旧秩序渴望的高涨,启蒙运动、法国大xxx、科学xxx以及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xxx相继爆发,几乎整个十九世纪,天主教会面对来势汹涌的现代思想潮流和政治上的失势,根本无力抵抗,只好采取防御姿态。十九世纪发生了两件对天主教而言意义重大的事件:政治方面是教宗国的丧失,神学方面是梵蒂冈xxx次大公会议的召开。

    十九世纪初,“教皇至上论”的观点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认可,其实质性问题是讨论教皇在意大利以外的欧洲有多大的权利范围。随后19世纪40年代,法国、意大利、德国xxx运动的兴起,引发了更多对天主教国家政治的稳定性、对教皇自身地位的关注。最终于1870年被迫从原有领地退出的庇护九世教皇,开始集中精力立他在教会内的精神权威。1869年的xxx次梵蒂冈公会议的召开被普遍认为是这次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次会议可以看做是自由派天主教和“教皇至上论”支持者之间产生根本对抗的标志。他们以教会中的至高权力为争论的焦点内容,即至高权力应该赋予教会的大公会议还是教皇本身。最终“教皇至上论”的支持者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十九世纪末,天主教神学开始流行“现代主义”派别,这个学派主张对传统的基督教教义采取批判和怀疑的态度,它对激进的圣经批判主义持肯定态度,重视信仰的道德层面而不是神学层面,现代主义可以看作罗马天主教思想家试图与曾经被教会忽视的启蒙思想达成妥协的努力。

    现代教会(1914-)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

    xxx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的爆发在某种程度上是几百年来欧洲原本追求团结、合一之精神衰落的结果,教宗本笃十五世临危上任,以精神、勇气和外交能力在这一时期积极地投入到减轻xxx所带来危害的工作中,并在xxx中发展教会的传教事业,成立战俘办公厅以收集和提供失踪者和战俘的资料,保护平民百姓的生存,并于1917年完成并颁布了《天主教法典》。1870年意大利完成统一,教皇反对意大利夺取罗马及教皇国,这一罗马问题在一战结束后迎来转机,教宗碧岳十一世通过合当时意大利的正职xxx墨索里尼进行交涉,最终使教会和政府之间达成了和平,并于1929年签订了《拉特兰条约》。这一条约恢复了教宗国的主权,但其领土仅限于梵蒂冈城。从此以后天主教会开始逐渐褪去政治印记,彻底专注于宗教使命,并用其纯粹的宗教精神面对社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的爆发,意大利法西斯从1938年开始接受纳粹的种族主义使得签订《拉特兰条约》解决罗马问题的教宗碧岳十一世悲愤离世,继任者教宗碧岳十二世同样无法阻止xxx的到来,将精力用在减少xxx的危害上,成立了战俘信息办公机构并大力发展教会的战时慈善事业,保护了5000多名犹太人的生命。两次世界大战对全世界人民造成的肉体与精神上的打击是前所未有的,天主教在这种背景下肩负起了帮助世界全面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巨大责任。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至今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简称梵二会议)举办于1962年10月11日-1965年12月8日,所谓大公会议,是天主教会最高级的教务会议,也是教会的最高权威。它在教皇亲自主持下,聚集全世界所有主教,一起讨信仰、教义、伦理等问题,制订具体方针和政策,颁布各地教会必须执行的指导性文件。各地教会在梵二会议之后纷纷开始适应时代形势的现代化工作,这是天主教现代史上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际,罗马天主教和罗马教皇力图争取和确立的xxx权威急剧衰落,金字塔式的教阶制度逐渐被教徒为主体的平面型体制所代替,罗马天主教开始承认自己是由各地许多个别的教会组成,教皇是为各地教会服务的。罗马天主教注意到全世界各基督教派只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开始不分信仰,同全人类开展对话,共同建设和平的世界。梵二会议在这关键性的问题上作了原则的修改和果断的决定。

    此后天主教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首先,教皇本人以身示范,打破足不出梵蒂冈的与世隔绝的状态,开始登上国际舞台,教皇保罗六世首次在联合国讲坛上发表演说呼吁全世界和平与合作,随后历届教皇纷纷露面访问各国,既传播基督福音,又宣讲各种社会问题。其次,各地教会也纷纷运用其自主权,推进多方面的改革从而出现礼仪民族化、教会生活民主化和神学多元化等新气象。一些神职人员积极投入当地的社会活动,同社会各界人士打成一片。尤为突出的是,第三世界一些先进的神职人员明确提出教会是穷人的教会、宗教信仰必须与解放实践相统一的口号,鼓励信徒参加反对军事独裁,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独立等各种政治斗争。60年代后,天主教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天主教会大多数的神职人员和教徒等基层组织,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正视社会现实,开展各项改革工作,力图使教会生活具有现时代的气息。

    人物

    编辑

    托马斯·阿奎那

    圣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出身名门,是阿基诺伯爵兰杜尔夫的儿子,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王国。托马斯有八个兄弟姐妹,是最小的孩子。托马斯·阿奎那5岁时就被送往蒙特卡西诺修道院,在本笃会长大,直到13岁返回那不勒斯。大约在1239年,圣托马斯·阿奎那开始在那不勒斯大学就读。1243 年,他秘密加入了多明我会,次年接受了会衣。他的家人得知后非常愤怒,设法绑架并囚禁了托马斯整整一年,之后才释放了他。

    从1245年到1252年,圣托马斯·阿奎那继续在那不勒斯、巴黎和科隆学习,师从多明我会的神哲学家大阿尔伯特。1252年,托马斯在巴黎攻读神学硕士学位,并于1256年获得教授神学的资格,开始在巴黎大学教授神学。在完成教育后,圣托马斯·阿奎那斯致力于旅行、写作、教学、公开演讲和讲道,被称为"基督宗教的使徒"。1259年,托马斯被任命为宗座的神学顾问和教授。在教宗乌尔巴诺四世的请求下,托马斯移居罗马。1268年,他又前往罗马和博洛尼亚讲学,批评阿维洛伊主义者对与自然真理与启示真理的二元论态度。1269至1271年间,他重返巴黎,身兼教职和教务,并且担任法国国王路易八世的国事顾问。1272年复活节,托马斯回到意大利,在那不勒斯大学建立了多明我会的学院。1274年,托马斯接受教宗格里高利十世的邀请,准备出席第二次里昂会议,并在路途中去世。

    托马斯·阿奎那于1323 年被封为圣人,1567年被正式册封为教会的“天使博士”,并在 19 世纪末的现代主义危机中被宣布为正统神哲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一生致力于将信仰的神学原则与理性的哲学原则相结合,是中世纪经院哲学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对神学的发展只有奥古斯丁才能与之媲美。托马斯一生著述颇丰,包括《神学大全》《驳异大全》《论存在与本质》《四福音金链》《福音评注》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1266年至1274年写作的未成之巨著《神学大全》,这部作品在宗教改革期间召开的特利腾大公会议上被与《圣经》并列,其中包含对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等知名的神哲学论证。

    依纳爵·罗耀拉

    圣依纳爵·罗耀拉(Ignatius of Loyola,1491年—1556年),生于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罗耀拉城堡,卒于意大利罗马,1622年3月12日被封为圣人,天主教会对他的纪念节日在7月31日。西班牙神学家和神秘主义者,16世纪天主教反宗教改革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1534年在巴黎创立了耶稣会。

    1491年,依纳爵出生在巴斯克省的xxx城堡中,是13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的母亲在他七岁时去世。1517 年,依纳爵成为骑士,为纳赫拉公爵和纳瓦拉总督服务。1521年5月20日,依纳爵在潘普洛纳战役中被炮弹击中,右腿严重骨折,左腿受损,史称“炮弹经验”。这一事件成为依纳爵生命的转折点,在家居疗伤期间,他开始阅读圣人传记和基督生平,并决定效法圣徒的苦修,为自己的罪忏悔。1522年2月,依纳爵告别家人,前往西班牙东北部的朝圣地蒙特塞拉特,发愿开始新生活。之后他前往距离巴塞罗那48公里的小镇芒撒雷,从 1522年3月25日到1523年2月中旬过着苦修生活,每天参加弥撒,花七个小时祈祷,替穷人乞讨食物,在芒撒雷郊外的山洞里露宿。有一天,当他坐在卡多纳河岸边时,依纳爵经验到神视,开始转变对信仰与世界的看法。在芒撒雷期间,依纳爵最重要的著作《神操》基本成形,并于1548年得到教宗保禄三世的批准。

    依纳爵于 1523年3月离开巴塞罗那,途经罗马、威尼斯和塞浦路斯,同年9月抵达耶路撒冷。他本来希望在那里xxx定居,却被方济会长上拒绝。依纳爵于10月3日离开巴勒斯坦,途经塞浦路斯和威尼斯,于 1524 年3月抵达巴塞罗那。依纳爵在巴塞罗那学习了近两年。1526年,他转移到阿尔卡拉。到这个时候,他已经获得了不少追随者。但依纳爵很快就被宗教裁判所怀疑为异端,并被监禁和审判。被判无罪释放之后,依纳爵离开西班牙,于 1528 年2月2日抵达巴黎。经过刻苦学习,依纳爵最终获得了圣芭芭拉学院的硕士学位。他还召集了与他一起成为耶稣会联合创始人的同伴,其中包括圣伯多禄·法伯尔和圣方济各·沙勿略。1534年8月15日,他与同伴们来到蒙马特,在那里宣发了神贫、贞洁和服从三愿。1537年,依纳爵被祝圣为司铎,并于1538年圣诞节举行xxx台弥撒。

    1539年,依纳爵与同伴们决定建立修会,特别宣誓服从教宗的命令。1540年,教宗保罗三世批准了新修会的计划,是为耶稣会的诞生。在依纳爵的领导下,耶稣会迅速发展。当他去世时,全世界大约有1000名耶稣会士,一共有12个会省,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葡萄牙印度和巴西。晚年的依纳爵忙于派遣传教士到各地传教,包括被派往印度的圣方济各·沙勿略。与此同时,他创立了罗马学院(当今额我略大学的雏形)和日耳曼学院,还为年轻妇女和皈依的犹太人建立了安置之家。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依纳爵完成了《耶稣会会宪》的写作,通过灵活的制度规定、严格的灵修训练和忠贞的服从誓愿,使得耶稣会成为当时最富有活力的传教修会。1551年1月,依纳爵病重,但仍在管理耶稣会,直到 1556 年 7 月去世。1609年,教宗保禄五世册封依纳爵为真福。162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五世册封依纳爵为圣人。1922年,他被教宗庇护十一世宣布为避静主保。

    方济各·沙勿略

    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co Javier,1506年—1552年),西班牙耶稣会传教士,生于西班牙纳瓦拉王国,祖上是显赫的贵族家庭,到沙勿略父亲一代家道破落。1525年,19岁的沙勿略前往巴黎大学攻读哲学,喜爱运动,爱慕虚荣。他在大学四年内结识了耶稣会创始人依纳爵·罗耀拉,成为一生的至交,并接受了依纳爵为他准备的灵性训练《神操》,开始脱胎换骨,献身于福传事业。1534年,沙勿略与依纳爵等七人在巴黎宣发神贫和贞洁的誓愿,耶稣会自此初步成形。1537年被祝圣为神父,1540年成为耶稣会的首批成员之一,并受到葡萄牙国王若望三世的派遣,成为耶稣会首批传教士,作为教宗保禄三世的全权大使航海前往东方。1542年,沙勿略抵达葡萄牙在印度的中心据点果阿,后转至马六甲,在新加坡、锡兰、马鲁古群岛等地传教,收获颇丰。沙勿略在传教过程中留下了大量书信,并曾将《使徒信经》从拉丁语译成马来语、玛拉巴语、泰米尔语等当地语言。

    1549年8月15日圣母升天节,沙勿略在日本人弥次郎的引介下,乘坐中国商船经过马六甲海峡到达日本南部的鹿儿岛传教,成为到达日本的xxx位天主教传教士。沙勿略在日本获得了一些地方大名的支持,甚至计划前往京都觐见天皇,但并未成功。在与日本僧人的交谈中,沙勿略了解到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刻影响,决定前往中国开教。1551年12月,沙勿略首次抵达中国广东省上川岛(今属江门市),因当时明朝政府实行海禁,不能进入xxx,便改到前往马六甲和果阿。1552年8月,沙勿略再次在上川岛登陆,同年12月病逝在上川岛,身边仅有一位中国教友陪伴。沙勿略病逝当年,利玛窦在意大利出生。

    利玛窦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610年),明末来华的意大利籍耶稣会传教士,取汉名“利玛窦”,字西泰,又号清泰、西江,生于教宗国马切拉塔城(现属意大利)。1568年,利玛窦在罗马学习法学,并在1571年(明隆庆五年)的圣母升天节加入了耶稣会,就读于罗马学院。1577年在里斯本科英布拉大学学习葡萄牙语,次年被派遣到果阿传教,在沙勿略创立的果阿神学院接受神职教育。1580年(万历八年)被祝圣为神父。1582年(万历十年)奉时任耶稣会远东巡察使范礼安神父之命前往澳门学习中文,预备进入xxx传教。

    次年,利玛窦与罗明坚神父在广东肇庆获得知府王泮的礼遇,被容许建馆居住,由此建立了xxx个传教会馆。此时的利玛窦对中国社会尚缺了解,认为佛教僧侣在中国具有较高地位,为了适应中国习俗,开始削须剃发,身穿僧衣,把住所命名为“桃花寺”。1584年,利玛窦绘制了《山海舆地全图》(世界地图),借此吸引士人知识分子的兴趣,并翻译了《十诫》、《天主经》、《教理问答书》等基本传教文本,发展了80多名教徒。1589年(万历十七年),利玛窦受到广东新任总督刘继文的排挤,不得不移居韶州。利玛窦跟随在肇庆结识的士人朋友瞿太素学习四书五经,首次将之译为拉丁文,又在他的帮助下翻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xxx卷,以此为契机介绍西方数学、几何、力学等。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起,在瞿太素等士人朋友的建议下,利玛窦改僧服为儒服,留须蓄发,自称“西儒”。

    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利玛窦前往南昌,结交当地士人、官员、皇族,与之谈论太难闻、地理、哲学等,以中文写作了一部论述友情之珍贵的《交友论》,获得中国知识分子的赏识。利玛窦曾前往南京,尽管没有获得居留权,但仍然结交了叶向高、徐光启等人,与南京大报恩寺僧雪浪展开了一场辩论。1596年,利玛窦被范礼安任命为耶稣会中国地区总负责人,全权负责在华传教事业。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利玛窦随南京礼部尚书王忠铭北上进京,未获准留在北京,南返途中完成附有拉丁字母的汉字字丛。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再次偕庞迪我神父北上,向神宗皇帝进贡圣像画、十字架等宗教物品,以及自鸣钟、八音琴、三棱镜等科学制品,得到神宗皇帝的认可,下诏允许利玛窦长居北京。利玛窦从此积极与当时官员和学者结交,包括后来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的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在此期间,利玛窦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同文算指》等文献,著有《天主实义》,主张天主教教义可以与中国儒家思想融合,容忍礼孔祭祖等社会习俗,为传播天主教和西方自然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利玛窦还著有《中国札记》,是研究明末传教史和东西交通史的重要史料。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5月11日,利玛窦病逝北京,赐葬于平则门外的二里沟滕公栅栏(今北京市委党校内),逝世前指定龙华民神父接任总会长职务。

    徐光启

    徐光启(1562年—1633年),明末官员、科学家,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之首。字子先,号玄扈,领洗时取圣名保禄。1562年,徐光启出生于一个早年从中国北方南迁上海的家庭。少年时代,徐光启在上海附近的龙华佛寺攻学六年,上海地区长期的台风、洪水、饥荒等灾害激发了他发展农业、改善水利的报国之心,其思想具有很强的经世致用的特点。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徐光启在出行韶州时,遇到了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神父,开始接触到天主教教理和西方科学知识。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此前屡次落第的徐光启再次赴京赶考,途经南京,结识了利玛窦神父,并为其所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世界地图)所深深吸引。1603年(万历三十一年),徐光启重返南京,从罗如望神父那里接受了系统的慕道教理学习,决定领洗入教。次年,徐光启赴京应试考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与利玛窦重逢,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在京宣扬天主教的士大夫。

    徐光启在北京政务之余,协助利玛窦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并广泛学习了西方近代科学,包括天文、历法、数学、几何、军事、水利等。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徐光启的父亲去世,去世前接受了天主教洗礼。徐光启在家守丧期间,大力宣传天主教,并邀请郭居静神父到上海开教。徐光启在自家宅院西侧建立一座教堂,在亲友、佃户等人中发展教徒。徐光启守丧三年后回京出任翰林院检讨,与传教士合作研究天文仪器,撰写《简平仪说》、《日晷图说》、《平浑图说》等。1612年(万历四十年),跟随传教士熊三拔学习西方水利,编著《泰西水法》六卷。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xxx中国天主教徒的“南京教案”发生,徐光启上书《辩学章疏》为教会和传教士辩护,认为天主教具有补儒易佛的作用。在京官员李之藻、孙元化等人也受其影响入教。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为了击退后金的进攻,徐光启亲自挂帅练兵,保卫京师。1623年(天启三年)升任礼部右侍郎,遭到宦官魏忠贤排挤,回籍家居,撰成《农政全书》六十卷。1632年(崇祯五年)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要。次年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次年卒于北京,赠少保,谥文定,葬于上海徐家汇(今徐家汇光启公园)。徐光启一生忧国忧民,为家国与人民鞠躬尽瘁,也是一位信仰坚定的基督徒楷模。

    乔治·勒梅特

    乔治·勒梅特(Georges Lemaitre,1894年—1966年),比利时天主教神父、理论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鲁汶天主教大学物理学教授。他是xxx个提出附近星系衰退可以用膨胀的宇宙来解释的理论,不久之后,埃德温·哈勃在观测上证实了这一点。他首先推导出了“哈勃定律”,现在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称为哈勃-勒梅特定律,并在1927年发表了对哈勃常数的xxx次估算,比哈勃的文章早了两年。勒梅特还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称其为“原始原子假说”,后来称其为“世界的开端”。

    1984年,勒梅特出生于比利时沙勒罗瓦。1914年,他在xxx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比利时军队的炮兵军官,荣获比利时xxx十字勋章。战后,他开始学习物理和数学,于1920年以《几个实变量函数的近似》为题获得博士学位,并于1923年被祝圣为天主教司铎。同年,勒梅特成为剑桥大学天文学研究助理,与贵格会教徒和物理学家亚瑟·爱丁顿一起工作,接触了现代宇宙学、恒星天文学和数值分析。第二年,他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哈佛大学天文台与星云学家哈洛·沙普利一起度过。1925年,勒梅特成为鲁汶天主教大学的兼职讲师,并开始撰写报告,该报告于 1927 年发表在布鲁塞尔科学协会年鉴上,题为《具有恒定质量和增长半径的均匀宇宙(考虑到银河系外星云的径向速度)》,这后来为他带来了国际声誉。在这份报告中,从广义相对论出发,经过严密的数学推导,他提出了宇宙正在膨胀的新观点,有力地反对了爱因斯坦的有限静态宇宙模型。1934年,勒梅特接受比利时科学界最高荣誉弗朗基奖,被认为是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应用于宇宙学的先驱。他于1936年被选为宗座科学院院士,从1960年3月开始担任院长直至去世。

    关于天主教关于宇宙起源的教义,勒梅特认为他的理论是中立的,既没有联系,也没有信仰的矛盾;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神父,勒梅特反对将科学与宗教混为一谈,尽管他认为这两个领域并不冲突。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1920年—2005年),原名卡罗尔·沃蒂瓦,是历史上xxx位波兰籍斯拉夫裔的教宗,也是456年后xxx位非意大利籍的教宗。基督新教称之为“约翰保罗二世”。1920年5月18日,卡罗尔生于波兰瓦多维采,他的父亲是一位退休的军官,母亲早亡。年轻的卡罗尔喜爱戏剧创作,在纳粹占领波兰时期曾当采矿工人。1946年被祝圣为司铎,1953年获得克拉科夫亚杰隆大学的博士学位,1956年被聘请为卢布林大学伦理学教授,成为波兰最有名的伦理学家之一。他于1964年被指定为克拉科夫总主教,1967年被选为枢机主教,对“梵二”会议发挥了重大影响,1978年当选教宗,延用前任若望保禄一世的名号。

    若望保禄二世语言天赋极强,除了母语波兰语外共学习了11门语言——拉丁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英语、德语、乌克兰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伐克语和世界语,其中9种在他任教宗期间被大量使用。担任教宗后总共进行过102次国际访问,是历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是历史上第四位被冠上“大教宗”头衔的教宗。2014年4月27日,他和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同时被教宗方济各册封为圣人。

    这位教宗任期内的重大事件包括:1983年颁布新编的《天主教法典》,1984年重新修订梵蒂冈和意大利的《政教协定》,1988年进行对教廷的改革。1991年苏联解体。若望保禄二世曾为教会历史中发生的反犹排犹事件向犹太团体公开道歉。2000年,他宣布新千年之初的xxx年为“禧年”。他的著作包括但不限于《爱与责任感》(1960,论性伦理)、《人类救主》(1979年,论人的尊严和社会正义)、《生命的福音》(1995年,论天主教生命伦理)、《跨越希望的门槛》(演讲集)。

    本笃十六世

    本笃十六世(Pope BenedictXVI,1927年一),本名约瑟夫·拉青格(又译约瑟夫·阿来士·拉辛格),生于巴伐利亚,2005年4月19日被选为教宗,2005年4月24日正式登基。之前他为德国籍枢机主教,也是有资格的枢机主教当中两位并非由若望保禄二世册封的枢机(他是由保禄六世册封)。他是第八位德国籍教宗,能讲十种语言。原为教廷信理部部长、宗座圣经委员会主席、国际神学委员会主席及枢机团团长。

    方济各

    天主教第266任教皇方济各(Pope Francis),1936年12月17日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本名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格里奥(Jorge Mario Bergoglio),耶稣会士,原任布宜诺斯艾利斯总主教,也是旅居阿根廷东方礼信友的神父。在梵蒂冈时间2013年3月13日下午7时许(北京时间2013年3月14日凌晨2时许),第5次投票中被选出。他是xxx位耶稣会教宗,也是xxx位拉丁美洲教宗。

    他于1968年12月13号晋铎。从那时候起在耶稣会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在阿根廷民间军事独裁专政时期,他在1973年到1979之间是耶稣会省会长。一年之后,由于他两个同会的属下司铎的诬告,贝尔高里奥被视为军事独裁xxx时期(1976 - 1973)的通敌分子。他以司铎和神学教师的身份工作多年之后,于1992年5月20日被祝圣为主教。是当时布宜诺斯艾利斯城(Buenos Aires)中的4位辅理主教之一。当布宜诺斯艾利斯城(Buenos Aires)宗主教安多尼·瓜拉西诺 (Antonio Quaracino)的身体渐渐虚弱时,贝尔高里奥于1997年6月3号被任命为助理主教,并于1998年2月28号接任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城(Buenos Aires)教区的宗主教一职。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于2001年2月21日的枢机主教会议上任命他为枢机主教。同时任命他为阿根廷的首席主教。因此,他就成为了这个国家天主教会的最高领导。

    思想

    编辑

    核心教义

    1. 天主论: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又称圣三论,其基本内容是:天主只有一个,却有三个具有实际区别的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神(圣灵)。《天主教教理》234号指出,“至圣三位一体的奥迹是信仰和基督徒生活的核心奥迹,是天主本身的奥迹。因此是所有其他信仰奥迹的泉源,是光照它们的明”。与其他宗教相比,这是基督宗教有神论的本质特征。在《新约圣经》中,并没有使用“三位一体”这个词来表述关于天主的形而上思考,却不乏这一类的提示,例如要求加入基督徒团体的人“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接受洗礼。

    对于三位一体有很多具体的解释,天主教会所接受的版本如下。“一体”描述的是天主的三个位格就其神圣本性而言没有任何区别,父、子、圣神都拥有共同的xxx的本性,这xxx的本性是不可分割的。“位格”描述的是天主的内在生命(Theologia),与天主的外在工程(Okonomia)相对。圣父是生者,圣子是受生者,圣神是受发者。圣父是圣子和圣神的xxx本原,永恒地受生自圣父的圣子是圣神的本原,圣神由圣父和圣子作为xxx的本原共同生发。三个位格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概念上的,更是具有实在性的。圣父、圣子和圣神在最完美的共融中相互渗透、相互寓居,在共同的世界中一同行动,包括创世工程、救赎工程和圣化工程。

    三位一体教义是在大公会议与异端思想的斗争中最终确立的。亚略主义者认为,基督是受造物,高于人,低于天主。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回应指出,圣子“受生”而非“受造”,“受生”的意思不是自然繁衍,而是表达天主圣父与圣子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意味着父子具有相同的本质。362年亚历山xxx公会议上,与会主教与神学家达成了“一个本质,三个位格”的正统教义。381年xxx次君士坦丁堡会议通过了“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最终确立了三位一体教义的最高权威。

    1. 基督论:道成肉身

    基督论讨论的三位一体天主的第二位,即圣子耶稣基督。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督宗教就等于耶稣基督,耶稣基督不仅是真理的传报者,更是“道路、真理、生命”本身。在《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中,圣子具有三个头衔,基督、主和天主的独生子。“基督”一词是对希腊文的“Christo(基利斯督)”的翻译,而这个希腊词从圣经希伯来文的“弥赛亚”翻译过来的,以色列民族用“弥赛亚”专指即将到来的救世主。因此,称呼圣子为“基督”,就是对他作为拯救者的身份的确认。“主”一词的希腊文是“Kyrio”,在《新约圣经》中,“主”不仅仅是对身处高位者的尊称,在《保禄书信》(保罗书信)中更是成为了对天主的专用称呼。称呼圣子为“主”,就是对他所享有的与父平等的天主性的宣认。“天主的独生子”一方面描述了圣父与圣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一方面也指出了耶稣不仅仅是真天主,也是实实在在的真人,是摄取了人性的天主圣言,即“道成肉身”。

    在基督论正统信仰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两种被大公教会定断为异端的观念:诺斯替主义的幻影论否认耶稣的人性,认为耶稣基督的受苦受难仅仅是具有教化作用的戏剧,十字架上的仅仅是一个幻影,而非耶稣基督本身。嗣子论则否认耶稣的神性,认为耶稣仅仅是被天主所特别拣选的先知,只是受造物。加采东大公会议驳斥了种种异端意见,最终确定耶稣基督具有完全的神人二性,两种本性之间没有冲突,也不能分割开来。

    1. 末世论

    末世论是关于终极现实的认识,传统上认为“万民四末”包括个人与整个世界的终结,即死亡、(公私)审判、天堂、地狱。天主教会认为,所有人都会经历肉身与灵魂的分离,即xxx次死亡。灵魂随之来到天主台前接受私审判,在世界末日还会有所有人一起面临的公审判(最后审判)。在接受私审判时,在大罪中去世的灵魂将被判下地狱,在小罪中去世的灵魂将在经过炼狱的痛苦炼净之后上天堂,无罪义人的灵魂将直升天堂。在公审判时,所有灵魂都将重新获得新造与今世不同的肉身,之后再接受天堂的永福或地狱的永罚。值得注意的是,天主教会对于罪的定义是善的缺乏,罪不是一个有形的实体,而是对天主的主动背离和对美善的自愿放弃。

    末世论在《旧约》和《新约》都有提及,主要集中在《新约》中的最后一卷书《若望默示录》。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之后,天主教会将基督奥迹的重点放置在历史神学的背景之中,认为基督救世主概括了全部历史的意义,并把人建设一个更美好世界的努力描述为对天主永恒神国的预演。人类历史与天主神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接续性关系,而是一种包含着根本转变的接续关系。这种末世论很好地将个人和社会的维度、现在与将来的维度、此世和超越的维度联系起来,为一系列的运动提供了灵性上的准备:世界的神学、xxx的神学、解放的神学等等。这些神学都是对末世论的改造,以回应当代世界的问题,并为基督宗教神学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历史哲学、希望问题和未来问题等方面提供了争论的空间。

    1. 教会论

    教会论也称为“教会学”,是对教会的标志、本质、组织结构的神学探讨。在天主教传统中,教会至少有三重含义:“礼仪的聚会团体”、“地方性的信友团体”和“普世信友团体”。《新约》把教会理解为天主的神圣子民。天主教会有多种形象,如基督的身体、基督的宗徒、基督的净配与信众之母等等,并时常与圣母玛利亚的地位联系起来,因为玛利亚不仅是天主之母,也是教会之母。根据天主教会的信仰,教会是耶稣基督亲自建立的,是耶稣基督在世使命的延续,教会具有四个互相关联、不可分离的属性或标志: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这四大标志分别对应着天主教会的xxx性、神圣性、普世性与正统地位。

    从教会的存在来看,教会具有两方面的性质,即不可见的神圣性质与可见的社会性质。这两种性质始终处在紧张又统一的关系中。一方面,教会是由罪人构成的团体,不可避免会受到世俗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教会本身是神圣的,因为是基督的身体,由天主圣神所领导。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进一步指出,“教会在基督内好像一件圣事,它是人和天主亲密结合,以及全人类彼此团结的记号和工具”,从组织结构来看,天主教会实行层次分明的圣统制,教宗作为罗马主教享有首席权和对普世进行治理、训诲和圣化的最高权力,主教对本教区具有治理、训诲和圣化的权力,平信徒则是接受圣洗而加入天主教会的人。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以来,平信徒团体对宗教事务的参与度日渐提高,近年来通过“同道偕行”等主题运动逐渐发挥出自己的活力与影响力。

    1. 圣母敬礼

    根据《新约》的记载,加里肋亚(加利利)的童贞女玛利亚因“圣神感孕”而生耶稣,一生陪伴在耶稣的身边,支持其传教活动。天主教和东正教都把玛利亚尊为“童贞圣母”和“天主之母”(诞神女)。天主教会认为,从《新约》记载来看,玛利亚与基督的救世工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救赎因着玛利亚的自由回应而有了女性的维度。天主教会对于圣母的一切敬礼都以耶稣基督为中心,所谓“偕同玛利亚走向基督”。玛利亚作为天主之母,不仅是圣母论(玛利亚学)的核心,也是基督论的基本点。天主教会对于圣母的其他信仰,如无染原罪受孕、终生不犯本罪、卒世童贞、荣升天堂等都源自玛利亚是天主之母这一基本信念。

    “天主之母”的头衔最早见于奥利金的著作,但在他之前就已经有此观念。3世纪后,用“天主之母”来称呼玛利亚成为基督徒的共识。事实上,基督论决定了圣母论的基本命题。天主教会反对聂斯托利派的观点,坚持认为耶稣的神性和人性彼此沟通并结合在天主第二位的位格上。因此,玛利亚作为耶稣基督之母,而耶稣基督是真人也是真天主,因此玛利亚是天主之母,而不能被割裂为基督之母或耶稣之母。

    除此之外,天主教会关于圣母的独特信仰是圣母无染原罪和圣母灵魂和肉身荣升天堂。在教会初期,基督徒对于圣母无染原罪已经模糊的认识。8世纪,圣母受孕庆节出现。中世纪对于圣母是否无染原罪存在极大的神学争议。直至1854年,教宗庇护九世才正式宣布玛利亚无染原罪是不可错的信理。圣母之所以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因为她在救恩史中有xxx的地位。圣母的特殊恩宠完全是天主的恩赐,作为救主之母,玛利亚需要得到相应于这一召叫的圣化。1950年,教宗庇护十二世宣布圣母的肉身和灵魂同时荣升天国,这项教导实际上指向每个基督徒,即基督徒通过信望爱三德参与基督救赎工程,由此分享基督战胜罪恶的成果,圣母升天实际上是所有基督徒得救复活的希望的记号。天主教会于每年八月十五日庆祝圣母升天,是为教会四大节日(瞻礼)之一。

    灵修生活

    基督徒在宗教事务中投入的成长被称为灵修生活。在历史上,存在将灵修生活与世俗生活对立的误区,导致一些基督徒拔高内心生活而忽视外在生活。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教导称,现世的实在有内在的善,信徒必须将生活的每一层面都整合为对天主承诺的一部分。因此,灵修生活指的是基督徒将其整个生活指向天主的努力。

    在天主教灵修传统中,人的灵修生活可以分为一系列可辨别的阶段:入门者努力追寻德行,摆脱错误的价值观,他们的祈祷是一种默想;熟练者已经使感官纯洁,已经得到了默观祈祷的礼物,这是一段显著的生命更新阶段;完美者已经在信望爱三德中使智力的官能、记忆和意愿纯洁化,在共融的祈祷中与天主相遇。梵二会议的贡献在于摆脱了灵修生活上的精英主义,坚持灵修生活的源头是圣事生活;灵性成长的真实性质是每天对爱的生活的发展;所有丰富灵修的中心是圣神在我们内的生命;通过参与圣教会的生活,基督徒被召成圣。梵二会议发起了普遍成圣的号召,让灵修生活的成长成为每个基督徒每天责任的一部分。

    基督徒灵修生活有三大焦点:xxx,基督徒灵修关心的是人与天主的关系。第二,基督徒灵修的焦点是构成与天主相关的基督徒生活的所有事实的全部范围。基督徒灵修不是孤立的,它与圣经神学﹑系统神学、伦理神学﹑牧灵神学和礼仪研究的关系是互补的。相对而言,灵修关注的是在切实生活情境中人与天主关系的有力而实在的特性。而且,这种关系是信仰生活成长的中心,因此覆盖着整个生活。灵修关心的是宗教经验,而不仅仅是概念和义务。第三,梵二会议后,基督徒灵修的关注面比以前更为宽广。现在人们更加广泛地承认,从多种学科中得来的见解能成为基督徒生活成长和发展的丰富资源。那些关心基督徒灵修的人注意从其他学科中获取见解(如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特别是心理学),因为这些能让人对基督徒灵修有更完备的理解。此外,合一运动和宗教对话的果实极大地丰富了基督徒灵修的当代理解。

    经典

    编辑

    《圣经》

    在基督徒的神学中,圣经的正典是指圣经的书目,作为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规则或准则。现在所有的基督徒都接受希伯来圣经为圣经正典的xxx部分。天主教出版的圣经包括那些书,也包括另外七本书:《多俾亚传》《友弟德传》《玛加伯》(上下)《智慧篇》《德训篇》和《巴路克先知书》。有时这些书被称为第二正典或次经。但是对于天主教它们是完全的正典。东正教会的旧约正典包括的书多于出现在天主教的正典。现在所有的基督徒分享同样的二十七部新约书卷:四部福音,《宗徒大事录》,十三篇保禄书信,《希伯来书》,七部公函和《默示录》。希伯来圣经的基本正典可能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确定下来,尽管对一些书(《雅歌》、《训道篇》)仍有争议。希伯来圣经的希腊译本(七十贤士译本)是犹太人的作品,在讲希腊语的犹太人中广泛应用。但是当基督徒采用了七十贤士译本作为他们的圣经时,犹太人或者忽视此希腊译本,或者尝试校订它,以反对基督宗教的神学声明。七部第二正典是希腊手本传统的一部分。这些书的正典性首先经过了杰罗姆(Jerome)(反对)和奥古斯丁(Augustine)(同意)的争辩,然后由马丁·路德(反对)和天主教(同意)争辩。1546年的特利腾大公会议跟随武加大拉丁文标准本圣经,采用了包括七本有争议的书的正典名录,直到今天天主教出版的圣经仍采用这一传统。华语地区天主教会采用由天主教思高学会主持翻译的1968年中文版《圣经》,简称为“思高本”,其目录如下:

    天主教/基督新教圣经目录对照

    天主教

    天主教简称

    基督教

    基督教简称

    英文

    英文简称

    旧约

    创世纪

    创世纪

    Genesis

    Gn

    出谷纪

    出埃及记

    Exodus

    Ex

    肋未纪

    利未记

    Leviticus

    Lv

    户籍纪

    民数记

    Numbers

    Nb

    申命纪

    申命记

    Deuteronomy

    Dt

    若苏厄书

    约书亚记

    Joshua

    Jos

    民长纪

    士师记

    Judges

    Jg

    卢尔德传

    路得记

    Ruth

    Rt

    撒慕尔纪上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上

    1 Samuel

    1S

    撒慕尔纪下

    撒下

    撒母耳记下

    撒下

    2 Samuel

    2S

    列王纪上

    列上

    列王纪上

    列上

    1 Kings

    1K

    列王纪下

    列下

    列王纪下

    列下

    2 Kings

    2K

    编年纪上

    编上

    历代志上

    历上

    1 Chronicles

    1Ch

    编年纪下

    编下

    历代志下

    历下

    2 Chronicles

    2Ch

    厄斯德拉上

    厄上

    以斯拉书

    1 Esdras

    Ezr

    厄斯德拉下

    厄下

    尼希米记

    2 Esdras

    Ne

    多俾亚传

    Tobit

    Tb

    友弟德传

    Judith

    Jdt

    艾斯德尔传

    以斯帖记

    Esther

    Est

    玛加伯上

    加上

    1 Maccabees

    1Mc

    玛加伯下

    加下

    2 Maccabees

    2Mc

    约伯传

    约伯记

    Job

    Jb

    圣咏集

    诗篇

    Psalms

    Ps

    箴言

    箴言

    Proverbs

    Pr

    训道篇

    传道书

    Ecclesiastes

    Qo

    雅歌

    雅歌

    Song of Solomon

    Sg

    智慧篇

    Wisdom of Solomon

    Ws

    德训篇

    Wisdom of Jesus Son of Sirach

    Si

    依撒意亚

    以赛亚书

    Isaiah

    Is

    耶肋米亚

    耶利米书

    Jeremiah

    Jr

    耶肋米亚哀歌

    耶利米哀歌

    Lamentations

    Lm

    巴路克

    Baruch

    Ba

    厄则克耳

    以西结书

    Ezekiel

    Ezk

    达尼尔

    但以理书

    Daniel

    Dn

    欧瑟亚

    何西阿书

    Hosea

    Ho

    岳厄尔

    约珥书

    Joel

    Jl

    亚毛斯

    阿摩司书

    Amos

    Am

    亚北底亚

    俄巴底亚书

    Obadiah

    Ob

    约纳

    约拿书

    Jonah

    Jon

    米该亚

    弥迦书

    Micah

    Mi

    纳鸿

    鸿

    那鸿书

    鸿

    Nahum

    Na

    哈巴谷

    哈巴谷书

    Habakkuk

    Hab

    索福尼亚

    西番雅书

    Zephaniah

    Zp

    哈盖

    哈该书

    Haggai

    Hg

    匝加利亚

    撒迦利亚书

    Zechariah

    Zc

    玛拉基亚

    玛拉基书

    Malachi

    Ml

    新约

    玛窦福音

    马太福音

    Matthew

    Mt

    马尔谷福音

    马可福音

    Mark

    Mk

    路加福音

    路加福音

    Luke

    Lk

    若望福音

    约翰福音

    John

    Jn

    宗徒大事录

    使徒行传

    Acts

    Ac

    罗马书

    罗马书

    Romans

    Rm

    格林多前书

    格前

    哥林多前书

    林前

    1 Corinthians

    1Co

    格林多后书

    格后

    哥林多后书

    林后

    2 Corinthians

    2Co

    迦拉达书

    加拉太书

    Galatians

    Ga

    厄弗所书

    以弗所书

    Ephesians

    Ep

    斐理伯书

    腓立比书

    Philippians

    Ph

    哥罗森书

    歌罗西书

    西

    Colossians

    Col

    得撒洛尼前书

    得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前

    1 Thessalonians

    1Th

    得撒洛尼后书

    得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帖后

    2 Thessalonians

    2Th

    弟茂德前书

    弟前

    提摩太前书

    提前

    1 Timothy

    1Tm

    弟茂德后书

    弟后

    提摩太后书

    提后

    2 Timothy

    2Tm

    弟铎书

    提多书

    Titus

    Tt

    费肋孟书

    腓利门书

    Philemon

    Phm

    希伯来书

    希伯来书

    Hebrews

    Heb

    雅各伯书

    雅各书

    James

    Jm

    伯多禄前书

    伯前

    彼得前书

    彼前

    1 Peter

    1P

    伯多禄后书

    伯后

    彼得后书

    彼后

    2 Peter

    2P

    若望一书

    若一

    约翰一书

    约壹

    1 John

    1Jn

    若望二书

    若二

    约翰二书

    约贰

    2 John

    2Jn

    若望三书

    若三

    约翰三书

    约参

    3 John

    3Jn

    犹达书

    犹大书

    Jude

    Ude

    默示录

    启示录

    Revelation

    Rv

    《神学大全》

    《神学大全》(Summa Theolgiae或Summa Theologica , 简称S.Th., 1266年—1273年)是托马斯·阿奎那在大学讲堂的系统讲义,他从1266年开始撰写,直至1274年去世时仍未完成。虽然他谦称这只不过是一部为“初学者”使用的关于基督学说理论的指南手册,事实上它以相当完备且科学地、有系统的方式阐明了神学,同时也讨论了哲学和神学所有综合的问题,是托马斯最主要的代表作。

    《神学大全》共分三集,加上一卷补编。xxx集(Prima Pars)是托马斯在意大利任教廷顾问期间写成(1266年—1268年),第二集的xxx部(Prima Secundae)以及第二集的第二部(Secunda Secundae)都是在巴黎大学任教期间写成(1269年—1272年),第三集(Tertia Pars)则是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任教期间写成(1272年—1273年),补编(Supplementum)则是早期的一些作品所集成。全书的三大部都是按照中世纪大学教学论辩方式和当时教材的体例编写的,不分章节,只列有问题题目(Quaestio),每个问题题目之下分若干论题(articulus),论题数不定,有的问题少则一论,多则十几论。每个论题的结构均为四个段落:质疑(Ad primum sic proceditur):举出数个与此论点相反的对立意见;反之(Sed contra):根据作者托马斯的观点引经据典的言论;正解(Respondeo dicendum quod):阐述托马斯自己的主张与分析;释疑(Ad primum ergo dicendum):逐条响应“质疑”列举的反对意见。

    托马斯以论理分类、分析、辨别、引证、反驳、综合、解答等方式,将这部神学与哲学的条理,连续不断地讨论。全书xxx集(Prima Pars)细分为119个问题,讨论天主的存在,天主的特性,天主三位一体,天主创造世界、创造天使、创造人类。有时论及人性,论及人的知性能力和极限,还有天使和人类共同拥有的善恶问题。第二集篇幅超过全书的二分之一,第二集的xxx部分(Prima Secundae),探讨人生的目的、人性行为、人类感性生活、法律(诫命)和恩宠,共有114个问题。第二集的第二部分(Secunda Secundae)析论人性在伦理学上的各种德行,像三种超性之德信、望、爱,四种本性之德(四枢德)智、义、勇、节等;同时亦探讨人生的各种生计、各种职业及生活方式,共有189个问题。第三集(Tertia Pars)则进入神学启示部分,首先就是天主降凡成人的耶稣基督其人其事,再来就是人性的完美如何透过教会,以及教会中的圣事,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在各种圣事中,特别关怀洗礼、成年礼、圣体圣事(圣餐)、悔罪等。此集计有90个问题,是全书中最短的,也是托马斯未能亲笔写完的一集。前后三集,共512个问题。补编(Supplementum)则主要为神学问题,继续探讨四项圣事,涉及来生来世,尤其注重复活奥秘。

    《神学大全》中文版由中华多明我会译成,以碧岳学会出版,编册结构及目录如下:

    xxx集

    xxx册论天主一体三位(1-43题)

    第二册论天主创造万物(44-74题)

    第三册论创造人类与治理万物(75-119题)

    第二集分为两部,xxx部包括第四册到第六册,第二部包括第七册到第十二册

    第四册论人的道德行为与情(1-48题)

    第五册论德行与恶习及罪(49-89题)

    第六册论法律与恩宠(90-114题)

    第七册论信德与望德(1-22题)

    第八册论爱德(23-46题)

    第九册论智德与义德(47-79题)

    第十册论义德之功能部分或附德(80-122题)

    第十一册论勇德与节德(123-170题)

    第十二册论特殊恩宠(171-189题)

    第三集

    第十三册论天主圣言降生成人(1-26题)

    第十四册论基督之生平与救世事迹(27-59题)

    第十五册论圣事:概论圣洗、坚振、圣体、忏悔(60-90题)

    补论

    第十六册论圣事:傅油、圣秩、婚配(1-68题)

    第十七册论肉身复活的问题(69-99题)

    附录一论炼狱,附录二论原罪的刑罚

    教理书

    教理书是对基督宗教教义的一个简明总结,为便于记忆,通常以问答的形式写成。教理书的主要部分有信经、圣事、诫命、和祈祷,这些因素的顺序将根据作者的神学方法来确定。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教理书激增,数个世纪在大部分的教会传统中成为基督徒教育的主要课本。

    天主教著名的教理书有如下几本:

    德国圣伯多禄·卡尼修(1521年—1597年)在1555年—1559年间陆续出版了三种教理问答书:较大的教理书为教师,小的为儿童,中等的为青年人。卡尼修的教理书的顺序是信德、望德,爱德、天主的诫命和教会的规矩、圣事和基督徒的正义。

    圣贝拉明(1542年—1621年)的教理书在意大利被广泛使用。课本的框架基本上采用奥古斯丁的论述:信德、望德和爱德;基督徒必须相信的事(信经);必须希望的(天主经)和必须做的(诫命)。贝拉明又加上圣事和基督徒生活的方式。1870年,在梵蒂冈xxx届大公会议提议下,此教理书成为通用教理书的典范。

    《特利腾大公会议司铎本教理书》(1566年),通常称为《罗马要理问答》,是天主教教义的总结,以说明的散文形式写成,为司铎们在宣讲和讲授教理时使用。它强调圣事对基督宗教教义和生活的重要性,分为信德和信经、圣事、诫命和天主经四部分。

    《巴尔的摩第三次全体会议的教理书》(1885年)和随后的校订本在大约75年里,一直是美国天主教教义的标准来源。

    《天主教教理》(1993年)是为主教和负责教理讲授者的基督徒教义的概略。此教理是以叙述的形式写成,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宗徒信经(信仰的宣认);圣事(基督徒奥迹的庆祝);美德,真福和诫命(在基督内生活);祈祷,特别是天主经(基督徒的祈祷)。

    教会法

    天主教会的教会法是“教会组织和管理自己”的艺术,它是天主教会的等级当局制定和执行的法律体系和教会法律原则,以规范其外部组织和政府,指导天主教徒的日常活动,以实现教会的使命。它是西方xxx个现代法律体系,也是西方最古老的持续运作的法律体系。拉丁礼天主教的教会法被汇总为《天主教法典》,由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于1983年正式批准颁布,以取代旧有的1917年法典。《天主教法典》共有1752条,分属七卷书:总则、天主子民、教会训导职 、教会圣化职、教会刑法、教会财产及诉讼法。而东方天主教的教会法根据其独特传统被汇总为《东仪天主教会法典》,由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于1990年10月18日颁布,于1991年10月1日生效,对23个东仪天主教教会发挥约束作用。

    教会法直接或间接地建立在不可改变的神圣法或自然法的基础上。普遍法的权威来自其最高立法者——教宗和与之共融的主教团。教宗本人拥有全部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与此相反,特殊法的权威来自低于最高立法者的立法者,包括普通立法者和授权立法者。教会法典不仅包括教义或道德的内容,也考虑人类社会的一般情况。天主教会的教会法具有成熟法律体系的所有要素:法律、法院、律师、法官。就《天主教法典》而言,这部教会法有法律解释原则和强制刑罚。在大多数世俗司法管辖区,它缺乏民事约束力,但这并不妨碍它对天主教徒的普遍约束力。

    戒律

    编辑

    教规

    天主十诫

    天主十诫是天主教徒伦理生活的基本准则。“十诫”这一专名并不见于圣经,它出自教父时代的依肋内。圣经以“十句话”来指天主十诫。详尽地记述十诫内容的是《出谷纪》二十章2-17节和《申命纪》五章6-21节。天主十诫的划分和计数在历史上并不完全一致。天主教会采用的是奥古斯丁的分法,东正教和某些基督新教教派采用的是希腊教父的分法。

    天主的十条诚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前三条涉及天主,它的总纲是“爱天主于万有之上”;后七条涉及人,其总纲是:“爱人如己”,在教会要理中,这十条诫命被表达为:

    一、钦崇一天主万有之上。

    二、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

    三、守瞻礼之日。

    四、孝敬父母。五、毋杀人。

    六、毋行邪淫。

    七、毋偷盗。

    八、毋妄证。

    九、毋愿他人妻。

    十、毋贪他人财物。

    天主十诫的xxx诫包括信、望、爱三德。它要求人信仰天主,永远不对生活失去信心,不搞偶像崇拜,不以言语或行为试探天主。第二诫令人尊敬天主的圣名,表示对天主的本性奥秘以及神圣事物的景仰。这一诫命也禁止不相宜地呼号天主的名字。第三诫要求信友在特别崇敬天主的日子,参加教会举行的宗教仪式,以满足灵性方面的要求。瞻礼之日包括主日及主日之外的一些法定节日,如圣延节、耶稣升天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开天节、主显节、基督圣体圣血节,天主之母节、圣若瑟节等。

    第四诫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心,在身体方面要满足父母的生活所需,在精神方面要尊敬父母,听从父母的劝告。同时,这一诫命也推广到上下级、师生、国与民等关系。例如,父母应该养育、教育子女;国民有义务凭真理、正义、团结和自由的精神与政府合作,一同建设社会; 下级应该服从上级的合理领导,上级应尊重下级的人格等。第五诫命令人们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尊严。人是天主所创造的,人的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唯有天主才是生命的最终主宰。因此,第五诫也禁止自杀。关于xxx,教会依据这一诫命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义务为避免xxx而努力,以祈祷、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但同时也认为,在用尽了一切和平的方法后,国家拥有合法的自卫权利。第六诫命令人在思言行为上保持“洁德”,健康地面对性欲,端正两性关系,禁止在婚姻以外寻求性欲的满足,包括手淫和婚前性行为。第七诫禁止人不公道地占有别人的东西以及用任何方法损害别人的财物。它要求人为了公共福利尊重财富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第八诫要求人们活在真理之中,勇敢地为真理作证。天主作为真理本身,是一切真理的根源,因此在言语和行为上违背真理都是对天主的不忠。这一诫禁止做假见证、发虚誓、诽谤和诬蔑等等。第九诫要求人们持守“心灵的洁净”,与贪欲作斗争。这一该不但禁止强占他人之妻,与他人之妻私通,而且禁止邪淫的意念。第十诫禁止贪婪及无限制地占有世上财富的欲望,禁止由对财富及其相关权力的过度追求而产生的贪心,也禁止产生侵害别人世上财富的不义行为的心愿。这—诫要求人们消除嫉妒之心,保持“神贫”的心态。

    圣教四规

    在天主教会看来,天主十诫是天主亲自启示立定的神律,人不能更改和随意解释。相比之下,圣教四规是天主教会立定的规矩,并非不可更改,主要是为了指导天主教徒活出以圣事为中心与高峰的丰盛生命。圣教四规仅仅是一个合格的天主教徒所应该做到的底线。传统的圣教四规如下:xxx规:凡主日及罢工瞻礼日,该参与弥撒;第二规:该遵守圣教所定斋期;第三规:每年该告解、领圣体至少一次;第四规:该量力供应教会之需要。中国天主教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别具风格的相关术语:履行四规称为“满四规”;被接纳进入教会而开始正式履行四规,度基督徒生活,称为“开四规”;因过犯而被罚停止领受圣体圣事,称为“断四规”。记录领洗信友的名册称为“四规册”。

    三愿

    根据1983年《天主教法典》的定义,圣愿”是向天主慎重而自由地做的承诺,包含一件可能的且更好的善事,且应以敬德实践之”。(1191条)那些加入修会的人发贞洁﹑神贫和服从三个圣愿。教会的合法上司以教会名义所接受的为公开愿,否则为私人愿。如被教会承认为显著者即为显愿。否则,为简愿。就其时限而言,圣愿分为初愿﹑暂愿和永愿。

    贞洁(Chastity)

    天主教会认为,为了天主统治的缘故而守贞或献身独身生活是天主的恩典或礼物。门徒的圣召是指他们被邀请过一种只为天主的生活方式,并以此来实践他们的承诺。持守独身不同于消极禁欲,而是把人类性行为看成是天主礼物的积极选择。作为成年基督徒自由选择独身生活方式的承诺,证明了个人同天主及服务天主子民的关系。在修会独身生活里,为爱天主而守贞是教会传统持续的一部分。

    神贫(Poverty)

    自愿效仿基督过贫穷的生活是一种积极依靠天主的生活。传统意义上的贫穷意味着人所有的资源都该共有。需要什么就拿什么。期待共享生活的前提是假定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神贫圣愿使人度简单的生活,从而引导其成为物质和精神上的贫穷者,他们认为所有的财产都是天主赐予的礼物。神贫要求人们参加工作,同团体和天主的子民分享物质资料﹑个人的天赋才能。神贫圣愿印证了在服务穷人和献身正义事业时应有的热情和公正。

    服从(Obedience)

    在天主教会的理解中,服从不是否定个人意愿,而是承诺将个人意愿同上主的旨意慢慢融合在一起。通过服从,人交付整个身心去寻求天主,按天主在人类生活中启示的意愿行事。这被认为是个人的自由和责任。教会传统意义上的服从具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有些服从是指学会聆听圣神的指引和监督。有些服从强调对权威的服从,以此来确保对修会的命令,纪律及使徒使命有效性的服从。有些人认为服从的意义在于大家可以为共同利益而合作。通常教会传统反映了两种主要的服从。一种倾向于等级制的服从,强调领导阶层自上而下的权力执行。另外一种是团体模式,强调决策的制定是经由团体中各分会代表商议后,所达成的大多数意见。对于修会服从的内容是指修会团体可以指派那些已承行天主圣意的执行者们。通过信德,修会认为天主透过修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修会的领导者和权威人士,修会的规章制度,修会的管理和会宪,修会的感召力和传教使命来彰显天主的旨意。

    常用经文

    (1)小圣号经

    +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阿们。

    (2)大圣号经

    以十字圣架号(在额头画xxx个小十字),天主我等主(在口上画第二个小十字),救我等于我仇(在胸前画第三个小十字),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画大十字),阿们(双手合十)

    (3)点圣水经

    天主,请以此圣水洗净我的罪过,端正我的意念,拯救我脱离罪恶和一切凶险。阿们。

    (4)天主经

    我们的天父,愿你的名受显扬;愿你的国来临;愿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间,如同在天上。求你今天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粮;求你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不要让我们陷于诱惑;但救我们免于凶恶。阿们

    (5)圣母经

    万福玛利亚,你充满圣宠,主与你同在,你在妇女中受赞颂,你的亲子耶稣同受赞颂。天主圣母玛利亚,求你现在和我们临终时,为我们罪人祈求天主。阿们。

    (6)圣三光荣颂

    愿光荣归于父、及子、及圣神;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远。阿们

    (7)宗徒信经

    我信全能的天主父,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我信父的xxx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我信他因圣神降孕,由童贞玛利亚诞生。我信他在比拉多执政时蒙难,被钉在十字架上,死而安葬。我信他下降阴府,第三日从死者中复活。我信他升了天,坐在全能天主父的右边。我信他要从天降来,审判生者死者。我信圣神,我信圣而公教会,诸圣的相通。我信罪过的赦免,我信肉身的复活,我信永恒的生命。阿们

    (8)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

    我信xxx的天主,全能的圣父,天地万物,无论有形无形,都是他所创造的。我信xxx的主、耶稣基督、天主的独生子。他在万世之前,由圣父所生。他是出自天主的天主,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他是圣父所生,而非圣父所造,与圣父同性同体,万物是藉着他而造成的。他为了我们人类,并为了我们的得救,从天降下。他因圣神由童贞玛利亚取得肉躯,而成为人。他在般雀比拉多执政时,为我们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而被埋葬。他正如圣经所载,第三日复活了。他升了天,坐在圣父的右边。他还要光荣地降来,审判生者死者,他的神国万世无疆。我信圣神,他是主及赋予生命者,由圣父圣子所共发。他和圣父圣子,同受钦崇,同享光荣,他曾藉先知们发言。我信xxx、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我承认赦罪的圣洗,只有一个。我期待死人的复活,及来世的生命。阿们。

    (9)饭前经

    天主,求你降福我们和我们所享用的食物,我们也为你所赏赐的一切感谢你。愿光荣归于父、及子、及圣神,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远。阿们。

    (10)饭后经

    天主,为你所赐的一切恩惠,我们诚心赞颂感谢你。因我们的主基督。 阿们。

    (11)五谢礼

    一谢天主,生养照顾之恩。二谢天主,降生救赎之恩。三谢天主,赦罪赐宠之恩。四谢天主,赐我进教,引我升天之恩。五谢天主,自生我等至今无数之恩。

    组织结构

    编辑

    圣座(罗马教廷)

    “圣座”(罗马教廷)一词原本指教宗(罗马主教)的职位,现在通常指教宗所行使的管理权威、权限和职能,也指教宗由罗马教廷协助管理全世界教会的事务。圣座(罗马教廷)是世界上仅存的七个xxx君主制国家之一,与沙特阿拉伯、斯威士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文莱和阿曼并列。圣座由管理最高级别教会事务的办公室组成,包括国务秘书处、九个圣部、三个教务法院、十二个宗座委员会和其他秘书处、理事会。圣座最活跃的机构包括:信理部,监督天主教教义;主教部,协调全球主教的任命;万民福音部,监督所有宗教活动;宗座正义与和平委员会,负责磋商国际和平与社会问题。

    国务秘书处在枢机国务卿的领导下,负责指导和协调教廷。现任国务卿是枢机主教伯多禄·帕罗林(Pietro Parolin)相当于教廷的总理,于2013年8月31日接受教宗方济各的任命。国务秘书处与各国关系科秘书保禄·加拉格尔大主教担任罗马教廷外交部长。国务秘书处是教廷xxx一个位于梵蒂冈城内的机构,其他机构则分散于罗马不同地区的建筑物中,这些建筑物具有与大使馆相似的域外权利。

    九个圣部如下:

    信理部(教义部):负责维护信仰与教义。

    主教部:负责各地教区的设立,接受并研究各教区的报告。

    东方教会部:负责处理有关东方教会的事务,谋求改进同东方教会的关系。

    圣事礼仪部:负责推行有关圣事的规定,处理东西方教会的礼仪。

    神职人员部(圣职部):研究和处理各教区的神职人员的培训和生活等问题。

    修会部:负责处理修会团体的成立或解散,监督修会团体的会规、纪律等。

    万民福音部:原名传信部。专门负责培养和派遣传教士,布置和开展世界各地教会的传教工作,并从经济上和精神上给予支持。

    册封圣人部:主管册封圣人的过程和手续,以及保管圣人的遗骸、遗物等。

    公教教育部:监督天主教大学和修道院的组织,包括行政、方针、规章等。

    十二个宗座委员会如下:

    宗座平信徒委员会:主要由平信徒组成,关注平信徒参与教会的生活与传教事业。

    宗座基督徒合一促进委员会:规范﹑促进与协调天主教大公主义团体;研究大公主义的性质并实施已有的成果;与其他教会及非天主教教会团体展开对话;向其他基督教会团体的会议派遣天主教观察员并接受对方的观察员;处理与其他教会团体的个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该委员会包括同犹太教会关系委员会。

    宗座家庭委员会:从家庭的教育﹑福传和宗徒使命的观点关注家庭的牧民关怀,包括促进圣洁的生活和负责的生育。成员来自全世界不同文化的平信徒。

    宗座正义与和平委员会:关注促进福音价值和教会的社会训导。

    宗座一心委员会:为世界范围的天主教援助与人类发展组织提供信息与协调服务。

    宗座移民与观光委员会:关注对移民、流浪者、旅行者及游客的牧民援助。

    宗座医疗事务委员会:在各种国际性天主教组织中间促进医疗保健领域的研究、陶成和行动。

    宗座法典条文解释委员会:对教会的普遍法则给予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威解释。

    宗座宗教交谈委员会:促进对非基督徒的研究、与非基督徒的对话;包括同穆斯林宗教关系委员会。

    宗座无信仰者协谈委员会:研究无神论的本质;促进与无信仰者之间的对话。

    宗座文化委员会:促进福音信息与世界的多元文化之间的联系。

    宗座大众传播委员会:从为公民文化及更多文化注入救恩与人类进步之信息的观点研究大众传播的现代工具。

    圣统制

    “圣统制”字面的意思是“圣的来源”或”神圣秩序”,因此是指教会内神职界的排序,这种排序又称为神品。信徒们认为这种排序可追溯到耶稣。在实践中,圣统制由下到上分别是执事、司铎(神父)、主教和教宗。值得注意的是,执事直接服从主教,主教是司祭职位的满全,从圣事方面看,其等级并不从属于教宗。更确切地说,教宗是主教团的首领,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宗作为罗马主教继承伯多禄的职位,掌管普世圣职服务。所有等级都需要与以教宗为首领的普世主教团所代表的普世教会的共融。

    天主教会认为,主耶稣同伯多禄及其继承人分享他的职权;宗徒与他们的继承人分享他们的职权;司铎及其司祭职继承人在服务信众团体和从主教接受的权威中分享他们的职权;执事这个由宗徒们设立的职位及其继承人在服务主教中分享他们的职权。圣统制的发展经历了从强调职权到强调服务的观念转变。梵二会议主张,主教是群众的仆人(《主教在教会内牧灵职务法令》16 节;《教会宪章》20:4节),他们自己要仿效基督(《教会宪章》27:3节);司铎也是一样(《司铎职务与生活法令》12:6节;15:3节);梵二会议把司祭的圣职看作与所有信者的司祭职相互关联(《教会宪章》10:2节)。

    除了这三种可追溯到新约的圣秩以外,天主教会还增加了其他职务,比如助祭﹑辅祭。她还发展了管辖权的等级体制:罗马教廷﹑枢机团﹑教宗使节(legates)、教廷大使(nuncios )、宗座代表(apostolic delegates)。

    主教

    主教一词源于希腊文(episkopos),意思是“监督者”,是宗徒的继承人,主管一教区教务的天主教会高级神职人员,是教区的最高管理者,籍着圣神被信众祝圣成为教会里的牧人和管理者,享有最高的圣秩品位,是圣职崇礼的司祭以及教义的导师,有来自天主的直接权力从事祝圣司铎、施行坚振等圣事。主教圣秩是由教宗、枢机主教(又称红衣主教)、大主教(总主教)、主教逐层构成,所有主教在圣秩地位上是平等的,都被授予了至高的司祭职和神圣职务的全部,仅有行政权限的差别。

    神父

    神父,又称“司铎”,拉丁文Pater有父亲之意,尊称为“神父”,神父是一个堂口的负责人,管理本辖区教徒,进行传教活动,是主教圣秩从属性的紧密合作者,拥有以基督元首身份行事的权柄,和主教共同构成xxx的圣统司祭职,协助主教管理堂区,负责基层教区牧灵、圣事仪式用品的圣化、主持弥撒等工作,主要任务是服务、宣讲圣言、施行圣事,成为所有天主子民的公仆。

    执事

    执事在希腊语是仆人的意思,是执行教会各项基础工作为主的天主教神职,通过覆手礼获得服务的使命,而非司祭职,在教会生活中主要作为主教、司铎以及信友的辅助者,在圣体圣事等礼仪庆典中协助主教和司铎颂唱福音经、送圣体等,在婚姻圣事中作为见证人并祝福婚姻,主持葬礼,在牧职管理和慈善事务中进行服务,宣读福音和讲道等工作。在大修生中,经主教考察合格祝圣为执事,协助神父开展宗教工作,不能独立举行弥撒。

    枢机

    枢机是由教宗选择的、与他一同管理天主教会的助手,一共有三个等级:枢机主教﹑枢机司铎和枢机执事,共同构成枢机团。其中,枢机主教们组成枢机主教团,作为教宗的顾问,在某些场合可以作为他的代表。枢机司铎也是主教,他们的教区在罗马以外。在名义上他们被指定在罗马的教堂。枢机执事是荣誉主教,负责在罗马教廷中的全职服务。枢机们以个人和枢密会议的方式协助教宗管理天主教会。枢密会议是由教宗主持的枢机们的会议。

    1059年,教宗尼古拉二世给予枢机主教选举教宗的权利。1567年以前,“枢机”这个称号也可以被授给罗马地区一些重要堂区的神职人员。1567年以后,该称号保留给枢机团的成员。1917年的教会法典规定,所有枢机必须是司铎。1962年,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对此予以修改,要求所有的枢机必须是主教。1970年,教宗保禄六世规定,只有80岁以下的枢机主教能在罗马教廷中供职,且有权参加教宗选举。80岁以上的枢机主教保留为枢机团的成员,但不享有上述权利。枢机主教或者被分派到六个设在罗马近郊的主教辖区中的一个,或者获得东方宗主教区的头衔———如果是来自东方教会的神职。

    教区与堂区

    教区是以主教为首的地方教会,下设不同的堂区。除了修会成员之外,神职人员一般都需要加入某一教区并服从某一教区主教的权限,即司铎与执事必须从属于他的教区。通常这样的从属是xxx性的,但在某些条件下出于人事调动的安排,转移所归属的教区也是可能的。为了保证教区主教的统一管理,其他教区的神职人员需要得到许可或邀请才能到本教区施行圣事和讲道。数个教区可能被合并为一个教省(ecclesiastical province),即由总主教领导的一组教区。通常说来,这些教区彼此接壤。以美国为例,大多数教省都沿用各州的地理分界线,包括一州内的所有教区。

    堂区的希腊语是parokia,意为“临近的住所”。传统上说,堂区是教区内指定区域的信徒团体。每个堂区都有一位堂区司铎担任总管,并负责自己的教堂。尽管习惯上按照地域划分,但也可以根据礼仪、民族或语言来划分堂区。堂区牧者(堂区司铎)是被委以堂区牧民关怀之责任的司铎,其主要责任是:保证在堂区讲道中宣讲福音;肯定感恩祭在团体生活中的首要地位;满足团体的圣事需求。堂区牧者也有权管理堂区的财政事务,并在法律事务上担任堂区的代表。堂区牧者一般由主教任命,也有所谓的私人堂区。堂区议会是协助堂区司铎处理堂区行政事务的本堂教友组织。当平信徒对牧灵事务的参与不断增加的情境下,梵二会议最早倡议建立这类组织形式。它们实质上是协商性的——他们的决议和建议对堂区司铎没有约束力,但起到将堂区需要告知堂区司铎的作用,是司铎和信众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堂区议会往往由各个教友团体或小组的负责人构成,包括教理讲授员、唱经班、辅祭班、接待组、后勤组等。

    修会体制

    修会是宣发贫穷﹑贞洁和服从誓愿(xxx或暂时的),并且度团体生活﹑敬畏上主的基督徒团体。修会会员有别于度使徒生活的团体成员,因为后者不宣发三个誓愿。修会组织通常被分为三种类型:(1)修会(religious orders); (2)修道团体(religious congregations);(3)在俗团体(secular institutes)。在修会——如诺波尔丁会(Norbertines)——中,修道者们要发庄重的誓愿,并过团体生活。在修道团体——如赎世会(Redemptorists)——中,成员只发简单的誓愿,过团体生活。而在俗团体——如纳匝肋女会(Ladies of Nazareth) ,其成员只对遵守福音所劝导的神贫、贞洁﹑服从三愿做保证,但并不一定过团体生活。在这三种类型之外,还有一些其他过集体生活的团体,例如苏尔比斯会(Sulpicians),其成员居住在一起,但并不必须宣明誓言。

    修会可以进一步分为使徒性的团体(“入世”为主)和隐修性的团体(“出世”为主)。使徒性的修道团体(如赎世主会)承担了教会的多种牧职,例如特别的宣道工作。同时,他们也不受固定居所和隐修要求的制约。而隐修团体(例如本笃会)则将自己完全奉献于对天主的赞美和朝拜中。这些团体中的成员通常属于某座修道院,并共同举行时辰颂祷礼,传统上是一天祈祷七次。此外也会从事一些特定的使徒工作,例如教育。修会团体或在教区立案或在罗马宗座立案。教区立案的修会团体隶属于当地教区。而宗座立案的修会团体则隶属于宗座,特别由修会及俗世部(Congregation of Religious and Secular Institutes)负责。

    所有修会团体的共同点都在于,它们要求其成员一生持守神贫、贞洁和服从的生活方式。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规定或制度。它们会以源于其团体创始者最初表述的方式将本团体的特恩详加说明。如此,这些规定或制度便为成员铺设了一条道路,使成员们在其中生活,并完成他们在教会内的使命。

    宗教场所

    编辑

    教堂建筑

    天主教堂是天主教的信仰团体用于朝拜天主的场所。天主教堂的主要作用是举行宗教礼仪,尤其是感恩祭和其他圣事。两千年来,天主教堂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建造者在神学、礼仪和教会生活方面的倾向,其建筑结构也体现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的显著影响。

    尽管风格各异,天主教堂通常包含不同等级的神圣区域,将空间分隔开来。分隔始于教堂院落的围墙。中世纪的“圣所”从教堂建地的边界开始,罪犯一旦踏入就会受到庇护。接着是教堂的建筑物,建筑物以直立在尖顶上的十字架作为标识,表示那是神圣的空间。如果教堂被改作其他用途,十字架就会被取下。中堂是教堂的主体,会众就在这一区域参加礼仪。再往里是祭台,通常有台阶和拱门与中堂隔开。天主教堂内最神圣的空间是位于祭台后方的圣体柜,其中保存着经过祝圣的面饼和酒——天主教徒相信那是耶稣基督真实的体和血。圣体柜侧面一般会有一盏长燃不熄的圣体灯,天主教徒在进入教堂时,看见圣体灯即可知道这座教堂存放着圣体,需要行单膝下跪礼,中国教会俗称“打千”或“请安”。祭台的后面是圣所,也是有台阶、拱门和围栏与祭台分开,只有神职人员与辅祭人员才可以进入圣所,那里一般保存着礼仪用的器具和其他圣物。

    朝圣地

    瓜达卢佩圣母圣殿

    瓜达卢佩圣母圣殿是天主教的宗座级圣殿,墨西哥的国家朝圣地,位于墨西哥城以北。天主教徒相信,圣母玛利亚曾在此显现,并留下一件圣像画。1531年10月9日,墨西哥农民若望·迪戈在墨西哥城外的山路上看见一位淑女,告诉他说,她是童贞玛利亚天主之母。她要求他给教区主教带去一个讯息,要求为敬礼她建立一座教堂。当时的主教祖马拉嘎对此感到困惑不解,要求胡安·蒂耶格他一个令人信服的信号。在12月12日的显现中,圣母玛利亚向若望·迪戈显示了一个神迹:隆冬时节,玫瑰花在石头地里盛开。若望·迪戈用自己的斗篷裹住玫瑰花,走到主教府,敞开他的斗篷,让玫瑰花落在地上。打开斗蓬后,圣母的容貌在他的斗蓬里显现出来。主教立刻相信,其后兴建了圣堂,在两代人之内有八百万人皈依天主教。而该印有圣母容貌的斗蓬,现安放于在墨西哥的瓜达卢佩圣母大殿。

    令人惊奇的是,若望·迪戈的斗篷是用仙人掌的植物纤维织成的布料做的。这种布料最多二十年就会腐烂,但这件斗篷至今已将近五百年,仍然完好如初。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们对该圣像进行验光测定, 发现圣母的瞳仁中反映出1531年12月12日若望·迪戈在主教府作证时,当时在场者的影像。此外,这件斗篷曾经受过几英尺以外的恐怖分子炸弹爆炸而幸存,当时的爆炸震碎了大教堂的每一块窗户。瓜达卢佩圣母圣殿是天主教最重要的朝圣地之一,每年都要接待数百万名朝圣者。瓜达卢佩圣母瞻礼(节日)在每年的12月12日,即圣母显现的日期。

    露德圣母朝圣地

    法国南部小镇露德是欧洲最为著名的圣母圣地,每年吸引超过五百万朝圣者。它也是世界上xxx的康复中心,每两年会发生一次经过鉴定的一等神迹,还不包括数千个没有提交到医学鉴定局的痊愈事件。露德的起源是圣母显现给一个农村贫穷女孩伯尔纳德。据报道,在1858年2月11日到3月25日之间,她有18次之多看见一位美丽的女士,这位女士向她传达了不寻常的讯息。她告诉伯尔纳德去揭开一股清泉,这水会有治疗效果;这女士命令她请求教会当局在附近建立一座教堂,并向她揭示了三个秘密。在最后一次显现那天,那位女士透露了她的身份:“是始胎无染原罪者。在四年以前,即1854年12月8日,教宗比约九世庄严地定义了这端信条。经过四年严格的审查,在伯尔纳德的证词和屡显奇迹的基础上,教会当局宣布圣母显现是可信的。伯尔纳德在1953年被列入圣品。至2023年8月止,露德圣母朝圣地已经举办了150届(一年一届)法国全国天主教徒朝圣活动。

    法蒂玛圣母朝圣地

    葡萄牙中部小镇法蒂玛是最近一个被天主教会认可的圣母显现地。1917年5月13日,圣母玛利亚首次在葡萄牙中部法蒂玛镇依利亚山谷显现给三名小牧童。从那天起、直到同年的10月为止,10岁的路济娅、9岁的方济各和7岁的雅钦达总共目睹了圣母显现六次之多。1917年10月13日,成千上万人看见了“太阳的奇迹”,在近10分钟的时间内,太阳迅速改变了颜色位置。1930年,莱里亚教区主教宣布这些“神视与信仰相符合”,授权了敬礼法蒂玛圣母。随后,法蒂玛朝圣地愈加声名远播,世界各地为数众多的朝圣者蜂拥而至。法蒂玛圣母显现的纪念日是每年的5月13日。

    宗教仪式

    编辑

    礼仪

    礼仪形式

    在天主教会内,由于使徒传承和不同地区教会发展历史的不同,一共有二十三个相对独立的礼仪传统,这些传统之间完全共融。也就是说,天主教会的礼仪传统不同于东正教或新教内部分立的教派。天主教徒可以自由选择到这二十三种传统下的任何一个教堂,参加所举行的圣事,包括所有七件圣事。虽然这些礼仪传统所使用的语言和经文有所不同,它们保留了类似的结构,包括诵读圣经以及将面饼和酒祝圣为基督的身体和宝血。此外,所有这些教会都服从天主教会训导所定义的所有信理和教规,都承认教宗的首席地位和普遍治权。天主教东仪传统另有专门的《东仪天主教会法典》作为规范。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于1990年10月18日颁布本法典,该法典于1991年10月1日生效。

    拉丁礼仪

    同样,拉丁(或罗马)礼仪是信徒最多的礼仪形式,也是xxx的西方礼仪传统。它以三种礼拜礼仪表达:传统拉丁礼弥撒、新礼弥撒(梵蒂冈第二次大会公会议之后改革的产物)和安立甘习例(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及澳洲,由圣公宗改宗天主教的会众使用)。在拉丁(罗马)礼仪之下,还有其他可以追溯到 1500 年代中期之前的礼仪形式:摩尔阿拉伯礼(西班牙),安博罗削礼(意大利),布拉干礼(葡萄牙);其他的包括修会团体的礼仪:多明我会、加尔默罗会和加多森会的礼仪。

    拜占庭礼仪

    拜占庭礼仪是东仪天主教中人数最多的,当大多数人想到东方天主教时,他们也会想到拜占庭礼仪。拜占庭礼仪的很多经文是由四世纪的金口圣若望和圣大巴西尔撰写的。拜占庭礼仪使用发酵(而不是未发酵)面饼来举行圣体圣事,并将小块圣体放入盛有宝血的圣爵中。然后,平信徒用礼仪用的小勺接受基督的身体和血。拉丁天主教徒和拜占庭天主教徒之间的另一个区别在于敬礼。拉丁天主教徒在耶稣受难日敬礼十字圣木,而拜占庭天主教徒则敬礼基督的裹尸布。此外,拉丁天主教徒倾向于敬礼圣人塑像,而拜占庭传统则敬礼圣像画(木版画)。拜占庭礼仪由十四个独特的传统组成:

    阿尔巴尼亚传统,白俄罗斯传统,保加利亚希腊传统,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和黑山拜占庭教会,希腊拜占庭传统,匈牙利希腊传统,意大利-阿尔巴尼亚传统(从未分裂),马其顿传统,梅尔凯特希腊传统,罗马尼亚传统,俄罗斯传统,鲁塞尼亚传统,斯洛伐克传统,乌克兰希腊传统。

    亚历山大礼仪

    按照礼仪语言的不同,亚历山大礼仪包括两大部分:科普特语礼仪和吉兹语礼仪,下分三个传统:科普特传统、厄立特里亚传统、埃塞俄比亚传统。科普特天主教会使用科普特语,偶尔使用阿拉伯语,而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天主教会使用吉兹语。科普特天主教会的开端可以追溯到福音传道者圣马尔谷(马可),而埃塞俄比亚教徒则声称圣玛窦和圣巴尔多禄茂首次将福音传播到了他们的地区。亚历山大礼仪的一个独特属性是礼仪年开始的时间。它不是从将临期开始的,而是从九月下旬的十字架庆日开始。这个庆日是为了纪念圣海伦发现真十字架。

    安条克礼仪(叙利亚西部)

    从西叙利亚或安条克兴起的古老礼仪包括三大传统,安条克天主教徒的根基可以追溯到圣伯多禄,他在担任罗马主教之前曾担任安条克主教,并在那里建立了宗座。因此,马龙派(从未从罗马分裂)和叙利亚教会的宗主教被认为是圣伯多禄的继承人。所有这三个传统在其礼拜礼仪中都使用西叙利亚礼仪。他们的区别在于语言:马龙派传统使用亚兰语或阿拉伯语;叙利亚天主教会使用亚兰语和叙利亚语;叙利亚-马兰卡拉传统使用叙利亚语、马拉雅拉姆语或英语弥撒或礼拜礼仪被称为“神圣古尔班纳”,翻译过来就是“神圣的牺牲”。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以及象征性的手势和语言。

    亚美尼亚礼仪

    亚美尼亚礼仪中xxx的传统是亚美尼亚传统。它可以追溯到四世纪,当时亚美尼亚是xxx个将基督宗教作为国教的国家。亚美尼亚天主教会使用启蒙者圣格列高利的礼拜礼仪。他生活在四世纪,首先用叙利亚语创作了神圣弥撒礼仪的经文。与拜占庭礼仪类似,当亚美尼亚礼仪在弥撒中有多余的未祝圣的面包时,这种“受祝福的面包”会在礼仪后送给人们,作为共融的标志。亚美尼亚礼仪年历中的节期与拉丁礼传统略有不同。例如,相当于将临期的节期称为Aratchavorats,从基督君王节开始,持续六到八周。

    加色丁礼仪(叙利亚东部)

    加色丁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使徒圣多默,他们被亲切地自称为“圣多默基督徒”。在这个礼仪中有两个传统:加色丁传统和叙利亚马拉巴尔传统。虽然很多加色丁天主教徒定居在北美,但他们最初来自印度、伊拉克和其他中东国家。加色丁传统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圣所周围的红色帷幕。它的重要性可以追溯到犹太人的传统,即至圣所被帷幕隔开,只有大祭司才能进入。加色丁礼幕类似于拜占庭礼仪中的圣像屏风和拉丁礼仪中的圣体栏杆。

    加色丁礼弥撒使用的是最古老的感恩经(Eucharistic Prayer),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世纪。诵念或诵唱感恩经时通常使用大众语言,但也使用亚兰语(耶稣时代犹太人的口语)。在加色丁礼仪日历中,有九个节期,没有常年期,有将临期和大斋期(四旬期)。他们将圣多默节视为义务圣日。

    圣事

    圣事是天主教信仰生活的核心。圣事的基本含义是对不可见事物的标记与象征。天主教徒相信任何东西都可以转化为神圣性的事物并将之传达出来——所有的实在都可以于天主不可见的临在之中获得神圣维度。同时,既然天主通过有形可见的方式向人们启示,就意味着人同样可以通过有形可见的方式与天主获得沟通——这被称为“圣事性的相遇”,如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此外,天主教会还特别强调了教会在教恩史中的中保性、圣事性的重要角色。

    对于基督徒来说,圣事是信仰、教会之合一与基督之临在的标记与象征,亦是其崇拜的行为。根据特利腾大公会议(1545年—1563年)关于之临在的标记与象征的教导,圣事亦能够给那些不拒绝天主的人带来恩宠,不能认为没有领受圣事者就一定不能获得恩宠。事实上,恩宠早已在天主的自我给予中被给予了教会和每个个体,因为每一个人都因天主普世的恩宠而被召唤成为天主的子女。圣事所做的是强调并形塑恩宠的传达,从而使得神圣的临在可以在那些个体或团体身上产生效果。即是说,圣事主要象征、庆祝天主在万物之中已行之事,并使之产生效果。

    现在被天主教会所施行的圣事共有七件,涵盖了基督徒一生中的所有重要时刻,包括三件入门圣事:圣洗圣事(洗礼)、坚振圣事、圣体圣事(感恩祭);两件治疗圣事:和好圣事(忏悔告解)与病人傅油圣事;两件服务圣事:圣秩圣事(祝圣神职人员)与婚姻圣事(天主教徒之间的婚配结合)。

    圣仪

    圣仪是一种神圣的标志,如划十字、戴圣牌、点圣水,拜苦路等,它们让信徒与天主在基督内的恩宠相遇。通过这些圣仪,信徒承认由基督实现的新的创造和救赎。圣仪与圣事有几点不同。圣仪的数目没有限制,通过教会的转求,这些圣仪达到各自的功效。平信徒也可以举行一些圣仪,如分圣灰和父母祝福他们的子女。

    1. 圣牌是扁平、形状如同硬币的小圆盘,上面铭刻有基督﹑圣母玛利亚、圣人、圣殿或者神圣奥迹的图像。圣牌通常由金属木材、塑胶制成,由信徒戴在颈部。圣牌通常由教会祝福、意在增加佩戴者的虔诚和热心。在罗马地下墓穴发现很多圣牌,这证明教会在古代就使用圣牌。

    2. 圣水是由司铎祝福的水,被神职人员作为圣物用于祝福,奉献、主日弥撒前洒圣水礼,也被用于进入教堂时重申洗礼(以手指点蘸圣水划十字圣号)。除普通圣水以外,还有洗礼圣水(在授予洗礼时和圣油一起使用)及在复活期祝圣并使用的复活节圣水。

    3. 圣灰是在圣灰周三当天领取的灰烬。圣灰周三是四旬期的xxx天,因那天在信仰团体中每个人的额头抹圣灰的教会传统而得名。传统上,圣灰是用上一年圣枝主日所使用的棕树枝烧制而成的。神职人员和平信徒都会领受圣灰,象征着悔改与补赎。教外人士通常也可以领受圣灰。

    诸圣谱系

    早期教会把所有信徒称作“圣人”。这个词来自拉丁文 sancti ,意思是“神圣的人”。他们之所以神圣,是因为他们通过成加入教会而进入与复活的基督亲密结合的关系。当耶稣门徒的团体越来越大,历史越来越久时,在很多情况下,追随者的热心也减少了,于是,更常见的情况是仅把那些卓越的人叫做圣人,而且只有当他们去世之后才这么做,特别是当他们殉道后。在很多世纪里,圣人是因为众人的认同而得以承认的、并没有正式的程序。后来,主教渐渐地掌握了将谁称为圣人的权威。从12世纪开始,西方教会认为列圣(宣布成为圣人)需要教宗的批准。现在的程序非常多,有很多规定和要求。不过,人们通常也承认,很多没有被列品的人可能比那些被列品者更有美德,更加虔诚。教会敬礼圣人时看的不是他们无错或无罪的生活,而是他们热烈的、一心一意的祈祷和善举,这使他们在各个方面堪当成为英勇美德的榜样。

    现代天主教会对圣人有明确而严格的分级列品制度,包括“可敬者”“天主之仆”“真福”和“圣人”。教会承认的具有杰出圣德的待列品者称为“可敬者”,得到进一步认可后称为“天主之仆”。如果通过某位“天主之仆”的转祷发生了医学不可解释的神迹,并得到教廷封圣部认可,则可以举行宣福礼(列真福品),将此人册封为“真福”,即被列入诸圣的行列,可以得到全教会的公开敬礼。经过宣福礼的真福者,再出现过两次神迹,经过教会进一步确认其资格后,就可以举行封圣礼(列圣品),将此人册封为“圣人”。敬礼圣人的方式有:在教会礼仪年历中纪念他们的庆节(统称“瞻礼”,包括纪念日和庆日两种级别),纪念他们的朝圣地﹑教堂,以他们名字命名的机构或将机构奉献给他们,请他们在天主前代祷,在家中、教堂和其他地方摆放他们的画像或塑像。呼求圣人让他们代祷的原因是诸圣相通功的教义,那些先我们而离开尘世的人也可以有效地为我们祈祷。

    圣髑是被保存并受到敬礼,以纪念某位圣人的物品。圣髑包括这些圣人的遗体(如骨头和牙齿)以及曾经属于他们或他们曾碰触过的东西(如衣物)。圣髑敬礼的起源是在殉道者坟墓中举行感恩圣祭的古老传统。殉道者效仿耶稣而死,因此被认为是格外受到天主降福的人,他们以及他们的所有物也因而备受尊敬。敬礼圣髑这一习惯一直非常普遍,尤其是中世纪。十字军返乡时,将许多圣髑从圣地带回欧洲,增进了这一敬礼的普及。圣髑在当时(现在仍然如此)一般被保存在一种被称为圣髑盒的精致容器中。圣髑敬礼的普遍性有时会招致滥用。迷信思想把许多神奇的能力加在圣髑上;更有甚者,明目张胆地对这些圣人遗骨进行非法买卖交易。此外,还有很多商人用仿制的圣髑欺骗买者。因为这些妄用事件,基督新教改革者反对敬礼圣髑。然而天主教沿袭了这一敬礼,为纪念并再现这些圣人圣女的生活。如今,圣髑的真伪必须经过教会权威的认定,而圣髑被禁止用来买卖获利。天主教会区分了敬礼/尊敬和朝拜。敬礼和尊敬适用于圣髑,而天主教徒朝拜的对象只有天主。

    天主教会拉丁礼仪年历中的诸圣瞻礼日

    日期

    圣人

    1月1日 (节日)

    天主之母圣玛利亚

    1月2日 (纪念)

    圣巴西略主教及圣额我略·纳齐安主教(圣师)

    1月3日 (自由纪念)

    耶稣圣名

    1月7日 (自由纪念)

    圣雷孟司铎

    主受洗节 (庆日)

     

    1月13日 (自由纪念)

    圣依拉略主教(圣师) 

    1月14日 (自由纪念)

    真福和德里司铎

    1月15日 (自由纪念)

    圣刘方济司铎(殉道) 

    1月17日 (纪念)

    圣安当院长 

    1月20日 (自由纪念)

    教宗圣法俾盎(殉道)

    圣巴斯弟盎(殉道)

    1月21日 (纪念)

    圣依搦斯(贞女、殉道) 

    1月22日 (自由纪念)

    圣味增爵执事(殉道) 

    1月23日 (自由纪念)

    圣白小满(殉道)  

    1月24日 (纪念)

    圣方济各沙雷氏主教(圣师)  

    1月25日 (庆日)

    圣保禄宗徒归化  

    1月26日 (纪念)

    圣弟茂德主教及圣弟铎主教  

    1月27日 (自由纪念)

    圣赵荣司铎(殉道)

    圣安杰拉·美利西(贞女) 

    1月28日 (纪念)

    圣多玛斯·阿奎纳司铎(圣师) 

    1月29日 (纪念)

    1月29日 (自由纪念)

    圣福若瑟司铎

    圣王炳及同伴(殉道)

    1月30日 (纪念)

    真福雷永明司铎 

    1月31日 (纪念)

    圣若望鲍思高司铎 

    2月2日 (庆日)

    献主节

    2月3日 (自由纪念)

    圣巴拉斯主教(殉道)

    圣安斯卡主教

    2月5日 (纪念)

    圣亚加大(贞女、殉道)

    2月6日 (纪念)

    圣保禄三木司铎及同伴(殉道)

    2月8日 (自由纪念)

     

    圣热罗尼莫·艾明廉(四旬期)

    圣热罗尼莫·艾明廉(常年期)

    圣若瑟芬·柏姬达(贞女)(四旬期)

    圣若瑟芬·柏姬达(贞女)(常年期)

    2月10日 (纪念)

    圣思嘉(贞女)(自由纪念)(四旬期)

    圣思嘉(贞女)(常年期)

    2月11日 (自由纪念)

    露德圣母(四旬期)

    露德圣母(常年期)

    2月13日 (自由纪念)

    圣蓝月旺司铎(殉道)(四旬期)

    圣蓝月旺司铎(殉道)(常年期)

    2月14日 (纪念)

    圣济利禄隐修士及圣默多狄主教(自由纪念)(四旬期)

    圣济利禄隐修士及圣默多狄主教(常年期)

    2月17日 (自由纪念)

    圣母忠仆会七位会祖(四旬期)

    圣母忠仆会七位会祖(常年期)

    2月18日 (自由纪念)

    圣刘格来司铎(殉道)(四旬期)

    圣刘格来司铎(殉道)(常年期)

    圣吴学圣、圣文乃耳司铎及同伴(殉道)(四旬期)

    圣吴学圣、圣文乃耳司铎及同伴(殉道)(常年期)

    2月19日 (自由纪念)

    圣易贞美(贞女、殉道)(四旬期)

    圣易贞美(贞女、殉道)(常年期)

    2月21日 (自由纪念)

    圣伯多禄·达弥盎主教(圣师)(四旬期)

    圣伯多禄·达弥盎主教(圣师)(常年期)

    圣刘佐翰司铎(殉道)(四旬期)

    圣刘佐翰司铎(殉道)(常年期)

    2月22日 (庆日)

    建立圣伯多禄宗座(四旬期)

    建立圣伯多禄宗座(常年期)

    2月23日 (纪念)

    圣玻里加主教(殉道)(自由纪念)(四旬期)

    圣玻里加主教(殉道)(常年期)

    2月25日 (自由纪念)

    圣雷鸣道主教及圣高惠黎司铎(殉道)(四旬期)

    圣雷鸣道主教及圣高惠黎司铎(殉道)(常年期)

    2月27日 (自由纪念)

    圣额我略·纳谦院长(圣师)(四旬期)

    圣额我略·纳谦院长(圣师)(常年期)

    3月1日 (自由纪念)

    圣曹桂英(殉道)(四旬期)

    圣曹桂英(殉道)(常年期)

    3月4日 (自由纪念)

    圣加西弥禄(四旬期)

    圣加西弥禄(常年期)

    3月7日 (纪念)

    圣伯尔都亚及圣斐尼丝(殉道)(自由纪念)(四旬期)

    圣伯尔都亚及圣斐尼丝(殉道)(常年期)

    3月8日 (自由纪念)

    圣若望由天主者(会士)

    3月9日 (自由纪念)

    圣方济加·罗马(会士)

    3月12日 (自由纪念)

    圣张大鹏传道员(殉道)

    3月17日 (自由纪念)

    圣博德主教

    3月18日 (自由纪念)

    圣济利禄主教·耶路撒冷(圣师)

    3月19日 (节日)

    圣若瑟(圣母净配)

    3月23日 (自由纪念)

    圣多利玻主教

    3月25日 (节日)

    预报救主降生(四旬期)

    预报救主降生(复活期)

    4月2日 (自由纪念)

    圣方济各保拉隐修士(四旬期)

    圣方济各保拉隐修士(复活期)

    4月4日 (自由纪念)

    圣依西多禄主教(圣师)(四旬期)

    圣依西多禄主教(圣师)(复活期)

    4月5日 (自由纪念)

    圣味增爵斐洛司铎(四旬期)

    圣味增爵斐洛司铎(复活期)

    4月7日 (纪念)

    圣若翰喇沙司铎(自由纪念)(四旬期)

    圣若翰喇沙司铎(复活期)

    4月8日 (自由纪念)

    真福雅松大(贞女)(四旬期)

    真福雅松大(贞女)(复活期)

    4月11日 (纪念)

    圣达尼老主教(殉道)(自由纪念)(四旬期)

    圣达尼老主教(殉道)(复活期)

    4月13日 (自由纪念)

    教宗圣玛尔定一世(殉道)(四旬期)

    教宗圣玛尔定一世(殉道)(复活期)

    4月21日 (自由纪念)

    圣安瑟莫主教(圣师)(四旬期)

    圣安瑟莫主教(圣师)(复活期)

    4月23日 (自由纪念)

    圣乔治(殉道)(四旬期)

    圣乔治(殉道)(复活期)

    道博主教(殉道)(四旬期)

    圣道博主教(殉道)(复活期)

    4月24日 (自由纪念)

    圣斐德理司铎(殉道)

    4月25日 (庆日)

    圣马尔谷(圣史)

    4月28日 (自由纪念)

    圣伯多禄·查纳司铎(殉道)

    圣类斯·葛利宁·蒙福司铎

    4月29日 (纪念)

    圣加大利纳(贞女、圣师)

    4月30日 (自由纪念)

    教宗圣比约五世

    5月1日 (自由纪念)

    圣若瑟劳工 

    5月2日 (纪念)

    圣亚大纳修主教(圣师)

    5月3日 (庆日)

    圣斐理伯及圣雅各布伯宗徒 

    5月4日 (自由纪念)

    真福梅慕雅司铎 

    五月第二主日前星期六 (纪念)

    中华圣母(复活期)

    中华圣母(常年期)

    5月10日 (自由纪念)

    圣若望·亚维拉司铎(圣师)

    5月12日 (自由纪念)

    圣聂勒及圣亚基略(殉道)(复活期)

    圣聂勒及圣亚基略(殉道)(常年期)

    圣庞加爵(殉道)(复活期)

    圣庞加爵(殉道)(常年期)

    5月13日 (自由纪念)

    花地玛圣母(复活期)

    花地玛圣母(常年期)

    5月14日 (庆日)

    圣玛弟亚宗徒(复活期)

    圣玛弟亚宗徒(常年期)

    5月17日 (自由纪念)

    圣刘文元(殉道)(复活期)

    圣刘文元(殉道)(常年期)

    5月18日 (自由纪念)

    教宗圣若望一世(殉道)(复活期)

    教宗圣若望一世(殉道)(常年期)

    5月20日 (自由纪念)

    圣伯尔纳定司铎(复活期)

    圣伯尔纳定司铎(常年期)

    5月21日 (自由纪念)

    圣多福·麦哲伦司铎及同伴(殉道)(复活期)

    圣多福·麦哲伦司铎及同伴(殉道)(常年期)

    5月22日 (自由纪念)

    圣李达·加西亚(会士)(复活期)

    圣李达·加西亚(会士)(常年期)

    5月24日 (纪念)

    圣母进教之佑(复活期)

    圣母进教之佑(常年期)

    5月25日 (自由纪念)

    圣伯达司铎(圣师)(复活期)

    圣伯达司铎(圣师)(常年期)

    教宗圣额我略七世(复活期)

    教宗圣额我略七世(常年期)

    圣玛达肋纳巴斯(贞女)(复活期)

    圣玛达肋纳巴斯(贞女)(常年期)

    5月26日 (纪念)

    圣斐理伯·内利司铎(复活期)

    圣斐理伯·内利司铎(常年期)

    5月27日 (自由纪念)

    圣奥思定主教·坎特伯雷(复活期)

    圣奥思定主教·坎特伯雷(常年期)

    圣桑实(圣白多禄)主教(殉道)(复活期)

    圣桑实(圣白多禄)主教(殉道)(常年期)

    5月29日 (自由纪念)

    圣郝开枝(殉道)(复活期)

    圣郝开枝(殉道)(常年期)

    教宗圣保禄六世(复活期)

    教宗圣保禄六世(常年期)

    5月31日 (庆日)

    圣母访亲(复活期)

    圣母访亲(常年期) 

    6月1日 (纪念)

    圣犹思定(殉道)(复活期)

    圣犹思定(殉道)(常年期) 

    6月2日 (自由纪念)

    圣玛策林及圣伯多禄(殉道)(复活期)

    圣玛策林及圣伯多禄(殉道)(常年期)

    6月3日 (纪念)

    圣嘉禄·卢安加及同伴(殉道)(复活期)

    圣嘉禄·卢安加及同伴(殉道)(常年期)

    6月5日 (纪念)

    圣玻尼法主教(殉道)(复活期)

    圣玻尼法主教(殉道)(常年期)

    6月6日 (自由纪念)

    圣诺伯多主教(复活期)

    圣诺伯多主教(常年期)

    五旬节后星期一

    教会之母 (纪念)

    圣体圣血节后星期五

    耶稣圣心节 (节日)

    圣体圣血节后星期六

    圣母无玷之心 (纪念)

    6月9日 (自由纪念)

    圣义范执事(圣师)(复活期)

    圣义范执事(圣师)(常年期)

    6月11日 (纪念)

    圣巴尔纳伯宗徒(复活期)

    圣巴尔纳伯宗徒(常年期)

    6月13日 (纪念)

    圣安多尼司铎·巴都亚(圣师) 

    6月19日 (自由纪念)

    圣罗慕德院长 

    6月21日 (纪念)

    圣类斯·公撒格(会士) 

    6月22日 (自由纪念)

    圣保林主教

    圣若望·费舍主教及圣多默·穆尔(殉道)

    6月23日 (自由纪念)

    圣袁在德司铎(殉道) 

    6月24日 (节日)

    圣若翰洗者诞辰 

    6月27日 (自由纪念)

    圣济利禄主教·亚力山卓(圣师) 

    6月28日 (纪念)

    圣依勒内主教(殉道、圣师) 

    6月29日 (节日)

    圣伯多禄及圣保禄宗徒 

    6月30日 (自由纪念)

    罗马教会初期殉道烈士 

    7月3日 (庆日)

    圣多默宗徒 

    7月4日 (自由纪念)

    圣依撒伯尔·葡萄牙 

    7月5日 (自由纪念)

    圣安多尼·匝加利司铎 

    7月6日 (自由纪念)

    圣玛利亚·葛莱蒂(贞女、殉道) 

    7月9日 (庆日)

    7月9日 (自由纪念)

    7月9日 (自由纪念)

    中华诸圣及真福

    圣赵荣司铎及同伴(殉道)

    圣艾士杰主教及同伴(殉道)

    7月11日 (纪念)

    圣本笃院长 

    7月13日 (自由纪念)

    圣亨利 

    7月14日 (自由纪念)

    圣加弥禄·弥理司铎 

    7月15日 (纪念)

    圣文德主教(圣师) 

    7月16日 (自由纪念)

    加尔默罗圣母 

    7月20日 (自由纪念)

    圣亚博那主教(殉道)

    圣任德芬司铎及同伴(殉道) 

    7月21日 (自由纪念)

    圣老楞佐·布尔希司铎(圣师)

    圣郭西德司铎(殉道) 

    7月22日 (庆日)

    圣玛利亚玛达肋纳 

    7月23日 (自由纪念)

    圣彼济大(会士) 

    7月24日 (自由纪念)

    圣撒柏·麦禄福司铎 

    7月25日 (庆日)

    圣雅各布伯宗徒 

    7月26日 (纪念)

    圣若亚敬及圣亚纳(圣母双亲) 

    7月28日 (自由纪念)

    圣陈昌品及同伴(殉道)

    7月29日 (纪念)

    圣玛尔大、圣玛利亚及圣拉匝禄 

    7月30日 (自由纪念)

    圣伯多禄·金言主教(圣师) 

    7月31日 (纪念)

    圣依纳爵·罗耀拉司铎 

    8月1日 (纪念)

    圣亚丰索主教(圣师) 

    8月2日 (自由纪念)

    8月2日 (自由纪念)

    圣欧瑟伯主教

    圣艾伯铎司铎 

    8月4日 (纪念)

    圣若翰·维雅纳司铎 

    8月5日 (自由纪念)

    圣母大殿奉献日 

    8月6日 (庆日)

    耶稣显圣容 

    8月7日 (自由纪念)

    教宗圣西斯笃二世及同伴(殉道)

    圣嘉耶当司铎 

    8月8日 (纪念)

    圣道明司铎 

    8月9日 (自由纪念)

    圣十字德兰·本笃(贞女、殉道) 

    8月10日 (庆日)

    圣老楞佐执事(殉道) 

    8月11日 (纪念)

    圣嘉勒(贞女) 

    8月12日 (自由纪念)

    圣方济加·尚达尔(会士)

    真福杜仲贤司铎(殉道) 

    8月13日 (自由纪念)

    教宗圣彭谦及圣希玻里司铎(殉道) 

    8月14日 (纪念)

    圣高比司铎(殉道) 

    8月15日 (节日)

    圣母蒙召升天 

    8月16日 (自由纪念)

    圣斯德望国王·匈牙利 

    8月19日 (自由纪念)

    圣若望·欧德司铎 

    8月20日 (纪念)

    圣伯尔纳铎院长(圣师) 

    8月21日 (纪念)

    教宗圣比约十世 

    8月22日 (纪念)

    圣母元后 

    8月23日 (自由纪念)

    圣罗撒(贞女) 

    8月24日 (庆日)

    圣巴尔多禄茂宗徒 

    8月25日 (自由纪念)

    8月25日 (自由纪念)

    圣路易国王

    圣若瑟·加拉桑司铎 

    8月27日 (纪念)

    圣莫尼加 

    8月28日 (纪念)

    圣奥思定主教(圣师) 

    8月29日 (纪念)

    圣若翰洗者殉道 

    8月30日 (自由纪念)

    余刚

    9月3日 (纪念)

    教宗圣额我略一世(圣师) 

    9月5日 (自由纪念)

    圣德兰.加尔各答

    9月8日 (庆日)

    圣母诞辰 

    9月9日 (自由纪念)

    9月9日 (自由纪念)

    圣高华司铎

    真福费德力.奥撒南

    9月11日 (自由纪念)

    圣董文学司铎(殉道) 

    9月12日 (自由纪念)

    圣母玛利亚圣名 

    9月13日 (纪念)

    金口圣若望主教(圣师) 

    9月14日 (庆日)

    光荣十字圣架 

    9月15日 (纪念)

    痛苦圣母

    9月16日 (纪念)

    教宗圣高尔乃略及圣西彼廉主教(殉道) 

    9月17日 (自由纪念)

    9月17日 (自由纪念)

    圣伯拉民主教(圣师)

    圣贺德佳·碧根(贞女、圣师) 

    9月19日 (自由纪念)

    圣雅纳略主教(殉道)

    9月20日 (纪念)

    圣金大建司铎、圣夏丁祥及同伴(殉道) 

    9月21日 (庆日)

    圣玛窦宗徒(圣史) 

    9月23日 (纪念)

    圣碧岳·庇特来司铎 

    9月26日 (自由纪念)

    圣葛斯默及圣达弥盎(殉道) 

    9月27日 (纪念)

    圣云先司铎 

    9月28日 (自由纪念)

    9月28日 (自由纪念)

    圣文策老(殉道)

    圣老楞佐·卢斯及同伴(殉道) 

    9月29日 (庆日)

    圣弥额尔、圣加俾额尔及圣辣法耳总领天使 

    9月30日 (纪念)

    圣热罗尼莫(叶理诺)司铎(圣师) 

    10月1日 (庆日)

    圣德兰·里修(小德肋撒)(贞女、圣师、传教区主要主保)

    10月2日 (纪念)

    护守天使 

    10月4日 (纪念)

    圣方济·亚西西 

    10月5日 (自由纪念)

    圣傅天娜·克瓦尔斯卡(贞女) 

    10月6日 (自由纪念)

    圣博诺司铎 

    10月7日 (纪念)

    玫瑰圣母 

    10月9日 (自由纪念)

    圣雕尼削主教及同伴(殉道)

    圣若望·良纳第司铎 

    10月11日 (自由纪念)

    教宗圣若望二十三世

    10月14日 (自由纪念)

    教宗圣加理斯多一世(殉道) 

    10月15日 (纪念)

    圣德兰·亚维拉(大德肋撒)(贞女、圣师) 

    10月16日 (自由纪念)

    圣赫德维(会士)

    圣玛加利大·亚拉高(贞女)

    10月17日 (纪念)

    圣依纳爵主教·安提约基亚(殉道) 

    10月18日 (庆日)

    圣路加(圣史) 

    10月19日 (自由纪念)

    圣若望·贝巴司铎、圣依撒格·饶觉司铎及同伴(殉道)

    圣十字保禄司铎

    10月22日 (自由纪念)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

    10月23日 (自由纪念)

    圣若望·嘉庇当司铎 

    10月24日 (自由纪念)

    圣安当尼·加烈主教 

    10月27日 (自由纪念)

    圣施方济司铎及同伴(殉道) 

    10月28日 (庆日)

    圣西满及圣犹达宗徒 

    11月1日 (节日)

    诸圣节 

    11月2日

    追思已亡诸信者 

    11月3日 (自由纪念)

    圣玛尔定·包瑞斯(会士) 

    11月4日 (纪念)

    圣嘉禄·鲍荣茂主教 

    11月7日 (自由纪念)

    圣吴国盛(殉道) 

    11月9日 (庆日)

    祝圣拉特朗大殿 

    11月10日 (纪念)

    教宗圣良一世(圣师) 

    11月11日 (纪念)

    圣玛尔定主教·都尔 

    11月12日 (纪念)

    圣若撒法主教(殉道) 

    11月15日 (自由纪念)

    圣亚尔伯主教(圣师) 

    11月16日 (自由纪念)

    圣玛加利大·苏格兰

    圣日多达(贞女) 

    11月17日 (纪念)

    圣依撒伯尔·匈牙利(会士) 

    11月18日 (自由纪念)

    圣伯多禄大殿及圣保禄大殿奉献日 

    11月21日 (纪念)

    献圣母于圣殿 

    11月22日 (纪念)

    圣则济利亚(贞女、殉道) 

    11月23日 (自由纪念)

    11月23日 (自由纪念)

    教宗圣克莱孟一世(殉道)

    圣高隆邦院长

    11月24日 (纪念)

    11月24日 (自由纪念)

    圣陈安勇乐司铎及同伴(殉道)

    圣徐德新主教(殉道) 

    11月25日 (自由纪念)

    圣加大利纳·亚力山卓(贞女、殉道) 

    11月29日 (自由纪念)

    圣刘瑞廷司铎及同伴(殉道) 

    11月30日 (庆日)

    圣安德肋宗徒 

    12月3日 (庆日)

    圣方济·沙勿略司铎(传教区主要主保) 

    12月4日 (自由纪念)

    圣若望·达玛森司铎(圣师) 

    12月6日 (自由纪念)

    圣尼各老主教 

    12月7日 (纪念)

    圣安博主教(圣师) 

    12月8日 (节日)

    圣母无玷始胎(港教区主保) 

    12月9日 (庆日)

    12月9日 (自由纪念)

    纪念香港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祝圣

    圣若望·廸达谷(高乐多) 

    12月10日 (自由纪念)

    洛雷托圣母

    12月11日 (自由纪念)

    教宗圣达玛稣一世 

    12月12日 (自由纪念)

    瓜达卢佩圣母 

    12月13日 (纪念)

    圣路济亚(贞女、殉道) 

    12月14日 (纪念)

    圣十字若望司铎(圣师) 

    12月21日 (自由纪念)

    圣伯多禄·加尼修司铎(圣师) 

    12月23日 (自由纪念)

    圣若望·甘廸司铎 

    圣家节 (庆日)

     

    12月26日 (庆日)

    圣斯德望(首位殉道) 

    12月27日 (庆日)

    圣若望宗徒(圣史) 

    12月28日 (庆日)

    诸圣婴孩(殉道) 

    12月29日 (自由纪念)

    圣多玛斯·百克主教(殉道) 

    12月31日 (自由纪念)

    教宗圣西物斯德一世

    手势符号

    十字圣号

    在罗马天主教会中,十字圣号是一项圣仪,教会将其定义为“与圣事相似的神圣记号”,表征着通过教会的代祷而获得的属灵效力。天主教徒的祈祷几乎总是伴随着特定的手势记号,例如傅手、请十字圣号(画十字)或洒圣水,这些记号的效力来自于神圣者的能力和祈祷者的意愿。关于圣仪,《天主教教理》第1670号指出,“圣仪不像圣事一般赋予圣神的恩宠,但透过教会的祈祷,让人准备接受恩宠且与之合作。信友尽心准备,靠着由基督受难、死亡、复活的逾越奥迹所涌出的恩宠,圣化各种生活情况,而所有圣事与圣仪的效能,也都是由这逾越奥迹而来。”关于十字圣号,《天主教教理》第2157号指出,“基督徒以十字圣号,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开始他的一天、他的祈祷和行动。这样,基督徒奉献他的一天,为光荣天主,并呼求救主的恩宠。在诱惑和困难中,十字圣号坚强我们。”

    天主教徒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十字圣号有两种。一种被称为大十字圣号,通常伴随着请圣号经,分别以右手触碰身体的额头(念“因父”)、胸口或腹部(“及子”)、左肩(“及圣”)、右肩(“神之名”),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十字,最后在亲吻右手手指或双手合十的时候念“阿们”。当代天主教会上至教宗下至平信徒几乎都不再区分画十字时手指的摆放方式。在历史中,东方传统通常会要求右手的拇指、食指与中指并拢成一点,代表三位一体,其余的两根手指代表耶稣基督的人性和神性;西方传统则使用张开的右手,代表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时所受的五个伤口。此外,东方传统的十字圣号是从右肩到左肩的,与西方拉丁礼传统不同。另一种十字圣号被称为小十字圣号,用右手拇指分别在额头、嘴唇和胸口画三个小十字,先从上到下再从左到右。平信徒通常在弥撒礼仪中聆听《福音》之前,模仿主祭请小十字圣号;神职人员在为人施行祝福的时候也可能会在接受祝福者额头上画一个小十字。十字圣号的使用是如此之频繁,不仅是祈祷前的预备,也被视为一种强有力的祈祷本身,以至于频繁出现在各种影视作品、运动竞技和其他公众视野之中。

    凯乐符号

    凯乐符号是基督教中“基督”的象征,由两个希腊字母“Chi(X)”和“Rho(P)”叠加而成,这两个字母是“Christo”名称的希腊语前两个字母。凯乐符号的真实来源已不可考,可以确定的是xxx世纪基督宗教初兴之时,它就已经成为基督徒相互认同的秘密标志,从公元2世纪中叶到公元4世纪被广泛用于地下墓穴艺术。相传君士坦丁皇帝(306-337年在位)和他的军队在战斗前一天在天空中看到了一个奇迹般的记号。君士坦丁宣称自梦中获得耶稣启示使用该符号,并将之用在他的军旗上,也就是所谓的拉布兰旗。之后,君士坦丁大帝赢得了米尔维安桥战役,并相信他之所以获胜,是因为他的部下盾牌上有基督的象征。313年,君士坦丁在《米兰敕令》中宣布基督宗教在罗马帝国合法。16世纪早期,著名画家拉斐尔在梵蒂冈使徒宫的画作《十字架的异象》清楚地显示了天空中的希腊文“In Touto Nika”,意即“以此标记征服”,这是为君士坦丁皇帝作传的史学家尤西比乌斯所记录下来的。

    圣心符号

    对于耶稣圣心的敬礼一开始纯属私人性质,从十二世纪开始陆续有一些圣人推动这一敬礼,自1675年耶稣将自己的圣心显现给圣女玛加利大,教会才有了“耶稣圣心”这一具体的标记。以后陆续有几位教宗批准少数地方可以举行此敬礼,直至1856年教宗比约九世才把此敬礼以节日的等级推广到全教会中。传统上耶稣圣心由:心、火焰、十字架、茨冠、伤口所组成。圣心代表耶稣对人类的大爱;火焰代表耶稣爱人的热情犹如烈窑;十字架代表耶稣救世的标记;茨冠代表耶稣为世人所受的诸多苦难;伤口表示耶稣圣心为兵丁所刺穿,为救赎人类流尽最后一滴血。

    教会早期就有些神学家提出了圣母圣心的理论,1805年教宗比约七世批准了“圣母至洁之心”的敬礼,及至1945年教宗比约十二世将“圣母至洁之心”的瞻礼升级为“节日”,并更名为“圣母无玷圣心节”。传统上圣母圣心由:心、火焰、玫瑰花冠、利剑所组成。圣心代表圣母的爱、火焰代表圣母圣心爱火炎炎、玫瑰花冠代表圣母的美善同时玫瑰花的荆刺代表圣母所受的忧苦、利剑代表当时西默盎对玛利亚的预言“要有一把利剑刺透你的心灵──为叫许多人心中的思念显露出来”。

    分布

    编辑

    梵蒂冈圣座国务院教会中央统计处所编撰的《2023年圣座年鉴》和《2021年教会统计年鉴》表明,近年来,天主教徒人数有所增长,特别是在非洲、亚洲和美洲。《2021教会统计年鉴》指出,全球天主教会一共有3030个教会辖区。在2020年到2021年期间,全球天主教会受洗者人数从13.6亿人增长为13.78亿人。此增长幅度略小于全球人口增长比例。各大洲天主教徒的增长情况不一:非洲涨幅最高,美洲次之,亚洲紧追在后,欧洲持平。在2021年,全球天主教徒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7.67%。就天主教徒在当地人口的占比而言,在美洲是64.1%,在欧洲是39.6%,在大洋洲是25.9%,在非洲是19.4%,在亚洲则是3.3%。

    关于圣职人员的数据,在2021年,全体圣职人员共有462,388人,其中主教有5,340人,司铎有407,872人,终身执事有49,176人。相较于2020年的数据,圣职人员总共减少了0.39%。在此期间,全世界主教和司铎的人数略有减少,教区和修会的终身执事人数则明显上升。在修会成员方面,全世界男修会的非司铎会士人数从2020年的50,569,降低为2021年的49,774,负成长1.6%。2021年的全球修女人数共有608,958人,相较于2020年,负增长1.7%。至于全世界大修院修生人数的趋势,则是从2013年到2021年持续走下坡,并在2021年降为109,895人。除了非洲以外,世界其他大洲的修生人数都有所减少。

    2018年发布的《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指出,天主教信徒约600万人,宗教教职人员约0.8万人,全国性的宗教团体包括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和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天主教教区共计98哥,教堂和活动堂点6000余处,全国性宗教院校有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

    分支教派

    编辑

    方济各会

    天主教托钵修会之一,又称小兄弟会。创建人方济各(Francesco Assisi 1181—-1226)出身意大利的富商家庭,后抛弃全部家财,标榜赤贫,以乞食为生,到处讲道,瓦解阿尔比派异端群众,并和12个同仁在阿西西附近建立了一个小团体,宣传安贫、悔改、仁爱、贞节和服从,得到世俗统治者和教皇的赞赏。1209年,教皇英诺森三世批准了方济各的请求,正式成立方济各修会。会规要求教徒应效法耶稣的榜样,过清贫和节欲的生活,强调布道活动同参加劳动、行医和行乞相结合。以后会规松弛,在城市中建立住院,积聚大量财产。内部为此意见不一,引起纷争,分裂为三个支派。在方济各会中,还有专为女修道者而设的方济各会“第二会”,创立者为方济各同乡女子克莱尔(St.Clare 1193-1253)。该会戒律十分严格,会士必须过清贫生活在静室内独思苦修,与外世隔绝。方济各会的传教活动及其组织遍布世界各地,除布道外,还从事学术研究,开医院、办教育及兴办其它慈善事业。

    多明哥会

    天主教托钵修会之一,一译多米尼克派。注重布道活动,故又名“布道兄弟会”。于1215年由西班牙人多明哥(St. Domingo 1170--1221)在法国图卢兹城创立,1217年得到教皇批准。初期沿用方济各会会规,1228年,制订了自己的会规。禁止掌管某个固定教堂,主张会士到处活动;禁止拥有任何财产(不包括书籍);无须从事体力劳动,只求研讨学问。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和严格的吸收会员的手续。特别重视学术研究活动,曾兴办大学,向天主教会输送大批神职人员,著名神学家大阿尔伯特(Albertus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等人皆为该会会士。该会自称为“神之犬”。其会徽为一只狗叼一燃烧着的火把。在瓦解和镇压异端方面为教皇十分尽力。1220年,教皇洪诺留三世授权多明哥会和方济各会主持异端裁判所,残酷xxx进步人士和异教异端。在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中,多明哥会积极参与了罗马教皇反对新教的斗争。该会起初在欧洲传播,到20世纪已传遍世界各地。

    耶稣会

    又名“耶稣连队”,天主教修会之一。1534年由西班牙人依纳爵·罗耀拉(Ignacio de Loyola )创立于法国巴黎,为天主教会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集团。吸收成员和训练会士极其严格,目的是灌输给耶稣会士盲目的、狂热的信仰,消灭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愿修士是耶稣会的核心,他们除和其他会士一起发“绝财、绝色、绝意”三绝誓愿外,还要发第四愿:“xxx服从罗马教皇。”只有他们可以担任各级领导直至总会长的职务。会士深入社会各阶层特别渗入各国宫廷和上流社会,对权贵施加政治思想影响,为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可以不严守修会所规定的义务、誓言和会规,并可以使用包括贿赂、诬告、暗杀等各种卑鄙手段。组织原则仿效军队的形式,使修会成为半军事组织。重视发展教育和出版事业,以加强基督教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同时大力反对进步的科学文化,积极参与xxx布鲁诺(Giordono Bruno)、伽利略(Galileo Galilei)等进步学者的活动。耶稣会的罪恶不得人心,1773年,教皇曾一度解散耶稣会,1814年又恢复。之后其组织发展迅速,现在已成为全球性组织。

    相关教派

    编辑

    东正教

    无论是希腊还是俄罗斯形式的东正教,它们都代表了一种与早期希腊教会有着很强的连续性、其礼仪和教义都可以直接追溯自早期教会的基督宗派。东正教在东欧影响xxx,尤其是在俄罗斯和希腊,在这些地区,它对于形成国家的认同感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经由移民,它在北美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地方也有发展。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有着世界上xxx的希腊东正教社区之一。东正教有如下特色:

    1. 传统保守性:东正教特别强调“传统"(paradosis)观念,尤其是希腊教父们的著作,例如尼撒的格列高利、认信者马克西姆和“伪狄奥尼修斯”等人。传统被看作是一个活的要素,使人们在面临新时代的挑战时能够保持那些在根本上不变的东西。这反映在东正教所使用的礼仪形式较为固定这一点上。俄罗斯东正教非常重视在仪式中使用传统的斯拉夫语,强调在神学和语言上与以往时代的连续性。对于传统的强调,天主教与东正教并无实质不同,差异在于,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之后,民族语言取代了拉丁语成为天主教会弥撒礼仪的主流语言。

    2. 东正教只承认前七次大公会议,第二次尼西亚大公会议(787年)以后的会议都被认为不具有权威性。尽管也有地方性的会议来讨论各种不同的事务,但它们并没有被看作与前七次大公会议具有同等的权威性。天主教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主张大公会议的合法性英国由教宗的权威得到保障,只有教宗召开或追认的大公会议才是真正的大公会议。从耶路撒冷xxx次大公会议到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符合标准的大公会议一共有二十一次,所有这些大公会议都具有同等的权威性。

    3. 东正教一直反对在天主教中出现的那种权威观。在东正教会中起主导地位的一直是“普世性”观念(俄语Sobornost)。一方面它含有“普遍性”的一般意义,另一方面它也表达了在教会团契中信仰者的合一之意,试图使教会个体成员的特殊性与教会整体生活的和谐性之间达到平衡。它与“大公会议至上”的观念紧密相连,认为教会权威被分散在所有信仰者之中,而不是集中在任何类似教宗这样的人物身上。东正教拒绝教宗无谬误的教义。东正教传统只是认为,圣灵将不允许东正教基督徒的整个信徒体堕入错误,且前七个大公会议都是无谬误的,对于其他情况并无明显断言。天主教会则坚持教宗作为圣伯多禄宗徒继承人,是信仰与道德上的最高领袖,当“罗马教宗以全体信徒最高牧者和导师的身份,在信仰上鉴定弟兄们,以决定性的行动,宣布一项有关信仰或道德的教义,便以自己职位的名义,享有这种不能错误地神恩”。

    4. 东正教神学上比较独特的思想包括:认为圣灵只是出自于圣父,而不像西方教会所认为的出自于圣父和圣子;将拯救理解为“神化”(deification),认为“上帝成为人,乃是为使人成为上帝”。“神化”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东方基督教传统——无论是教父时期的还是现代希腊及俄罗斯的东正教神学传统——在救赎论方面的思考。对于阿塔那修来说,拯救即意味着人对上帝之存在的参与结果,人的本性被造时就是以分有上帝存在为目标。

    5. 东正教徒非常重视对圣像画的敬礼,包括耶稣基督、玛利亚或其他圣人的图像。圣像乃是“感觉的窗户”,借此能让教徒一瞥神性的实在。圣像画具有特定的制作方式和绘画艺术,长期不变,体现出保守型。天主教徒对圣像的形式和造型等更加开放,雕塑与绘画兼有,允许运用当代的艺术形式表达永恒的信仰真理。

    6. 东正教有众多古老的修道院,其中心是希腊的阿索斯圣山(Mount Athos)。大多数东正教的主教都来自于修道院。天主教有类似的隐修传统,尽管在现代略显式微。

    7. 东正教的神父与执事被允许在接受神职之前结婚,主教则通常是不结婚的。与此不同,天主教会拉丁礼要求神父持守独身,接受执事在领受神品之前结婚,但这类执事一般情况下不能再被祝圣为神父,称之为终身执事。近年来,随着英国国教神职人员改宗天主教的人数增多,天主教会允许部分前国教的神职人员担任神父,且保持已婚状态不变。天主教与东正教都坚持只有男性可以接受神职,反对女性接受神职。天主教会近年来开启了对“女性执事”可能性的讨论。

    新教

    “新教”,又称为“抗议宗”,指的是历史上源自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那些教会和宗派。值得注意的是,多数的新教教会都强调它们与早期教会的连续性。新教反对的不是广义的大公性(catholic),而是“天主教”所代表的特殊的“大公性”(Catholic)。圣公会和路德宗思想家都特别强调他们在思想和生活上与早期教会的关联,肯定他们自己之“大公性”的可信性。“宗派”(denomination)通常被用来指一些特定的新教教会,如路德宗、循道宗、改革宗、安立甘宗(英国国教/圣公会),宗派之外的运动包括福音运动、灵恩运动等。历史上,新教教会与欧洲某些区域的状况有着紧密的关系。例如,路德宗就与斯堪的纳维亚的状况有紧密的联系,不同形式的长老会对于苏格兰和尼德兰地区有影响,圣公会在英国影响xxx。在现代,新教中的宗派发展表现出一系列特征,其中有两个方面是特别重要的。福音派现在在西方英语世界大多数的主流新教宗派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独立的教会已经以相对特殊的福音派风格展露出来,尤其是在南美和南非地区。灵恩运动也已经在许多主流的新教教会生活中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在天主教中也被感受到了。福音派和灵恩运动的快速增长意味着新教在数量上的增长越来越可能发生于主流的宗派之外。

    1. 反对教宗的各种权威。尽管很多新教徒对教宗心怀敬意,但并不把他看作是道德或教义的最高领袖。

    2. 大部分新教宗派只承认两种圣礼,即“洗礼”和“圣餐礼”,并且在圣餐礼中不作出信徒与教牧人员的区别,平信徒在圣餐中可以同时接受饼和酒。其中,循道宗在传统上一直坚持在圣餐中用未发酵的葡萄汁,而不是葡萄酒。高派圣公会接受圣洗和圣餐为“圣事”,而不仅仅是圣礼,但把天主教会的其他五件圣事视为“圣礼”。除了路德宗、圣公会之外的众多新教宗派都不重视圣餐礼仪,更看重对圣经的研习与灵修,尽管近年来受到天主教会合一对话的影响,不少新教宗派开始重新制订类似于天主教会的礼仪。

    3. 反对天主教的某些信念,或者只是把它们看作个人可有可无的信念,而不是宗派官方的教导。这些信念包括:炼狱的观念,圣徒代求的观念,以及任何形式的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敬。值得注意的是,路德本人对圣母玛利亚具有一种特别的敬意,同时也强调这种敬礼不能妨碍对于基督的朝拜,这点与天主教会的立场一致。

    4. 在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之前,天主教会的礼仪要求使用拉丁文。这与宗教改革家的观点相反,后者认为所有形式的公共敬拜都必须使用普通人可以懂得的语言。这一区别在现代不再存在。

    5. 所有新教的宗派都允许他们的牧师结婚。近些年来,大多数新教宗派都已经允许妇女在教会中被安立为全职的教职人员。

    6. 不同新教对于教会建制有着不同的理解。圣公会保留了主教制,坎特伯雷大主教被视为圣公会的精神领袖,每十年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官邸召开一次全圣公会的主教会议。浸信会反对主教制,避免用“神父”或“司祭”来称呼神职人员。改革宗实现“长老制”,一些教会将长老视为牧师,承担牧养和教导的职责,另一些教会将长老视为协助者,主要承担行政管理的职责。福音派重视个人对传福音的投入,以查经小组为主要的组织形式。灵恩派一般以带领者为中心,同时强调所有人直接的与圣灵的相通。

    主要节日

    编辑

    为纪念《圣经》记载中和天主教历史上的各种重要事件,天主教会设有众多节日,教会内通称为“瞻礼”。现代天主教会每年有四大瞻礼(节日):耶稣圣诞节(12月25日),耶稣复活节(逾越节,春分月圆后的xxx个星期日),圣神降临节(复活节后五十日后的星期日),圣母升天节(8月15日)。另外四个重大的节日包括:耶稣升天节(复活节后四十日),诸圣节(11月1日),圣母无染原罪节(12月8日),天主之母节(1月1日)。在这些节日,每个堂区都应举行特定的弥撒礼仪加以纪念,同时开展相关的教会活动。

    耶稣圣诞节

    耶稣圣诞瞻礼日期为12月25日,是最广为社会所知的基督宗教节日,纪念耶稣诞生在巴勒斯坦地区的伯利恒。《圣经》并没有明确记载耶稣诞生的具体日期,336年罗马教会开始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5世纪中叶之后,耶稣圣诞节成为西方教会的重要传统。而遵循儒略历的东方教会则在1月7日庆祝圣诞节。天主教会在12月24日夜间到25日清晨通常会举行三台圣诞弥撒:子夜弥撒、黎明弥撒和天明弥撒。传统的天主教徒大多数会参加子时弥撒,并举行守夜礼。

    与圣诞节有关的最普遍热心风俗是互相赠送礼物,虽然当代这已经大为商业化了,但有些教区在圣诞节还要求为贫困家庭奉献特定礼品,试图重新定向这一风俗。自从中世纪以来,还有布置圣诞马槽的习俗,那是根据福音中有关耶稣降生的记述,布景装饰而成。该风俗起源于亚西西的圣方济各。最后,圣诞树这个起源于异教日耳曼的风俗,也被改造来表达基督宗教的寓意。另外,还有一个起源英格兰的风俗,秉烛逐户串行,咏唱圣诞歌曲。多个世纪以来,为圣诞节而创作的音乐作品超过任何庆节或节期。

    耶稣复活节

    耶稣复活节不仅是天主教会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初期教会最早明确规定的节日,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即确定庆祝的日期。复活节纪念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日复活的奥迹,每年春分xxx个月圆之后的xxx个星期日为耶稣复活瞻礼主日。从圣枝主日开始到复活主日的一周称为圣周:圣周四举行祝圣圣油弥撒和纪念耶稣建立圣体圣事(主的晚餐);圣周五是耶稣受难日,传统上会将教堂的大部分装饰撤去,教友会抬着十字架公拜苦路,纪念耶稣受难的经历;圣周六是复活节前夕,纪念耶稣在墓中复活的前夕,会举行守夜礼,并为慕道者举行入门圣事,接纳他们进入教会,寓意与耶稣基督同死亡同复活。圣周五、圣周六、复活主日三天统称“逾越节三日庆典”。

    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及非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复活节已成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与复活节有关的风俗包括穿戴新衣,以表示珍惜新生命和新希望;互相赠送彩蛋和巧克力蛋,特别是给儿童,象征新生命的诞生。珍藏和供奉从圣枝主日游行带回家的棕榈树枝和复活节前夕带回家的蜡烛。在更为传统的社会,还有在亲属墓前摆放鲜艳的春季鲜花的习惯。

    圣神降临节

    圣神降临瞻礼在耶稣复活瞻礼后第五十天举行,即耶稣升天瞻礼后十天,纪念十二宗徒与圣母玛利亚等人在耶稣复活后五十天领受了从天而降的圣神,并开始以耶路撒冷为起点,向全世界传播福音。圣神降临瞻礼又称“五旬节”,即《旧约》中记载的“七七节”,是谷物初熟的时节,在以色列民族的逾越节后七周。圣神受到圣父和圣子的派遣,降临世界并圣化世界,这是天主教会的重要信仰。

    圣母升天节

    圣母升天瞻礼日期为8月15日,纪念圣母玛利亚在死亡后复活,肉身和灵魂一同荣召归天,这是她作为天主之子的母亲和忠贞、神圣的荣誉。圣母荣召升天不是直接来自新约或最初的传统,而是由教会的祈祷生活、圣经默想和圣事逐渐发展形成的。

    敬礼圣母玛利亚是天主教会的悠久传统。xxx个与圣母相关的公开庆典始于5世纪早期,在耶路撒冷一个认为是玛利亚从耶路撒冷到白冷路上休息的地方举行。5世纪后期,庆典转移到恭敬圣母坟墓的方形教堂中举行。6世纪末,皇帝茅利瑟开始传扬圣母安睡节。罗马在7世纪接受圣母安睡庆节,并在8世纪发展为圣母升天节,强调玛利亚离开世界的独特方式,即肉身和灵魂完全被提升到天国,而不仅仅是像其他圣人一样灵魂升天。1854年,教宗庇护九世宣布“圣母始胎无玷”为信条。1950年11月1日,教宗庇护十二世颁布通谕,宣布“圣母玛利亚灵魂和肉身升天”为信理,进一步确认了圣母玛利亚在天主教会和信徒灵修生活中的地位。

    在圣母的庆节,天主教徒会开展圣母圣像游行,以鲜花环绕装饰圣母祭台或塑像,在圣母纪念日之前的九天开始作九日敬礼,夏季朝拜圣地等等。这些活动往往是民间自发的热心敬礼,并受到教会的鼓励和指导。

    影响

    编辑

    文化与艺术

    在教会生活中人们沐浴在神圣的氛围中,主把信徒们塑造成常怀感恩的人,并于日常的生活中及所遇见的每个人身上,以见证他的伟大和光荣,然而把信仰生活化并非仅仅依靠圣经圣言以及在上主的圣殿内感受神圣,还有诸如文化、科学、艺术等其他方式贯穿生活方方面面,人们在一切美善中体验上主的临在。

    音乐

    早期教会音乐大都起源于东方,有以叙利亚圣叹为代表的的阿美尼亚、拜占庭、科普特和叙利亚四大礼仪圣咏。叙利亚教会的伊法莲采用民间流行曲调来创制圣歌圣咏,米兰的主教安布罗斯引进了叙利亚唱答式圣咏来创作圣礼圣咏,从而确立了适应崇拜礼仪需要的声乐体系。这是西方教会圣咏之始,之后凡是与其古诗风格和格律相仿的圣咏均被称作安布罗斯圣咏。

    声乐发展在整个教会发展史中远远xxx于器乐发展,器乐和乐器曾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被视为教会音乐的禁区而发展缓慢,这与早期教会提倡苦修主义、将一切乐器视为世俗化的象征有关。如风琴本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产物,当两种文明衰落时,凤琴在中东找到了发展空间,之后再传回西方。六世纪时,教堂已有风琴出现,但直到12世纪,才在天主教弥撒礼仪中得以应用,并在巴洛克时期发展。终于在18世纪,作为风琴种类之一的管风琴遍及欧洲各大教堂,从此后在教会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天主教圣乐是一种渗透性音乐,具有两个最基本特点:一是旋律简单,易于传播;二是合唱的和声编配基本上都是三度或六度的不完全谐和音程,这种编配所产生的声音效果特别和谐,能在人的听觉器官中产生“共颤”的效果。

    绘画

    天主教绘画的内容主要源自圣经。圣经中对特定的人物刻画以及人物的搭配等,实际上已经形成一种范式,成为“图像标志”。例如,天主教绘画中的圣母子像,通常都是以手抱婴儿的女性形象为标志。一些天主教会士认为应该将透视法与宗教联系起来,以更好地吸引民众,最终达到传教的目的。在巴洛克风格广泛流行于欧洲之时,作为反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坚力量,天主教会士们利用自己对几何学和透视学的掌握,在科学和宗教之间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将透视原理引入教堂建筑中,以出色的声光效果引领信徒置身于辉煌与神圣的殿堂。天主教美术在中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是晚明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虽极力向文人阶层宣传基督信仰,但在绘画领域实则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尽管在利玛窦的自述中其传教在中国取得了重要影响,但此实则是其希冀获得罗马教廷支持的一个策略。第二阶段则是以郎世宁为代表的折衷主义路线,尽管在绘画样貌上尚处于中西技法、式样的调和阶段,但其影响力仍局限于内廷之中;第三阶段则是土山湾和北平辅仁大学时期,这一时期所开启的基督教绘画的本土化潮流,立足于中国绘画,同时又能融合西方绘画的风格,一定程度上创造出了符合中国教徒信仰的基督教美术。

    建筑

    西方建筑多为集约式建筑,在“以人为本”思想影响下,完全根据个人与生活的需要而在一座主体建筑中随意地求新求变,自由地延展空间,宛若一个积木一般的集合形体;在这样的集约式建筑中,光线的运用至关重要,需要将光引入建筑室内,以照亮更多空间。从罗马时期的天窗到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大块彩玻璃,光在室内的合理运用成为一种美的体现;而xxx的建筑又往往修建在高处,使人们目之所及可以轻易看到,这又是西方人强化自我的观念意识在建筑领域的集中体现。此外,建筑的附加物也因其石质原因二讲究集建筑与雕刻于一身,讲求其造型美感而忽视色彩运用,给人以美的体验。西方人对神灵的崇拜在教堂建筑中得以完美地体现,极尽人力之所及,建造梦幻般天堂之美景,建筑本身成为展示自我才能及创造力的最佳载体。

    社会事业

    社会工作

    教会博爱的教义不是纯理论的,而是要躬身力行的,这种力行需落实到社会工作中。对需要帮忙的人伸出援手,原是爱近人的具体表现。社会福利工作世俗之人会因为没有回报或不易成名,对功名利禄的获得没有帮助,因此真心奉献的人不多。但教会的牺牲奉献精神恰好可以在这里表露出来,养老院、幼儿园、医院等都是在社会繁荣过程中,比较容易为人忽视的场所,教会本着爱人的诚意,总实在政治施政忽略的部分发挥出不求回报、只顾牺牲奉献的精神。

    教育事业

    天主教教会通过参与社会积极入世,通过参与政治表示信徒是标准公民、热爱国家,而教会在社会中触及根本的事业是通过教育,使百姓有机会接触到福音,进而渐渐影响到决策单位,使政治措施顺着福音的精神,或至少不反对福音精神来施政。教育、文化事业在培养精神生活中,在灵性生命的成长中,更能在此世建立天国,完成福音的传播工作。教会既是信徒的团体,又培养了信徒子女们的精神生命,子女们在福音精神下完成人格生命。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高喆. 天主教[M]. 北京: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 7.

    [2]梵蒂冈 - 二O二三年世界天主教会统计资料.agenzia fides
    . [2024-01-28].

    [3]任继愈, 何光沪编. . 宗教学小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12: 131.

    [4]公教真理学会译. 天主教教理[M]. 香港: 公教真理学会, 2009: 30-31.

    [5]游斌. 基督教史纲(插图本)[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26.

    [6]3. 基督教史纲(插图本)[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12.

    [7]Agnew, John. "Deus Vult: The Geopolitics of Catholic Church". Geopolitics, 2010: 15 (1): 39–61..

    [8]高喆. 天主教[M]. 北京: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 11.

    [9]蔡锦图. 中文圣号问题:从历史角度探索[J]. 圣经文学研究, 2014, (2): 146.

    [10]游斌. 基督教史纲(插图本)[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42.

    [11][德]毕尔麦尔等编著, [奥]雷立柏译. 中世纪教会史[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88.

    [12][德]毕尔麦尔等编著, [奥]雷立柏译. 中世纪教会史[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94.

    [13][英]麦格拉思著, 马树林, 孙毅译. 基督教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79.

    [14][德]毕尔麦尔等编著, [奥]雷立柏译. 中世纪教会史[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280.

    [15]游斌. 基督教史纲(插图本)[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13.

    [16][德]毕尔麦尔等编著, [奥]雷立柏译. 中世纪教会史[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215.

    [17][德]毕尔麦尔等编著, [奥]雷立柏译. 中世纪教会史[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283.

    [18]游斌. 基督教史纲(插图本)[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72.

    [19]游斌. 基督教史纲(插图本)[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89.

    [20]高喆. 天主教[M]. 北京: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 67.

    [21]游斌. 基督教史纲(插图本)[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07-208.

    [22]游斌. 基督教史纲(插图本)[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57.

    [23]高喆. 天主教[M]. 北京: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 65.

    [24]游斌. 基督教史纲(插图本)[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95.

    [25][英]麦格拉思著, 马树林, 孙毅译. 基督教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82.

    [26]游斌. 基督教史纲(插图本)[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23-224.

    [27][德]毕尔麦尔等编著, [奥]雷立柏译. 中世纪教会史[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416-426.

    [28]高喆. 天主教[M]. 北京: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 80.

    [29][英]麦格拉思著, 马树林, 孙毅译. 基督教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94.

    [30]高喆. 天主教[M]. 北京: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 81.

    [31]游斌. 基督教史纲(插图本)[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53.

    [32][英]麦格拉思著, 马树林, 孙毅译. 基督教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13.

    [33][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102.

    [34][英]麦格拉思著, 基督教概论[M]. 马树林, 孙毅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15.

    [35]高喆. 天主教. 北京: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09: 165-167. (3)

    [36]傅乐安主编. 当代天主教. 东方出版社, 1996-06: 5-7. (3)

    [37][德]毕尔麦尔等编著, [奥]雷立柏译. 中世纪教会史[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286.

    [38]圣依纳爵·罗耀拉(1491-1556).archive.hsscol. [2024-01-23].

    [39]高柏仁神父著, 踽踽独行[M]. 高柏仁神父著, 踽踽独行[M]. 石家庄: 河北信德社, 2019: 163.

    [40]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编. 中国天主教基础知识[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 268.

    [41]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编. 中国天主教基础知识[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 269.

    [42]利玛窦.archives.catholic. [2024-01-23].

    [43]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编. 中国天主教基础知识[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 274.

    [44]徐光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伟大的中国天主教徒.gjwm. [2024-01-23].

    [45]Georges Lemaitre (obituary).adsabs.harvard.edu. [2024-01-23].

    [46]雷立柏编. 基督宗教知识辞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360.

    [47][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62.

    [48]毛峰编著. 不可不知的西方文化常识.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8-07: 174.

    [49]76岁阿根廷红衣主教贝尔奥利奥当选新任教皇.中国新闻网. [2024-01-26].

    [50]公教真理学会译. 天主教教理[M]. 香港: 公教真理学会, 2009: 61.

    [51][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676.

    [52]公教真理学会译. 天主教教理[M]. 香港: 公教真理学会, 2009: 109-110.

    [53]高喆. 天主教[M]. 北京: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 129.

    [54][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576.

    [55][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577.

    [56][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31.

    [57] 世界主教会议简报(八).vaticannews. [2024-01-23].

    [58]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编. 中国天主教基础知识[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 94.

    [59]公教真理学会译. 天主教教理[M]. 香港: 公教真理学会, 2009: 120.

    [60][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49.

    [61][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495.

    [62][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43.

    [63]天主教/基督新教圣经目录对照.limadou. [2024-01-23].

    [64]潘小慧. 圣师多玛斯及其代表作《神学大全》.summatheologiae.studium-piusx. [2024-01-23].

    [65]神学大全中文版套书结构.summatheologiae.studium-piusx. [2024-01-23].

    [66][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35.

    [67]公教真理学会译. 天主教教理[M]. 香港: 公教真理学会, 2009: 4.

    [68]Codex Canonum Ecclesiarum Orientalium,.vatican. [2024-01-23].

    [69]金毓瑋(2019)。《天主教會法典》的十項特色。輔仁宗教研究,(39),37.airitilibrary. [2024-01-23].

    [70]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编. 中国天主教基础知识[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 117.

    [71]公教真理学会译. 天主教教理[M]. 香港: 公教真理学会, 2009: 480.

    [72]正视人生的信仰-天主十诫.books.ziliaozhan. [2024-01-23].

    [73]慕道者指南-圣教四规.ccccn. [2024-01-23].

    [74][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957-958.

    [75]万有真原-常用经文.wanyouzhenyuan. [2024-01-23].

    [76][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800.

    [77]罗马教廷的九个圣部.xinde. [2024-01-23].

    [78][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1130.

    [79][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82.

    [80][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83.

    [81]聂其良. 宗教研究理论与实践.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21-09: 163-164. (2)

    [82][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828.

    [83][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36.

    [84][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852.

    [85][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955.

    [86][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956.

    [87][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37.

    [88][英]泰勒著, 李毓昭译. 发现教堂的艺术: 教堂的建筑、图像、符号与象征完全指南[M]. 2010: 23-24.

    [89][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234.

    [90]瓜达卢佩圣母为我等祈.xinde. [2024-01-23].

    [91]法国天主教徒在露德朝圣地举行第150届全国朝圣活动.vaticannews. [2024-01-23].

    [92]法蒂玛圣母:不停敦促世人悔改的呼声.vaticannews. [2024-01-23].

    [93][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461.

    [94]A Brief Overview of the Various Rites Within the Catholic Church.blessedisshe-net. [2024-01-23].

    [95]高喆. 天主教[M]. 北京: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 146.

    [96][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77.

    [97]公教真理学会译. 天主教教理[M]. 香港: 公教真理学会, 2009: 297.

    [98][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92.

    [99][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75.

    [100][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78.

    [101]教宗主持圣灰礼仪:灰烬提醒我们认识自己的真相.vaticannews. [2024-01-23].

    [102]公教真理学会译. 天主教教理[M]. 香港: 公教真理学会, 2009: 233.

    [103][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57.

    [104][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22.

    [105]天主教会拉丁礼仪年历中的诸圣瞻礼日.catholic-dlc. [2024-01-23].

    [106]公教真理学会译. 天主教教理[M]. 香港: 公教真理学会, 2009: 500.

    [107]教理知识-传统与风俗.zhuyesu. [2024-01-23].

    [108]The Chi Ro Symbol.earlychurchhistory. [2024-01-23].

    [109]Devotion to the Hearts of Jesus and Mary Its Origin and History,.ewtn. [2024-01-23].

    [110]全球天主教徒增长:2021年攀升至13.78亿人.vaticannews. [2024-01-23].

    [111]《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全文).scio.gov. [2024-01-23].

    [112]孙鼎国主编. 西方文化百科辞典.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1: 255-256. (2)

    [113][英]麦格拉思著, 马树林, 孙毅译. 基督教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16.

    [114]公教真理学会译. 天主教教理[M]. 香港: 公教真理学会, 2009: 220.

    [115]世界主教会议简报(九).vaticannews. [2024-01-23].

    [116][英]麦格拉思著, 马树林, 孙毅译. 基督教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19-420.

    [117]Luther’s Love for St. Mary, Queen of Heaven.lutheranreformation. [2024-01-23].

    [118][英]麦格拉思著, 马树林, 孙毅译. 基督教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27.

    [119][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31.

    [120]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编. 中国天主教基础知识[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 155.

    [121][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463.

    [122][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464.

    [123][美]格拉茨·海威格编, 赵建敏编译.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49.

    [124]刘平. 中国天主教艺术简史[M]. 北京: 中国财富出版社, 2014-08: 316. (3)

    [125]韩京雷. 中国天主教绘画艺术的本土化研究[D]. 中国美术学院, 2020

    [126]邬昆如. 天主教的政治观. 辅仁大学出版社, 1988-06: 102-103. (2)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428065/

    (224)
    词条目录
    1. 名称释义
    2. 诞生背景
    3. 历史沿革
    4. 中世纪教会(1054-1400)
    5. 大学的兴起
    6. 新兴团体成立
    7. 十字军东征
    8. 教宗权力的起落
    9. 近代教会(1400-1914)
    10. 文艺复兴时期
    11. 宗教改革时期
    12. 十七十八世纪
    13. 十九世纪世纪
    14. 现代教会(1914-)
    15.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
    16.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至今
    17. 人物
    18. 托马斯·阿奎那
    19. 依纳爵·罗耀拉
    20. 方济各·沙勿略
    21. 利玛窦
    22. 徐光启
    23. 乔治·勒梅特
    24.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
    25. 本笃十六世
    26. 方济各
    27. 思想
    28. 核心教义
    29. 灵修生活
    30. 经典
    31. 《圣经》
    32. 《神学大全》
    33. 教理书
    34. 教会法
    35. 戒律
    36. 教规
    37. 天主十诫
    38. 圣教四规
    39. 三愿
    40. 贞洁(Chastity)
    41. 神贫(Poverty)
    42. 服从(Obedience)
    43. 常用经文
    44. 组织结构
    45. 圣座(罗马教廷)
    46. 圣统制
    47. 主教
    48. 神父
    49. 执事
    50. 枢机
    51. 教区与堂区
    52. 修会体制
    53. 宗教场所
    54. 教堂建筑
    55. 朝圣地
    56. 瓜达卢佩圣母圣殿
    57. 露德圣母朝圣地
    58. 法蒂玛圣母朝圣地
    59. 宗教仪式
    60. 礼仪
    61. 礼仪形式
    62. 拉丁礼仪
    63. 拜占庭礼仪
    64. 亚历山大礼仪
    65. 安条克礼仪(叙利亚西部)
    66. 亚美尼亚礼仪
    67. 加色丁礼仪(叙利亚东部)
    68. 圣事
    69. 圣仪
    70. 诸圣谱系
    71. 手势符号
    72. 十字圣号
    73. 凯乐符号
    74. 圣心符号
    75. 分布
    76. 分支教派
    77. 方济各会
    78. 多明哥会
    79. 耶稣会
    80. 相关教派
    81. 东正教
    82. 新教
    83. 主要节日
    84. 耶稣圣诞节
    85. 耶稣复活节
    86. 圣神降临节
    87. 圣母升天节
    88. 影响
    89. 文化与艺术
    90. 音乐
    91. 绘画
    92. 建筑
    93. 社会事业
    94. 社会工作
    95. 教育事业
    96.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