蛞蝓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蛞[kuò]蝓[yú]为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Limacidae)动物的统称,俗称黏虫、鼻涕虫、蜒蚰[yóu]、土蜗、附蜗等。常生活于阴暗潮湿处,昼伏夜出、晴伏雨出。蛞蝓身体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呈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少数蛞蝓身体带有不明显的暗带或斑点,且带有暗黑色触角两对。外套膜为体长的1/3,边缘卷起,其内有退化的贝壳(即盾板),其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线(即蛞蝓的生长线),粘液无色。在右触角后...

蛞[kuò]蝓[yú]为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Limacidae)动物的统称,俗称黏虫、鼻涕虫、蜒蚰[yóu]、土蜗、附蜗等。常生活于阴暗潮湿处,昼伏夜出、晴伏雨出。蛞蝓身体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呈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少数蛞蝓身体带有不明显的暗带或斑点,且带有暗黑色触角两对。外套膜为体长的1/3,边缘卷起,其内有退化的贝壳(即盾板),其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线(即蛞蝓的生长线),粘液无色。在右触角后方约2毫米处为生殖孔。蛞蝓伸直时的体长为30~60毫米,体宽4~6毫米。内壳长4毫米,宽2.3毫米。黄蛞蝓是较为常见的蛞蝓种类,其体形较大,体色为黄褐或深褐色。蛞蝓的寿命各有不同,部分种类可活长达1~3年。

蛞蝓形态特征

编辑

黄蛞蝓

一般蛞蝓伸展体长可达30~60毫米宽4~7毫米,但黄蛞蝓伸展体长可达120毫米,宽12毫米。蛞蝓的身体结构一般分为三部分:头、躯干和足。 头部有触角两对, 下边一对短,约1毫米,称前触角,有感觉作用;上边一对长约4毫米,称后触角, 端部具眼。口腔内有角质齿舌。在背部上方覆盖一呈椭圆形的外套膜,外套膜之前、后端常游离,但有些种类的外套膜覆盖全身。当把蛞蝓外套膜剪开,可以看到一薄而透明呈椭圆形的石灰质盾板,即退化的贝壳。呼吸孔位于体右侧的外套膜边缘处,呼吸孔可通至外套腔内。足在身体下方,以明显的环状沟纹将头和躯干分开。足是平滑的,足腹面称踱。有些种类在足上还有小的尾窝。生殖孔在右触角后方。蛞蝓的体色除了底色灰黄色,褐黄色,黑褐色,红褐色外,有些蛞蝓在底色上还有网状花纹或斑点,有的在背部和外套模上有一至二条暗黑色或黄色纵带,体侧也各有一条。

网状花纹蛞蝓

带花纹的蛞蝓

蛞蝓的呼吸孔

分布栖息

编辑

分布范围

蛞蝓分布于欧洲、美洲、亚洲、澳洲等地。为世界性广分布种类。蛞蝓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东南地区。

栖息环境

蛞蝓通常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块、多腐殖质的覆土缝隙等地方。如林、田野、牧场、菜园、果园、桑园、茶园、温室、公园住宅,甚至在海拔5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也可生存,适应力强。空气湿度温度对蛞蝓的生命活动有十分大的影响,土壤含水量20%~30%,温度在12~20℃之间最适合蛞蝓活动。而当温度25℃时活动减少,超过30℃以上时蛞蝓会大量死亡,强烈阳光下2~3小时即死。

生活习性

编辑

蛞蝓生于潮湿阴暗的农田、野地里 ,白天潜伏、夜晚及雨天活动 。蛞蝓主要寄生在草莓、甘蓝、花椰菜植物的上面,以其叶片和果实为食。

蛞蝓在潮湿野地

菜叶上的蛞蝓

节律行为

蛞蝓对太阳光有明显的趋避性。日出时,蛞蝓迁移和爬行速度最快,每15分钟内蛞蝓移行65厘米,并迅速潜入阴暗处躲藏。在暗室内,不论白天夜晚都能进行活动取食。蛞蝓常在夜间开始活动,夜间23:00至3:00为蛞蝓活动取食高峰。从12月到来年3月,蛞蝓多潜伏在田埂裂缝及土块下湿土中越冬,天气转暖后又出来活动。越冬个体主要是性成熟的个体,其次是部分卵块及小蛞蝓。

蛞蝓多潜伏在田埂裂缝及土块下湿土中

觅食行为

蛞蝓是属于杂食性的动物,许多植物的叶花、果实、幼、茎、根等都可作为它们的食物。蛞蝓能食几十种植物。常食黄瓜、番茄椒、白茱、油菜、菠菜、苋菜、马铃薯蚕豆豌豆小麦玉米棉花烟草等植物。特别喜食幼嫩多汁的植物。但对多毛的植物如冬瓜叶、萝卜叶、子叶一般不食用,对具有挥发性气味的葱蒜韭菜、番茄叶等有趋避性。除绿色植物外,蛞蝓还喜食菌类和地衣。蛞蝓在饥饿的情况下也会取食腐烂的叶片,甚至取食自己的粪便和卵粒或纸张等。

蛞蝓喜欢吃幼嫩多汁的植物

生命力

在低温或食料缺乏时,蛞蝓通过不食不动来忍受饥饿,抵抗不良环境,以延续生命。蛞蝓在干泥土及干洗沙上,只能生存两天。在温度较高环境内,不论在湿泥土或湿洗沙上,蛞蝓只能耐饥7~10天。在湿润土壤上,蛞蝓耐饥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气温的高低,如当气温9.9℃时,在湿泥上,耐饥天数长达130天。

蛞蝓在树叶上

生长繁殖

编辑

繁殖

蛞蝓的生殖系统是由两性腺、两性管、输精卵管、受精囊、生殖腔、子宫交接器等部分组成,其中白色的两性腺负责形成卵子和精子。两性腺在体后部,从两性腺向前分出细长螺旋状的两性管。在体前三分之一处两性管变粗成输精卵管。宽大的雌性管和狭窄的雄性管通过输精卵管的皱褶程度所区别。雌性管经子宫最后终止于生殖腔中。不同种的蛞蝓输精管最后终止的地方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蛞蝓都是异体受精、卵产于体外,如野蛞蝓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也可同体受精繁殖),5~7月大量产卵于3~4cm深的湿度大、有隐蔽的土块缝隙内。卵期 16~17 d,自孵化至成体性成熟约55 d。蛞蝓的精子要比卵子成熟早,当精子由两性腺排出时,卵细胞才开始在两性腺成熟。因为不同种的蛞蝓成熟时期不同,而蛞蝓一般在夜间或黄昏进行交配,所以交配所需要的时间,不同的种或是同一种蛞蝓均有差异。一般从几分钟至2~3小时之间。蛞蝓每次产卵的数目在20~90个左右。每个体的产卵量,平均为425.8粒,产卵期平均160多天,每隔1~2天产卵一次。卵产于湿度充分,有阴蔽的泥土缝隙内,每处产卵数可达十余粒,每次产1~32粒,随着体型增小产卵量由多到少,而当体长达28毫米时产卵最多。

蛞蝓产卵

蛞蝓在交配

生长发育

蛞蝓卵发育所需要的时间完全依赖于当地季节和气候。例如当土壤温度在18~20℃和高湿度的情况下,黄蛞蝓卵在产后17~20天便孵化成幼体。蛞蝓的形态主要分为卵、幼体和成体三种形态。卵为椭圆形,卵的大小平均在8x4毫米。卵的颜色透明,形状为椭圆形,外有一层牢固的弹性胶质膜,卵堆呈念珠状。颜色白色透明,长约2~3毫米。幼虫初孵出时,体色比成体浅,更透明,可见到残留贝壳的颗粒,无色带和斑纹,触角为暗灰色,体长2~2.5毫米,淡褐色,形似成体。蛞蝓的寿命也各有不同,部分种类可活长达1~3年。

蛞蝓卵

蛞蝓幼体

蛞蝓成体

物种危害

编辑

危害

因为蛞蝓口腔中有角质的颚舌齿,用于固定食物和舐[shì]刮食物,所以能将植物幼苗叶片及生长点吃光。蛞蝓主要是通过啃食蔬菜叶片、果实及花瓣等,使植物叶片形成孔洞,或使果实的果皮不完整,严重影响蔬菜的正常发育与生长。因为蛞蝓的食物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大多数蔬菜、粮食作物,水果、花卉、药材植物以及烟草、棉花、麻类、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甚至包括绿化草坪及其它树木、杂草等植物,所以其对大量农作物及其他经济作物造成严重威胁。包括养殖的蜜蜂,严重时箱内布满蛞蝓黏液,其黏液中含有多种酶,蜜蜂沾上黏液后易被困住,清理杂物的活蜜蜂也会在黏液上越积越多,遭受酶解,最后被蛞蝓吞食身躯,留下蜜蜂头部,沾上黏液的蜜蜂会挣扎而死。除上述危害外,蛞蝓还是家畜家禽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据报导主要有三种寄生虫:吸虫纲的矛形复腔吸虫;线虫纲的缪氏毛细线虫;绦虫[tāo chóng]纲的短节绦虫。当蛞蝓吃了带有吸虫卵的植物后,吸虫的卵便在蛞蝓体内发育,幼虫从卵膜破出潜入蛞蝓的肝脏内,经过生长、繁殖、若干时间后,吸虫的幼虫钻进到蛞蝓的肺里停止活动成为胞囊。当蛞蝓运动时,胞囊便随粘液一起被排出体外。当家畜吃了带有胞囊的植物后,胞囊便在家畜肠道中破裂成幼虫,最后寄生于肝脏里生长繁殖,致使家畜消瘦死亡。

防治

农业防治农业种植前对栽培地块进行彻底清扫,清除废料,枯枝落叶等杂物,可以减轻蛞蝓对作物的伤害。其中,有机肥要充分腐熟,才有利于消除蛞蝓滋生的环境条件;降雨后要立即疏通清理排水沟,防止雨水积聚,保持栽培地块干燥。田间要利用雨后蛞蝓出土活动的习性,抓紧锄草松土,使部分卵块暴露于日光下自动破裂。在多年重茬栽培的地块要采取水旱轮作,切断害虫来源。为了减少虫源,还可以在中耕松土后,使用高温闷棚或强光曝晒。高温闷棚主要利用夏季高温来杀灭害虫,棚内气温达70℃以上,能够有效杀灭蛞蝓以及其他害虫,高温闷棚效果好、成本低,对环境也非常友好。化学防治在蛞蝓盛期,在种植畦[qí]面均匀地撒施四聚乙醛颗粒(四聚乙醛含量6%)或甲萘[nài]·四聚乙醛颗粒(甲萘威含量1.5%,四聚乙醛含量4.5%)来诱食毒杀蛞蝓。在蛞蝓危害严重的地方,间隔十几天后要防治一次。由于生石灰草木灰具有吸湿及偏碱性的特点,化学防治蛞蝓还可以撒施生石灰,通过吸潮创造一个不利干蛞蝓生长的环境,同时碱性的环境也不利干蛞蝓生存。用煤油柴油机油浸湿锯末撒在苗床地四周,可杀死野蛞蝓,也可用200倍盐水喷干叶面或根系附近进行防治。虽然化学防治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其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成本也较高,操作方法较为复杂。如果长时间使用同种化学试剂,蛞蝓的耐药性、抗药性会随之提高,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会加大防治难度。物理防治针对蛞蝓白天潜藏夜晚出行、晴天藏雨天出行以及爬行速度缓慢等特点,可以采用人工捕捉的办法,将捕捉到的蛞蝓放到装有石灰或食盐容器内,使其因失水而快速死亡。因此,可以在种植畦面四周、杂草丛等蛞蝓喜栖的地方撒生石灰,草木灰或食盐等,蛞蝓接触到这些物质便会失水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撒施上述物质后空间要保持干燥,间隔2~3天再撒1次,但是人工捕捉只能消灭可以捕捉到的蛞蝓,效果不是特别突出且人力投入较多,成本较高。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可以采用寄生性小杆线虫侵染致死蛞蝓。近年来开发的以中草药和酵母为主要原料的生防诱食剂可以引诱蛞蝓大量取食后消化不良而死亡,目前在羊肚菌、白菜、草莓等作物上防治效果明显,且环保无农业残留。这是目前较为防治力度也较大、也较为科学、新颖的蛞蝓防治方法。

主要价值

编辑

蛞蝓作为一种分布广且价格低廉的药用资源,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等医药史书中记载了蛞蝓的“味咸寒无毒,清热祛风,水肿解毒,破瘀[yū]通经治中风喝僻,筋脉免蛮,惊痫喘息、喉痹、咽肿、痈[yōng]肿”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蛞蝓对腹水型(ARS)肉瘤、Lewis肺癌、人非小细胞肺癌等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具有很好的疗效。既往研究表明,蛞蝓体内含有挥发油、蛋白质、蛞蝓多糖、单胺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在防治癌症、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中疗效显著。如蛞蝓糖蛋白提出多糖(LE-DZ)在体内外对肺腺癌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蛞蝓多糖能够抗乙型肝炎病毒等。除上述作用外,蛞蝓还有免疫调节和抗菌等作用。

物种对比

编辑

蛞蝓的种类较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野蛞蝓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587698/

(14)
词条目录
  1. 蛞蝓形态特征
  2. 分布栖息
  3. 分布范围
  4. 栖息环境
  5. 生活习性
  6. 节律行为
  7. 觅食行为
  8. 生命力
  9. 生长繁殖
  10. 繁殖
  11. 生长发育
  12. 物种危害
  13. 危害
  14. 防治
  15. 主要价值
  16. 物种对比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