醪糟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糯米酒 糯米酒,又称江米酒、甜酒、酒酿、醪糟,主要原料是糯米,酿制工艺简单,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极少,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在一些菜肴的制作上,糯米酒还常被作为重要的调味料。糯米酒色淡红,所以又称“红酒”,由于它渗进了沸水,故又称“水酒”。这种农家自酿的糯米酒,味醇而香甜,少刺激性;饮量适当,能舒筋活络、强壮体魄。农民逢年过节或招待宾客时,必用此酒。酿酒剩下的糟粕,再加上食盐混和后,叫“糟麻”。人们...

​简介

编辑

糯米酒,又称江米酒、甜酒、酒酿醪糟,主要原料是糯米,酿制工艺简单,口味甜醇美,乙醇含量极少,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在一些菜肴的制作上,糯米酒还常被作为重要的调味料。糯米酒色淡红,所以又称“红酒”,由于它渗进了沸水,故又称“水酒”。这种农家自酿的糯米酒,味醇而香甜,少刺激性;饮量适当,能舒筋活络、强壮体魄。农民逢年过节或招待宾客时,必用此酒。酿酒剩下的糟粕,再加上食盐混和后,叫“糟麻”。人们把它贮藏起来作为长期煮汤之用,亦有人把它和鲜一起煮,味道极佳。

糯米酒

历史

编辑

古之甜酒,无论以果实或以谷酿成,皆有滓汁浮沉及清浊之别。至唐代产之甜酒类,仍多含杂质,临饮时须经压榨过滤。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中有“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之句,即为一证。(摘自黄现璠着《古书解读初探》)

营养功效

编辑
糯米酒

中医:糯米酒甘甜芳醇,能刺激消化腺地分泌,增进食欲,有助消化。糯米经过酿制,营养成分更易于人体吸收,是中老年人、孕产妇和身体虚弱者补气养血之佳品。用糯米酒炖制肉类能使肉质更加细嫩,易于消化。糯米酒还有提神解乏、解渴消暑,促进血液循环、润肤的功效。对下列症状也有一定作用: 面色不华、自汗;或平素体质虚弱、头晕眼眩、面色萎黄、少气乏力、中虚胃痛、便清等症。

西医:米酒是糯米或者大米经过根霉(还有少量的毛霉和酵母发酵后的产品,化学成分以及物理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的淀粉转化为分子糖类蛋白部分分解成氨基酸和肽,脂类的变化以及维生素矿物资等结合状态的变化都为它的营养功能的提高产生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它的营养功能也正是基于这种化学和物理变化而产生的。而且,在发酵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风味物质对于它的口味也有很大的提高。

一、糖的分析:大米中的淀粉转化成单糖和低聚糖,这更有利于它快速补充人体的能量,以及改变口味。主要的单糖和双糖葡萄糖、果糖糖、蔗糖、异麦芽糖。

二、酸的分析:酸对于米酒的口味以及刺激消化液的分泌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些有机酸大部分是大米淀粉在发酵过程中由根酶发酵产生的。所含的有机酸主有酸、乙酸、柠檬酸等。

三、蛋白质和氨基酸:大米中大部分的蛋白质是不溶于水的(谷蛋白【主要成分】、醇溶蛋白、清蛋白【溶于水】、球蛋白),经过发酵的过程有多少会被分解成为游离氨基酸和多肽类物质,这对于它的营养提高很有帮助。

四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物质大部分都是大米中本身含有的,主要是他们的结合形式产生了变化,以及根酶在发酵时也会产生一些维生素。主要要有维生素B族,维生素E,多种矿物质。

功效与作用

功效:活血行经,散结消肿,发痘疹,托疮毒,性善窜透。

主治:月经不通,乳汁不畅,麻疹未透,肾虚腰疼,阳痿早泄。

说明:糯米酒是由糯米醣化后 ......

用途

编辑
糯米酒

糯在酒类中,糯米酒用途最为广泛,不仅具有一般的饮用功能,还有着其他多方面的用途。

糯米酒饮法多样:冬天多用温饮,放在热水中烫热或隔火加温后饮用;夏天多用冷饮,即不作处理,开瓶倒入杯中饮用;也有采用冰镇法,在玻璃杯中放些冰块,注入少许糯米酒,再加水稀释饮用;还有将糯米酒冲入适量汽水等饮料作汽酒饮用。 2.调料1.饮用糯米酒香气浓郁,酒性温和,营养丰富,很受人们的欢迎。

糯米酒香味浓郁,富含氨基酸等呈味物质,在烹调荤菜时,加入少许,不仅可以去腥,而且可以增加鲜美的米香味儿。

药用糯米酒有“百药之长”的美称,是医药上很重要的辅佐料或“药引子”。中药处方中常用糯米酒浸泡、烧煮、蒸灸某些中草药,或调制人参再造丸及各种药酒。糯米酒还具有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冷喝有消食化积和镇静作用,对消化不良、厌食、心跳过速、烦躁等有疗效;烫热饮用能驱寒祛湿、活血化淤,对腰背酸痛、手足麻木和震颤,风湿性关节炎及跌打损伤等有益;如与鸡蛋、红糖同煮或冲服,则补中益气,强健筋骨,可防止神经衰弱,神思恍惚,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等症;如分别与桂圆或荔枝、红核桃、人参同煮,有助阳壮力、滋补气血之功效,对体质虚衰、元气降损、贫血等有疗效。米酒适合所有人食用。温中益气、补气养颜。中老年人、孕产妇和身体虚弱者更加适合。糯米酒酒精含量低,但“后劲”足,不可贪杯。在糯米酒中打个蛋花或加入适量红糖滋补效果更佳。

饮用

编辑

适合所有人食用。温中益气、补气养颜。中老年人、孕产妇和身体虚弱者更加适合。、酒精含量低,但“后劲”足,不可贪杯。在糯米酒中打个蛋花或加入适量红糖滋补效果更佳。口服。每次服50-100毫升,日服l-2次。阴虚火旺者忌服(引自《药酒汇编》)。

食用方法

编辑

作好的米酒可以生吃。但对肠胃有些刺激。xxx羼水煮来吃,味道就柔和多了,既不会甜得发腻,酒味也不太浓。在糯米酒中打个蛋花或加入适量红糖滋补效果更佳;有时也将汤圆(以小圆子为佳)下入米酒中,再打蛋花做成醪糟汤圆食用。

特别提示

1.糯米酒酒精含量低,但“后劲”足,不可贪杯。2.如果发酵过度,糯米就空了,全是水,酒味过于浓烈。

2.如果发酵不足,糯米有生米粒,硌牙。甜味不足,酒味也不足。拌酒曲的时候,如果水洒多了,最后糯米是空的,也不成块。一煮就散。

3.做糯米酒的关键是器皿干净,绝不能有半点油花。米出绿、黑霉,要不得。如米面上有点白毛,属正常,可煮着吃。

4.拌酒曲一已删除定要在糯米凉透以后。否则,热糯米就把灰霉菌杀死了。结果要么是酸的臭的,要么就没动静。

5.一定要密闭好。否则又酸又涩。6.温度低也不成。三十摄氏度(80华氏度)左右xxx。

产品特点

编辑

大多主要以米白色、黄色或褐红色、清晰透明、香味浓馥、某美醇厚、风味独具。

配方与做法

编辑
糯米酒

配料:糯米4000克、冰糖500克,水2000毫升,甜酒粉(酒曲)适量。

做法:

1.选米淘洗:选上等糯米,清水浸泡。水层约比米层高出20厘米。浸泡时水温与时间:冬、春季15℃以下14小时,夏季25℃以下8小时,以米粒浸透无白心为度,夏季更换1~2次水,使其不酸。

2.上甑蒸熟:将米捞入箩筐冲清白浆,沥干后投入甑内进行蒸饭。在蒸饭时火力要猛,至上齐大汽后5分钟,揭盖向米层酒入适量清水。再蒸10分钟,饭粒膨胀发亮、松散柔软、嚼不沾齿,即已成熟,可下甑。

3.拌曲装坛:米饭出甑后,倒在竹席上摊开冷却,待温度降至36~38℃不烫手心时,即可撒xxx次红曲,再翻动一次,撒第二次红曲,并拌和均匀,用曲量为米量的6~7%。温度控制在21~22℃左右,即可入坛。按每100千克原料加净水160~170千克的比例,同拌曲后的米饭装入酒坛内搅匀后加盖,静置室内让其自然糖化

4.发酵压榨:装坛后,由于内部发酵,米饭及红曲会涌上水面。因此每隔2~3天,要用木棒搅拌,把米饭等压下水面,并把坛盖加盖麻布等,使其下沉而更好地发酵。经20~25天发酵,坛内会发出浓厚的酒香,酒精逐渐下沉,酒液开始澄清,说明发酵基本结束。此时可以开坛提料,装入酒箩内进行压榨,让酒糟分离。

5.澄清陈酿:压榨出来的酒通过沉淀后,装入口小肚大的酒坛内,用竹叶包扎坛口,再盖上泥土形成帽式的加封口。然后集中在酒房内,用谷皮堆满酒坛四周,烧火熏酒,使色泽由红逐渐变为褐红色。再经30天左右,即可开坛提酒。储存时间越久,酒色就由褐红色逐渐变为金黄色,成为酿美酒。每100千克糯米可酿造米酒200千克。

黑糯米酒

编辑

黑糯米酒不同一般,它是苗家用当地的特产黑糯米为原料,用苗家代代相传的古老方法酿制而成的低度美酒。过去苗家虽把它作为待客的上品,但从未把酿制的方法向外族人传授。直到1979年贵州省惠水县酒厂才发掘出这一珍贵品种。在收集整理此酒古老的酿制方法后,再结合现代酿酒工艺,反复研制,酿制出风格独特的黑糯米酒。1983年被评为“贵州名酒”。此酒晶莹透明,红亮生光,香气幽雅悦人,酒味酸甜爽口,醇厚甘美,酒体协调,是一种新兴的甜黄酒,在黄酒中独具一格。它不仅是饮料中的佳品,而且酒中含有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脂肪、糖类、、磷、铁、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经贵州省中医研究所验证,此酒具有补嗌气、暖脾胃、补肾、乌发等功能,主治虚汗、盗汗、多汗症和烦渴不止,食欲差,消化不良,食积不化,慢性肾炎,多尿症等,既是滋补酒,又是药用酒。

调制米酒

编辑

调制米酒是指在传统的米酒基础之上在进行调配、包装后便于直接食用的再制产品。

花色米酒是在传统米酒工艺的基础上加入其它配料与糯米,粳米等大米主料一起酿制。其它配料主要有两类:

一、杂粮类:如小米、黄米、小麦仁、糙米、绿的、红豆等等,一般添加量不宜过多。此类配料一般直接加入一同酿造即可。

二、花草内:如玫瑰花、茶叶、雪菊、玫瑰等。一般添加量较少,以提供风味为主。由于此类物料不宜直接食用,故常采用先浸提,再将浸提得到的液体加入到大米(糯米、粳米)中一同酿制,也可以作为调配物料加入到酿制好的米酒中。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3974/

(19)
词条目录
  1. ​简介
  2. 历史
  3. 营养功效
  4. 用途
  5. 饮用
  6. 食用方法
  7. 产品特点
  8. 配方与做法
  9. 黑糯米酒
  10. 调制米酒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