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科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葫芦科(学名:Cucurbitaceae)是木兰纲葫芦目的一科。截至2023年12月,该科在多识<ahref="https://vibaike.com/228382/"target="_blank">植物百科中共3个亚科,101属,约1000种植物,主要生长在全球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只有少数物种生长在温带气候。中国约32属、154种,全国均有分布,以南部和西部最多,少数散布到北...

葫芦科(学名:Cucurbitaceae)是木兰纲葫芦目的一科。截至2023年12月,该科在多识<a href="https://vibaike.com/228382/" target="_blank">植物百科中共3个亚科,101属,约1000种植物,主要生长在全球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只有少数物种生长在温带气候。中国约32属、154种,全国均有分布,以南部和西部最多,少数散布到北部。

演化

编辑

葫芦科最古老的化石是古新世晚期和始新世晚期伦敦粘土的种子,根据其形状和种皮形态确定它们属于葫芦科。葫芦科约有1000种,起源可追溯到东南亚,随后在非洲和南美洲分布和多样化,该科最深层的五次进化分歧都可以追溯到晚白垩世70-80 Ma。考古证据表明,葫芦在泛热带地区的分布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人类以瓜类植物的种子或果皮的形式使用瓜类的证据已经在墨西哥距今约10000年和美国中部距今约5000年的地点被发现。植物岩是在南瓜植物细胞中发现的二氧化硅颗粒。这些颗粒存在于土壤样本中,可作为该属考古研究的诊断工具。这项技术已被用于记录早在12000年前的南美驯化南瓜属植物。放大的果实部分表明,其他种类的南瓜早在7000年前就已经在新世界被作为食物栽培了。

葫芦科植物的形态也具有一定的演化趋势。在性系统方面,雌雄异株可能是该家族中的祖先条件,这种交配系统甚至可以追溯到秋海棠科、葫芦科、豆科和四季茅科的共同祖先。这些植物通常都有单性花,并且完全或大部分是雌雄异株的,在演化过程中葫芦科植物在雌雄异株和雌雄同株之间有很多来回,演化到现在,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比例分别为50%和50%。在花的形态方面,整个家族的进化趋势是相邻雄蕊的融合增加,通过盘绕的囊室来扩大产生花粉的空间。就目前所知,五个不同的双鞘雄蕊可能是祖先状态,所有的葫芦花都会产生五个不同的雄蕊原基,即使是那些高度合生的雄蕊。很少出现5个不同的单雄蕊,但3个、4个或2个雄蕊的雄蕊反复进化是常见的。另一种类型的融合涉及到细丝,它可能形成一个中央柱,这种情况也已经反复进化。

历史

编辑

葫芦科植物的驯化开始于大约11000年前的新大陆和亚洲,非洲在其之后才有驯化历史。葫芦科作物的驯化后改良性状包括:果实不苦,果实大小增加,有时含糖量或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物理防御能力下降(例如,野生葫芦果实多刺),生长更紧凑,分枝更少,顶端优势增加。以美洲南瓜(C. pepo),又名西葫芦为例,美国东部的一份考古记录记录了人类对美洲南瓜的驯化和选择过程。在北美东部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小型西葫芦种子和其薄皮碎片表明,早在8000年前,人们就广泛使用这种野生葫芦科植物。随后在密苏里州中南部的菲利普斯泉遗址发现了125颗完整的种子和碎片,鉴定为美洲南瓜(C.pepo)。其中62份提供了长度和宽度的测量,有12个超过了野生瓜种子长度上限,这提供了美洲南瓜的明显驯化证据。在接下来的4000年里,在北美东部的考古记录中,美洲南瓜的种子大小、果实大小、花梗大小和果皮厚度都有详细的记录,这提供了美洲南瓜从早期大种子、小果的驯化动物到后来大果的形态的一个清晰的驯化发展轨迹。

葫芦科主要作物品种主要在北美、中南美洲、非洲东北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以及新几内亚岛被驯化,在某些情况下,与众所周知的动植物驯化中心重叠。

在新大陆的前哥伦布时代,几个重要的葫芦科作物品种就被驯化,在南瓜属(Cucurbita)的四种主要作物中,xxx个被驯化的作物是美洲南瓜(C. pepo),又名西葫芦,原产于北美(墨西哥东北部、美国东南部和中部)。考古遗迹表明,大约8000 - 10000年前在墨西哥出现了最初的驯化,独立的驯化发生在北美东部。第二个被驯化的作物是笋瓜C. maxima),包括两个亚种maximaandreana,前者早在4000年前的秘鲁海岸就被种植,可能在那里被驯化,后者似乎在今天的阿根廷被驯化。第三种驯化物种南瓜(C. moschata)可能起源于南美北部,这与地方种多样性高、具有小而黑的种子、木质化、果皮长疣、果肉苦等原始特征普遍一致。第四种驯化物种灰籽南瓜C. argyrosperma)原产于墨西哥,可能是在那里被驯化的,但由于缺乏考古遗迹,驯化的时间尚不清楚。

在非洲,西瓜属(Citrullus)是非洲葫芦科最重要的经济谱系,西瓜(Citrullus lanatus)是该属中xxx经济价值的品种。考古学上最早的栽培西瓜的证据是约5000年前,利比亚阿斯尤特西北部梅尔市的法老墓中,一幅壁画上画着一个椭圆形的大水果,配上西瓜的条纹果皮。系统发育基因组分析它可能起源于西非的C. mucosospermus。西瓜属的另一种作物是阿玛鲁西瓜(C. amarus),起源于南非,从罗马时xxx始,该物种就被引入地中海地区,从14世纪开始,它就在地中海和欧洲被广泛使用。药南瓜(C. colocynthis)也被栽培自古埃及时代作为一种药用植物和来源,但没有被驯化。

亚洲和美拉尼西亚也是葫芦科驯化的重要地区。亚洲最重要的葫芦科作物是黄瓜(Cucumis sativus),从野生印度C. sativus var. hardwickii 驯化而来,据统计东亚的黄瓜品种在2500年前就与印度的品种发生了差异。蜜瓜(Cucumis melo)至少在亚洲驯化过一次,在非洲驯化过一次,亚洲血统产生了所有现代品种,包括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加利亚”、“哈蜜瓜”和“黄蜜瓜”,而非洲血统产生了“提比什”和“法达西”瓜,这些地方品种仍然生长在苏丹地区,但逐渐被来自亚洲的进口品种所取代。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是另一种主要的葫芦科作物,原产于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如今在亚洲烹饪中被广泛使用,但目前还不清楚这种作物是在哪里被驯化的。

葫芦科的原始作物及其驯化后对比图,驯化后的植物通常果实更大、含糖量更高,物理和化学防御功能减少等。

分类

编辑

分类历史

葫芦科在恩格勒系统中,把葫芦科放在变形花被类(合瓣亚纲),桔梗目 (Campanulales) 之前自成一目,这是根据 Eichler 的观点,葫芦科具典型的上位五基数花、花冠往往合瓣、雄蕊有联合的趋向。

现代的一些系统学家却采纳了较早期的观点,认为葫芦科具厚珠心、通常具广袤的绒毡层组织以及两层明显珠被的胚珠等重要特征,与典型的合瓣花类不相符合,发现同西番莲科 (Passifloraceae) 等存在一种并行现象,因此采取 Hallier 所提出的位置,而认为葫芦科应与秋海棠科 (Begoniaceae) 等组成一个目位于西番莲科及其亲缘科之后,伦德勒 (A. B. Rendle) 、哈钦松 (J. Hutchinson) 等采取了这种观点。塔赫他间 (A. Takhtajan) 和克朗奎斯特 (A. Cronquist) 等也采取了类似的观点,认为该科和西番莲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放在西番莲目 (Passiflorales) 之后,秋海棠目 (Begoniales) 之前,自成一目,杰福勒 (C. Jeffrey) 却认为该科是十分隔离的,同西番莲科的关系很远。

吴征镒、汤彦承、路安民等(2003)在其被子植物的八纲分类系统中,将葫芦科、秋海棠科、四数木科(Tetramelaceae)及野麻科(Datiscaceae)等4科,组成葫芦目(Cucurbitales),置于堇菜目(Violales)和杨柳目(Salicales)之间。

系统发育

葫芦科植物在白垩纪晚期起源于亚洲,随后通过越洋长途迁移(LDD)向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亚大陆不断传播。在葫芦科中,有五个主要的分支,(i)由传统上被视为葫芦亚科的约100个属组成的一支。(ii)亚洲属的一个分支,包括翅葫芦属(Alsomitra), 碟葫芦属(Bayabusua)和棒锤瓜属(Neoalsomitra),与Bentham和Hooker的锥形果族(Gomphogyneae)相对应。(iii)一个非洲属和五个新热带属的一支,包括费维利亚属Fevillea)和西氏属(Sicydium),与Bentham和Hooker的化毒藤族(Fevilleeae)相对应。(iv)来自马达加斯加、非洲大陆、亚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属的一支,与Blume的翅子瓜族(Zanonieae)相对应。(v)由两个亚洲属盒子草属(Actinostemma)和假贝母属(Bolbostemma)组成的一支。

葫芦科最初在晚白垩世的某个时候在亚洲(特别是特提斯以北地区)多样化。在该科的晚白垩世辐射中,锥形果族(Gomphogyneae)和盒子草族(Actinostemmateae)两个分支现在几乎仅限于亚热带亚洲。第三支类群化毒藤族(Fevilleeae)主要分布在新热带区,除了一个小的非洲“延伸”——翅果蓬壶属(Cyclantheropsis)。化毒藤族(Fevilleeae)的祖先可能在劳拉西亚热带地区分布更广泛,并通过横跨仍然狭窄的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翅果蓬壶属(Cyclantheropsis) 是在始新世中期从南美洲向非洲的反向扩散的结果。第四个古老支系翅子瓜族(Zanonieae)的祖先早早就到达非洲大陆,然后从那里传播到马达加斯加。后来在渐新世,至少有两次越洋长途迁移事件将解甘藤属(Siolmatra)谱系带到了美洲,将翅子瓜属(Zanonia)谱系带回了热带亚洲。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古老的分支,葫芦亚科,部分在亚洲(如赤瓟属Thladiantha罗汉果Siraitia、栝楼属Trichosanthes)和部分在非洲(如苦瓜属Momordica、黄瓜属Cucumis红瓜Coccinia、狒狒瓜属Kedrostis)多样化。

亚科划分

截至2023年,该科共3个亚科,101属,约1000种。

锥形果亚科 Subfam. Gomphogynoideae Luerss. (1882)

01. 盒子草族 Tr. Actinostemmateae H. Schaef. & S. S. Renner (2011)

02. 锥形果族 Tr. Gomphogyneae Benth. & Hook. f. (1867)

化毒藤亚科 Subfam. Fevilleoideae Burnett (1835)

03. 翅子瓜族 Tr. Zanonieae Benth. & Hook. f. (1867)

04. 化毒藤族 Tr. Fevilleeae Benth. & Hook. f. (1867)

05. 豆薯瓜族 Tr. Triceratieae A. Rich. (1845)

葫芦亚科 Subfam. Cucurbitoideae Eaton (1836)

06. 藏瓜族 Tr. Indofevilleeae H. Schaef. & S. S. Renner (2011)

07. 赤瓟族 Tr. Thladiantheae H. Schaef. & S. S. Renner (2011)

08. 罗汉果族 Tr. Siraitieae H. Schaef. & S. S. Renner (2011)

09. 苦瓜族 Tr. Momordiceae H. Schaef. & S. S. Renner (2011)

10. 牡蛎瓜族 Tr. Joliffieae Schrad. (1838)

11. 裂瓜族 Tr. Schizopeponeae C. Jeffrey (1964)

12. 泻根族 Tr. Bryonieae Dumort. (1827)

13. 佛手瓜族 Tr. Sicyeae Schrad. (1838)

14. 南瓜族 Tr. Cucurbiteae Dumort. (1827)

15. 狒狒瓜族 Tr. Coniandreae Endl. ex M. Roem. (1846)

16. 冬瓜族 Tr. Benincaseae Ser. (1825)

形态与特征

编辑

特点

葫芦科植物的典型特征是瓠果,果大、部分肉质,不开裂,如葫芦、西瓜、冬瓜、甜瓜和黄瓜等。草质藤本是它们的另外一个特征,葫芦科植物必须匍匐在地上或攀爬上架,才能很好地开花结果。通常单叶,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单生、簇生或集成总状花序、圆锥花序或近伞形花序。

一年生植物的根为须根,多年生植物常为球状或圆柱状块根。葫芦科植物通常有一个强壮的主根,它可以深入地渗透到土壤下,其上许多侧根主要生长在土壤表面附近。不定根可能来自南瓜、丝瓜、苦瓜和其他葫芦科植物的茎节,有时茎与土壤或其他基质没有接触。一些旱生葫芦科植物有大量的储存根,使植物能够在严重的干旱中生存。

草本或稍木本的茎通常匍匐,下垂,或攀缘,在横断面上成角,中心中空,充满汁液和分枝。许多葫芦科植物的茎和叶上有柔软或粗糙的毛(毛状体),毛状体的形态变化很大:腺状或非腺状,单细胞或多细胞,单体或分枝。

葫芦科植物的茎

叶互生,通常为2/5叶序,无托叶,具叶柄;叶片不分裂,或掌状浅裂至深裂,稀为鸟足状复叶,边缘具锯齿或稀全缘,具掌状脉。叶片气孔多为不规则细胞,缺乏辅助细胞。叶柄基部的托叶通常是不存在的,但在棘皮属植物中托叶转化为光合作用的刺,一些葫芦科植物的叶片上还存在花外蜜腺,能经常吸引蚂蚁,如常春藤葫芦。

葫芦科植物的叶片

卷须

葫芦科植物具卷须或极稀无卷须,卷须侧生叶柄基部,单1,或2至多歧,大多数在分歧点之上旋卷,少数在分歧点上下同时旋卷,稀伸直、仅顶端钩状。它们通常是盘绕的,有助于植物附着在棚架和其他支撑物上。

葫芦科植物的卷须

花单性(罕两性),雌雄同株或异株,单生、簇生、或成总状花序、圆锥花序、近伞形花序。

雄花:花萼辐状、钟状或管状,5裂,裂片覆瓦状排列或开放式;花冠插生于花萼筒的檐部,基部合生成筒状或钟状,或完全分离,5裂,裂片在中覆瓦状排列或内卷式镊合状排列,全缘或边缘成流苏状;雄蕊5或3,插生在花萼筒基部、近中部或檐部,花丝分离或合生成柱状,花粉粒圆形或椭圆形;退化雌蕊有或无。

雌花:花萼与花冠同雄花;退化雄蕊有或无;子房下位或稀半下位,通常由3心皮合生而成,极稀具4-5心皮,3室或1 (-2) 室,有时为假4-5室,侧膜胎座,胚珠通常多数,在胎座上常排列成2列,水平生、下垂或上升呈倒生胚珠,有时仅具几个胚珠、极稀具1枚胚珠;花柱单1或在顶端3裂、稀完全分离,柱头膨大,2裂或流苏状。

葫芦科植物的花

果实和种子

果实大型至小型,常为肉质浆果状或果皮木质,不开裂或在成熟后盖裂或3瓣纵裂,1室或3室。种子常多数,稀少数至1枚,扁压状,水平生或下垂生,种皮骨质、硬革质或膜质,有各种纹饰,边缘全缘或有齿;无;胚直,具短胚根子叶大、扁平,常含丰富的油脂。

 

胡芦科植物的果实

分布范围

编辑

葫芦科(Cucurbitaceae)是一个对冻敏感的家族,主要生长在全球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只有少数物种生长在温带气候下。在大约1000种公认的葫芦科物种中,约40%在美洲大陆特有,其余分布在非洲(28%)、亚洲(26%)、澳大利亚(2%)和欧洲。中国约32属、154种,全国均有分布,以南部和西部最多,少数散布到北部。

生态学上讲,葫芦科植物可分为两大类,包括生长在潮湿的热带地区,特别是在东南亚和新热带地区的绝大部分属,还有原产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和北美干旱地区的其他属。

葫芦科的世界分布图

栖息环境

编辑

从生态学上讲,葫芦科植物可分为两大类,包括生长在潮湿的热带地区,特别是在东南亚和新热带地区的绝大部分属,还有原产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和北美干旱地区的其他属。如盒子草属(Actinostemma)多生于山坡、路旁、溪河边的草灌丛中,海拔1500米以下。赤瓟属(Thladiantha)多生于沟谷林缘阴湿的灌丛中,海拔600米至800米。黄瓜属(Cucumis)原生地区是热带和亚热带的旧世界,一些非洲的物种如非洲黄瓜(Cucumis africanus)它可以承受较高的土壤温度,在干涸的河床和洪泛平原排水区域很常见。

习性

编辑

葫芦科作物对霜冻敏感,喜温热、湿润,适生于疏松、肥沃的土壤。作为重要的栽培植物,常栽种于平原、山坡、城市郊区。如蛇瓜(Trichosanthes cucumerina)是一种一年生、匍匐的瓜类植物,喜湿热,不耐寒,根系发达,茎蔓生,能很好地适应潮湿的低地热带地区。葫芦科中旱生植物通常有大型多年生根和肉质茎,攀缘和匍匐,至少部分在地下,其多汁的地下部分可以熬过冬天。比如无卷须的缺须西瓜(Citrullus ecirrhosus)和热迷西瓜(C. rehmii)是南非特有的沙漠适应物种,这些种具有主根或保水根,根系可以储存水分,并向土壤深处延伸,被认为是人类和动物食物和水的重要来源。

繁殖

编辑

由于葫芦科植物大多是单性的,雄花和雌花分别开花,授粉和坐果是由昆虫传粉者控制的。花蜜腺吸可以引传粉昆虫,雄蕊花和雌蕊花的托杯内和托杯基部都有这些结构。雌花的蜜腺在花柱基部周围形成一个连续的环,雄花的蜜腺和它的伴生雌蕊雏形会在雄花的中心形成一个钮扣状的凸起状,可以引传粉昆虫。典型的传粉者是蜜蜂和飞蛾。然而,有时候花朵内丰富的花蜜和花粉也会吸引蜂鸟和蝙蝠。许多葫芦科植物都有大而艳丽的花,来吸引授粉昆虫,但棘皮囊属(Echinocystis)、佛手瓜属(Sechium)和其他一些属植物的花却小而不显眼。

栽培

编辑

栽培要求

种子有效萌发

种子治疗可以帮助防止种子衰减和其他疾病。种子公司经常给葫芦种子涂上杀菌剂和佐剂,以提高萌发率和活力。刚收获的瓜类种子可能处于休眠状态。在需要时划破、裂开或去除种皮等操作均能打破种子的休眠。当葫芦科植物的种子在室内萌发时,应保持轻微潮湿,并在低光或黑暗中孵化。通常,种子萌发在温度低于15°C时受到抑制,在25-30°C时迅速,不过一个物种内的不同品种对萌发温度的要求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土地整理

瓜类植物适合生长的土壤pH值推荐为6.0-6.7。在播种新的瓜类作物前一个月,要深耕土地,通过机械圆盘和削来实现土壤的细粒度。可以通过犁地形成一个抬高的床(10-50厘米高)改善排水,改变温度和增加根区深度。犁过的土地可以用除草剂处理来杀死发芽的杂草,特别是多年生草。杂草死后,可以用有机材料或无机制剂给土壤施肥。无机肥料通常在苗床形成前撒播,可以条施在苗行和灌溉沟之间的苗床上,或加入灌溉用水中。塑料薄膜覆盖用于温暖土壤,保持水分,减少养分流失,抑制杂草,并提供防止土壤病原体和水果腐烂的保护。在种植前,可以用拖拉机安装的工具覆盖塑料薄膜,每隔一段时间,在塑料上开一个小口,保证从雨水或灌溉中吸收水分,以便将种子插入或移栽到土壤中。

作物的种植

葫芦科作物一般是在晚霜之后在田间种植的。冬南瓜、南瓜、甜瓜、西瓜、葫芦和丝瓜需要很长的生长季节,而黄瓜、西葫芦和苦瓜等能在温暖的天气里生长迅速,从播种到收获可食用的未成熟果实只需不到2个月。在热带地区,冬瓜一年可收成两季,成熟的葫芦植株全年都可结果。目前,瓜类作物的单一栽培很普遍,过去也常与其他作物一起间作种植。在短季节地区,可以通过在温室播种和在田间移栽幼苗来延长季节。移植应该在3-4周后进行,而且不应该裸根。移栽时应在无土介质或其他允许移栽而不影响根的容器中生根。在播种季节早期,尤其是在有塑料薄膜覆盖和篱覆盖的时候进行移植,可以加快作物的成熟,帮助种植者在通常价格较高的季节早期将作物推向市场

温度光照及灌溉

瓜类对低根区温度敏感,这增加了对疾病的易感性。在低于20°C的温度下,即使土壤水分充足,水分吸收也可能会受到限制,植物也可能因干旱而受伤或死亡。当在垄沟或垄沟床上播种葫芦时,种植在床的南坡将给幼苗带来略微温暖的土壤温度的好处。对于冬季温室作物,灌溉水的低温可能会限制其吸水性。为了防止这个问题,一些种植者加热冷灌溉水或混合温水或者通过在介质中埋有聚乙烯管道的循环热水系统来提高根周围介质的温度。

瓜类作物的最佳产量需要较高的光照强度。在田间,土壤上的铝或其他反光覆盖物会将额外的光反射到瓜类作物的叶子上。但在多云天气的地区和季节,光照强度低,坐果不佳,因此温室的补充照明是有益的。但在夏季想从短日照的植物如佛手瓜上结出果实,就需要控制幼苗的光周期。从大约生长的第三到第四个月,葡萄藤应该在早上和晚上用一块深色的布盖在一个坚固的框架上,使植物一天的长度达到8小时。开始开花后,葡萄藤就可以在自然的白天长度下生长了。

瓜类植物的藤蔓长,叶子大,蒸腾作用使水分流失率很高。因此,他们往往需要人工补充灌溉,特别是当生长在轻沙质土壤的作物。田间生长的黄瓜植株每5-7天需要浇水,即使在潮湿的地区也通常需要灌溉。种植普通的甜瓜、南瓜和西瓜等作物则需要在种植前浸泡到2米深的重质土壤,使其含有足够的水分,不需要额外的灌溉。

嫁接繁殖

将一种作物嫁接到另一种瓜类品种或其他品种的砧木上,可抵抗土传疾病,提高耐低温能力,增强水分和养分吸收,促进生长,延长收获时间。嫁接西瓜的果实明显大于自根西瓜。但必须仔细选择砧木,因为它们可能对嫁接接穗有额外的不良影响。葫芦科作物通常在砧木和接穗幼苗的xxx片叶子展开之前嫁接。

西瓜接穗通常采用插穴嫁接,顶端的芽从根茎上剪掉;将西瓜幼苗从根部上方切开,插入砧木子叶之间的洞中。“舌法”常用于黄瓜幼苗,因为它们的下胚轴发育良好。砧木和接穗的下胚轴分别向下和向上切割。然后将接穗的“舌状”插入砧木的舌状,用嫁接夹固定该区域。大约一周后,接穗的下胚轴被切至嫁接接穗下方。“劈接”用于有叶子的老苗。从切断的砧木茎的顶端的侧面取下一个裂口状的部分。接穗被剪在根的上方,放置在砧木的裂缝中,用一个特殊的嫁接夹固定。所有嫁接苗需在嫁接后监测7-10天。

病虫害防治

葫芦科作物易遭受许多由细菌真菌(和卵菌)、线虫、病毒和植物浆体等引起的疾病。细菌和植物浆体疾病包括角状叶斑病、细菌性果斑病、细菌性叶斑病、细菌性表皮坏死、青枯病、褐斑病(水果内部腐烂病)、软腐病等。常见的真菌和卵菌病包括白粉病、链格孢病、炭疽病、褐腐病、尾蚴叶斑病、棉软腐病、霜霉病(卵菌病原)、赤霉病、枯萎病等等。线虫可以通过传播烟草环斑病毒(TRSV)来损害瓜类,根结线虫可以侵入根组织,造成瓜类植物根的磨损,其成虫嵌在根瘿中。受感染的植株发育不良、枯萎,产量降低。有超过30种病毒能感染葫芦科作物,如甜菜伪黄病毒、三叶草黄脉病毒、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等等。种植者需要采取各种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减少作物损失。采用植物检疫程序,包括轮作和种子处理,以避免易感植物感染。种植者也经常使用化学药剂(如杀菌剂、杀菌剂、杀线虫剂)进行预防。使用杀虫剂和其他手段来控制传播传染病的昆虫媒介,特别是病毒。还可以把一些易感品种嫁接到抗病瓜类的砧木上来减少其感染风险。

保护

编辑

种群现状

葫芦科是营养丰富的作物来源,具有广泛的多样性,分布在世界各地。近年来,多种因素,包括现代品种的采用和栖息地的丧失,导致葫芦科作物野生近缘种(CWR)的多样性受到侵蚀。

致危因素

葫芦科栽培物种在驯化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大部分或全部“野生”特征,它们的适应性可能有限,由于生长条件不合适、储存活力丧失或培养过程中的人为错误,在再生、选择、遗传漂移过程中与其他种质杂交,基因库中也会发生遗传侵蚀。此外,由于其原始野生动物传播者的灭绝和栖息地退化,也造成了其分布范围的减少。

保护级别

在2023年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葫芦科植物有已灭绝物种1种,极危4种,濒危11种,易危9种,近危1种。

在中国,2021年有1种葫芦科植物——野黄瓜(Cucumis sativus var. xishuangbannanensis)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保护举措

原位保护通常是在保护区或栖息地进行,并且可以针对物种或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对具有农业重要性的野生物种的就地保护主要是保护特定生境。研究人员对美国中部的已知的野生南瓜属植物进行评估,68.8%的野生南瓜种属被评定为需要进一步采集进行局外保护的高优先级或中等优先级,81.3%的种属需要在原生地进行高优先级或中等优先级的保护,包括所有栽培物种的祖先。通过分类评级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全面保护野生南瓜属种群。迁地种质库是保护遗传多样性的主要策略,通常储存从世界各地收集的种子,已被葫芦科育种者广泛利用,特别是用于对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Genesys是全球xxx的非原生境保存种质种质数据库,其中的信息来源包括欧洲植物遗传资源合作计划(EURISCO)、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CGIAR)和美国农业部国家植物种质系统(USDA NPGS),里面记录着葫芦科作物主要的种质资源。

生态

编辑

以葫芦科中的水葫芦为例,水葫芦对各类污染水体和污染物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净化效果和较强的净化能力,是公认的污染水体生物修复优势物种。它的根部趋向于累积高浓度的粗灰分矿物质和重金属类污染物,可利用这一特征作为水体净化剂。

用途

编辑

栽培食用

葫芦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用植物科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禾本科、豆科和科。由于它们具有可食用果实,具有丰富的烹饪价值,因此葫芦科植物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的植物之一。在葫芦科约1000种植物中,有10种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全球范围内被种植,并被认为是“主要作物”;另外23种具有更大的本地商业价值,通常在本地种植。葫芦科最重要的几种作物是西瓜(Citrullus lanatus)、甜瓜(Cucumis melo)、黄瓜(Cucumis sativus)以及各种南瓜(Cucurbita pepomaximamoschata),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数据(2023年12月10日访问),2021年,全球西瓜产量为101.6 公吨(百万吨)、黄瓜产量为93.5公吨、哈密瓜和其他甜瓜28.6公吨以及南瓜和葫芦 23.8 公吨。

作为第四重要的经济植物科,葫芦科提供了一系列营养丰富、美味多彩的作物。葫芦科西瓜属的代表作物西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鲜果中含水量最高的种类之一,富含葡萄糖蔗糖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及多种有机酸、氨基酸、磷、铁等矿物质。我国是世界上栽培西瓜面积xxx的国家。

葫芦科黄瓜属的黄瓜,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主要蔬菜之一,其鲜果脆嫩多汁,营养价值高,不仅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各种矿物盐类,还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如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等。既可生食,又可熟食、腌渍,酱制。此外该属的甜瓜也含有大量的水分、糖类柠檬酸、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能清热解暑,生津止渴,除烦畅胸。

葫芦科南瓜属的西葫芦又称美洲南瓜,食用部分为嫩瓜,主要熟食。西葫芦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氨基酸、矿物质,而且钠盐含量低,是公认的保健食品,因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该属的南瓜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同时富含的类胡萝卜素在机体内可转化成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维生素A,从而对上皮组织的生长分化、维持正常视觉、促进骨骼的发育具有重要生理功能。此外南瓜中含有丰富的钻,在各类蔬菜中含钻量居首位。钻能活跃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造血功能,并参与人体内维生素B12合成,是人体胰岛细胞所必需的微量元素

葫芦科中常见的经济作物

药用用途

葫芦科植物的药用用途很多,如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具有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滑肠通便的功效,冬瓜(Benincasa hispida干燥的外皮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木鳖(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干燥成熟的种子能够散结消肿,攻毒疗疮。一些传统的药用用途包括:治疗淋病、溃疡、呼吸系统疾病、黄疸、梅毒、疥疮、便秘、蠕虫、痔疮、麻风病、皮肤感染、咯血、糖尿病、夜盲症、肥胖症、肾脏和肝脏疾病以及疲劳。自古以来,世界各地的土著文化都用葫芦科植物来治疗疾病。在中国现代商业中,禾子草(Actinostemma lobatum)、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和瓜蒌都是最重要的药用瓜类。

医药材——罗汉果

工业用途

从葫芦开始,人们制作出了储存容器、瓶子杯子、碗、器皿、烟斗乐器和许多其他物品。其他葫芦科作物的干果皮,包括冬瓜,野生和栽培的南瓜类,有时也用作容器和器皿。从西瓜、南瓜、丝瓜和其他瓜类植物的种子中提取的油,可用于烹饪、照明、蜡烛和肥皂生产和工业用途。成熟丝瓜果实的纤维系统提供了适用于各种用途的海绵,包括用作过滤器。尼日利亚人对海绵植物粗大的茎进行敲击和加工,产生白色的吸收性纤维,用作洗涤海绵。南瓜的茎纤维可以用来做海绵和绳子。南瓜花可以被用于化妆品添加成分,黄瓜水果提取物可以添加到肥皂和洗发水中,此外阿拉伯人用西瓜的干果浆来制造火药火绒和引线。

丝瓜络海绵产品

欣赏价值

一些葫芦科植物被作为观赏植物种植。苦瓜属的一些作物既可食用也可观赏,除了花边形叶片和彩色的果实,芳的苦瓜花使其成为非常吸引人的花架观赏植物。自维多利亚时代起,苦瓜就在英国的温室里生长。美丽的白色带流苏的蛇形葫芦花瓣和长长的蛇形果实悬挂在花园的凉亭下,构成了如画般的景色。葫芦科中的多肉植物是瓜类新的园艺趋势,如非洲(例如睡布袋属)、马达加斯加(青龙瓜属和碧雷鼓属)和北美(笑布袋属)的茎状葫芦,广受收藏和贸易

葫芦科观赏植物——银叶睡布袋(Gerrardanthus macrorhizus

危害

编辑

葫芦素萜类化合物存在于大多数葫芦科植物中,被认为是中毒的根源之一,葫芦科植物如栝楼属(Trichosanthes)、南瓜属(Cucurbita)、黄瓜属(Cucumis)和西瓜属(Citrullus),都含有丰富的葫芦素。这类化合物也存在于其他植物科中,如秋海棠科(Begoniaceae)、旱金莲科(Tropaeolaceae)、蔷薇科(Rosaceae)、百合科(Liliaceae)、报春花科(Primulaceae)和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根据 Whitaker 和 Davis(1962 年)的研究,葫芦科植物中最常见的有毒化合物被确定为葫芦素 B(C30H44O6)、C(C32H48O8)、D(C30H46O7)、E(C32H44O8)和 I(C30H44O8)。葫芦素中毒表现为腹部不适、呕血、低血压,伴或不伴器官功能障碍,在食用部分葫芦科植物如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或其汁液后约 30 分钟内开始。

文化

编辑

葫芦科的一些物种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时也可以成为装饰品和艺术品。比如南瓜,它不仅是一种饮食元素,而且在现代文化中也扮演着复杂的角色。在美国,南瓜与两个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节日有关,即万圣节和感恩节。经过装饰的葫芦和缠丝巾的南瓜是秋季餐桌的装饰品,雕刻的南瓜里点燃蜡烛可以来庆祝万圣节以及秋收的节日。南瓜不仅与整个美国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是某些州的官方象征。2006年,新罕布什尔州任命它为州水果。另一方面,南瓜派是伊利诺斯州官方的州派。这些都是对这个南瓜的标准化依恋的明显迹象。

葫芦科的葫芦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艺术表现达到了xxx。许多不同的文化独立地发展了雕刻、绘画和其他装饰葫芦的习俗。秘鲁是葫芦装饰艺术最发达的国家,通过精细的烟火雕刻技术,制作出精美的葫芦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中国的葫芦文化源远流长, 内涵丰富, 已经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福禄”与葫芦谐音, 人们便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倾注在葫芦上。此外因为葫芦形似女阴的子宫和多籽的特征, 从而赋予了葫芦于人类繁衍极为重要又颇为神秘的生殖力,以“葫芦”为多子之象征。中国的道教中将葫芦视为神物, 在生活中称为“壶天”“壶中日月”。

美国万圣节的南瓜

中国传统葫芦雕刻艺术

代表物种

编辑

葫芦科植物中有几种在经济上重要且美味的营养作物,在全球范围内作为蔬菜、水果和种子食用,如甜瓜、黄瓜、西瓜、葫芦等,此外葫芦科植物中还有一些具有药用价值,如罗汉果、木鳖等。

黄瓜

黄瓜(Cucumis sativus L.),葫芦科一年生蔓生或攀援草本,茎、枝伸长,有棱沟,被白色的糙硬毛。卷须细,不分歧,具白色柔毛。叶柄稍粗糙,有糙硬毛,长10-16 厘米;雌雄同株。雄花:常数朵在叶腋簇生;花梗纤细,被微柔毛;花萼筒狭钟状或近圆筒。雌花:单生或稀簇生;花梗粗壮,被柔毛,长1-2厘米;子房纺锤形,粗糙,有小刺状突起。果实长圆形或圆柱形,熟时黄绿色,表面粗糙,有具刺尖的瘤状突起。种子小,狭卵形,白色。花果期夏季。在中国各地普遍栽培,且许多地区均有温室或塑料大棚栽培,现广泛种植于温带和热带地区,其果实为中国各地夏季主要菜蔬之一。

黄瓜 (Cucumis sativus L.)

葫芦

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葫芦科一年生攀援草本;茎、枝具沟纹,被粘质长柔毛,老后渐脱落,变近无毛。叶柄纤细,叶片卵状心形或肾状卵形,两面均被微柔毛,叶背及脉上较密。卷须纤细,初时有微柔毛,后渐脱落,变光滑无毛。雌雄同株,雌、雄花均单生。果实初为绿色,后变白色至带黄色,由于长期栽培,果形变异很大,因不同品种或变种而异,有的呈亚铃状,中间缢细,下部和上部膨大,上部大于下部,成熟后果皮变木质。种子白色,倒卵形或三角形,长约20毫米。花期夏季,果期秋季。中国各地栽培。亦广泛栽培于世界热带到温带地区。幼嫩时可供菜食,成熟后外壳木质化,中空,可作各种容器,水瓢或儿童玩具;也可药用。

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

西瓜

西瓜(Citrullus lanatus),葫芦科一年生蔓生藤本;茎、枝粗壮,具明显的棱沟,被长而密的白色或淡黄褐色长柔毛。卷须较粗壮,具短柔毛;叶片纸质,轮廓三角状卵形,带白绿色。雌雄同株。雌、雄花均单生于叶腋。果实大型,近于球形或椭圆形,肉质,多汁,果皮光滑,色泽及纹饰各式。种子多数,卵形,黑色、红色,有时为白色、黄色、淡绿色或有斑纹,花果期夏季。中国各地栽培,品种甚多,外果皮、果肉及种子形式多样,以新疆、甘肃兰州、山东德州、江苏溧阳等地最为有名。其原种可能来自非洲,久已广泛栽培于世界热带到温带,金、元时始传入中国。本种果实为夏季之水果,果肉味甜,能降温去暑;种子含油,可作消遣食品;成熟新鲜果实与皮硝加工可制成西瓜霜,具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咽喉肿痛,喉痹,口疮。

西瓜(Citrullus lanatus

罗汉果

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葫芦科攀援草本;根多年生,肥大,纺锤形或近球形;茎、枝稍粗壮,有棱沟,初被黄褐色柔毛和黑色疣状腺鳞,后毛渐脱落变近无毛。叶片膜质,卵形心形、三角状卵形或阔卵状心形;卷须稍粗壮,初时被短柔毛后渐变近无毛。雌雄异株。雄花序总状,雌花单生或2-5朵集生于6-8厘米长的总梗顶端,总梗粗壮。果实球形或长圆形,初密生黄褐色茸毛和混生黑色腺鳞,老后渐脱落而仅在果梗着生处残存一圈茸毛,果皮较薄,干后易脆。种子多数,淡黄色,近圆形或阔卵形,扁压状。花期5-7月,果期7-9月。产于广西、贵州、湖南南部、广东和江西。常生于海拔400-1400米的山坡林下及河边湿地、灌丛;广西永福、临桂等地已作为重要经济植物栽培。秋季果实由嫩绿色变为深绿色时采收,晾天后,低温干燥,罗汉果干燥的果实具有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滑肠通便的功效。可用于肺热燥咳,咽痛失音,肠燥便秘。

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

甜瓜

甜瓜(Cucumis melo L.),葫芦科一年生匍匐或攀援草本;茎、枝有棱,有黄褐色或白色的糙硬毛和疣状突起。卷须纤细,单一,被微柔毛;叶片厚纸质,近圆形或肾形。花单性,雌雄同株。果实的形状、颜色因品种而异,通常为球形或长椭圆形,果皮平滑,有纵沟纹,或斑纹,无刺状突起,果肉白色、黄色或绿色,有香甜味;种子污白色或黄白色,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夏季。全国各地广泛栽培。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也广泛栽培。本种为中国最早利用为果品的瓜类,《诗经》等古籍多有之,发掘材料如马王堆女尸胃中已常见,贾思勰《齐民要术》称为小瓜,以别于古已有之的冬瓜(大瓜)。因本种栽培悠久,品种繁多,果实形状、色泽、大小和味道也因品种而异,园艺上分为数十个品系,例如普通香瓜、哈密瓜、白兰瓜等均属不同的品系,本种果实为盛夏的重要水果。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收集种子,洗净,晒干,甜瓜干燥成熟的种子具有清肺,润肠,化瘀,排脓,疗伤止痛的功效。可用于肺热咳嗽,便秘,肺痈,肠痈,跌打损伤,筋骨折伤。

甜瓜(Cucumis melo L.)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Cucurbitaceae.多识植物百科. [2023-11-08].

[2]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1.

[3]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 [2023-11-13].

[4]葫芦科 (hú hú lu kē).植物智. [2023-11-08].

[5]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8.

[6]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9.

[7]链接·名词解释.央广网三农. [2023-11-13].

[8]Wang, Jinpeng et al. An Overlooked Paleotetraploidization in Cucurbitaceae.[J].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vol, 2018, 35(1): 16-26.

[9]Chomicki G, Schaefer H, Renner SS. Origin and domestication of Cucurbitaceae crops: insights from phylogenies, genomics and archaeology. [J]. New Phytol, 2020, 226(5): 124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罗汉果. [2023-12-0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冬瓜皮. [2023-12-0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木鳖子. [2023-12-02].

[13]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23.

[14]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24.

[15]扈庆学. 葫芦民俗文化意义浅析[J]. 民俗研究, 2008, (04): 195-198.

[16]Rebecca Grumet. Genetics and Genomics of Cucurbitaceae[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7: 19.

[17]Rebecca Grumet. Genetics and Genomics of Cucurbitaceae[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7: Preface v.

[18]Rebecca Grumet. Genetics and Genomics of Cucurbitaceae[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7: 13.

[19]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20.

[20]Zhang LB, Simmons MP, Kocyan A, Renner SS. Phylogeny of the Cucurbitales based on DNA
sequences of nine loci from three genomes: Implications for morphological and sexual system evolution. Mol Phylogenet Evol, 2006, 39: 305–22.

[21]Rebecca Grumet. Genetics and Genomics of Cucurbitaceae[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7: 16.

[22]Matthews ML, Endress PK. Comparative floral structure and systematics in Cucurbitales (Corynocarpaceae, Coriariaceae, Tetramelaceae, Datiscaceae, Begoniaceae, Cucurbitaceae, Anisophylleaceae). Bot J Linn Soc, 2004, 145: 129–85.

[23]Rebecca Grumet. Genetics and Genomics of Cucurbitaceae[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7: 18.

[24]Chomicki G, Schaefer H, Renner SS. Origin and domestication of Cucurbitaceae crops: insights from phylogenies, genomics and archaeology. [J]. New Phytol, 2020: 226(5):1240-1255.

[25]Smith BD. Eastern North America as an independent center of plant domestication[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6, 103(33): 12223-12228.

[26]Chomicki G, Schaefer H, Renner SS. Origin and domestication of Cucurbitaceae crops: insights from phylogenies, genomics and archaeology. [J]. New Phytol, 2020, 226(5): 1241.

[27]Chomicki G, Schaefer H, Renner SS. Origin and domestication of Cucurbitaceae crops: insights from phylogenies, genomics and archaeology. [J]. New Phytol, 2020, 226(5): 1245.

[28]Chomicki G, Schaefer H, Renner SS. Origin and domestication of Cucurbitaceae crops: insights from phylogenies, genomics and archaeology. [J]. New Phytol, 2020, 226(5): 1247.

[29]Chomicki G, Schaefer H, Renner SS. Origin and domestication of Cucurbitaceae crops: insights from phylogenies, genomics and archaeology. [J]. New Phytol, 2020, 226(5): 1248.

[30]Chomicki G, Schaefer H, Renner SS. Origin and domestication of Cucurbitaceae crops: insights from phylogenies, genomics and archaeology. [J]. New Phytol, 2020, 226(5): 1248-1250.

[31]Wu ZY,LuAM,TangYC,Chen ZD,Li Dz. Synopsis of a new“polyphyletie—poly—chronic—polytopic”system of the angiosperms[J]. Acta Phytotax Sin, 2002: 40(4):289—322.

[32]Schaefer H, Heibl C, Renner SS. Gourds afloat: a dated phylogeny reveals an Asian origin of the gourd family (Cucurbitaceae) and numerous oversea dispersal events[J]. Proc Biol Sci, 2009, 276(1658): 843-851.

[33]杨成梓,林羽. 中国中药资源大典 福建省中药资源名录

[M]. 2021: 399.

[34]Cucumis africanus.SANBI. [2023-12-07].

[35]马学忠 任再金 张其润编著. 放蜂向导[M]. 1993: 52.

[36]Rebecca Grumet. Genetics and Genomics of Cucurbitaceae[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7: 166.

[37]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1.

[38]Chomicki G, Renner SS. Watermelon origin solved with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including
Linnaean material: another example of museomics. New Phytol, 2015, 205: 526–32.

[39]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11.

[40]Mondal Bholanath. Stresses of Cucurbits: Current Status and Management[M].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21: 7.

[41]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119-121.

[42]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140.

[43]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122-123.

[44]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128.

[45]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123-124.

[46]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137.

[47]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139.

[48]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144-145.

[49]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135.

[50]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136.

[51]Blancard, D., Lecoq, H. and Pitrat, M. . Colour Atlas of Cucurbit Diseases:
Observ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J].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1994

[52]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180-184.

[53]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185-199.

[54]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199.

[55]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200-201.

[56]Todd C. Wehner. Cucurbits [M]. Second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20: 179-180.

[57]Grumet R, McCreight JD, McGregor C, Weng Y, Mazourek M, Reitsma K, Labate J, Davis A, Fei Z. Genetic Resources and Vulnerabilities of Major Cucurbit Crops[J]. Genes, 2021, 12(8): 1222.

[58]Engels JMM, Thormann I. Main Challenges and Actions Needed to Improv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Our Crop Wild Relatives. Plants, 2020, 9(8): 968..

[59]Colin K. Khoury, Daniel Carver, . Distributions, conservation status, and abiotic stress tolerance potential of wild cucurbits (Cucurbita L.)[J]. Plants, People, Planet , 2020, 2(3): 269-283.

[60]Cucurbitaceae.iucnredlist. [2023-11-10].

[61]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政府网. [2023-11-16].

[62]Khoury C.K., Carver D., Kates H.R., Achicanoy H.A., van Zonneveld M., Thomas E., Heinitz C., Jarret R., Labate J.A., Reitsma K., et al. Distributions, conservation status, and abiotic stress tolerance potential of wild cucurbits (Cucurbita L.) . Plants People Planet, 2019, 2: 269–283.

[63]张志勇等. 水葫芦修复污染水体的功能及其在工程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 生态环境学报, 2017, 26(9): 1616.

[64]王清印. 海水健康养殖与水产品质量安全. 海洋出版社, 2006: 207.

[65]FAOSTAT.作物和畜牧产品数据. [2023-12-10].

[66]齐红岩. 日光温室蔬菜生产[M]. 12. 中原农民出版社, 2021: 428.

[67]程绍义,蔡德华. 薄膜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M]. 5. 农村读物出版社, 1992: 28.

[68]施维,才颖,黄缨. 水果蔬菜颐养方[M].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0: 68.

[69]彭友林. 瓜类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M].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9: 89.

[70]徐洁,周晓罡. 芳香植物研究与应用.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6: 145.

[71]Omokhua-Uyi AG, Van Staden J. Phytomedicinal relevance of South African Cucurbitaceae species and their safety assessment: A review. J Ethnopharmacol, 2020, 259: 112967.

[72]U. Kaushik, Aeri, V. , and Mir, S. R. Cucurbitacins - An Insight into Medicinal Leads from Nature. Pharmacognosy Reviews, 2015, 9(17): 12-18.

[73]Khatib KI, Borawake KS. Bottle gourd (Lagenaria siceraria) toxicity: a "bitter" diagnostic dilemma. J Clin Diagn Res, 2014, 8(12): MD05-MD7.

[74]Kapek, M. The Squash that Conquered America.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2022, 23: 53-63.

[75]López-Sesé AI. Special Issue “Recent Advances in Genomics, Genetic Resources Evaluation and Breeding of Cucurbitaceae Crops”. Agronomy, 2023, 13(9): 2308.

[76]Cucumis sativus.植物智. [2023-11-12].

[77]Lagenaria siceraria.植物智. [2023-11-12].

[78]Citrullus lanatus.植物智. [2023-11-12].

[79]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西瓜霜. [2023-12-09].

[80]Siraitia grosvenorii.植物智. [2023-11-12].

[81]Cucumis melo.植物智. [2023-11-12].

[8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甜瓜子. [2023-12-09].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4月6日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427857/

(77)
词条目录
  1. 演化
  2. 历史
  3. 分类
  4. 分类历史
  5. 系统发育
  6. 亚科划分
  7. 锥形果亚科 Subfam. Gomphogynoideae Luerss. (1882)
  8. 化毒藤亚科 Subfam. Fevilleoideae Burnett (1835)
  9. 葫芦亚科 Subfam. Cucurbitoideae Eaton (1836)
  10. 形态与特征
  11. 特点
  12. 卷须
  13. 果实和种子
  14. 分布范围
  15. 栖息环境
  16. 习性
  17. 繁殖
  18. 栽培
  19. 栽培要求
  20. 种子有效萌发
  21. 土地整理
  22. 作物的种植
  23. 温度光照及灌溉
  24. 嫁接繁殖
  25. 病虫害防治
  26. 保护
  27. 种群现状
  28. 致危因素
  29. 保护级别
  30. 保护举措
  31. 生态
  32. 用途
  33. 栽培食用
  34. 药用用途
  35. 工业用途
  36. 欣赏价值
  37. 危害
  38. 文化
  39. 代表物种
  40. 黄瓜
  41. 葫芦
  42. 西瓜
  43. 罗汉果
  44. 甜瓜
  45.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